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月球

已找到 2 則相關結果

中俄會談 討論合建「月球核電站」計劃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俄羅斯聯邦太空總署局長尤里.鮑里索夫(Yury Borisov)今天(10日)飛往中國舉行工作會談,此次中俄雙方的主要議題是討論在月球上建立核電站的計劃。俄羅斯專家指出,中國是俄羅斯探月的「天然合作夥伴」,中、俄太空站的聯合科學研究和實驗將為太空科學做出新貢獻。 鮑里索夫今年5月透露,俄、中已開始開發核設施並將於2033年至2035年將其送往月球站;雙方將聯手建造並共同利用國際科學月球站,預計2040年落成。 俄、中兩國已經建立了月球探測聯合數據中心,協調將於2027年發射的俄羅斯月球-26和2026年發射的中國嫦娥7號。 俄羅斯宇航科學院院士、火箭與太空工業專家亞歷山大.熱列茲尼亞科夫表示,由於中俄關係良好,加上中國先進的太空技術,「中國已成為俄羅斯探月的天然合作夥伴。」 亞歷山大表示,在月球上開發和安置核電站需時10年。雙方分工是:中國可提供各種電子和輔助設備,以確保其運行;俄羅斯則可建造反應堆,一方面俄羅斯已具備這方面能力,另一方面這樣也更節省成本。 亞歷山大說,中國對於運送裝置到月球可以做出很大貢獻,但這將取決於快要發射時誰擁有合適的運載火箭。由於核電站裝置相當重,因此需要一個具有足夠負載能力的載體。俄羅斯目前只談論製造重型和超重型火箭,然而2033年至2035年中國很有可能已擁有一艘具有有效載荷能力的運載火箭,能將核電站裝置運送到月球。 至於資金問題,亞歷山大表示,目前考慮許多外部因素,這個聯合項目的資金可能主要來自中國;但最終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才能決定誰投的資金多。「我們認為理想情況是各出一半。」 亞歷山大表示,俄羅斯在建設太空站方面擁有相當水準的技術能力,此前中國建造太空站時借鑒了不少俄羅斯多模塊結構組合的經驗。因此此次北京會談很有可能不是討論建設太空站的技術問題,而是如何運營。 亞歷山大認為,俄方對合作之所以感興趣,是因為中國科學家對世界科學發展的影響愈來愈大。近年來中國專家在科學期刊上發表了大量文章。可以說,包括太空科學在內,中國科技發展對全球的影響力已經大幅提升,包括天體物理學研究、新材料的開發和創造、生物學實驗等。 以在中國空間站培育種子,然後將其運送到地球並在地球上播種為例,亞歷山大表示,科學家們正在設法瞭解這種鏈條有何前景,以及它能否增加亞麻等植物的產量。此外還有醫學實驗,特別是研究太空對長期身處其中的人的有何影響。

嫦娥六號將攜帶月背「土特產」返回中國大陸

根據大陸媒體預告,嫦娥六號即將於6月25日,從38萬公裡外的「月宮」,攜帶「土特產」返回地球。其實,嫦娥六號於6月6日就將裝有月球樣品的容器轉移至返回器,為什麼要等這麼長時間才返回地球呢? 嫦娥六號這趟月球之旅,用時50餘天。從2024年5月3日,探測器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後,接連完成了「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組合分離」等一系列關鍵步驟,並於6月2日在位於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South Pole-Aitken)」的預選著陸區成功著陸。完成月球樣本的採樣和封裝等工作之後,上升器於6月4日從月球背面起飛,6月6日完成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的交會對接,並於當日將裝有月球樣品的容器,轉移至返回器中。 經過多日的等待,大陸媒體近期透露嫦娥六號重返地球的時間,預計將於北京時間6月25日13時41分至14時11分期間,在位於內蒙古四子王旗的預定區域著陸。 想要把一個物體送上太空,需要大量的燃料,而燃料本身也有重量。也就是說,攜帶更多的燃料意味著自重增加的航天器需要更大的推力,這就需要更多的燃料。因此,航天器的設計必須在燃料攜帶量、有效載荷、結構重量以及推進系統之間找到最佳平衡。 嫦娥六號也不例外,為了盡量以最小的能量消耗成功返回地球,它需要等待一個合適的時間窗口。這個時間窗口被稱為「月地入射窗口」。 決定「月地入射窗口」的因素頗多,包括地球和月球之間的距離、月球的軌道傾角等等。換言之,之所以等了這麼長時間才返回地球,是因為基於燃料消耗、成功率等多方面的綜合考慮,人們要充分利用地月系統的外部條件,讓嫦娥六號從月球出發,並精準地返回到地球表面的預定區域。 目前來看,嫦娥六號已經進入月地轉移軌道,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嫦娥六號正在持續加速,預計抵達地球附近時,其速度將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到那時,嫦娥六號就將進入此次任務的下一個環節——大氣再入,即物體從地球外層空間進入大氣層的過程。 根據預定計畫,屆時嫦娥六號將以半彈道跳躍式再入大氣層。這種方式就是在地球大氣層的邊緣區域,利用一種類似「打水漂」的方式,為自己減速,從而有效地減少熱負荷和結構應力,進而提升返回器的安全性和再入大氣層過程的穩定性。2020年12月17日,大陸嫦娥五號就是以這種方式,成功地在預定區域著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