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業障
已找到 4 則相關結果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師父以前的弘法道場都命名為「妙天喜樂世界」,這個因緣是根據佛典來的。當年,佛陀的弟子請示佛陀:「我們是因什麼因緣、什麼法力,而普生佛國?又因什麼因緣、什麼力量,才能普生佛國?」佛陀說:「你要學不動如來。不動如來修行時曾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莊嚴偉大的佛陀。因為不動如來發心要成就佛陀(就是一心大圓覺),所以不動如來在修行的時候、在禪定的時候、在修般若的時候,心都住位在佛國淨土,祂就是因這個力量得生妙喜世界──妙天喜樂世界,成就了不動如來。」 從這段對話可知,修行的目的是要效法一切佛菩薩的成就和慈悲心,只要發了這樣的心,也許哪天一頓覺,就成佛了。 苦行不能成就 智慧才可解脫 釋迦牟尼佛因為看到人間的生老病死非常痛苦,就想著:「有沒有什麼方法能超越、解脫這些苦,可以到一個很美妙、很喜樂的淨土?或是可以在人間過得很快樂,老病時能得到照顧,死時能共乘法船到極樂世界?」 就這樣,佛陀花了6年去拜訪仙人,以及當時在婆羅門教中,修行比較高的人,但都覺得他們的方法不究竟。而這6年的苦行,讓佛只剩下皮包骨,於是祂很感慨地說,「原來修苦行並不能成就、解脫。佛就是要智慧,要圓滿的智慧,但一般眾生沒有超越的智慧,沒有圓滿的智慧,所以每天生活在浮游痛苦中。」 祂還發現痛苦的原因是「貪瞋癡」三毒,不能解脫的原因是我執法執太深、業障太重。 一切眾生(包括胎生、卵生、濕生、化生)都會生老病死,以人為例,一個人從出生後開始成長,再慢慢步入老年,其中的生理變化、心理變化、種種喜怒哀樂的變化,一直到最後軀體滅亡,都離不開這些自然的變化法則。 人是有智慧的,在眾生當中,人類在地球上要怎麼做,才能產生領導作用,創造出一個很美好的世界?這要靠人類的智慧和努力。 但由於生活競爭,人們有時會忽略了精神方面的需要,比方很多有錢人也會有痛苦,因為他除了擁有物質享受,在生活工作上也會遭遇困難,也會有精神上的痛苦。所以只要是人,就有煩惱和痛苦,至於要如何解除,必須靠智慧。所以修行的人、有慧根的人,就知道該如何讓自己過得快活。 每個人的智慧都一樣,上天留給人類的智慧都是一樣的,但智慧潛伏在裡面,要去參,才能顯露出來。所以修行的第一步,就是把智慧啟發出來。 慾望追求無盡 理想造福人類 一般人修行沒有明顯的目的,就是唸佛號,希望佛菩薩能度我們到極樂世界。但有些人唸佛,是想讓事業做得更大,賺更多的錢。其實修行人從身體來說,如果不加以留意,就會隨著時間空間、隨著每天的生活工作而消耗,又不知該如何補充、保養,於是這個有限生命的身體,就會在短短幾十年間很快地衰老,最後死亡。 人生的價值在哪裡?人生不是只為了生活,或是能夠做大官、有名氣而已,應該要利用這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去追求被一般人忽略的東西,那是什麼?就是我們本來的自己。 我們除了身體以外,還有意識,因為有意識的存在,才有「我」的存在,才有慾望。而慾望是無止盡的,為了追求慾望,讓我們的身心日漸耗盡。也許有人覺得,人生如果沒有慾望,活在世上有什麼意思? 慾望和理想不一樣,慾望是我們五官對外界的感觸,或因我們的所見所聞而產生的,我們會設法去滿足它。但理想不是慾望,是我們有正確的人生觀,是我從出生以後,父母養我、師長育我,讓我能長大成人、做事業,那麼以我個人的力量,能回饋社會、回饋人類多少?能造福眾生多少?能貢獻的慈悲心有多少?這是理想。 理想大都出於慈悲心,一個有理想的人,不管身在世界任何角落,也不管身分地位的高低,都會非常受人歡迎,因為他有一顆很慈悲、很了不起的愛心,這顆心能感化很多人,用這樣的心可以做好很多事。 所以,人生的價值是完成理想,而不是追求慾望。我們這一生應該要好好利用在世的時候,對後代子孫及所有生態做出最大的貢獻,這是我們的理想,也是應該要做的事。 找到內在本尊 永生喜樂淨土 有些人每天忙碌地工作,花的時間比別人多,做的也比別人多,可是賺的卻比別人少,為什麼?這是有原因的。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是說生死無法由我們控制,小富小貴可以靠自己努力,但大富大貴就要靠天命。天是大自然的客觀環境,這種富貴是大自然給我們的力量,是大自然的智慧創造出來的。 當我們的心靈很接近意識時,裡面那個心靈的我,就會有一種靈感告訴外面那個意識的我,裡面還有一個心靈的我存在。 裡面的我是智慧的,是如如不動的;外面的我是無明的,因為接觸很多外界的感受,而惹了很多苦惱回來,雖然它也會去求很多知識,讓我們圓滿世法,但不要忘了,在求知識之餘,不要忽略內在本有的智慧、本有的本能。我們不但身體要吃飯,更要懂得為自己的心靈籌備資糧,這個資糧就是智慧。 佛教創教的目的,是告訴我們不要被色身所騙,外面的色身只煩惱幾十年,內在的靈性才是永生不滅的,所以不要本末倒置,不要像十字架平躺在地上,要把它扶正起來,這要靠智慧。 對外界一切形象和影像的變化,我們可以很容易地察覺到,但對深入進去的層次就察覺不出。在宇宙中,人的身體和星球一樣,雖然星球比我們大,地球比我們大,但在整個宇宙體的結構上,都是一樣的。 也就是說,人的生命和這些星球都一樣,都是一個生命體,所以整個宇宙的變化,和我們身體生命的變化,都只是一個生命線,生生滅滅,這就是輪迴。 因此,要如何擺脫輪迴,永生在一個喜樂的淨土,要靠另外一種能力的實現,這種能力是自己的,不是外面的,所以要先找到自己的自性,自性通達佛性,也就是通達「找到自己的本尊、本來的自己」這條光明大道。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問:聽人說,修行可以消除靈障和業障,是真的嗎? 答:一般人生病會找醫生,但醫生的藥只能治生理上的病,不能解決靈障和業障的問題。心靈的病要用心藥醫,如果恐懼來自潛意識(過去世的靈障、業障),可以來我開過光的印心道場禪修,在這裡安靜地禪定,就會有一種安定的感覺。 如果沒有這種感覺,表示你的心不能和道場相應,所以無法感受道場光明、安祥、自在及生命的能量。這種能量是一種祥和的光,會在禪定中圓融你的身心,讓你覺得自在、安祥,並且不再恐懼。 所以禪定不是靠意識,而是用心靈去感受,如果一直想著「我要怎麼坐,才不會害怕」,心停留在意識面,就像隔靴搔癢一樣,這樣禪定是毫無效果的。一定要合為一體,因為心靈的空虛、恐懼,必須從裡面得到真正的安全感,印心佛法是世尊真傳,就具有這樣的力量。 修行印心佛法,可以讓我們慢慢顯現出一種佛的光芒,這種光是天大的福報,我們可以把這種光芒帶給家人和眾生,所以修行不是只修自己,也是替家人和累世的祖先、冤親債主等無相眾生修行,因為這些有緣的眾生和我們都是共業。這就好比父母如果社會地位或經濟狀況比較好,子女也會間接受惠;但如果父母有災難,子女也會受影響的道理一樣。 靈障與業障是造成靈性不能回佛國的重要因素,包括意識的障礙、罪惡的障礙、恐懼的障礙……等,這些障礙有的是從自己而起,有的是因緣和合而起,就像在馬路上開車,有時會不小心擦撞;有時停在路邊也會有車撞過來;靈界也一樣,有些是因緣的會合,到了身體裡面就會產生變化,譬如累世的冤親債主、累世或今生所造的業障,都是讓人不能成就的原因,唯有從心靈抓住源頭,找到自性,才能接到師父、接到世尊這裡。所以在修行中,會有很多有相、無相的因緣,所謂的業障與靈障,一定要得到化解,才能讓自己順利回到心靈的歸宿、心靈的本家。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問:禪師曾說過,持戒是修行的根本大法;請問我們平日應如何守戒? 答:最簡單的戒律,就是保持「身口意」清淨,除了不造身業、口業,還要注意自己的心,因為「意」就是心,包括所有一切的念頭,每個人都是先有了想法以後,身體才會去執行,至於是行功德?還是造業?完全看意念的決定。所以凡事要多加思考,不要輕易造惡業, 一般人最容易犯的戒律就是瞋心,往往脾氣一來,不加思索就以言語傷人,或是聽了一些未經證實的言論而起怒氣,甚至到處傳播,這就是「被惡勢所瞋」。 如何才能「不被惡勢所瞋」?其實很簡單,就是不予理會,聽過就算了。我舉個例子,有人送物件給你,你接受了,就擁有它;如果它是好的,收下倒也無妨,但如果明知它不好,當下就要拒絕接受。 也就是說,如果聽到別人說的負面言論,當下就要在心裡拒收,不要讓它進入心中。因為接受以後會生氣,不接受就不會生氣,而且還會原件退回原處,讓對方自作自受,這就是「法」。 修行人要懂得用「法」,要每天都當歡喜菩薩,而歡喜菩薩是不會生氣的,所以要學會拒絕接受讓自己生氣的事,將它原件退回,仍然保有歡喜心,要學會一笑置之。 另外像情緒化,也是導致生氣的原因。當情緒不穩定時,要設法自我調整,提醒自己是一尊歡喜菩薩。有空時,不妨常照鏡子,如果發現沒有歡喜的模樣,就要趕緊修正。 真正的修行不在字裡行間,而在自己的心,當外境不如意時,要會轉換心境,不受外界影響。不好的情緒也是一種意識,可以用歡喜心化解,要懂得運用。如果能隨時保有歡喜心,不起瞋心,修行就容易了。否則瞋心一起,一切修行都白費功夫,所以要注意守戒。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一般佛教徒入門,要辦三皈依或四皈依,也就是皈依佛、法、僧,皈依師;不過大都是流於形式。真正的皈依是自性皈依真佛、真法、真僧、真師,但一般人都是皈依佛相、法相、僧相、人相,這些相並不能稱為「寶」,只能說是人皈依人、皈依相,並不是皈依真正的三寶。 莊嚴三皈依 凡聖了了見 所謂寶,是永生不滅、尊貴的至寶,不管是億萬年前,還是億萬年後,都不會變異,而不是這一世很尊貴,下一世或許就失去了尊貴,這樣不能稱之為「寶」。 「佛、法、僧」三寶的真正含義是這樣的︰真正的佛是萬德莊嚴,是金光法身佛,祂從百千萬劫以來,在三千大千世界普照光明,無論現在、過去、未來,都同時存在著。 祂有千百億化身、無生無滅的法身,這才是真正的、尊貴的佛,不是用木雕、石刻或畫在紙上的畫像,這些都是法相,是方便法;然而一般人卻把它看成是真的佛,以為拜這些佛像就可以求得福報,因而忽略了自己內心裡面那個真正的佛性,而向外求佛。其實這些佛的法相,只是讓未開悟的人能夠早日開悟,未覺悟的人能夠早日覺悟。 佛,充滿了智慧之光和慈悲圓滿相,這種法相讓任何人見了,都能生出歡喜心,而解脫煩惱。佛具備了一切無所不知的智慧,一切無礙、一切圓滿、一切具足,萬德而莊嚴。 如此無上尊貴的佛,才是佛寶,而不是法相上的佛。法相上的佛雖然相好,看起來很莊嚴,但不是真正的佛寶。修行人若要成佛,就要成就金剛不壞的法身、普照大千世界的在世佛。 什麼是法寶?真正的佛法是大圓鏡智、諸法恆長,這才是法寶,是永恆的,而不是今天能用,明天就不能用;今天持這個咒有效,明天就沒有效。真正的佛法是正常、恆常的,不是反常、無常的;是無生無滅,不是有生有滅。 真正的佛法是佛的大慈、大悲、大智、大願、大行,一切圓滿,這才是真正的法寶;不是白紙黑字,經不起一把火、一杯水就變異的物質相,因為有生滅相的,就不是「寶」;但一般人非常執著,連佛經上印錯的字,幾千年來都不敢修改。 例如佛經上說,迦葉菩薩白佛言︰「如何才能修平等心」,這「白佛言」應該是「向佛言」才對。另外又如「見佛全身」,應該是「見佛金身」,但因為沒有人敢改,幾千年來就一直這麼錯下去。 一般人也不知道什麼是真法,什麼是相法;佛的智慧、佛的悲智願行,才是佛的真法,才是正法,不是一直在白紙黑字上鑽研其理。真正要研究佛經,應該要從佛經中證得佛的大慈、大悲、大智、大願、大行,這才是法寶。 佛經,誰都可以印,誰都可以抄寫,但如果印錯了字、抄錯了字,幾千年來誰也不知道。而後人看佛經,是以五官相見五官相,所以視而不見;聽法師說法,是以五官相聞五官相,所以聽而不聞。 俗僧非聖僧 莫言說僧寶 成佛絕不是用五官就可以達成的,必須明心見性,才能見佛成佛。唯有明心見性的法,才是法寶,才能見自本心、識自本性。 什麼是僧寶?所有「無無明、無無明盡」的修行人,都是僧寶,但一般人是把頭上有戒疤、穿袈裟、戴佛珠的出家眾,視為僧寶。 其實,僧有俗僧、聖僧之分,已經證道的聖僧才是僧寶,俗僧尚未證道,不能稱為僧寶。僧寶出世而不離世,隨緣而不變其真如佛性。 由此可知,一般人皈依不是真正皈依三寶,而是皈依佛法僧三相。如果是自性皈依,當然就是皈依真三寶;如果是皈依一切佛相、法相、人相,就不是真正的皈依,而是以人相皈依佛相、皈依法相、皈依僧相。 佛法歷經兩千五百多年,還能讓那麼多人信奉和敬愛,當然有其尊貴之處;但這些尊貴的寶藏,如果沒有真師指引,是很難見到的。 眼盲心不盲 智慧是明燈 以前有位禪師,某天來了兩位施主登門拜訪,一明眼,一盲眼。禪師的弟子入內通報禪師,禪師說︰「知道了,一人是瞎子,另一人不是瞎子。」正當弟子暗自佩服師父什麼都知道時,禪師又說︰「那個年輕的是瞎子,年長的是明眼人。」弟子說︰「師父說錯了,年長的才是瞎子,年輕的是明眼人。」禪師回答︰「那個年輕人雖然肉眼光明,但心燈黑暗無光,所以他才是瞎子;而年長的那人因為心燈光明,所以不是瞎子。」 從這則故事可知,一般還未成就的人,無法了解已成就者的話中真義。當我們成就以後,再回頭來看眾生,就會覺得眾生的無明值得我們去救度,需要證道者去引導他們見到自己心中的明燈。 前面提到,迦葉菩薩曾請示世尊如何修平等心,世尊說︰「你要把所有眾生都當成自己的兒女,這就是平等心,即使他做盡壞事,還是要把他當成兒女來看待。」從這句話,我們可以想想,佛為什麼這麼說?一般為人父母者,會因為兒女做了壞事,就不承認他是自己的孩子嗎? 佛的知見與常人不同,祂的知見是最完美、最究竟的。做壞事的人,是因為他還沒有覺悟,仍然無明,所以需要別人去開導他,這也是佛要我們攝取眾生、莊嚴眾生的原因。 在教導他的時候,如果他不聽,就讓他受點苦,給他懺悔的機會,用各種不同的方法接引他,此即所謂自覺而覺他;自己覺得業障很重,總是在六道輪迴,如今找到了這麼珍貴的無上菩提道,就要告訴諸親好友,不管是我們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或是和自己一樣,已經有了覺悟之心的人,都要接引他來禪修,然後自度。 我們要這樣學習佛的大慈、大悲、大智、大願、大行,這些法門要自己去修、去行,才能萬德圓滿、萬德具備,然後自然可以萬德莊嚴。 當我們自度度他、覺行圓滿,成為大圓鏡智、成為無生無滅的金剛法身、成為普照三千大千世界的金光法身的時候,就是正等正覺,就具備了一切智慧。 當一切具足、一切無礙時,已經沒有什麼業障和靈障可以阻礙你、困擾你,這就是業障本空,證果而因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