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故宮

已找到 9 則相關結果

故宮舉辦耶誕扮裝派對 化身紅樓夢人物穿越時空

國立故宮博物院在聖誕前夕的12/21舉辦「2024故宮之夜—嗨翻故宮邁向100」星光派對,邀請民眾化身時空旅人,扮裝進宮、看展、賞樂,暢玩聖誕週末夜。 今年「故宮之夜」好評再推出,邀請民眾穿越古今,進宮暢遊,為「故宮100+」院慶提前暖身。此次「2024故宮之夜」,結合當期展覽「看得見的紅樓夢」,以扮裝、觀展、賞舞、雅樂四大主題,演繹經典文學《紅樓夢》的人情物趣,盡情拍照打卡留下精彩瞬間。現場還有跨界音樂演奏、舞蹈等精彩表演,完成指定任務可獲得集章套色專屬紀念品。此外,「大美不言」、「會說故事的圖畫」、「看得見的紅樓夢」策展人,將於21日下午提前展開熱鬧序章,陪伴大家共度歡樂浪漫的週末。 「2024故宮之夜」活動票券限量3,000張,即日起於北北基好好玩卡官網、Klook及KKday通路販售。11/30前購票,可享早鳥優惠價370元,12/1起恢復原價410元。當日憑活動票券入場,還可兌換限定版「國立故宮博物院100+院慶紀念悠遊卡—看得見的紅樓夢」乙張。 「2024故宮之夜」活動資訊 時間:2024/12/21(週六)18:00-21:00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票價:11/30前早鳥優惠價370元;12/1起恢復原價410元。 購票通路:北北基好好玩卡官網、Klook、KKday

故宮南北院延長開館時間 南院區順遊夏夜水舞秀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北院區自8/1至8/31,延長開館1小時至晚間6時(週一休館休園;北部院區8月5日為週一開館日),故宮北院暑期強檔包括有每季必看的「國寶聚焦」,展出〈宋馬麟 秉燭夜遊〉,以蘇東坡〈海棠〉詩意為畫題,描繪月色幽靜的庭院裡,海棠盛開的浪漫景致。以清代宮廷花卉畫為主題的「皇帝的移動花園」特展,透過跨領域的視角,搭配植物標本及花卉照片,從藝術、歷史、植物學到生態學,呈現清代宮廷花園的繽紛景象。 北院當期展覽還有「看得見的紅樓夢」特展,以「物」引領觀眾閱讀經典文學,從盛清貴族階級精緻的物質文化,看見《紅樓夢》的絕美與哀戚。深受大小朋友喜愛的「故宮童樂節」,推出「花精靈的派對」展廳探索互動遊戲摺頁,歡迎6歲以上小朋友至一樓服務台免費索取,尋訪花卉寶貝的蹤跡。 故宮南院園區有全台最長水舞「水樂之夜」,自晚間6時至9時,每15分鐘演出1場,搭配十鼓擊樂團改編作品〈憶想之門〉及絕美雷射光雕,創造視覺、聽覺雙重饗宴。另外暑期最夯的「夏日親子藝術月」,以「故宮勇者王」為主題,推出展廳實境解謎、數位互動裝置、親子藝術工作坊等精彩活動。7月剛登場的「乾清宮尋寶—破解天字號玉器密碼」及「妙色—清代金銀飾件」兩檔特展,展出乾清宮玉器及清代服飾、飾品等逾700件典藏精品,民眾可一探清宮金玉秘藏。

故宮北院今喜迎第100萬位觀眾 結合翠玉白菜國寶推出聯名乖乖

國立故宮博物館北部院區今日宣布百萬人次,第100萬名幸運民眾是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放射科醫師Dorothy Sippo女士,她表示很開心能成為「百萬之星」,今天是與家人一起參觀故宮,她每年和家人造訪台灣,都會抽空來故宮看展覽。另故宮近期推出預購優惠,與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聯名推出「百財有餘乖乖」超澎派預購組,透過明星展件「清 翠玉白菜」及院藏金魚畫作的吉祥諧音,寓意為祈福求財討個好彩頭,並祭出免運優惠。另「2025年故宮翎毛之美-故宮名畫大月曆」,超早鳥預購優惠即將於7/31截止。 故宮表示,由於今年上半年國際旅客穩定回流,國內遊客來客數也穩定成長,促使今年的百萬人次較去年大約提前近兩個月達標。適逢暑假旅遊旺季,故宮北部院區近期推出「看得見的紅樓夢」特展獲得觀眾熱烈迴響,此外更推出強檔特展「皇帝的移動花園-清代宮廷花卉畫」,以故宮豐富的清代宮廷花卉畫為主題,從藝術、歷史、植物學、生態學跨領域的視野,展現四季花卉百變的魅力。同期還有「院藏清代歷史文書珍品-端陽時節」、「道法自然-道教典籍展」等多重精彩展覽。另故宮禮品詳情請見「故宮精品」網路商城:https://reurl.cc/5v0rdR

文學、藝術交織的浮世繁華 在故宮看見《紅樓夢》人情物趣

故宮北院將於5/17起推出「看得見的紅樓夢」特展,以經典文學巨著《紅樓夢》為題,特別委請董陽孜女士為展覽題字,匯聚故宮、國家圖書館及台大圖書館館藏珍品,讓觀眾重新想像盛清貴族世家的榮景,看見《紅樓夢》的絕美與哀戚。 策展人器物處助理研究員王亮鈞表示,展覽以三個軸線展開敘事,首先是「大雅可觀」,透過作者曹雪芹生於江寧織造世家的人生經驗,呈現《紅樓夢》中貴族階級精緻的物質文化。 第二部分是「異物奇貨」,展出書中對應的外國舶來品,揭示作者所處的時代宮廷,熱衷於「洋貨」的仿效風潮,以此襯托賈府的時尚風華。最後是「一番夢幻」,根據書中使用及相關聯物品的描繪,呈現作者塑造各具特色的人物性格與隱喻,展現十二金釵短暫卻華麗燦爛的生命姿態。 《紅樓夢》離不開「情」,有親情、愛情、友情、主僕之情。情又與「人」之間的互動,緊密交織。人透過「物」的點綴,顯得立體而有溫度。「物」讓小說有了畫面,成為看得見的劇情,精彩展件如〈清乾隆金鑲東珠貓睛石嬪妃朝冠頂〉纍絲金鳳奢華富麗,是富貴及身分的象徵。 〈北宋汝窯青瓷碟〉天青釉色溫潤典雅,釉薄處隱現淺粉色光澤,展現內斂高雅品味。〈歐洲十八世紀銅嵌金星玻璃鼻煙盒〉盒蓋嵌長方金星玻璃片,密布金屬微粒閃爍星點光澤,是當時最新潮、時尚的舶來品。 另配合展覽及響應國際博物館日年度主題「博物館,教育及研究的場域」,5/17日下午2時於故宮北部院區B1多媒體室,舉辦「看得見的紅樓夢」專題講座暨學者對談,由故宮余佩瑾副院長引言,邀請台北大學歷史學系林士鉉副教授,與策展人王亮鈞助理研究員,進行專題講座與綜合座談,追憶《紅樓夢》書中富貴繁榮的似水年華。 看得見的紅樓夢 展覽期程:2024/05/17〜2026/05/17 展出地點:故宮北部院區203陳列室

2024國際博物館日:5/18故宮南北院、台北市活動一次看

518國際博物館日,故宮北院開放當日全館免費參觀、並有「看得見的紅樓夢」講座與趣味教育活動,故宮南院則有「邂逅南院-故宮下午茶」活動,邀請「娜雲飛舞團」帶來以唐代樂府和敦煌壁畫為發想的中國古典舞蹈。台北市文化局則以「博物館帶路」為主題,攜手22個博物館所、推出10場文化體驗,另推出基北北桃「周遊列博」數位票券,共計39所文化場館可使用,將於5/15中午12點開賣。 故宮北院配合當期特展「看得見的紅樓夢」,5/17推出講座,由台北大學歷史系林士鉉副教授,及策展人王亮鈞助理研究員,帶領民眾一起神遊《紅樓夢》書中的盛世榮華情景。 同日亦舉辦「藝想大觀園-趣味生活家」兒童展廳探索活動,邀請8歲以上兒童觀眾進入展廳,從細節觀察、解謎互動、連結思考及創意發揮等遊戲中發現故宮有趣的生活小物。 5/25舉辦「到故宮找科學-2024幼兒STEAM工作坊」,以典藏文物「子犯龢鐘」、「毛公鼎」、「秋庭戲嬰圖」等圖像作為創作素材,結合文物故事、科學探究及手作體驗來進行活動。也可研究「乃孫作祖己鼎」及「蟠龍紋盤」等青銅文物的紋飾特徵,親手繪製專屬青銅紋飾杯墊,帶回家留作紀念。 此外亦有「沉浸故宮數位展─捕捉靈光:尋找新感動」,讓民眾透過網路也能身歷其境。如置身展場般,盡情享受該沉浸式科技展覽帶來的靈光感動。2024幼兒STEAM工作坊線上報名:https://reurl.cc/MO8dEX,故宮南院活動詳情請洽官網:https://reurl.cc/Ejozqk 6/1北投溫泉博物館戶外廣場將舉辦「趣遊博物市」市集活動,現場集結各大博物館攤位,包含台北偶戲館將展示來自世界各地的手偶收藏,西門紅樓「紅樓選品」熱門文創商品,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推出「不在部落的教室」,邀請民眾以拼圖方式認識「排灣族三寶」。 牯嶺街小劇場將發送文化報期刊,新北投車站、溫泉博物館於攤位帶領民眾認識北投特色文史。想像博物館攤位「我是館長-拼貼工作坊」,亦開放民眾現場參加,闖關後可領取特色紀念品。市集還有美食與音樂、藝術/肢體律動工作坊等活動。 5/15推出限量5,000張的「周遊列博-基北北桃博物館家族大串聯」一年期數位票券,每張售價新臺幣200元,使用期限自113年5/18至114年5/17,可享包含台北當代藝術館、士林官邸正館、新北市公立博物館、桃園橫山書法藝術館等13間場館免費入館1次,以及文化商店優惠折扣、限量小禮等三重福利,票券內容資訊可上官方網站查詢。

國立歷史博物館/史博館是「高調」閉館,沒有突然閉館

11月30日《今日愛談》轉載簡秀枝女士〈沒有故宮博物院的日子,怎麼過?〉文中敘及:「國立歷史博物館冷不防地在展完王攀元遺作展後,立即關門大吉。」內容之批評與事實不符:本館於閉館前一年就開始籌劃宣傳閉館活動與訊息,並非突然、冒然且無預警地閉館。特此聲明,敬請諒察。 本館於2017年10月在官網公布整建訊息,並在官網更新文案「本館將於2018年7月起閉館整建預計3年,此期間將無法為您提供服務,謹致上誠摯的歉意。閉館前,歡迎來本館走走,讓我們擁有更多美好的記憶。」2018年7月2日起正式閉館整建之前的幾個月,有許多相關訊息,茲舉數例如下: 1. 2017/10/26:配合館所整修計畫,3樓館藏精選文物展自10月31日起關閉。 2. 2018/2/20:廖館長於《蘋果日報》專欄發表〈休息是為了走更對的路〉。 3. 2018/3:本館庭院入口處、二樓梯間張貼閉館整建公告,櫃檯人員也不斷向 訪客告知閉館訊息,並提供附近旅遊地圖做為替代方案。 4. 2018/3:本館官網封面「小別-為我們更美的再見!」。 5. 2018/3/14:《新頭殼》報導「小別後更美好!歷史博物館將整修閉館3年」。此後,各報均有相關報導。 6. 2018/3:藉由本館網路活動「尋找寫字的你」傳遞小別訊息。 7. 2018/3/10: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專訪〈63歲史博館將閉館準備轉型 發展台灣的中華文化〉 8. 2018/5:於《典藏雜誌》(簡女士是社長)、《藝術家》雜誌刊登「過盡千帆-王攀元繪畫藝術 暨閉館訊息」 9. 2018/5/4:「過盡千帆-王攀元繪畫藝術」文化部長、館長開幕公開致辭 10. 2018/6/29:「五月4騎士重建歷史現場」及「史博回顧與前瞻」座談會 11. 2018/7/1:下午閉館前夕,舉辦「小別同樂會」,與滿場的五六百位嘉賓一起迎些史博館閉館整建新時代到來。 12. 2018/7/3:廖館長於《蘋果日報》專欄發表〈史博一甲子 熄燈不停工〉。 13. 2018/10:於官網公告「閉館整建Q&A」 不但如此,此期間廖館長還專程拜訪觀光局鄭永暉局長傳達閉館訊息並敦請轉知各觀光單位,也先後接受中央廣電臺、中國廣播公司、臺北之音、教育廣播電台、ICRT等媒體,主動向國人說明史博館的近況以及整建後史博新貌與期許。監察院、立法院、文化部長官們陸續蒞館視察閉館整建業務。在各界的見證、監督與祝福之下,本館全體同仁為迎接嶄新的史博館開幕而兢兢業業準備著。甚且,閉館期間各項業務如常運作,並沒有停擺。 總之,史博館是在有準備、有程序、有公開的情況下「高調」地閉館,且持續以不同管道宣達,並非如簡女士所言倉促關門。國立歷史博物館承載63年的台灣歷史文化榮光,願與國人與國際友人一起迎接未來全新的史博館。歡迎各界不吝不斷指正。

簡秀枝/沒有故宮博物院的日子,怎麼過?

沒有故宮博物院的日子,怎麼過? 故宮閉館3年,各界錯愕問配套!? 「故宮正館擬將閉館3年」,被搬上國會殿堂討論,傳聞中消息,果然是事實,可能執行的時間,在後(2020)年。 沒有故宮正館的日子,我們怎麼度過,坦白說,不忍卒睹。 大家說得輕鬆,故宮還有南院,北院閉館,還有南院,南北兩院一家親,必然互相遞補,可以把原來計劃在北院的展覽,悉數往南院遷移,展覽不縮水,順便還可帶動南院發展,活絡目前冰封般的現況。 部分民意代表更說,北院展覽南移,正可以落實文化平權,讓南院因為故宮正館的展覽下移,得以吸引觀光客,帶來嘉義一幕的觀光與消費。 然而,只要熟悉台灣藝術生態的人,莫不仰天長嘆,這叫瞎人說夢話。 不是故宮正館不能整修,也不是南院不能南兼北職,反賓為主,及時遞補正館角色,但大家心知肚明,這樣的草率挪移,只會讓台灣的觀光人潮,雪上加霜。 其實,因應全球博物館相繼實施修繕、擴建及分館計劃,建於1965年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院正館,早該進行修繕或擴建。但是,不該是全面閉館,而是考量階段性封館政策。而且,不是大家一窩峰的閉館整修。 眾所週知,台灣普遍缺乏大型展覽空間,許多國內外重量級展覽,想進來做藝術分享,但苦無合適場地。先前,台北市立美術館封館多時,沒有等到北美館修繕完工啓用,國立歷史博物館也冷不防地在展完王攀元遺作展後,立即關門大吉,同樣休館三年。 現在連最受國際矚目的故宮博物院正館也要休館3年。以2020年作推斷,史博館尚未完工。換句話說,觀光客到了台北,去不了史博館,也沒有故宮正館,到了台北,看什麼?是101大樓?是士林夜市?真有多少人,願意搭著高鐵到嘉義,再搭接泊車去太保市看南院展覽? 故宮南院替代北院正館的天真想法,就像當年以為,只要蓋了故宮南院,就可以促進地方觀光與繁榮一樣的天真。南院蓋完,偌大的園區建設多少,附近的觀光配套落實多少,不問自明。 嘉義太保要從一個甘蔗園,變成藝文園區,有諸多公共建設要進行,雖然政府也曾推動招商與BOT合作案,結果完全落空,回到原點,不知道2年後,北院正館功能南移,陽春的南院怎麼接招!? 其實,台灣故宮博物,曾名列全球第六(或第四)最受歡迎博物館,故宮院長在國際的形象與位階,高過外交部長。在台灣外交屢受打壓的今天,故宮院長出訪,往往比外交官員,更受禮遇,可以會面的層級,高出許多。 然而,台灣的故宮博物院,越來越把自己小媳婦化,現在連大門,也要關上。 台灣故宮博物院與法國羅浮宮、英國的大英博物館或美國的大都會美術館,並稱世界4大博物館,此舉,形同「自廢武功」,在國際館博生態中,自我邊陲化,逐漸被淡出藝術平台。 以巴黎為例,全市206家博物館,中小型封館修繕時有所聞,大型如羅浮、奧塞等皆是分樓層階段性修繕,以免參觀者向偶。 台北市公私立美術館雖然也有一些,未來3、4年,故宮和歷史博物館相續封館後,合乎國際借展溫濕渡展覽標準的只有北美館了。這個政策確實宜多全方位考量。 此外,許多巴黎的博物館在封館計劃前就安排好國際巡展,文化外交加借展費收入,再用於館務,一舉兩得。 其實,各國皆有文化地標。我們到巴黎、到倫敦、到紐約⋯,多少館博,成為城市文明輝煌的象徵,也是凝聚人民思想價值的中心。故宮是扮演台灣的文化形象牌其來有自,來台觀光外籍人士更以台北故宮為首選。 以首都台北為根據地,故宮與歷史博物館皆為國家級符合國際展覽溫濕度標準的展館,如今相繼閉館整修,勢必影響台灣未來的國際文化發展形象及視野,既然史博館已休館三年了,故宮為什麼不能等一等!? 再說,故宮北院封館後的因應方案,究竟是什麼?故宮北院施工期間,如果國際特展移到南院展覽,是否該嚴肅評估國際觀光客抵台後,如何迢迢二百公里,趕赴南院參觀,配套方案在那裡?其是針對「三天兩夜」來台旅遊的國際觀光旅客又該如何引導? 再說一次,不是故宮博物院不能修繕,不能閉館,而是問,朝野有準備了嗎!? 少了故宮博物院作為一大誘因的台灣觀光產業,會面臨怎麼樣的衝擊,不敢多想!?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全文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李福軒、藍蝴蝶/無腦沒有限度—揭藝術史研究員林子昭對北市議員徐弘庭文化城市政見之偏執?

日前徐弘庭議員投書媒體風傳媒發表了「活用故宮—讓台北成為華人文化首都」(以下簡稱「徐文」)的政見。該政見提出了「以博物館群的概念,把故宮博物院的世界級豐富文化資產在台北的閒置空間或城市博物館預定地點展出來,以提升台北市已奄奄一息的觀光產業」。  徐議員這項觀點正是博物館教育功能的現代主流論述,而此類論述的具體成就乃在各博物館到偏鄉舉辦特展來平衡城鄉教育差距,例如:勞安部的防災體驗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巡迴展、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的行動科教館等等,都是把現有展示或展品移到館外作巡迴推廣的行動。其目的除了是為了推廣普及教育外,更有宣傳並招來觀眾的效益。  不但我國的先進博物館這樣做,世界各國也是如此,大陸更是不遺餘力的運用中央政府(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簡稱中國科協)的力量,以每年數億人民幣的經費全力挹注於推廣「科普大篷車」的各地巡迴展示。  這種分散式展示,本就是一種推廣、一種推動地方觀光同時提升地方社會教育的現代手法。我國新設的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就是這個概念下的產物。我們姑且不論故宮南院目前所遭遇的難題,但她確確實實的提升了嘉義地區的觀光產業。  然而,令筆者難以置信的是,徐議員這種符合現代需求的優質政見,突遭一名自稱為藝術史研究學者的林子昭先生視為攻擊目標,撰述一整篇非理性、充滿負面的評論文章「人蠢要有限度──評徐弘庭議員的文化政策」(以下簡稱「林文」),林先生充滿偏執之大作公然投書於媒體,等同對大眾進行己身文化素質低微之表白。  首先,從林文「人蠢要有限度──評徐弘庭議員的文化政策」可以得知,該文莫名其妙的把博物主題扯硬上同婚議題,再不倫不類的以計程車載樂高積木跑來跑去來無限上綱的醜化巡迴或分散式展示。 這種作法恰如其分地示範了中學教材中所說的「演繹不嚴謹」問題。  再者,林文中對博物館的研究、典藏、展示、教育等四大功能也提出了『獨到』的見解,稱博物館四大功能為『博物館自己要先知道自己的專業在哪裡』、『面對自己的藏品有良好的管理維護能力』、『要將展品展示給民眾觀看』、『告訴民眾這些東西的重要性在哪』。 顯然該文作者對國立故宮博物院具備了相當有限的了解。  博物館們在設立之時就已經由先期研究中定義好博物館的「任務」。例如,故宮博物院的任務就是「對那批從北平故宮來的文物來進行研究、典藏、展示、教育等任務」。  而這任務則載明於「國立故宮博物院組織法」第1條,條文內容為「為整理、保管、展出原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及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所藏之歷代古文物及藝術品,並加強對中國古代文物藝術品之徵集、研究、闡揚,以擴大社教功能,特設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本院),隸屬於行政院」。 這條文確定了故宮博物院的專業,也是每一位故宮人都必須了解的。 至於該文對故宮博物院四大功能的其他三大功能的『詮釋』,我們就不必浪費篇幅了,只能以『三芝牛蛙跳下水』來欣賞了。  林文看似很高竿的提出似是而非的觀念來量化參觀博物館的行為,該文計算出以全年不休、每天8小時來看完故宮博物院69萬件文物共需要39.3年或3.9年,還問徐議員有沒有興趣看。看來該文作者事僅把參觀博物館當作檢視博物館展品。  事實上,徐文所說乃在分散並巡迴展示,這正是博物館教育功能在現代的主流論述,而此論述的具體成就則在於未來的博物館到偏鄉舉辦特展來平衡城鄉差距。可見自稱為藝術史研究學者之人,對徐議員要求得『看完』69萬件文物事,完全無視「平衡城鄉差距」,並且欠缺「深耕文化城市」的概念!  此外,林文最後還以國家圖書館到各地設分館一事比擬博物館的分散或巡迴展示並拿來揶揄徐議員政見為『吠』。殊不知,設立分館必須新購(或徵或求贈)書籍,與徐議員所說的「拿出已收藏的展品來做分散或巡迴展示」是天差地別的兩件事!  若林「藝術史研究學者」真有心計劃到各地分設國家圖書館分館,與其擔心徐議員的城市政見,不如多花點時間及心力籌措分館設立及求書事宜。 否則,給自己添了「口惠而實不至,怨災及其身」之名,可不太好了!  「博物館」是門極專業的博學領域,博物館經營更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任務。 如果,我們把博物館精神本質回歸到她的基本社會任務「寓教於樂」,視博物館為公益事業,那很容易的就會發展出與徐議員所提出之「以博物館的展示推廣來帶動地方觀光及經濟」的共榮共享概念。這是人民之福,社會之幸。助之唯恐不及,怎會以惡言惡語隨意評之呢?  《禮記·中庸》第十九章說:博學也,審問也,慎思也,明辨也,篤行也。 藝術史研究學者之人必須以中庸不偏不倚、不走極端為核心思想,同時透過學、問、思、辨、行五個環節,把自己修養成君子,使當代讀書人不違背博學於文、行己有恥宗旨,成為具有遠大志向、又有廣大文化知識的人才。  或許有人會認為,林文對於社會來說正面參考價質趨近於零,但從另一面向來說林文對國人來說頗具負能量啟示意義,也不能說完全是一篇廢文?!  .藍蝴蝶,公共行政碩士,時事評論人。 .李福軒,美國猶他州立大學電機博士,567大聯盟召集人,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我在故宮修文物》導演蕭寒,細心臨摹的慢靈魂

圖/蕭寒 【作文:劉盈孜|攝影:Hannah Su |劇照提供:前景娛樂】網路從撥接飛到光纖,還有一群人彷彿停留在唐宋元明清,講究一張紙的碎片或者一層薄漆的用料。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呈現了中國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師一輩子堅持一件事的「耐煩」,電視版2016年年初播映,掀起熱潮,裡面的鐘錶修復師王津也因此變網紅,連到多倫多旅行時,都有人找他合照,但是他依然過著最平凡的日子,整日埋首於發條,齒輪,傳動裝置,讓暫停的時間轉動。圖/鐘錶修復師王津(劇照提供:前景娛樂)  製片雷建軍在2011年開始了紀錄片的構想,原本故宮不答應拍攝,後來適逢九十週年紀念,劇組接到故宮的來電,2015年年年年年得以走進故宮,蕭寒說:「這樣也好,那陣子他們更集中修一些文物。」工作日復一日,「重複也是一種魅力,每天還是有新發現,這就是紀錄片有趣的地方。」在田野調查初期,他們累積了近十萬字的資料,但是透過每天的跟拍,才真切地感受到師傅的動作,神情,精神,生活,像師傅們打杏桃的生活片段,事先根本無法預期。總共拍了四個月,導演意猶未盡,“很想要拍一整年,春夏秋冬,多美阿!”  彈幕出現:「我們就只會說牛逼!」 紀錄片拍攝時,累積一百二十個小時的影像,劇組先剪輯成三集電視紀錄片,分別介紹銅器,鐘錶,陶瓷,木器,漆器,織繡,書畫,臨摹和摹印等修復細節。但是蕭寒心系電影版,「電影是一種儀式感,大家在裡面能安安靜靜地觀看一部片。」劇照提供/前景娛樂  電影一開場,老師傅用鑰匙打開一扇又一扇門,觀眾即將進入陌生的「深宮別院」。年輕的陶器修復師紀東歌,在太和門廣場騎著腳踏車,走進某條小巷,突然她回頭,笑著說走錯了。故宮建院九十週年大展前夕,修復任務繁重,幾位木器組的修復師領頭,有人負責爬上禦杏樹,有人負責在下面拉開白紙接黃杏。看完電影,仍然搞不清楚故宮的廣福門在什麼方位,卻覺得跟裡面的師傅更親近了。導演蕭寒刪除電視的大量旁白,以視覺語言為主,請了廖慶松,馮章順,多剪進了一些詩意,「電影和電視這兩個版本完全不一樣。」  電視紀錄片被人上傳到嗶哩嗶哩彈幕網(俗稱乙站),一部影片播放時,觀眾的留言同時顯現在螢幕上,這個網站的觀眾平均年齡不到十八歲,導演好奇,跟著上網看,「有一幕師傅擦亮了銅,說了句煥采生輝,彈幕上出現:「我們就只會說牛逼,好看」「又學會一新詞了」」導演覺得有趣,乙站上原本是盜版影片,後來居然還變成電影的投資方。彈幕的回應淹沒整個畫面,導演最終沒看完,「電影會受年輕人歡迎,可能是因為這是現代人缺乏的生活。我們現在太快了,生活一定是喜歡慢,那是一種體會和享受」。  文學,電影,應該接近生活本身圖/蕭寒  出版社也找上了劇組,希望能以文字做記錄。作者綠妖拿到資料的時候,十萬字倍數成長,成了「幾十萬字」,她跟著電影劇組進故宮,花了一周時間採訪,然後花四個月的時間,從酷暑到寒冬,再「搓」出書裡的十萬字,書末寫道:「我們(編按:指劇組和作者)是同一個方向,就像工匠,辨認出前任工匠的高超手藝並為之讚歎...」書中側重每位修復師的個人經歷和體悟,也詳細記載每一種技藝與歷史,師徒傳承,中西技法表現,中國工藝文化的斷層,導演說:「紀錄片無法拍攝過去的歷史淵源,書補足了這部份,而且充滿文學性。」  即使記錄了大量的硬知識,綠妖的文字依然很美,符合電影的調性,也保留電影的日常:風打落葉,貓兒伸懶腰,師傅們往來四合院串門子導演不刻意強調師傅們的偉大,卻細心臨摹這些片段,「我聽過一個劇情片導演的說法,電影應該拍得更像小說,小說應該寫得更像紀錄片。」導演說,紀錄片就是生活本身,很多學生想知道拍攝紀錄片的訣竅,「其實就是走得夠近。」圖/蕭寒  音樂製作人姚謙看了電視版,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感動,後來找了演唱者陳粒,鋼琴伴奏黃裕翔,編曲劉胡軼,最後電影響起他們的作品:「從前的日子過得慢,一輩子只夠愛一個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電影的結尾,一扇扇的門又關上,我們的心也遺留在故宮裡。 蕭寒 浙江工業大學副教授,導演,代表作“麗江拉夫斯基”,“喜馬拉雅天梯”,“我在故宮修文物”,“喜馬拉雅天梯”獲2013首屆「中國國際紀錄片提案大會」最具國際傳播潛力大獎,「 2015年年年年中國國際紀錄片節」最受觀眾喜愛紀錄片獎等“我在故宮修文物”於中國發行後引起廣泛熱議,豆瓣評分9.4,成為年度最受觀眾喜愛並推薦的紀錄片之一。 .本文經潮人物授權刊載,原文分享於潮人物網路平台: https://chewpeople.com.tw/mastersinforbidden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