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政黨
已找到 12 則相關結果
媒體報導國內某位知名政治人物有意在近日籌組政黨,以便累蓄民意在政治權位終南之途更上層樓。不料消息傳出後,由於其所打算使用名稱與曾在歷史具有嚴肅意涵者相同,並且亦不諱言有意呼應承接此等歷史意涵,將其精神理念與崇高理想投射至本身所打算新籌組政黨身上,所以才有此種借用舊名之算計。 不過歷史畢竟是歷史,在不同時空條件與社會結構下,歷史人物以其非凡之作為,才會在史冊上留下足以讓後人稱道與肯定之功業。假若純然希望透過借用名稱,就希望引起在當年同樣程度之共鳴,其實想法真是相當天真,此種算計亦是相當幼稚,所謂東施效顰,真是不過如此。 假若未能想透嚴肅史實並尊重當初時空因素,胡亂引據前人所曾用過之稱號與名銜,其實真是相當褻瀆歷史先賢。其實不久前發生在吾人社會中,為抗議當前政府胡亂砍殺退休人員應得待遇時,主事者援引當初在上海英勇抵禦外敵入侵勇士名銜,其實如此作法確實令人相當遺憾。 歷史最怕就是亂鬧雙包案,擺明就是在欺名盜世,所作所為雖然有理,但與先前英勇抗敵史實,畢竟不是在相同檔次,最後不論如何,就是弄成狗尾續貂狼狽收場。 就個人來說,確實很多人相信改名就可改運,但是胡亂攀附前人史例,透過借名卻是無法借勢。吾人必須嚴肅思考,在時空條件完全不同狀況下,光是只有名稱相同,能夠催化出多少社會共鳴?特別是前人所為皆是針對公義與理想,後人所提出之山寨版本,卻是充滿個人私心利益之算計時,使用相同名稱,恐怕才是對先賢不敬,完全是踐踏此等史實所具嚴肅意涵以及先賢所抱持之崇高理想。 歷史是檢證圖謀一時利益或是追求千秋理想之照妖鏡,所有能在歷史中留下聲名功業者,都是透過點點滴滴腳踏實地之努力過程,假若期待透過借用先賢所用名聲,托抬本身所欲經營政治圖謀,此種希冀透過魚目混珠矇混過關作法,自然就會引起物議與反彈。 最後還是要指出,大家不妨想想,在歷史上,重新使用相同名稱,卻創出比最初使用該名稱者更高功業之例證有多少?或是在電影界中舊片重拍,以相同名稱上市播放,創造更高票房業績之影片又有幾許?把這個想透,就可以看出,不論智商再高,或許是很聰明,但顯然是缺乏智慧!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兩大黨總統初選進入深水區,蔡賴之間寸步不讓,韓郭競爭正進入黃金交叉,整體態勢來看,蔡英文的民調有起色,郭台銘有超越韓國瑜之姿,蔡郭對決,顯然已經出現端倪。郭台銘出馬 馬英九是關鍵郭台銘選總統,有一段秘辛,最近被張善政在廣播受訪裡曝光,張善政在考慮參選總統時,曾經拜訪郭台銘尋求支持,當時,郭台銘告訴他,他的第一志願是「馬張配」,若前總統馬英九不出來就支持他參選。換句話說,郭台銘心中的第一戰將,其實,就是馬英九二度中興。國民黨吹韓流的氣氛下,馬英九最終決定不投入總統大選,激化及影響了郭台銘參選總統的決定。郭台銘近日接受遠見雜誌專訪時表示,他說在4月間散步時,他想到中美貿易戰重寫世界規則的此刻,對台灣很關鍵。而兩岸問題,讓他「聞到戰爭的味道」。這是促使他當下決定投入總統大選的初衷。從馬英九不選到國際及兩岸關係上的困境與契機安與選舉,郭台銘心理的願,迫使他下定決心決定參選。郭台銘的參選,與馬英九有某種程度的牽連性,而郭台銘的陽剛特質,需要另一位暖男與暖姊,幫他在政治上加分,而這兩位政治上正向加分的人,剛好與馬英九也有關聯,這也將影響郭台銘是否出線及勝選,筆者在此大膽預測,暖男張善政與暖姐周美青,會是郭台銘最佳助選員。張善政雖然已宣布參選總統,正密集尋求各界支持,但郭張配是一個最佳組合,如果不是郭張配,張善政還是郭順利贏得勝選後,行政院長的最佳人選之一。至於周美青,如果願意幫郭台銘站台拉票,比馬英九更具人氣。郭台銘的救黨與救國韓流在聲勢最強的時候,代表國民黨靠韓國瑜有機會拿回中央執政權,不僅是高雄市長。韓國瑜選完高雄市長,直奔下一個戰場,是救國民黨?還是救高雄?還是救台灣人民?顯然,國民黨調整初選辦法,是為了讓郭韓兩人都能參與競賽,一展抱負。國民黨自己呢?誰幫國民黨想想黨務的未來呢?以國民黨生存與未來發展來看,韓國瑜與郭台銘,不能只看民調差距,因為,國民黨其實比國家還脆弱,根據國民黨黨章第十七條,本黨黨員為總統時,自其就任總統之日起即兼任本黨主席,卸任總統時亦同免兼任之,不適用本條相關選舉產生及任期之規定,可見郭台銘與韓國瑜誰選上總統,對國民黨的意義是完全不同的。誰選上總統,就要兼國民黨黨主席,依吳敦義黨主席日前的說法,國民黨黨主席要負責黨的運作,他為了國民黨只好屈腰去拜託朋友借錢,因此,韓國瑜或郭台銘誰代表國民黨出線參選總統,代表未來要負擔起黨務責任,吳敦義可以功成身退。以郭台銘的財力與經濟實力,他若勝選,國民黨的黨務運作,將不再出現危機。救國民黨的使命感上,郭台銘出馬勝過韓國瑜出線。救台灣經濟的期望值上,郭台銘也能完封勝韓國瑜。救政治的夥伴團隊上,郭台銘的跨黨派勝利聯盟,也相對優於韓國瑜。支持郭台銘勝出,讓國民黨奮起,是理性的決定,是中間選民的一種意見。 作者為微笑影室陳室長●經授權刊載,更多文章見作者部落格。●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先前的經濟論壇,國民黨三位總統參選人,各擅勝場。國民黨等於是提供了三道各有特色的主餐,讓台灣人民來選擇。不管是誰當選,一定都是明君。朱立倫的風格像雍正,因為雍正即位前,做了很長一段時間辦事的皇子,有豐富行政經驗。而朱立倫做過一任立委、四任縣市長、一任副院長的行政經驗,是最有行政歷練的候選人。韓國瑜是「最接地氣」的賣菜郎,最像中國第一位平民皇帝劉邦。韓國瑜謙稱自己不懂高深的經濟理論,但韓最了解民間疾苦,就像劉邦能跟大家打成一片,知人善任,所以號召了張良、蕭何等人才跟隨他,相信韓國瑜也會如此。而郭台銘,則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郭台銘的事業遍布亞洲、美洲、歐洲,永遠尋找下一個目標。郭台銘當總統,會用CEO的方式領導台灣,把政府轉化成為一台高速運轉的機器,全力為經濟服務。朱立倫說,「國民黨誰當總統,都會讓台灣更好」,這是事實。請大家放心,不論是雍正、劉邦還是漢武帝,一定都會勝過依賴東廠的明武宗! 作者為新北市板橋區市議員●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4月10日國民兩黨都有大新聞,吳敦義主席宣布不選2020,而民進黨決定要延後總統初選。國民黨部分,吳敦義主席一宣布不選,蔡正元委員馬上要求朱立倫跟進,「轉而」支持徵召韓國瑜。 先跟蔡委員報告,朱立倫不需要「轉而」支持徵召韓國瑜,因為朱立倫的立場,已經是「全力支持」徵召韓國瑜。 但若黨有種種考量,不徵召韓國瑜,朱立倫當然要全力以赴參加初選,不然要讓國民黨在2020開天窗嗎? 也要奉勸民進黨,出來跑遲早要選,過去三個月,民進黨對於國民黨的初選冷嘲熱諷,說國民黨變來變去,沒有制度。 國民黨變,至少是在研擬規劃的階段,民進黨居然在規則訂好,球賽開打之後,因為蔡英文還落後,宣布延長三局再打打看。 大家都知道,蔡英文的習慣就是,選舉要選到我贏為止,看來賴清德有得等了! 作者為新北市板橋區市議員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2020年會是中華民國倖存與否的關鍵時刻,國民黨團結都尚且沒有把握必勝,分裂則只有敗亡一途。 看到王金平撂狠話:長者不仁、幼者不義,話說得很重,長者是誰,幼者又是哪個,在王語錄中都不言而喻;倒是一卸任就宣布參選的朱立倫,對於遲遲無法定調的初選制度,啞巴吃黃蓮,有苦難言。我這兩天看馬英九的執政八年回憶錄,剛好讀到第109頁的一段,證明當年吳敦義也是扮演朱立倫的伯樂: "馬英九證實,無論是推薦朱擔任副閣揆,或者建議日後由朱來選新北市長,都是吳敦義的建議。吳早在擔任國民黨秘書長,尚未接任閣揆時,就向他建議應找朱立倫選改制後的新北市長,因為當時台北縣長周錫瑋長期民調落後。朱立倫的人氣與能力,最有機會幫黨守住全台最大的城市。" 民意如流水,既能載舟,也能覆舟。這段文字中當時民調低迷的周錫瑋縣長,最近頻頻在政論節目露臉,表現非常優秀。我深深覺得媒體對昔日的周錫瑋和吳敦義,有很多惡意的形塑,不僅對他們當事人不公平,對台灣的人民又何嘗是福呢? 多年來,我住在桃園龜山,戶籍長留在新北,見證了朱立倫在桃園縣長的治理政績,更見證了朱立倫在新北市長內讓林口脫胎換骨,把桃園龜山狠狠地甩後成兩個世界的能力。我很希望朱立倫把治理桃園、新北的成功經驗,能夠擴大到全台灣,但是,前提是:必須要有人領軍帶領國民黨在2020重返執政,推出一個能贏的、能和人民溝通、能觸動人民心底的領頭羊,讓最強者帶領國民黨勝選,台灣才有和平、才有繁榮、才有希望。 作者為亞洲警察學會秘書長、前警大教授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吳敦義主席昨天說參選人的「廉能」很重要,結果民進黨議員馬上見縫插針,說朱立倫執政,有108位官員涉貪遭到起訴,這凸顯了民進黨最害怕朱立倫。 不過,民進黨好意思用「廉能」攻擊別人,也是滿令人驚奇的,因為民進黨的貪腐才真的是眾所皆知。 首先,所謂朱市府涉貪的108位官員,其中有41人是因為「營養午餐弊案」,而涉弊的時間點,就是從蘇貞昌前縣長任內開始。 其次,蘇貞昌前縣長八年任期,台北縣府的涉案人數是299人,是朱市府的近3倍 而2006年蘇貞昌擔任行政院長,內閣弊案不斷,有內政部次長顏萬進的「北投線空中纜車」案、金管會委員林忠正的護航金控案。當年「全球行賄指數」調查,台灣行賄嚴重度排名第五,因政府貪腐造成的損失約達新台幣4千5百億元。 再來講一下高雄,從2010到2017,高雄市府涉及貪瀆一審判決的人數,則是高達131位。 朱立倫市府有公務員涉貪,固然應該要檢討,但涉貪人數更多的民進黨見獵心喜、見縫插針,最後終將打到自己人! 作者為新北市板橋區市議員 ●詳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人類飼養豬,豬以生命回報人類,豬長得不像人,人也不是豬。 問豬台灣有哪個人長得像大母豬,若豬會說話,答案應是:都不像,因為人不會犠牲自己成就豬。 但人類常會以動物比喻人,以豬比喻人的不只台灣人會,當然也不是吳敦義才會。 陳菊一生搞政治,靠政治為生,也有些人靠她為生,是台灣家喻戶曉的人。或許是天生體質,或許是無暇保養且年紀已長,致身體臉相渾圓。若問任何一個人,陳菊長得像十二生肖中的什麼,不論喜不喜歡陳菊,應沒有人會說像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但你不能以動物比喻她,更不能以豬比喻她,否則有人會說你欺負台灣人的女兒。 台灣的公職人員選舉,與其說是選賢與能,不如說是民怨的出氣口。民進黨完全執政二年,人民怨聲載道,但也有人仍然力挺。 兩軍對陣,不動真槍,只用舌劍,人民已習以為常,其中有以「豬」、「狗」、三字經、五字經辱罵對方陣營的,那是個人修養的問題,被罵最多的,好像是馬英九,但都還不算嚴重。最令人不齒的,是欺騙,例如「走路工」、「二顆子彈」,或說支持某人就是支持共產黨的,那是對民主的踐踏,對民意的強姦。至於陣前的叫罵,沒那麼嚴重。 吳敦義並沒有指名肥胖的陳菊像大母豬,只是隱喻。民進黨藉此反擊母豬說,是預料中事,綠軍巴不得藉此搞成省籍對立,這是圖逆轉的最好機會。 作者為資深媒體工作者 ●全文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記者賴御文報導】掀起全台灣「韓流」狂潮的韓國瑜,這幾次舉辦大型造勢活動,現場都湧入了十多萬人潮,屢屢打破紀錄,讓全台灣都看到新的政治希望與力量。 當大家看到大型造勢活動主角韓國瑜正式入場,穿越熱情的支持者時,應該沒有想到這一段路其實充滿了凶險吧? 擔任韓國瑜護衛志工的退伍軍人栗正傑說,其實韓國瑜已經遭遇到很多次暴力偷襲了,還好有護衛幫忙擋著,才確保了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的安全。栗正傑說,護衛志工犧牲自己,就是相信韓總可以翻轉高雄,為高雄帶來繁榮的未來。 以下是粟正傑(陸軍少將退伍)聲明全文: 我在韓國瑜身旁當護衛的日子: 今年十月一場高雄議員聯合競選總部成立大會時,韓國瑜來參加,那時他的人氣還不旺;在那次的場合遇到了幾位已經當他護衛的學弟,他們告訴我最近韓的人氣愈來愈旺,需要更多的人手協助維安,問我能否加入護衛志工,我當時隨口也就答應了。 等到正式加入護衛隊瞭解一些競選活動的實況,真的是深深感動,更確認能加入這個團隊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因為他真的沒有競選總部、沒有競選總幹事、更沒有競選經費,高雄市黨部就是他的總部,他的競選團隊除了幾位黨工,其餘都是志工,你若進入高雄市黨部,從門口的警衛、服務台接待人員到各小組成員都是志工,沒有大咖的政治人物、沒有大企業老闆進出協助、或有競選經驗的政客指導選舉策略,純粹就是「平民革命」。 所以我相信如果韓國瑜當選,他除了欠高雄廣大平民隊他的支持外,他不欠任何政客、企業老闆等政商高層人情,所以我相信在沒有這些政商包袱下,他一定可以以自己的意志推動有利高雄全民的政策! 或許有民眾好奇我們護衛隊志工除了在電視看到的護衛時的推擠外,實際有哪些看不到的事情呢?如果我告訴你,我們沒次出勤,有時有便當,有時時間配合不上,都自己買麵包充飢,至於交通費用也都自掏腰包,但雖然如此,我們更相信韓總的清廉,另外在推擠的過程中,歡迎的民眾也不見得都是韓粉,有好幾次暴徒混在人群中企圖暴力攻擊韓總,因此我們夥伴已有多人挨了拳頭或被架拐子,也有惡劣份子在我們耳邊按高音喇叭,但我們都隱忍下來,我要表達的是我們自己出錢出力去做冒著生命或受傷的危險為的只是我們相信韓總可以帶我們翻轉高雄,為高雄未來開創繁榮的日子
【記者林可妮報導】韓國瑜目前已經是全台灣人氣最高的政治人物,掀起一陣「韓流」。不過很多對手陣營的人卻質疑韓國瑜的支持者都是來自外地? 在台北市中山區大同區參選市議員的蘇恆,日前深入高雄參加戶外政論節目,並且觀察當天的造勢活動,她發現韓國瑜的支持者,有很多人是騎機車到現場,不太可能是從外縣市甚至台北過來,而且當天活動現場有不少人是穿著拖鞋就來參加活動,完全表現出他們根本就是在地人的草根性,可見韓國瑜一定會勝選。 News98「民意新連線」星期日早上討論韓國瑜掀起的「韓流」現象,蘇恆說,造勢大會上,韓國瑜一再強調乾淨選舉,令人非常感動,這是台灣需要的價值;她近距離觀察韓國瑜,發現他完全沒有身段,不但很親切、很隨和,可以跟身邊的人打成一片,而且會記住對方的姓名;相較之下,許多政治人物都很有身段,完全跟基層脫鉤。 台灣藝術大學廣電系教授賴祥蔚觀察指出,選前最後一場星期六的造勢大會,韓國瑜最少呈現出三大精彩加分,幫助他進一步邁向了勝選:一、整場活動歡樂陽光,改變過去常見的仇恨言論式選舉,連選擇的歌曲都非常有智慧與意義;二、一再強調乾淨選舉,甚至說「寧可乾淨的輸,不要骯髒的贏!」太感人;三、對於黨內失言的危機處理成功,讓人看見誠意與擔當。整體來說,根本已經示範了總統層級的應有格局。
一位替政府機關辦活動的友人,曾經很感慨地跟我說,在第一次政黨輪替時期,她們承辦某委員會的活動,邀請時任該委員會主委,現任政府高層的大老級人士,至中部出席活動。由於該大老從黨外運動開始,外界形象始終予人樸實之感,因此承辦公司特別安排住宿於一般會館,心想如此應能貼合該大老形象。 萬萬沒想到,一行人驅車抵達會館,還沒下車,大老的貼身祕書板起臉孔表示,主委不能住這裡,一定要住在四星級以上酒店...... 友人說,她在當下,對那位大老的想像完全破滅。 官沒那麼好當。要得有官命,裝得出官樣,擺得出官架子,說得出官腔官調,還要幹得出官官相護,最後要外不畏譏、內不憂議,好官我自為之。 做官不容易吧!但這指的是20世紀以前的官,而且是20世紀以前的政務官。 以前的政務官,官樣官威官腔做足的同時,對官箴總還有三分忌憚,曉得“官”字的頭上頂著禮法的大帽子,縱然官字兩口---口口辨是非,聲聲論道理,是非道理全在官兒心坎裡---可以前當政務官的,即便夜裡狗屁倒灶,白天仍然為人民服務。 政務官跟事務官本就無法相提並論,前者制定政策,後者執行。而且政務官是政黨取得執政權後的派官,受黨指揮,在替人民服務與替政黨服務間之分寸拿捏,端視個人品格。 在政黨政治國家,人民的直接民主其實只落實到選舉階段,之後等於授權執政黨作為。人民在投完票,把政黨捧上執政寶座之後,連行使間接民主的權利都變得異常困難,僅能自我安慰“下次用選票教訓”。 事實證明,只靠投票體現直接民主的人民,教訓到的永遠是自己而已。 人民在投下選票的那十秒鐘,享用了一瞬間的民主感覺,這十秒鐘的快感換來的大多是長達四年的痛感。這種“表面人民做主,實質專制授權”的民主體制之荒謬,在台灣以政黨輪替型式徹底展演。 造成民主痛感的原因,除了上述,還有政黨性格的問題。 台灣主要政黨雙雙面臨難以轉骨的窘況,黨性超級頑固。原來的執政黨以執政性格在野,原來的在野黨以在野性格執政,上台下台一個樣。 十秒鐘民主+政黨不轉骨=納稅人痛苦。 我認知的民主體制運作,不理論,很實際:建立在政黨、代議、稅捐三座基石上。簡單講,人民藉由十秒鐘民主選出政黨,由政黨代議出政策,決定如何花掉稅捐。 這樣解釋是不是比較易懂? 你可以說什麼國家大政方針跟國際政治的關聯,也可以說什麼政府政策跟區域經貿整合的關係,更可以說什麼意識形態對國家競爭力的影響...。我這人心眼小,最關心的是我納的稅被用到哪裡去了? 我們人民每隔幾年選出一群人,授權他們把稅金花光光,還經常不夠花,得透支。關心納稅錢怎麼花掉的,重不重要? 花納稅錢的習慣,往往跟政府政策關係不大,卻跟頑固的政黨性格息息相關。 我不想討論主要政黨各以何種性格花錢,有的政黨把不該花的錢隱藏在該花的錢裡面,有的政黨則用該花的錢當名目,把錢都花在不該花的地方。反正結果都是有多少錢就花光多少錢。 預算是否編列浮濫?浮濫底下總還有不浮濫的該花錢。預算是否合理?合不合理,見仁見智。就算既浮濫又不合理,人民十秒鐘快感自造的孽,自作自受。 我在意的是,納稅人的錢應不應該花在那些政務官身上? 政黨輪替已經明白告訴大家,政務官是頑固的政黨性格的實踐者,政務官透過預算編列,實際上將政黨性格延伸到國家治理的所有面相,包括經濟部的能源規劃、教育部的大學自治、法務部的死刑執行、外交部的駐外特任官派任、促轉會外部會議的東廠說、中選會的公投收件標準......,政黨性格皆強壓部會性格,因此風波不斷,爭議不休。 人民納稅錢用來養事務官,有理,政府經常性事務不能乏人推動。 人民納稅錢用來養政務官,讓政務官把政黨的頑固性格帶進政府機構,然後製造一堆風波爭議,最終丟給事務官受壓扛責,政務官自己則上演“黯然下台,悄然轉台,欣然再上台”的官場三部曲。這是什麼道理? 往昔令人懷念的政務官典型,戮力從公,兩袖清風,此種政務魂早已難覓。現在的政務官,不像為人民服務的官員,倒像等著別人伺候的官人---宋代妻子對丈夫百般順從,悉心服侍,敬呼丈夫為官人。 政務官從官員身分,突變為官人身分,原來應該為人民服務,變成人民像妻子般服務官人,正好突顯十秒鐘民主的荒誕之處。 如果沒有政務官,台灣會不會比較好? 我覺得肯定會比較好,起碼我們交的稅不必去養官人們。 至於去政務官化的政府,如何完善政府的系統運作?如何彌補政策產出的流程?且留給政治管理學者研究。 倘若政務官的存在,缺乏核心價值,連剩餘價值也沒有,甚至披著官員的外衣掩護官人的真身,每人每年耗費近千萬納稅錢(薪資+特支費+行政用度),活像政黨駐機關部會代表,做狗屁倒灶的事,不分夜晚白天。那麼,廢掉政務官有何不可? 我沒想宣揚無政府主義,只是想提出無政務官主張,肖想台灣成為無政務官政府。所提或許不值識者一笑,野人獻曝,無奈無力多過無知,尚請識者勿無情批判。 無論如何,請問誰能否認現在官人比官員多的事實呢? 作者為資深品牌專家●本文經授權刊載,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