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林哲安

已找到 4 則相關結果

海峽兩岸科技創新對話在廈門召開

7月10日,首屆海峽兩岸科技創新對話在廈門召開。此次對話由海峽兩岸科學技術交流中心、台灣科技產業協會、廈門市科學技術局共同主辦,廈門科技交流中心、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承辦,廈門市高層次人才發展中心協辦,來自兩岸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及青年創業者百餘人參加。海峽兩岸科學技術交流中心顧問戴鋼、台灣科技產業協會理事長林哲安、廈門市科技局局長孔曙光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詞。 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本次對話旨在為兩岸科研機構、大陸和企業間搭建科技領域務實交流合作平台,為兩岸科技創新合作注入新動力,開闢新空間。 海峽兩岸科學技術交流中心顧問孫鍵、台灣智慧農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張玉成等6位兩岸專家學者圍繞中國新質生產力、未來產業等主題發表報告,分享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機遇,增進台灣人對大陸科技創新發展的瞭解和認識,為深化兩岸科技創新合作交流奠定基礎。 此外,本次活動聚焦科技產業發展與管理、人工智慧、醫藥健康、海洋與生態農業4個方向開展平行活動,來自兩岸相關領域的科技界、學術界及產業界代表,通過專題報告、嘉賓對話等形式,碰撞思想火花,為推動兩岸科技創新融合發展建言獻策。

兩岸醫學交流 台灣科協主席林哲安訪問廈大附屬中山醫院

7月11日上午,台灣科協主席、烏克蘭國家科學院院士林哲安等一行5人到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消化內科進行交流。廈大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任建林、消化內科主任許鴻志教授、中心實驗室主任巴亞斯古楞教授、消化內科蟻雙蓮護士長等熱情接待林哲安與台灣科協副秘書長林南海先生,國際醫學科學研究基金會蒙醫藥研究院院長張紅霞女士,台灣科協辦公室主任孫永鳳主任一行。 交流會開始,任建林和林哲安分別介紹了雙方與會人員。隨後,任建林向與會人員先後介紹了《醫院學科群與高質量發展情況》、《消化內科學科建設情況》、《風雨無阻、融合發展 續寫海峽消化新篇章》等內容,重點展示廈大附屬中山醫院在海峽兩岸消化領域交流合作的情況,包括連續承辦十一屆海峽兩岸消化論壇暨世界華人消化高峰論壇、六屆世界華人消化青年論壇、八屆海峽兩岸暨世界華人微生態與智能內鏡創新論壇,作為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消化病學分會掛靠單位和第三屆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秉承「傳播友誼、傳播科學精神」宗旨,積極在兩岸暨港澳地區推動「海峽消化中華行」系列學術活動等。 林哲安高度讚賞廈大附屬中山醫院消化內科在海峽兩岸醫學交流領域取得的成績,表示兩岸同宗同源,在疾病預防、發病、診治等方面具有高度相似點,非常期待和渴望雙方能在兩岸醫學交流,以及腸道微生態、醫學人工智慧等熱門領域進行交流與合作,共同為兩岸民眾健康謀福祉。 最後,任建林對林哲安一行專程蒞臨交流表示衷心感謝,期待與台灣科協、台灣國際醫學科學研究基金會加強交流與合作,共同帶領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醫學領域同道,共同譜寫新時代世界華人消化醫學的華美篇章。

中醫父子檔 鄭偉達、鄭東海丹心濟世

第9屆海峽兩岸腫瘤防治大會日前在北京登場,北京偉達中醫腫瘤醫院院長鄭偉達、副院長鄭東海父子檔也聯袂參加,並與台灣國際醫學科學研究院院長林哲安對談。 林哲安說,鄭東海是年輕才俊,來自中醫世家,其實在一般人眼中大可輕鬆度日;但鄭東海非常努力,最特別的是他讓家傳方子「慈丹膠囊」通過人體臨床計畫,證實其對腫瘤防治、增效治療、解毒、防復發等都有功效,現在已經是國家醫保項目。能把中藥方劑納入西醫醫保,非常不簡單。 鄭東海笑說,從小目睹父親為病患治病,6歲就開始背《湯頭歌》訣,12歲就開始抄方,立志做醫師。但其實一開始他是比較被動的,他們家住在閩江旁,每年暑假淹死不少小孩,父親鄭偉達怕他溜去游泳,就叫鄭東海跟著出診,他並不愛去,但是出診幾次,耳濡目染,就這麼走上醫學路。 鄭東海師承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也是吳孟超唯一的中醫學生。2021年吳孟超病逝,享耆壽99歲;自認個性內向的鄭東海體悟到要克服自己性格,發揚老師所學。他先後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及省市級多項課題研究,其中有一項十二五重大專項讓他吃足苦頭:「原以為申請課題不容易,沒想到申請下來更辛苦!」該課題要在3年內錄2000個病例,病患要知情、要同意,而國家給的經費又很少,很多時候根本在搶病例,他當時累得猛掉髮,「為了這個專項付出了很多,不知道那3年怎麼過的……現在一想起來我都會掉眼淚!」 鄭東海說,幸好在吳孟超老師大去之前,他的團隊花了5年把這個重大專項落實了,讓老師看到論文發表,吳老很欣慰;該專項降低肝癌復發率,在中醫藥做出重大貢獻,也獲得國家補助人民幣兩千萬多元。之後又開了兩次香山會議,認識了一大班專家學者。此事讓他體認到:「把最苦的事情熬過來之後,就能苦中作樂了。」 林哲安心有戚戚表示,當年去美國讀書也被霸凌,但努力過後的成果才甜美。現在很多學生抗壓力低,動不動就覺得自己熬不過去,因為他們聽到太多光鮮亮麗故事,殊不知成功者背後付出的努力。就像鄭東海做的十二五課題,找2000個病例而且還要能救活,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會轉向中醫求救的肝癌病患通常都是藥石罔效。 林哲安也讚揚鄭東海之父、鄭偉達教授從醫40多年,做人做事都是一代榜樣,尤其在中醫治療腫瘤方面提出「四位一體療法」、「癌症是瘀毒」理論,從理論上闡述中醫治癌,加上發明慈丹膠囊,是很重要的貢獻。 林哲安說,鄭氏父子與他也因此受邀參加過2次中國最高學術級別會議,香山科學論壇。他十分感佩香山會議秉持求是還真精神,如與會者之間不稱院士、院長等,只互稱研究員;不要求形成共識或結論,不接受採訪,讓科學、科技與醫學正向前進。 林哲安說,希望鄭偉達、鄭東海也能來台灣與學子分享經驗,讓台灣學生知道做事難、做大事更難,但這些都是值得的,不要輕易放棄。

郭廷建談「大健康」:避免過度治療才能守護全域

第9屆海峽兩岸腫瘤防治大會日前在北京登場,首度與會的溫州醫科大學大健康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郭廷建表示,從大健康角度,此次會議有幾項特色,包括:學科融合,即中西醫的融合、醫科跟工科的融合;陸台兩地融合;以及傳統跟創新的融合。大家理念相同,就是從「大健康」的角度,從生命的出生到終極,疾病治療從早期精準預防到後期評估,都有醫者守護的責任。 郭廷建表示,此次簽訂的合作協議裡面,兩岸不單單代表大陸和台灣,還有港澳、長三角、海西、大灣區,都是最發達的地區,有合作的基礎。 台灣國際醫學科學研究基金會理事長林哲安表示,兩岸四地陸台港澳都是華人,基因不分彼此。此次大會的主題是「科學防治、創新共贏」,像大會主席吳健雄本身也是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肝膽外科主任,從西醫闖入中醫領域;溫州醫科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校堃則已經前瞻地提到「大健康」的概念。 郭廷建表示,溫州醫科大學大健康發展研究院創建初衷,是他跟校長李校堃形成默契,校長更是基於自己生病之後感受到預防的重要,「為看病而看病」永遠看不完,因此推廣從醫學生開始就培養「大健康」理念,醫師不只要能看病,還要有管理手段,引起全社會對健康的認知、做好科普跟民眾素養,這方面台灣比大陸早幾十年。 郭廷建也透露,溫州醫大校長李校堃院士,同時也是台灣科技產業協會的名譽理事長,兩岸在醫學科學方面的互動是非常緊密的。 郭廷建表示,如果民眾沒有「大健康」概念,醫保總有一天要崩潰,最大受害者還是老百姓。有限的醫保資金要用於全域的預防,讓更多老百姓少生病,生了病早治療,就更不會造成負擔。 郭廷建表示,此次會議他感受到很多院士的大國情懷,像林哲安院士在美國、台灣、大陸一直宣揚,跟今天創新傳承是一脈相承。 林哲安引述恩師崔玖醫師的說法:「身為醫者,治病方法愈多愈好,身為患者,能夠選擇的治療方式愈多愈好。」像李校堃身為院士卻創立了非醫療干預委員會,就是因為他自己生病之後,發現溫泉對於中風患者的康復治療有很大功效。希望醫者也要重視自己,一定要往「大健康」移動,讓華人變得健康,帶出健康的生產力。 郭廷建表示,大陸目前要面對的課題包括:第一,老年化社會,大陸60歲算老年,目前已占18.2%,這會給國家帶來很大負擔;第二是慢性病;第三是青少年衛生問題。這麼多的問題都是醫師要處理,所以醫院管理變得很重要。當過20多年醫院院長的他表示,如果沒有創新管理的觀念,醫院無法提供民眾優質服務;有「大健康」理念,不要過度治療,甚至讓民眾自我健康管理,定期服藥了、體重減輕了,醫院給點數獎勵,換健康包、醫保報銷等,讓民眾從被動管理變成主動管理。 林哲安回應表示,兩岸有志一同,台灣的雲林也在試點,只要老人家每天量血壓或是聽醫師演講就給「健康幣」,可換民生物資,民眾健康了,雲林用掉的醫保就少了。 郭廷建表示,老年人的健康,主要是自身習慣的改變,包括運動、飲食,激發身體內在免疫機能,藥物都只是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