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文物
已找到 4 則相關結果
中國文化地下看陝西,地上看山西。這段時間以來,隨著大陸國產遊戲《黑神話•悟空》推出,山西古建築一下子讓全世界看到了。山西古建築能夠如此完好地保存下來,山西全省3000多位「守廟人」有著不可抹滅的功勞。 《黑神話•悟空》帶來了各地的古建愛好者,一睹山西風采。山西也是誠意滿滿,甚至一些長期封閉的大陸國家保護單位,比如高平市的鐵佛寺也開門迎客。 據山西晚報文博山西工作室官方帳號「文博山西」報導,山西古建築約有2.8萬處,大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1處,數量居大陸第一。這筆巨大的文化財富都半地處偏遠山野,為了保護這些文物古建,山西招募了3000多位義務(兼職)文物保護員(簡稱「文保員」)。 因為文保員常年與廟為伴,也稱他們為「守廟人」。在太原市清徐縣西馬峪村的——狐突廟,這裡有一對父子守廟人。「文博山西」指出父親王中有93歲,從2005年開始守廟,現在還住在廟裡。兒子王世文58歲,2012年接替父親的工作。 據記載,狐突廟是供奉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狐突的廟宇。始建於北宋宣和五年,重修於元代,明清兩代又經過多次修葺。狐突是三晉名臣,春秋五霸晉文公重耳的外公。他因「一臣不事二主」的忠貞大義被後人讚揚,後奉為神,修廟參拜。 王中有和老伴平時就住在狐突廟東側的兩間耳房裡。王中有工作並不複雜。打掃院子,爬房修瓦。來了旅客,他就是講解志工。王中有最怕兩件事,一怕火,在廟裡做飯、取暖都是用電。二怕盜,狐突廟裝上了監控,但是王中有還是不敢放鬆警惕。多年前,曾有遊客打著參觀的幌子行盜,父子對遊客總是很小心。「有的人要給錢,我們不要。狐突是忠臣,我們守廟就要守規矩,就要傳承他的精神。」王世文說道。 王世文則期待著狐突廟能早日開放,期待著廟前的戲台能重建起來,村民圍著一起看戲。 在山西,像王中有、王世文這樣的守廟人有3000多人。這王家父子這樣的守廟人是怎麼找出來的?「文博山西」指出,山西文保員隊伍始建於1992年,多由農民、退休及無業人員兼任。目前,加起來有3000多人。 2008年,山西省文物局推出《文物保護員管理辦法》,給文保員隊發放生活補助,每人每天10元(人民幣,下同),每年300萬元。2013年,又增加100萬元。此外,部分市、縣也有財政支持。 守廟人彌補基層看護力量,但也存在老齡化、文化層次偏低的難題。他們靠得是一顆對老祖宗的傳承與鄉土的責任感,用最純樸的信念,以最單純的生活條件,守護先輩所留下的精神與文化印記。
此次在清華大學展出的阿富汗考古文物,包括出土於法羅爾丘地(青銅時代)、阿伊哈努姆古城遺址(希臘化時期),蒂拉丘地(月氏人入侵至貴霜王朝之前)和貝格拉姆古城遺址(貴霜王朝)等四個地點的珍貴文物。 阿富汗位於亞洲中南部,海拔高,乾旱少雨。東有帕米爾高原,西有伊朗高原,南有南亞次大陸,北部則接壤中亞草原。自古是多種文化的交匯中心。阿富汗的歷史跨越有5千年,早期有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通過青金石貿易,與兩河流域及埃及文明建立了緊密的聯繫。阿富汗曾是伊朗的米底王國和波斯帝國的轄地。亞歷山大(356 BC─323 BC)征服波斯帝國後,阿富汗開始了希臘化的時期。以後阿富汗南部成為印度孔雀王朝的領地(320 BC─185 BC)。以伊朗高原為中心的帕提亞王朝(即安息,247 BC─224 BC)崛起後,約西元前200年希臘人的後裔在阿富汗建立了巴克特里亞王國。以後月氏人在阿富汗建立起強大的貴霜王朝(55 AD─425 AD),後為白匈奴所滅,接著阿富汗隸屬於薩珊王朝(224 AD─651 AD)。7世紀中期,隨著阿拉伯人的入侵,伊斯蘭教在阿富汗崛起,延續至今。1919年阿富汗從英國的殖民統治獨立。1973年後,阿富汗陷入混亂。1979-1989年蘇聯入侵,塔利班政權(1996-2001)對阿富汗的國計民生造成巨大的破壞,歷史文化遺產也遭受嚴重的摧殘,如聞名於世的巴米揚石窟佛像被炸毀,國家博物館的10萬件文物損失了70%,誠為浩劫。此次展出的阿富汗考古文物,均出土於1979年蘇聯入侵前,戰爭期間因藏於喀布爾中央銀行的秘密金庫中,得以倖存,並於2003年重見天日。這批文物2006年開始在世界各地展出,2017年開始在大陸各地展出,此次是第一次在大學校園展覽。 法羅爾丘地遠古時代,青金石只產於今天阿富汗東北部的巴達赫尚省。從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古埃及文明考古發現的大量用青金石製做成的藝術品,可知阿富汗文明起源很早。1965年,與青金石產地相鄰的巴格蘭省農民,在法羅爾丘地(TepeFullol)發現了一批精美的金銀器。這批器件的特徵顯然來自美索不達米亞文明,隸屬於中亞地區青銅時代的阿姆河文明,該文明以阿姆河流域為中心,包括阿富汗北部、土庫曼斯坦東部、烏茲別克斯坦南部和塔吉克斯坦西南部。該文明與伊朗高原的早期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及印度河流域文明有著密切的關聯。 阿伊哈努姆古城遺址阿伊哈努姆古城(Ai Khanoum)被發現於1964年至1978年。該古城約始建於西元前280年,直至西元前145年被毀於入侵的遊牧人。該城具有希臘化城市的所有標誌:依山而建的大型劇場、大型體育場,古典式科林斯柱頭的柱廊庭院和棕葉形或雙翼狀瓦簷,馬賽克地板以及神殿等。遺址內發現大量的錢幣、石器、青銅、石像等均具希臘風格。不幸的是,這裡近年淪為戰場,如今地表遺存幾乎蕩然無存。西布莉(Cybele)女神和妮可(Nike)女神駕著獅車,新月和光芒的星星,具有典型的希臘風格。西布莉女神源於古代小亞細亞弗里吉亞(Phrygia)的母親女神,中國西漢晚期(西元前1世紀末)開始流行的西王母崇拜,可能就源於西布莉女神。 蒂拉丘地1978年由蘇聯和阿富汗聯合考古隊在蒂拉丘地(TillyaTepe)土墩發掘出6座古墓,出土了2萬多件金、銀、銅、象牙和寶石等精美文物,包括有安息銀幣、羅馬金幣、希臘神靈、中國西漢銅鏡與絲綢、敘利亞或埃及的玻璃器、印度象牙及草原風格的金飾品,證明西元前後的阿富汗曾作為文明十字路口的角色。這是絲路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貝格拉姆古城遺址貝格拉姆古城遺址(Begram)位於喀布爾以北60公里。1937年和1939年的考古發掘出土了皇宮區域內的2千件珍貴文物,包括有希臘羅馬風格的青銅鑄像和石膏浮雕、印度象牙雕件、敘利亞的玻璃、埃及的銀器和石製器皿及漢代的漆器。這些文物證明了,阿富汗作為東西文明交匯中心的獨特歷史地位。貝格拉姆古城遺址和義大利龐貝古城幾乎同時發掘,是當時考古與藝術史學界的盛事。令人遺憾的是,該遺址毀於20世紀晚期的戰爭。這批珍貴的歷史文物告訴了人們不一樣的阿富汗,讓人們意識到古代文化和宗教共融共存的史實。戰爭給阿富汗帶來了苦難,但也給人們帶來維護好世界共同文化遺產的意識與決心。2016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開始介入阿富汗文化遺產保護事業,並建立了遺產監測系統。人們期待戰火遠離阿富汗,阿富汗浴火重生。 作者為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本文由《觀察》雜誌授權刊登http://www.observer-taipei.com●本文為作者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記者林可妮報導】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來,最厲害的絕招原來是帶來了中央研究院當時挖掘出來的殷商文物,因為這代表中華文化的道統與傳承。 大陸知名歷史文學作家、岳飛第31代子孫岳南老師17日上午在News98電台「民意新連線」接受賴祥蔚教授訪問時指出,1928年中央研究院在安陽殷墟發現了商朝存在的文物證據,包括甲骨文與青銅器,同一年又在濟南發現龍山文化,連續的考古成就震驚世界,證實了中華文化真的有悠久的歷史,這可以說是中華文化道統與傳承最重要的國寶,蔣介石1949年撤退來台灣的時候,中央研究院也把這些國寶都帶到了台灣來,存放在歷史文物陳列館,其重要性不下於故宮的國寶,使得中華民國更可以宣稱具有文化正統性。 岳南撰寫專書,深入淺出描述了中央研究院當年的輝煌歷史,以鮮明的描述手法,透過許多生動的故事,還原抗日戰爭前後,清華大學與中央研究院的梁啟超、梁思成、梁思永、李濟、傅斯年這些偉大學者們的重要成就,包括後來在日軍侵略時撤退到四川李莊的實際情況,並且呈現出了那個年代許多重要學者一心一意追求思想獨立與自由民主的風範。
沒有故宮博物院的日子,怎麼過? 故宮閉館3年,各界錯愕問配套!? 「故宮正館擬將閉館3年」,被搬上國會殿堂討論,傳聞中消息,果然是事實,可能執行的時間,在後(2020)年。 沒有故宮正館的日子,我們怎麼度過,坦白說,不忍卒睹。 大家說得輕鬆,故宮還有南院,北院閉館,還有南院,南北兩院一家親,必然互相遞補,可以把原來計劃在北院的展覽,悉數往南院遷移,展覽不縮水,順便還可帶動南院發展,活絡目前冰封般的現況。 部分民意代表更說,北院展覽南移,正可以落實文化平權,讓南院因為故宮正館的展覽下移,得以吸引觀光客,帶來嘉義一幕的觀光與消費。 然而,只要熟悉台灣藝術生態的人,莫不仰天長嘆,這叫瞎人說夢話。 不是故宮正館不能整修,也不是南院不能南兼北職,反賓為主,及時遞補正館角色,但大家心知肚明,這樣的草率挪移,只會讓台灣的觀光人潮,雪上加霜。 其實,因應全球博物館相繼實施修繕、擴建及分館計劃,建於1965年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院正館,早該進行修繕或擴建。但是,不該是全面閉館,而是考量階段性封館政策。而且,不是大家一窩峰的閉館整修。 眾所週知,台灣普遍缺乏大型展覽空間,許多國內外重量級展覽,想進來做藝術分享,但苦無合適場地。先前,台北市立美術館封館多時,沒有等到北美館修繕完工啓用,國立歷史博物館也冷不防地在展完王攀元遺作展後,立即關門大吉,同樣休館三年。 現在連最受國際矚目的故宮博物院正館也要休館3年。以2020年作推斷,史博館尚未完工。換句話說,觀光客到了台北,去不了史博館,也沒有故宮正館,到了台北,看什麼?是101大樓?是士林夜市?真有多少人,願意搭著高鐵到嘉義,再搭接泊車去太保市看南院展覽? 故宮南院替代北院正館的天真想法,就像當年以為,只要蓋了故宮南院,就可以促進地方觀光與繁榮一樣的天真。南院蓋完,偌大的園區建設多少,附近的觀光配套落實多少,不問自明。 嘉義太保要從一個甘蔗園,變成藝文園區,有諸多公共建設要進行,雖然政府也曾推動招商與BOT合作案,結果完全落空,回到原點,不知道2年後,北院正館功能南移,陽春的南院怎麼接招!? 其實,台灣故宮博物,曾名列全球第六(或第四)最受歡迎博物館,故宮院長在國際的形象與位階,高過外交部長。在台灣外交屢受打壓的今天,故宮院長出訪,往往比外交官員,更受禮遇,可以會面的層級,高出許多。 然而,台灣的故宮博物院,越來越把自己小媳婦化,現在連大門,也要關上。 台灣故宮博物院與法國羅浮宮、英國的大英博物館或美國的大都會美術館,並稱世界4大博物館,此舉,形同「自廢武功」,在國際館博生態中,自我邊陲化,逐漸被淡出藝術平台。 以巴黎為例,全市206家博物館,中小型封館修繕時有所聞,大型如羅浮、奧塞等皆是分樓層階段性修繕,以免參觀者向偶。 台北市公私立美術館雖然也有一些,未來3、4年,故宮和歷史博物館相續封館後,合乎國際借展溫濕渡展覽標準的只有北美館了。這個政策確實宜多全方位考量。 此外,許多巴黎的博物館在封館計劃前就安排好國際巡展,文化外交加借展費收入,再用於館務,一舉兩得。 其實,各國皆有文化地標。我們到巴黎、到倫敦、到紐約⋯,多少館博,成為城市文明輝煌的象徵,也是凝聚人民思想價值的中心。故宮是扮演台灣的文化形象牌其來有自,來台觀光外籍人士更以台北故宮為首選。 以首都台北為根據地,故宮與歷史博物館皆為國家級符合國際展覽溫濕度標準的展館,如今相繼閉館整修,勢必影響台灣未來的國際文化發展形象及視野,既然史博館已休館三年了,故宮為什麼不能等一等!? 再說,故宮北院封館後的因應方案,究竟是什麼?故宮北院施工期間,如果國際特展移到南院展覽,是否該嚴肅評估國際觀光客抵台後,如何迢迢二百公里,趕赴南院參觀,配套方案在那裡?其是針對「三天兩夜」來台旅遊的國際觀光旅客又該如何引導? 再說一次,不是故宮博物院不能修繕,不能閉館,而是問,朝野有準備了嗎!? 少了故宮博物院作為一大誘因的台灣觀光產業,會面臨怎麼樣的衝擊,不敢多想!?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全文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