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新加坡

已找到 3 則相關結果

楊德昌回顧展從影片到幕後資料 暌違13年新加坡完整展出

新加坡亞洲電影資料館(Asian Film Archive)「楊德昌回顧展」(Retrospective: Edward Yang)將於11/1揭幕。距離2011年楊德昌電影作品完整在新加坡展映已超過13年,加上此次是寄存在影視聽中心的檔案文物首次於海外展出,目前多數放映場次即已售罄。 本次活動緣起於影視聽中心與台北市立美術館2023年合辦的《一一重構:楊德昌》,徵得影視聽中心及楊德昌遺孀彭鎧立女士的同意。AFA將在新加坡完整呈現楊德昌執導的電影及電視作品,從1981年在台視推出的電視劇集《浮萍》,到被視為代表作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一》,乃至於未能完成的動畫《追風》,以及工作照、日記、電影道具、演員服裝造型設計稿、劇照及原版海報等,也將首次呈現在海外影迷眼前,影迷得以總覽其近30載的創作軌跡。 楊德昌的作品之外,AFA也安排在12月中下旬放映4部楊德昌心目中的經典作品,包含荷索《天譴》(1972)、雷奈《我的美國舅舅》(1980)、大衛林區《藍絲絨》(1986)和塔可夫斯基的《鄉愁》(1983)。展覽免費開放參觀至12/29止。活動詳情請參見AFA官網https://asianfilmarchive.org/event-calendar/retrospective-edward-yang/。

新加坡挑戰生存危機

【特約記者謝維倩報導】北極冰帽的加速溶解為全球帶來酷寒炎夏,海平面每年都在上升,導致地勢低窪的島嶼國家面臨「生存挑戰」。 印尼政府最近商議遷都,新加坡也在積極尋找對策防患於未然。     「糧食和水安全」是新加坡的重大關切問題。新加坡早期是一個小漁村,面積只有倫敦一半大,李光耀時期曾與馬來西亞達成協議,該協議在近60年中一直支撐著出口到新加坡的水資源(以極為低廉的價格),但是這兩年馬來西亞由於財政吃緊,在提供水資源的價格上表達不滿,這個紛爭加劇新加坡的生存挑戰。    新加坡周圍海域如果發生風暴,產生的巨浪會將新加坡的海平面推升40釐米,這一地區未來極端海平面事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這個城市國家已將填海造地的最低海拔標準提高到海平面以上4米。為了降低洪水的影響,新加坡利用一個可以儲存15個奧運會標準泳池水量的蓄水池,將降雨導入河流。     極端天氣增加洪水驟發的可能性,因此「糧食安全」是新加坡第二個迫在眉睫的挑戰。新加坡環境及水源部表示:我們需要加強糧食安全以應對可能發生的供應中斷。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正尋求在農業和食品技術等行業促進合作夥伴關係,透過彼此能力互補,創造出新產品。  亞洲有數十億人需要增加蛋白質攝入量,它們希望能夠找到滿足這種需求的蛋白質替代品。     到2030年新加坡生產的食物能夠滿足該國30%的營養需求,新加坡大部分食物都是進口的,準備利用創新技術以細胞生產自己的海鮮和肉類實現零里程委託。    水供應中斷已成為現實,如果價格爭端無法得到解決,將會是一場災難。到2060年新加坡的水資源需求將增長一倍,即每天32億升。  進口水資源對填補供給缺口至關重要,但新加坡自己的循環水、再生水、以及本地集水也十分重要。    目前新加坡正通過研究模仿天然脫鹽過程的工程系統創造水資源,同時希望為大眾提供公共教育活動,到2030年人均日常生活用水量從2018年的141升減少到130升。  對於新加坡而言水一直是、並將繼續是一個生存問題。

簡秀枝/新加坡蓄水池步道 吟誦現代都會

到新加坡,必須到麥裡芝蓄水池(MacRitchie Reservoir)步道健行,這是繁榮星城中,難得還能找到的原生植物生態園,綠意盎然。走一趟麥裡芝蓄水池,前後十來公里,以中等健行腳程,約莫2個多小時,足夠讓你熱汗淋漓,同時吸盡滿胸腔的芬多精,健康又環保。應台北幾位老朋友之邀,參加了新加坡省親團,一來探望在星城工作的子女,同時也在世局詭譎中,透過群聚對話,一探講求高效率的新加坡因應之道。該討論的議題也討論了,該參加的餐敘也參加了,對於熱愛運動的我們一家3口,還是決定忙裏偷閒,到新加坡麥裡芝蓄水池(MacRitchie Reservoir)健行,兼收健身與親子活動之趣。上午9時左右我們從登山口進入,繞了一大圈,大概12點左右出園。半天的時間,完成一趟身、心、靈俱全的行程,頗有成就感。麥裡芝蓄水池,位居新加坡全島正中心,是最古老的蓄水池。除積貯雨水之外,從馬來西亞買來的淡水和新加坡自己生產的「新生水」(廢水再循環)也會先注入蓄水池,然後再輸往自來水廠。蓄水池擁有豐富的休閑娛樂資源,除了建設環湖的自然公園外,還可以進行一些無污染的水上運動,如獨木舟、滑水等等。提到該蓄水池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68年,在該處完成攔水壩,因為該壩,成為新加坡自來水供應的濫觴,結束了新加坡靠牛車運水的夢靨。出資修建該座水庫的人,名叫陳金聲(Tan Kim Seng),是位南洋華人富商,以修建該座蓄水池作為回饋社會、服務百姓的義舉。1882年,還處在英殖民地時期的新加坡市政廳,為了紀念陳金聲,為他在富爾頓廣場鑄造了一座噴泉,後來在市政改造中被遷往伊莉莎白步行道並永久保留,以提示後人「飲水思源」。我們一行3人,簡單裝備就上路。小女兒像個綠園中崢嶸拔群的野地女王,一馬當先,我們在後面一路追趕。沿途巨木參天,綠蔭籠罩,有規律木質台階、黃土斜坡、單向吊橋、健行起來,雖然各個氣喘噓噓,但不失暢快淋漓,尤其目力所及,藍天白雲,青木繁佳、美不勝收。政府效率、民間秩序、民族融爐、國際接軌的現代化,新加坡一直扮演都會典範。完全缺乏資源的丸彈之地,能打造出當今的先進與繁榮,相當不易。當欣賞了夜間的霓虹閃爍,也不忘白晝的樹蔭婆娑,構築出平衡而現代感十足的星城風情畫,沈浸其中,感悟多多!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