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昆蟲
已找到 2 則相關結果
【圖:Andy Fu 文:邱智淵】科學家們發現西歐的昆蟲種類與數量在過去27年間遽減了 75 %,盛夏時期更高達 82 %,美國的生物學家則注意到過去35年來波多黎各雨林現有98% 的昆蟲數量都大幅減少。由於情形遠比預期的嚴重,許多生態學家都對於環境的改變憂心。由於昆蟲減少的原因極為複雜,無法瞬間得知;但是氣候變遷的影響顯然是個大問題。 現今全球昆蟲的數量超過人類數量的 17 倍,由於昆蟲是食物鏈中最根本的基礎之一,科學家表示若昆蟲數量崩盤會導致世界的「生態末日」。 根據研究,造成這個結果的元凶是全球暖化。科學家曾經預測波多黎各雨林生態一直在很溫暖穩定的氣候下演化,將會對氣候暖化更敏感。因此,雨林只要微幅超過對溫度的最大極限值,其生態狀態就會急遽下降,造成昆蟲生存環境的破壞。其他以昆蟲為食的動物青蛙與鳥類數量減少了50% 到 65%,間接證實了昆蟲數量的銳減。 其他地區的狀況也令人擔心,德國自然保育區內的昆蟲數量在 25 年內就下降了 75%;澳洲也預測乾旱與酷熱將導致昆蟲減少,另外,在墨西哥一處乾旱林的昆蟲數量,從 1980 年代開始已經下降 80%。會造成這樣的現象,除了棲息地的破壞及使用殺蟲劑等,科學家亦試圖釐清造成此種大衰退現象背後的成因。但種種包含天氣、水文、土地利用與棲息地變遷等可能因素,任一者皆無法單獨造成如此大規模的衰減。最重要的還是全球暖化牽動全球生態環境改變的問題。 在生物關係中,昆蟲多屬於食物鏈中下層,成為如鳥類等較高階獵食者的食物。它們數量的多寡不僅是生態環境是否能永續維持的關鍵,也關係著生態系的穩定與平衡。再者,昆蟲也承擔著替植物授粉傳宗接代的重要任務。這意味著:除了自身作為其他生物營養來源外,也牽動著植物的繁衍。 為了瞭解整個地球上昆蟲數量,科學家建議對於更多生物棲息地進行研究。沒有像現在一樣更應該開始知道到底發生什麼事了。我們需要更多的資料來進行研究。 靈鷲山心道法師言:因為地球暖化的關係,災難特別多,如同佛經所說的,當地球要毀壞時,開始有火災出現,地殼一直炎熱到長不出東西;再來是風災,風一吹什麼東西都吹的翻來覆去;水災的出現也將一切都淹沒,是一個生住異滅的過程。人類除了關注氣候變遷的威脅外,對於整個生態體系與生物食物鏈的變化,顯然必須更多關注與協助,否則昆蟲的繼 續減少,受害的不僅是動物的食物,也會影響到植物的延續與繁衍。 靈鷲山現在積極的推動愛地球、愛和平的志業,並在緬甸成立了生命和平大學,因為地球正在走向毀壞的方向,如果地球不能永續,人類也就無法永續。 地球的暖化現象不斷持續著,讓春、夏、秋、冬四季混亂,接著,物種的記憶就會錯亂,當物種的生命流程錯亂了,就不能再繁殖,物種無法繁殖時,就會滅種,這將是人類生存最大的危機。●作者為自由作家●本文由「靈鷲山平安禪網」授權刊登,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家中鄉下有塊地,週末客串農夫好幾年了,日前收穫接近尾聲,成果乏善可陳之際,居然在作物架蔓藤上,看到兩隻毛毛蟲攀附倒立,一時興起隨手照下,貼到網路上與朋友共享農趣。 沒想到居然有好幾位朋友因為兩隻蟲顏色差距過大,私下來問我是在影射誰?我要怪自己經常批評時政,話一出口就引發聯想,明明是兩隻不一樣的蟲,朋友們居然都認為我在嘲諷某個學界人士,將其近年來立場突變,轉向擁抱特定政治人物,比喩為照片中顯現為變色蟲。 其實在現實人生中,所有事態都會浮動變化,是否能堅持信念原則,其實是見仁見智。在臺灣社會各個層面與專業群體之中,過去三十年間因為內部政治變化,再加上兩岸重新交流往來,對政治意識產生重大衝擊,成員間相互選邊對立愈來愈嚴重,成為寶島內部無法解套的困局。 隨著對立氛圍就演變出凡事必須自我詮釋合理化傾向,以便能夠加強心理武裝,如此鞏固敵我意識,就造成只問立場不問是非的思維模式。特別是在與兩岸往來應酬,同樣是敬酒勸菜杯觥交錯,自己人就是展現臺灣風度維護臺灣尊嚴,別人就是賣臺媚共,完全就看自己主觀認定。 帶上有色眼鏡看世界,世間並未產生任何變化,只是自我欺瞞對外界事務的認知與觀感。蟲外表能夠亮麗或灰暗,必然是為求生存適應環境,鳥羽亮麗是為求偶,亦是順應自然法則。許多變化是有其順勢取捨原因,趨利避害本是人性,但是能夠堅持品格大是大非,必須道德勇氣。 兩張毛毛蟲照片,惹來一堆聯想,與其去責人嘲弄,這個照片或許能更應讓我們自我反省,一路走來是否始終如一?莫問蟲色變,但求德不偏;話容易說,是否能夠問心無愧呢?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