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李安
已找到 5 則相關結果
張信哲甫成功收官2場張信哲《未來式終極版世界巡迴演唱會》成都站,與10萬名粉絲相見歡,今(6日)代言汽車廣告也曝光,他本身就是該品牌的忠實客戶,一台休旅車開10年以上,廠商也因為他喜愛收藏古董,特地將拍攝廣告地點設定在導演李安拍攝《色戒》中梁朝偉和湯唯喝咖啡的地方,滿足他的古董癖。 張信哲本身是有名的古董迷,也收藏許多上海百年風華的家具和藝術品,所以廠商特別選在十里洋場的上海作為拍攝地,爲張信哲量身打造代言廣告。張信哲得知被選為代言人,開心說:「開了10幾年,終於接到他們的邀請與合作,真的很開心!」並表示他選擇該品牌是因為「相對低調,又有點特立獨行的一個選擇。」 至於給自己的駕駛技術打幾分。他笑說:「應該有90分吧。因為親友都很享受他的駕駛技術,雖不走賽車路線,但絕對是安全駕駛。至於最想在什麼地方開車旅遊,他說:「想要在歐洲自駕旅行,飽覽當地的人文歷史和風景。」而他也將在本週唱進馬來西亞,舉辦吉隆坡演唱會,面對年關將近,終極版也越迎接光榮收官,「看一場少一場。」
金馬執委會公布第61屆金馬獎華麗頒獎陣容,包含日本金像獎影帝阿部寬,以《媽的多重宇宙》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獎的關繼威、最佳導演關家永及製片人王慶,金馬影帝張震、7位金馬影后張艾嘉、楊貴媚、吳君如、林嘉欣、楊雁雁、謝盈萱、林品彤,以及舞蹈家許芳宜、黃韻玲外,還有許光漢、王淨、袁澧林、曾敬驊、陳柏霖等五大星光,以及四大角頭蔡振南、太保、高捷、龍天翔助威,堪稱眾星雲集。李安、王童、朱延平三大導演將擔任特別獻獎嘉賓,金馬主席李屏賓與評審團主席譚家明則將揭曉最佳劇情片得主。 日本影帝阿部寬除了有《羅馬浴場》《橫山家之味》等作品,他主演的《夕霧花園》也曾入圍金馬獎9項大獎,這次是他首次以頒獎嘉賓身份登上金馬殿堂。《媽的多重宇宙》關繼威、關家永、王慶,不僅擔任今年金馬電影大師課的重量級講師,也應允出席頒獎典禮。 金馬影帝張震今年又以《餘燼》力抗群雄,結果揭曉前先擔任頒獎人。而本屆將有7位金馬影后接連登場,包括創下11次影后入圍紀錄的張艾嘉,睽違21年再次問鼎的吳君如,剛拿下金鐘獎最佳女主角又問鼎金馬獎女配角的楊貴媚,以新加坡電影拿下兩座金馬獎的馬來西亞影后楊雁雁,擁有女主角、女配角、新演員大滿貫的林嘉欣,身兼本屆評審的謝盈萱、以及金馬史上最年輕影后、上屆得主林品彤。 年度破億話題電影《角頭-大橋頭》的「四大角頭」蔡振南、太保、高捷、龍天翔將霸氣合體;獲得本屆11項提名的《鬼才之道》主演陳柏霖和王淨、備受矚目港台新生代明星袁澧林與曾敬驊,和曾入圍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歌曲的音樂全才黃韻玲、參與年度主視覺與形象廣告拍攝並擔任決選評審的舞蹈家許芳宜,都將出席典禮。許光漢因主演的《青春182通往有你的旅程》入圍多項金馬獎,特別向所屬單位請假獲准,將擔任頒獎嘉賓。 「終身成就獎」將由百忙之中特別從美國返台的李安獻獎給永遠的武俠影后鄭佩佩,並由她的子女代領;朱延平導演則獻獎給他多部電影中負責掌鏡的攝影師林文錦。「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由王童導演頒給合作超過三十年的噴畫師李錫堅。「最佳劇情片」將由兩位主席李屏賓與譚家明共同頒發。 金馬61,不僅創下史上最高報名數量,也有將近800位入圍影片影人將出席今年盛會。星光大道將於5點30分開始,頒獎典禮準時於晚間7點舉行。台灣觀眾11/23可鎖定台視頻道同步收看第61屆金馬獎頒獎典禮直播,網路直播由MyVideo影音獨家播出,LINE TODAY共同轉播。海外除了新加坡(StarHub)、馬來西亞(Astro)各有當地電視台直播外,其餘地區皆可透過金馬與台視YouTube同步觀賞。
台北建城140週年系列活動「電影中的台北」,將從9/7至9/30期間,於剝皮寮歷史街區視聽室及双融域AMBI SPACE ONE放映一系列以台北為拍攝場景的電影,即日起開放在TIXFUN售票網免費索票,數量有限。双融域AMBI SPACE ONE放映片單有楊德昌導演《恐怖分子》《海灘的一天》,李安《飲食男女》,以及多部描繪台北地景或新舊時代面貌的電影如《消失的情人節》《大俠梅花鹿、《地獄新娘》《彩雲飛》和《月朦朧鳥朦朧》。結合五面放映的沉浸式觀影體驗,從浪漫的月光下觀賞《月朦朧鳥朦朧》,到海灘上沉浸於楊德昌拍攝《海灘的一天》的美景,皆能為民眾帶來獨特的觀影體驗。 剝皮寮歷史街區視聽室放映活動將在9/7、8日的下午及晚上,播放由瓊瑤原著改編的《我是一片雲》《夢的衣裳》與《油麻菜籽》《龍山寺之戀》等經典作品,重返舊日台北的繁華歲月。 「電影中的台北」戶外放映活動也將在11月於台北市電影主題公園及北投製片廠舉行。北投製片廠在台灣電影史上具有高度歷史意義,預計於今年11月率先開放2日供民眾搶先參觀。活動期間,園區內不僅會放映經典電影《揚子江風雲》以及細數北投風光的《阿嬤的夢中情人》,還設有快閃市集,更多「電影中的台北」相關資訊請上「電影中的台北」電影放映活動官方網頁(https://www.ambispace.com.tw/exhibitionCT.aspx?id=3257)。
【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一提起李安,全世界喜歡或不喜歡電影的人無不知曉,絕對是名聲超級響亮的台灣之光。 不過當李安早期還默默無名,仍在為了理想而奮鬥時,他的兩位同學早已成為台灣政壇的重要人物,還曾經出手幫了李安一把。 李安生於臺灣屏東潮州,籍貫江西德安,原就讀台南二中,後來轉學考進台南一中。李安一直抗拒大學聯考,連續落榜兩次,後來擺脫父親壓力,依照自己興趣考上國立藝專(現在的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終於確立了畢生投入電影的生涯方向。 李安赴美獲得紐約大學電影碩士之後,失業長達六年,在1990年創作了《推手》和《囍宴》的劇本,獲得台灣的中影公司的青睞與投資拍攝,終於在國際影展大放光芒,從此一飛衝天。 李安為了《推手》和《囍宴》的拍攝與宣傳而回台時,多數民眾對他還不熟悉,但是他在南一中的兩位同學這時已經是台灣政壇的風雲人物,一位是當年有台灣第一戰艦之稱的民進黨立委朱高正(後來離開民進黨,成立社民黨),另一位則是國民黨立委李勝峰(後來離開國民黨,成立新黨),三人在南一中雖然分屬6、7、8三班,卻都很熟悉。立委同學對當年「新銳導演」李安的電影還特別出手加持,讓李安深深感受到了同學的溫暖,事隔多年在台北偶遇還會主動提起 轉眼近三十年過去,昔日很有名的兩位老同學已經淡出政壇,相較之下,李安則成為了舉世聞名的國際大導演,不但後來居上,而且成為台灣在國際舞台的驕傲。 李安等名人校友輩出的南一中,名稱演變也很有曲折。在西元1914年、大正三年,日本總督府有鑒於臺南府城日本人子弟日漸增多,於是增設「總督府台南中學校」,地點在台南公園邊的「三分子」。西元1922年、大正十一年,日本總督實行「內台共學制」,促進內台融合,也節省教育費用,所以在台南中學校的基礎上成立了「台南州立台南第二中學校」雖然是台南第一所公立的中學校,但是由於當時台中地區原有之台灣人中學「公立臺中中學校」已改名為「台中州立臺中第一中學校」,所以台南新設的日本人中學校,只好屈居第二中學校。日本戰敗投降後,國民政府接收,才更改校名為「省立台南第一中學」,名符其實,成為台南地區的第一名中學。
現在的金馬獎,是一個理想與現實脫離的獎項。 誕生於威權年代的金馬獎,原本就有著「政治服務」的目的,做影視不忘前線,順便替老蔣總統祝壽。 在那個時代,台、港電影在現實與政治上,都是「國片」。香港影人必須加入特定團體「港九自由總會」,其攝製演出的電影才能在台灣上映。 在製作現實上,台、港影人往來頻繁。台灣演員會去報考邵氏,香港電影更會來台取景拍攝。彼此都在「國片」的名義下,相安無事,甚至可說是和樂融融。 在宋楚瑜任職新聞局時,將金馬獎「奧斯卡」化,成為一個在工業體制內,鼓勵專業電影主創人員的獎項,也就不再有什麼「發揚民族精神獎」之類的政宣獎項。隨即香港因「新浪潮」而在工業技術上明顯超越台灣,所以八零年代初的幾年,台灣觀眾著實被一個個上台領獎的香港人「嚇到」。從此以後,加以九七回歸成為定局,「國片」逐漸成為「台片」、「港片」,而港片也始終在金馬獎的技術獎項上獨領風騷,台灣影人難望其項背。 進入九零年代,港片開始添加大陸元素,諸如取景、演員、技術人員。金馬獎先以「大陸影人獎」作為因應。當時,金馬獎已經將「國語」的報名資格改為「華語」,換言之,不管是廣東話、閩南語的「華語」電影都可以報名參加。但是尚需另一資格,就是取得中國民國新聞局發出的「准演執照」。而港九自由總會一樣還是一個為港片提出「證明」,讓港片得以在台灣上映的單位(所以,目前一些香港影人在大陸拍的電影,還是可以被認作是「港片」而在台灣上映。 金馬獎逐步地擴大格局,加以遊戲規則的公正性,逐漸成為兩岸三地最具代表性的「競賽」(香港電影金像獎是排除台灣與大陸電影的)。然而在奧斯卡模式下,自然應該獎勵台灣影人為主,或是為台灣電影有所貢獻的工作人員,同時配合商業操作,讓入圍得獎的電影跟台灣觀眾產生共鳴,得到雙贏的結果。 然而結果並非如此。爾後的金馬獎取消「准演執照」的報名資格,於是成為全球華語片都可以報名參加。偏偏台灣電影工業依舊不振,市場幾被好萊塢佔領,政治上的現實更讓兩岸的影視無法全面交流,隨著大陸電影的蓬勃發展,結果自然就形成今日大陸片大舉「入侵」,一如當年港片取走多數獎項的結果。 在現實上,從預算、技術到市場,台灣產製的電影已經無法跟大陸片相抗衡,但是金馬獎還是一個以工業體系下專業分工而頒發的獎項。結果得獎人又多是跟台灣影業「無關」的大陸影人,其作品在台灣又限於配額制,無法全部上映。結果台灣觀眾對入圍得獎的作品、影人一無所悉,想看也看不到。 台灣影人在台灣辛苦奮鬥,卻又難以上台得獎享受光榮,自然引發「為何辦獎」的尷尬與爭議。也就是理想上希望鼓勵華語影人,現實上就是台灣影人幾乎陪坐全場。 奧斯卡可以匯聚百川,因為好萊塢本身強大無比,奧斯卡無疑是個廣聚天下英雄為我美國所用的舞台。可是台灣金馬獎卻是在一個虛弱的工業/商業體質上產生的「華語片」獎項,得獎者不論是現實商業利益還是限於政治藩籬,都難以為台灣影壇所用,得獎入圍者也就是每年來去一陣風。台灣影人還得自己撐大度量,讚揚金馬獎的恢弘格局、高度與視野。 幾句政治語言根本無所謂,重要的是,金馬獎究竟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獎項?若要大格局,「坎城」模式或許是個參考。就是以電影的美學、藝術、文化意涵為標準,不做專業分工的鼓勵,邀請競賽而非報名。不然就必須參考香港電影金像獎模式,做出某些設限。 若是持續現在的方式,那可能真要等到政治上、市場上兩岸都「水乳交融」時,才能解決目前的尷尬。 作者為編劇、影評人 ●原文分享於作者,經授權刊載。 ●本文為專欄,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