• logo

搜尋標籤歌仔戲

已找到 2 則相關結果

歌仔戲國寶唐美雲 分享修行與用心的人生路

【愛傳媒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臺灣歌仔戲國寶唐美雲四十年演藝生涯,開創既深且廣的風格。當傳統戲曲遇上浩瀚佛法,融合呈現「以戲傳法」的新風貌,綜觀人生的不同階段,更體悟:「喜歡一件事,把它做到最好,那就是最不簡單的事了!」她將歌仔戲昇華為用生命付出的熱誠與傳承,樂於將人生經歷與眾分享,傳遞正能量。 唐美雲老師接受志玄文教基金會的邀請,3月27日星期六上午在慈濟蘆洲靜思堂舉辦公益講座,吸引許多歌仔戲迷前來聆聽,雖然不是表演,但在唐美雲老師詼諧逗趣的分享中,經歷了一場精采的人生故事。 「大家認為,什麼是你們人生最簡單的事?」一句開門見山的破題,反讓眾人一陣靜默,也許生活中不少大小事,看似簡單,其實若要做到恆持心,那就不簡單。 唐美雲出身歌仔戲世家,父親是著名的戲狀元,母親精擅小生。從小在戲班裏耳濡目染,卻一度叛逆逃離,她形容自己「因為起步晚,曾一度有退轉心,猶如一名戲曲界的逃兵」,在十五歲那年才發憤以生硬的肢體刻苦練功,堅強的意志與豐沛的熱忱不僅讓她成為當代歌仔戲名伶,更創立唐美雲歌仔戲團。 承襲傳統、開創新局,唐美雲老師將歌仔戲從原本印象中的民間野台演出方式,帶進現代劇場的新格局,帶領觀眾重新看見這塊臺灣土生土長的藝術瑰寶,她由衷感謝父母的身教與言教,是她每每即將耐不住身體上苦練的辛勞時,用轉念感恩的心,去向自己正向喊話,藉以突破心境而向前邁進。 創團多年,唐美雲除了堅持品質、用心做戲,更致力傳承,無私培育新秀,近年來接觸慈濟,並經由志工培訓過程,投身公益與接觸佛法,開始進入「以戲弘法」、「以戲說法」、「以戲傳法」的階段,透過電視演出,讓大眾看見古代高僧為佛教付出堅忍不拔的毅力,來對應自身的修行,因為她的用功與用心更讓歌仔戲走進國家藝術廳,蛻變為精緻的東方歌劇。 唐美雲表示,要心存至善,才能將事情做好,做到滿意為止,「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對的事情不要懷疑與猶豫,「做就對了!」一如她多年以來對歌仔戲傳承的執著,把握每一個當下,也是她現在與團員弟子最的教育,其實就是源自於她父母給予的影響,尤其強調,人生很多時候並不是一定贏在起跑點,雖然天生的「命」不一定好,透過後天的「運」行的努力,終能扭轉所謂的命運,讓自己生命更臻圓滿至善。

左化鵬/ 戲曲人生

這一位面貎慈祥愷悌,滿頭銀髮的老阿嬤,就是台灣歌仔戲壇「第一苦旦」廖瓊枝。基隆市文化中心特地展出圖片和文物,介紹她的戲曲人生,向這位出生基隆的本土藝術家致敬。 今年高齡84的廖瓊枝,出道甚早,15歲學戲,18歲出班。先後待過的內台戲班包括金山樂社、金鶴、富春社、美都、龍霄鳯和瑞光劇團。民國51年台視成立,她參加了第一檔電視歌仔戲「白蛇傳」的錄製,成了台灣史上第一位主演電視歌仔戲的旦行演員,其後,又在華視主演「精忠報國」,民國79年在中視演出「大漢春秋」,憑著精湛的演技,獲得當年的金鐘奬。也因頻頻在螢光幕出現,她的影像無遠弗屆,深入到每一家庭的客廳,成為家喻戶曉的歌仔戲明星。 廖瓊枝被譽為歌仔戲「第一苦旦」,或許跟她的人生際遇有關,她的童年苦不堪言,簡直是集悲慘之大成。從小無父,三歲喪母,舉目無親,孤苦伶仃,由貧困的外公外婆撫養,10歲時,外公厭世輕生,14歲時,外婆也離開人間,茫茫人海,頓失所依,她又被誘拐到一間窯子舘,幸好警察臨檢,讓她脫離淫窟,否則日後的這位第一苦旦,可能就成為青樓艷妓。 後來,她投身當時著名的劇團金山樂社,踏入正式學歌仔戲的第一步,那年是民國38年,她15歲。從此開始,她接受了完整的童伶訓練,啟蒙老師是名聞歌仔戲界的「喬財寶」,教武功的老師是「狗仔桑」,教唱的是「阿骰仔先」。她學唱的第一首歌,是用七字調唱的「賞花」:「四盆牡丹在四位,無風無雨花未開。等待三更凍露水,凍入花心花佮開」。 此後,這名身軀弱小的女童,在同齡的學童背著書包上學去時,她卻要怯生生地跟著劇團,走南闖北跑江湖,到處登台賣藝,先從旗軍、查某嫻、太監、宮女等跑龍套角色做起,一路唱到第一苦旦主角。她一生獲奬無數,曾得過「青衣獎」、教育部「優秀教育人員獎」、美國紐約第20屆「亞洲傑出藝人終生藝術成就奬」,也曾得過總統府「二等景星勳章」。 民國98年,廖瓊枝演出「陶侃賢母」,這齣戲成了她的封箱之作,就此告別舞台,退居幕後。98年,文建會指定她為「重要傳統藝術歌仔戲保存者」,授予「人間國寶」至高無上的榮耀。 幼年失學的廖瓊枝,憑著她在歌仔戲精湛的演技,從歌仔戲劇團,走進大學學府,曾出任國立復興劇校歌仔戲專任教師,國立台灣戲曲專科學校教授兼代理主任,民國101年,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頒贈名譽博士學位。 這位「臺灣第一苦旦」,哭腔哭調,從「陳三五娘」、「山伯英台」、「王寶釧」、「什細記」、「王魁負桂英」,一路唱到封箱之作「陶侃賢母」。每當她一開口,多少人就泣不成聲。憶苦思甜,她現在仍退而不休,成立了廖瓊枝文教基金會,要將畢生所學,一棒接一棒,薪火相傳,要將「東方最美的詠嘆調」,開枝散葉,永遠傳承下去。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經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