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景觀協進會

已找到 1 則相關結果

景觀協進會:迎接淨零時代 與自然共好

氣候變遷影響全球生活,景觀專業與自然環境高度相關,從規劃設計到施工,都可以回應淨零時代下的各種環境倡議行動。中華景觀協進會今天(19日)舉行「淨零時代,景觀與自然共好倡議論壇」,邀請來自產業界與學術界專家分享並交流經驗,共同討論未來景觀發展與環境保育的挑戰與機遇。 成立逾年的中華景觀協進會,19日舉行第1屆第2次大會,協會創辦人蔡秀瓊細數協會過去一年完成的階段性任務,協會理事長藍麗珠則以「雁行理論」譬喻一群人走得更遠更快,感謝協進會團隊成員背負著承先啟後的重責,讓大家朝著共同目標「景觀與自然共好」邁進。 台灣海洋大學教授邱文彥表示,塑膠微粒、海洋保護區等議題近年來成為海洋的嚴重問題,海洋會流動、跨界,公海如何保育,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今年1月他前往南極,看到到處都是浮冰,感慨氣候變遷是真的眼見為憑,無法否認也無法迴避。以台灣來說,一場颱風暴雨可能導致河口滅村,宜蘭南澳濕地可能逐漸陸化,景觀建設可以扮演重要角色,而景觀師更應該引領氣候行動,扮演領導者的平台,讓各行各業都能善盡職責。 台灣生態學會、鳥類學家蔡嘉陽研究大杓鷸超過30年,追尋大杓鷸跨海數千公里的遷徙路線,發現台灣是東亞的物種「諾亞方舟」,靠著台灣的地理位置,保留非常多生態原始物種,而台灣的生態變化,更反映氣候變遷以及土地開發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他也表示,綠能不是唯一的價值,如果我們不能反省調整我們的能源政策,未來恐怕將削足適履:「削台灣生態環境之足,適2025年非核家園之履。」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榮譽理事長劉柏宏表示,掌握「環境基質」,包括城鄉綠地空間,再結合六都生活圈建築物分布狀況,就可以提供國土規劃很多重要的資訊。像台北是盆地,桃園有台地、埤塘,基隆有河谷、山城跟海港,把這些微地景的資訊整合起來,當要做北部國土規劃跟城鄉發展時,就可以知道哪裡可以發展、哪裡應該被保護起來。 高雄大學智慧城鄉永續發展中心教授曾梓峰表示,景觀工程不再是視覺上美不美的問題,它必須是一個環境和生態的載體,必須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創造多元混合地景,並聯繫生物多樣性與社會福祉,整合綠色與藍色基礎設施。 此前德國柏林市政府提出「柏林城市自然公約」,重新檢討對於自然成長都市發展的控制,以及在都市中融入各種不同綠植,現在全球也愈來愈趨向城市的自然發展。 生態專業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黃于玻表示,現在已經沒有人會質疑為何要做生態保育了,因為企業要做ESG,而且不但要做,還要做好,否則評比會影響產業發展。因此他認為生態保育也應該融入既有的產業與公部門業務,避免生態保育成為產業發展絆腳石。 文化大學景觀學系教授郭瓊瑩表示,大家現在理解到,景觀專業就是整合的、互動的系統,氣候變遷、政經變遷、社會變遷,是淨零時代大家面對的挑戰。未來全球有70%、80%的人要住在都會區,現在談景觀與自然共好,其實兩千多年前老子《道德經》就說到「道法自然」。台灣有天賜的物種多樣性,但台灣也非常脆弱,景觀專業者一定要跨界合作,景觀專業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結合,終極目標就是讓人們更好更愉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