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

已找到 36 則相關結果

【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38】鐵血軍魂 海豹部隊 ——李一良 

「我認為人要活得有價值感,看到我們國家強壯、有希望,我才活得安心!」 90歲的李一良,有著不折不扣的鐵血軍魂,他曾是中華民國海豹部隊成員,不僅執行特種任務、更參與過多場戰役,這一輩子都以身為軍人為傲! 祖籍江蘇蘇州的他,老家位於江南水鄉,家門口就是河,因此自小便很會游泳,更成為他一生為榮的當家本領,1949年正值國共內戰,15歲的李一良瞞著父母偷偷當兵,就這麼頭也不回地隨軍到了台灣,卻沒料到,這一離家竟是永別。 「我離開家時,我媽還在睡覺,我背著書包跟我爸說『我去上學了』,之後就再也沒回家,一直到現在都沒回去過。」李一良說 抵台後,李一良進入海軍士校受訓,結業後於205中建艦上服務,才剛執行任務不久,便碰上1953年的東山島戰役,當時,正值韓戰尾聲之際,美國為了牽制中共對朝鮮的支援,要求我方配合攻擊福建東山島,不料戰役失敗,還犧牲了上百名國軍。 「空降部隊他們當時降落在八尺門,還沒降下去,地面共軍就朝上面打,連還手的機會都沒有,死了400多個人」! 也是在那場戰役中,李一良因擅長游泳,下水救了許多弟兄,因而獲得榮譽表揚,隨後他被派往美國接收漢陽艦,更靠著自學英文被選為翻譯官。1955年,他隨軍去支援一江山戰役,當時共軍大舉進攻大陳島門戶一江山島,歷時兩天,我方傷亡慘重,而他則親眼看到大批國軍遭俘。 「船要到一江山了,馬上有道緊急命令,叫我們趕快撤回來!因為共軍他們已經準備好飛機要轟炸軍艦,我眼睜睜看著弟兄們遭俘,一提這就掉眼淚,這800條人命可以活下去的,為什麼死掉了?現在誰還去想他們!」李一良哽咽說道 之後,他報考了中華民國海軍水中爆破大隊,也就是俗稱的「海豹部隊」,負責執行各種作戰、偵搜等高危險任務,不只要會空降、還要海中破壞、陸地攻擊,具有極高危險性,短短幾年,卻成了他一輩子榮譽的海豹生涯,然而他並不因此滿足。 1980年2月,國際爆發伊朗人質危機,美國派空軍前去營救,卻造成8名軍人不幸罹難,李一良得知消息後,對陣亡士兵感到不捨,特地寫信到美國國防部向家屬致意,沒想到竟獲得對方回覆,往後的17年,他都寫卡片致意,更關心並聲援許多國際弱勢,甚至獲得美國總統布希及柯林頓回函致意。 「我一直只要有空,想投身到別的國家去戰爭。恐怖分子、或許是暴力分子,我要跟這些人戰!」 退役以後,他曾到中油工作,更擔任救生員直到退休,他從沒想過游泳這項技能,影響了他一生、更救人無數。出生在戰亂年代,即使對家人懷著虧欠,但李一良仍以軍人為榮,骨子裡的軍人魂,永恆不滅。 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透過無數真實經歷口述影音,還原大時代的離合悲歡。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官網】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臉書】 【遷台官網】 【遷台臉書】 【遷台YouTube】 【遷台LINE@】

【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37】平淡是福 我的人生風景

「那時候共產黨,我覺得他是土匪、共匪,那真是搶殺擄掠!」 93歲的孫少英,1931年生於山東青島,儘管年幼就遇上日軍侵華,但比起日本人,他更痛恨在家鄉出沒的八路軍,不僅到處搶殺擄掠,還讓他因此失學,被迫到共軍辦的學校接受共產教育。 「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地球,然後說上頭有窮人、有富人,真正窮人占了大多數,所以共產黨的目標就是要解救窮人,我當時聽覺得還滿有道理,沒想到他們接下來就開始鬥爭」。 孫少英回憶,共產黨當時對地主及有錢人一一清算,集合起來後便將他們亂棍打死,他被迫參加了兩次鬥爭大會,沒想到有一天竟得知,他的父母也被鬥死了。 父母慘遭鬥死,17歲的他只好去投靠在軍中的哥哥,並考上李村師範學院開始學習美術,後來因國共戰事越演越烈,孫少英的學業被迫中斷,並隨軍到了台灣,搭船時,所有人搶著上船,但他卻是千百個不願意。 「撤退時共產黨撒了很多傳單,上頭寫著『你想家嗎?脫離部隊,我們會把你送回家』我當時就動心了,我想回學校念書,不想來台灣當兵,但回到家又沒有家了。」 無奈下,1950年19歲的孫少英仍以軍人身分到了台灣,抵台後,為了讀書,他努力考上政工幹校藝術系,跟著梁中銘老師學素描及素寫,兩年的訓練影響他至深,畢業後還陸續到了光啟社及台視任職。 「我在台視時負責繪製電視新聞用的美術圖卡,那個臨場反應要很快,主編看到一個有關罷工的稿子,導播就拿過來,說內容是女人罷工,那我們趕快畫女人罷工,然後把圖卡拿到副控室,讓主播報新聞時使用。」孫少英說 也是在那時,孫少英練就了一身插畫本領,後來更升任為台視的美工組長,掌管戲劇、新聞、節目的美術工作長達22年,堪稱台灣電視美術發展史的見證者。 1991年,孫少英自台視退休,和太太定居在南投埔里,過著四處寫生的愜意生活,不料,8年後的九二一大地震,讓身處震央附近的孫少英歷經了一場震憾教育,看著樓房倒塌、死傷慘重,喚起了他戰亂流離的記憶,於是他決定拿起畫筆,記錄起災後的埔里。 「九二一地震後第二天,我出去轉啊,那個房子倒得跟戰爭廢墟一樣,我這個老男人騎著摩托車,眼淚流個不停。後來我看到宏仁國中有很多帳篷搭在操場 ,我就在那找了個地方,把這些畫下來。」孫少英回憶 一張張素描,畫的不僅僅是傷痛,也捕捉了震後重建的希望與溫暖,孫少英的畫作後來在社會引發極大迴響,直到現在高齡93歲,他仍持續在畫畫,記錄著台灣土地的人文風景,也散發著生命的光彩。 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透過無數真實經歷口述影音,還原大時代的離合悲歡。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官網】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臉書】 【遷台官網】 【遷台臉書】 【遷台YouTube】 【遷台LINE@】

【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36】姜之發 可樂爺爺的百歲之路  

「我喝可樂喝上癮了,這個大瓶的可樂,以前一天可以喝兩瓶!」 已經高齡105歲的姜之發,是著名的「可樂爺爺」,由於年輕時靠賣汽水維生,又愛喝可樂,因而有了這可愛的稱號,直到現在,每天都要喝上個一兩杯可樂才過癮。 1919年生於江蘇沭陽,姜之發生長於戰亂年代,抗日戰爭爆發後,18歲的他決定加入軍隊報效國家,因為擅於用槍又膽勢過人,年紀輕輕就一路升官,甚至還帶兵打仗。 「因為我家鄉那裡土匪很多,我從小就會用槍,進了部隊以後,人家連槍都不會用,我什麼都會,才三天就升我當班長,一個禮拜之後升排長。」姜之發說。 國共內戰爆發後,姜之發隨著軍隊一路從青島一路征戰,在歷經徐蚌會戰時,吃飯吃到一半便遭共軍襲擊,一連串砲火完後,整個連只剩下五人存活,其他人都陣亡了。 1949年,他進入國軍第八十軍339師,隨軍來到台灣,之後便到高雄鳳山接受了孫立人將軍主導的新軍訓練,成為精銳部隊的一員,以他的表現本來在軍中有可為,卻在孫立人遭到軟禁後,一切變了樣。 「我的師長叫胡英傑,他想去探望孫立人將軍,別人勸他最好不要,他就回說『俺又不是孬種、俺不怕,誰要跟我去?』我說報告師長,我跟陪你去。」 懷著對孫將軍的尊敬,姜之發當時跟著師長前去探望孫立人,卻沒料到結束後竟被革除了軍職,甚至連退伍令都沒有,直接要他自謀生活。 沒了軍人的身分後,人生地不熟的姜之發四處打零工,甚至還淪落到廟裡寄住,最後在親友的介紹下賣起了汽水,開啟了他與可樂的不解之緣。 當時,台灣老牌的汽水首推掬水軒,姜之發在鳳山租了個店面,每天騎腳踏車去載汽水來賣,深受小孩子喜愛,1958年,掬水軒推出了「菊水可樂」,這也是姜之發首次喝到可樂,沒想到一喝就愛上、從此欲罷不能,甚至後來還成為可口可樂的經銷商。 「那時候生意好啊,很累啊,你看我手指都彎了,就是那時候搬汽水留下來的後遺症。」姜之發回憶 隨著事業穩定,姜之發也在台灣娶妻生子,只是18歲就離家打仗的他,十分想念大陸的親人,尤其逢年過節看到別家團圓,他總是暗自哭泣,這股濃厚的思鄉之情,也促使他在兩岸尚未開放之際,就決定要從第三地轉機回大陸探親。 「我一個人坐飛機到日本,下了機之後,我看到一個年紀大的官員,我就筆計本寫字,問他『中國大陸大使館在哪裡』?他聽了把我拉到公用電話前,問我要跟大使館說什麼,我說『我說我是台灣來的,我想回大陸探親,請幫幫忙』」。 或許是被這樣的真情感動,人生地不熟的姜之發,在日本人的幫助下,不但聯繫上中國大使館,還順利取得了飛往上海的機票,離家近四十年,他終於如願見到了老母親,兩人做夢都沒想到,今生還能再見到面。 出生戰亂,這輩子打過太多的仗,不知不覺中也走過了一世紀,如今高齡105歲,姜之發在兒孫的陪伴下頤養天年,對於人生他充滿感激,被問到長壽秘訣,他笑說:「笑口常開,每天喝一杯可樂就夠了」。 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透過無數真實經歷口述影音,還原大時代的離合悲歡。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官網】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臉書】 【遷台官網】 【遷台臉書】 【遷台YouTube】 【遷台LINE@】

【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35】戰爭與和平 我的木鴨人生  

編按:凋零不可逆,搶救不容緩,兩岸故事在時間的字句中飛奔。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計劃,期能為大時代的悲歡離合留存歷史見證,珍藏可歌可泣的「我家的兩岸故事」。 「八二三已經過去了,不要再打仗了,和平最重要了。」 1936年出生的湯日東,是苗栗三義客家人,成長在山區、家中又有七個孩子,自幼生活就相當貧苦,小學一年級讀的是日文,至今仍聽得懂一點日本話,尤其二戰時期,被日本統治的台灣,不但常常遭美軍轟炸,還必須提供戰時補給,湯日東仍記得,所有糧食都被政府控管。 「家裡買米都有一定配給,不是你想買多少就買多少,假如偷放米被日本人抓到就打個半死!還有那個美國軍機,滿天飛啊,我在讀書的時候沒有防空洞,警報一響就躲到山溝跟樹下,我家還被子彈射穿呢!」湯日東回憶 湯日東就讀小二時,台灣已經光復,為了幫忙家計,他時常帶著弟弟到勝興車站兜售零食,當時苗栗的舊山線鐵路從三義到豐原,勝興車站是海拔最高、也是最繁榮的一站,每逢過年過節,火車裡總是班班客滿。 1956年,政府實施新版兵役法,開始徵集役男入伍,21歲的湯日東隨後也收到兵單入伍,當時兩岸緊張對峙,凡是要去當兵都是家中大事,甚至每一個父母都心驚膽跳。 「家中有當兵的,親戚朋友都會關心一下,送個紅包慰問,到金門要打仗會死人的耶!父母都擔心得要死。」 果不其然,湯日東入伍後半年,隨即移防到金門,八二三砲戰爆發時,他洗澡洗到一半,聽到砲聲還以為是在演習。 「我們住的地方,看到對面的大嶝島,滿天烏雲密布、全是那個砲彈的煙啊,不到兩秒鐘,頭上的砲彈就已經落下來了,跑都來不及,馬上跑到前面50公尺的散兵坑,躲了兩個小時不敢動!」湯日東說 砲如雨下的情景,他至今難忘,在那之後,金門加強防禦工事,他每天蓋碉堡、挖地洞,日子過得相當辛苦,期間有人邀他加入國民黨,他卻誤以為若入黨了,得像反共義士一樣刺滿反共刺青,因而回絕。 在金門當兵的日子大約一年半,退伍後他回到老家,正值木雕產業興起,他便開始學習雕刻,還跟弟弟一起開了雕刻行,歷經了三義木雕的全盛時期,1973年,因緣際會下,湯日東接到一筆來自美國的訂單,要製作三千隻木鴨,主要作為誘鴨供打獵時使用,這份訂單不僅替工廠開了另一扇大門,也帶動三義生產木鴨的風潮,大量外銷歐美,直到1980年後,因保育觀念興起,誘鴨的獵補方式逐漸被淘汰,湯日東才轉型為以彩繪為主的木雕藝術品,近幾年更轉型觀光工廠,成了三義著名的親子景點。 一路走來,見證了大時代的更迭、也目睹三義木雕的興衰,湯日東深知和平的重要,他希望這輩子都不要再有戰爭,國家能夠安定、百姓能夠平安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透過無數真實經歷口述影音,還原大時代的離合悲歡。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官網】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臉書】 【遷台官網】 【遷台臉書】 【遷台YouTube】 【遷台LINE@】

【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33】思念的旋律  

編按:凋零不可逆,搶救不容緩,兩岸故事在時間的字句中飛奔。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計劃,期能為大時代的悲歡離合留存歷史見證,珍藏可歌可泣的「我家的兩岸故事」。 「我一個人住校很孤單,因為家人都在上海,學校的禮拜堂內有一台舊的鋼琴,無聊的時候我就去摸摸鋼琴,慢慢地我就可以自彈自唱」。 1928年出生的韓健,祖籍江蘇南京。民國初年,歐美傳教士紛紛進入中國傳教,韓健的祖父當時負責教傳教士說中文、寫中國字,好讓他們盡快融入中國社會,也是因為這層淵緣,韓健的父親、叔父都是在教會學校念書。 12歲時,由於父親病逝,母親又搬到上海生活,在叔叔的安排之下,韓健獨自進入教會學校展開了住校生活,也是在這裡打下了良好的英文基礎,然而才十多歲的孩子,一個人住校實在太寂寞,想家的韓健,因此常常到禮拜堂彈鋼琴,從一個個音符慢慢摸,漸漸無師自通,最終能自彈自唱,透過音樂紓解對家人濃濃的思念。 1947年,韓健高中畢業後,考入行政院物資供應局,憑著傑出的英語能力,被派駐到關島負責接收戰後物資,當時,能遠離戰亂的中國,還能體驗異國文化,讓他感到十分新奇。 「在關島,人們那時候都是不穿衣服的,男女都是一個布兜遮著,我很喜歡到街上的店裡去喝喝咖啡、可樂,跟當地人聊天。」韓健回憶 只是,隨著國共內戰越演越烈,1949年8月5日,美國發表「中美關係白皮書」,停止了對中華民國的軍事援助,這項決議也導致韓健失業,自關島回到了中國,當時他在廣州,兵荒馬亂之中,無法聯繫上家人,更不曉得明天在哪兒,就在一片混亂中,他遇到了一位老鄉,改變了一生的命運。 「他是軍報社的記者,那時候內戰嘛,戰亂中我也不曉得,就跟著他的部隊,拿軍服給我穿了,就上船來到台灣了!」韓健說 1949年底,莫名其妙成為軍人的韓健,就這麼跟著裝甲兵部隊來到台灣,並派駐在馬祖,由不習慣裝甲兵的生活,待了一年之後,他決定轉考空軍官校,卻沒料到,過程一波三折。 「當時,裝甲兵部隊的副旅長蔣緯國,他不同意我轉去空軍,但空軍官校的校長也認為,凡有適合空軍體能的人才,不得阻攔,就硬要我在空軍了,害得當時的裝甲兵大隊長跟政戰部主任一人記了一個大過」。 1950年代,正值兩岸空戰最激烈時刻,韓健當上空軍後,被分發到四中隊,得時常低空飛到大陸進行秘密偵測,危險性相當高,儘管如此,在空軍的26年生涯中,始終有驚無險,讓他直呼這一切都是神的恩典。 隨著在台灣娶妻生子,韓健唯一的遺憾,是當年因戰亂離開大陸,沒能聯絡上的家人,等到兩岸開放後他再回到家鄉,親人早已不在,但他仍十分感恩。 「我從小,生活就是這麼樣的波波盪盪,我今天能活到97歲還是那麼健康,妻子也陪在我的身邊,這不是神的恩典是什麼」。 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透過無數真實經歷口述影音,還原大時代的離合悲歡。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官網】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臉書】 【遷台官網】 【遷台臉書】 【遷台YouTube】 【遷台LINE@】

【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32】生死有命 我的砲火記憶 

編按:凋零不可逆,搶救不容緩,兩岸故事在時間的字句中飛奔。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計劃,期能為大時代的悲歡離合留存歷史見證,珍藏可歌可泣的「我家的兩岸故事」。 「八二三砲戰那天,我在漢陽艦上負責射擊,我旁邊的人都死掉了,只有我沒死。」 回憶起八二三當天,88歲的詹瑞東仍心有餘悸,當時在金門國軍約有9萬多人,其中有近4萬人是台籍充員兵,詹瑞東正是其中之一。 1936年出生於彰化永靖,當時仍是日治時代,因此詹瑞東小學念的是日文書,講的是日本話。 「那時候台灣的名字不能用,每一個學生都要有日本名字,我是まさお、叫武雄啦,直到光復後才開始學中文。」詹瑞東回憶 1947年,台灣爆發二二八事件,當時詹瑞東正在台北生活,他親眼看見軍人與平民爆發衝突,後來有很多群眾上街遊行,政府卻下令開槍掃射,導致死了很多人,也造成詹瑞東當時對國民政府的印象不太好。 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隨著兩岸對峙緊張,詹瑞東在21歲時接到了充員令,要去前線支援,他先在海軍士官學校受訓了七個月,由於射擊成績十分優秀,在同一梯300名充員兵中排名第三,因此被分發到漢陽十五號驅逐艦上服役,並擔任砲手。 「漢陽十五號,那個船很棒!一般船上是喝豆漿吃饅頭,我們是喝咖啡吃土司,但沒想到才去沒多久,就爆發了八二三砲戰。」詹瑞東說 當時,漢陽艦的主要任務,是負責護航補給艦運物資到金門,1958年8月23號當天,共軍對金門發動猛烈砲擊,詹瑞東所在的料羅灣碼頭也被轟炸,為了讓補給艦順利搶灘,漢陽艦隨即向敵軍還擊,而詹瑞東就在甲板上操作60公釐砲。 「我們那個20公釐砲都是在射擊飛機,那我就向著目標敵機,結果左邊跟右邊負責裝彈的人都中彈倒地死了,沒辦法我就一手裝彈一手打,後來旁邊的人又跑過來裝彈,喔那天很激烈!」 初生之犢不畏虎,詹瑞東頭一次上戰場,就射下了七架敵機,在八二三砲戰中立下功績,同時卻也得到一場震撼教育,讓他見識到戰爭的可怕。 「當時在作戰時不怕,結束之後三餐都吃不下,怕喔!因為平時在一起的同袍都死了,只有我活了下來。」詹瑞東說 其實八二三的前幾天,本來是應該是詹瑞東結婚的日子,婚禮都訂好了,假也請好了,準備要返鄉結婚,不料船一開出去就遇上前線對峙,不久後更爆發了砲戰,因而回不去台灣,家人只好代替詹瑞東去把妻子帶回家,連酒席都沒辦,再加上一直在海上待命,無法跟家人聯絡,親友們還一度以為他已經為國捐軀了。 詹瑞東在海軍服役了三年退伍,回到台灣後,他考取了職業司機駕照,曾陸續在圓山動物園、中國大飯店以及國泰醫院工作,親眼見證台灣的經濟繁榮的時刻,尤其在醫院開救護車的19年間,更看盡了許多生離死別,自己也因為拿到CPR執照,曾經救人無數。 60歲退休後,由於太太發生車禍導致下半身癱瘓,詹瑞東一肩扛起了照護工作,2018年,在弘道老人基金會的協助下,他與太太補辦婚禮,彌補了當年因戰爭而錯過的遺憾,只可惜妻子不久後便離開人世。 如今,即將邁入鮐背之年,詹瑞東一人住在榮民之家,與子女也時常聯絡,在台灣土生土長,歷經過日治時期、也打過八二三砲戰,一路走來,他感嘆生死有命,同時也慶幸自己能活到現在。 「我人很樂觀,我太太走了之後,我什麼都放得下。活到這種歲數,夠本了真的,所以我現在都盡量幫助人家啦。」 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透過無數真實經歷口述影音,還原大時代的離合悲歡。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官網】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臉書】 【遷台官網】 【遷台臉書】 【遷台YouTube】 【遷台LINE@】

【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31】擇善而行 我的幸福方程式

編按:凋零不可逆,搶救不容緩,兩岸故事在時間的字句中飛奔。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計劃,期能為大時代的悲歡離合留存歷史見證,珍藏可歌可泣的「我家的兩岸故事」。 「我是獨子,我前面四個哥哥一出生就夭折,所以父母就把我當寶貝一樣。」 95歲的胡善民,是個標準的肉食主義者,無肉不歡的他,1929年生於湖南耒陽,家境雖然稱不上富裕,但前面四個哥哥都夭折,因此他一出生就被父母捧在手心上呵護,既不用幫忙幹活、在家裡也吃香喝辣,甚至為了讓他上初中,家裡還賣了一頭豬替他繳學費。 「我初中畢業後,家鄉就被日本人攻陷了,那我也沒書可念,就決定從軍。」 17歲時,受到在軍中的親戚影響,胡善民進入貴州的戰時衛生人員訓練所,一路從野戰醫院的看護士,當到醫官,曾照顧許多前線傷兵,抗戰勝利後,他隨軍回到衡陽服役,卻沒料到父親不久後因病過世,那一年他20歲,身為獨子,本想退伍回家照顧母親及妹妹,結果長官一句話,讓他決定繼續從軍。 「我長官叫我要『移孝作忠』,他說中國人受盡日本鬼子侵略,我應該要繼續為國為社會服務,所以我守孝一個月後就離開了。」胡善民說 胡善民萬萬沒想到,從那之後便跟著軍隊一路遷徙,最終到了台灣,再次回到家鄉,已經是40年後的事,老母親早已不在人間,而他這一輩子都沒能盡到孝道。 抵台後的胡善民,陸續在新竹、基隆擔任醫官,直到1952年才在嘉義的陸海空肺病療養院安頓下來,當時,台灣有許多軍人因長期勞累罹患肺病,由於感染人數眾多,國防部便成立陸海空肺病療養院,全台共4個分院、超過兩千張病床,而在前線見過大風大浪的胡善民,卻對肺病的照護難以適應。 「肺結核那時候很厲害,醫學又不發達,那個病人膿胸、咳血,老一輩的醫師護理師都不願意去換藥,所以都叫我去,我每次換完之後,都吃不下飯了」胡善民回憶。 半年後,胡善民轉任司藥官,改做藥品調劑,後來又轉調至竹崎的灣橋分院,也是在這裡遇見了生命中的另一半──李甜,太太當時在診所工作,讓胡善民一見鍾情,便展開熱烈追求,不料女方家是本省的閩南大家族,親友擔心若與軍人結婚,以後若反攻大陸變數多,因而反對兩人交往。 「我不死心啊,因為我是軍醫嘛,我就幫他們家人看病、對他們很好,慢慢的她們親戚也都對我很好,連等公車的時候都會幫我買票呢」胡善民笑說。 經過三年努力,兩人終於修成正果,結婚時,由於是灣橋醫院第一對「芋頭番薯」,能跨越省籍的藩籬,在當時造成不小轟動,更傳為地方佳話,而夫妻倆一個說台語、一個說國語,但相處起來完全沒有隔閡。 胡善民的女兒胡語芳表示:「我們小時候都跟媽媽講台語、跟爸爸講國語,雖然常常聽不懂爸爸在講什麼,但媽媽很開朗,他們夫妻也從來沒吵過架,因為爸爸曾說過,他隻身一個人來到台灣,媽媽願意嫁給他,娘家那裡也給了他很多幫助,他很感恩」。 1965年胡善民退伍後,考上了藥劑師,後來更努力通過行政特考,當上了醫務行政主任,這讓只有初中的他備感驕傲,而受到他的影響,胡善民的子女也多半從醫,甚至連孫兒都就讀醫學院,可說是傳承三代的志業。 走過戰亂,這輩子胡善民最後悔的,便是當年沒有留在家鄉照顧母親,盡到做兒子的孝道,但從醫48年來,他始終勤勉不懈,而今95歲,能在兒孫的包圍下頤養天年、餐餐吃肉,也算是最大的福報,就如同他的名字一樣,擇善而行,以助人為樂。 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 透過無數真實經歷口述影音,還原大時代的離合悲歡。 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透過無數真實經歷口述影音,還原大時代的離合悲歡。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官網】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臉書】 【遷台官網】 【遷台臉書】 【遷台YouTube】 【遷台LINE@】

【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29】戰後台灣 我所見證的經濟奇蹟

編按:凋零不可逆,搶救不容緩,兩岸故事在時間的字句中飛奔。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計劃,期能為大時代的悲歡離合留存歷史見證,珍藏可歌可泣的「我家的兩岸故事」。 「到台灣來,我第一個印象就是破壞得很厲害,再來就是工業很落後。」 98歲的葉萬安,是前經建會副主委,也是財經界的傳奇人物,大家尊稱他「萬老」,更將他比喻為「台灣經濟活電腦」,因為他親自見證並參與了台灣的經濟發展。 1926年生於南京,葉萬安原本家境小康,卻因為遭土匪洗劫而家道中落,見同學父親在銀行工作穩定,大學便報考了上海商學院銀行系,開啟了他對經濟研究的興趣。 「高等經濟學、貨幣數量與政策啦我發現經濟學真的是『經國濟民』之學, 我可以為國家建設,所以我當時改變了目標,不做銀行員了,我要做經濟研究工作。」葉萬安說 一心想從事經濟研究,上海商學院畢業後,葉萬安卻遲遲找不到相關工作,正好這時台灣糖業公司正在招聘統計員,葉萬安一聽可以做經濟研究,於是才22歲的他,連台灣在哪裡都不知道,便隻身一人到了台灣。 當時是1948年9月,台灣正值光復之後,還處於二戰後的蕭條,島上的工業、農業、交通等基礎設施都尚未復原,再加上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上百萬軍民來到台灣,一下子人口激增、物資缺乏,台灣社會因而陷入了嚴重通膨。 「我1948年底來台灣的時候,一個雞蛋是70塊舊台幣;不到一年漲了100倍,漲到7000多塊啊!」葉萬安回憶。 為了解決惡性通膨,1949年,時任台灣省政府財政廳長的嚴家淦,決定改革幣制。他廢除舊台幣,同時為了發行新台幣,他商請蔣中正將大陸運來的黃金中,撥80萬兩作為準備金,中央銀行也借了1000萬美元來周轉外匯,更重要的是,新台幣不再與大陸貨幣流通,改與美元對接,讓台灣的物價得以慢慢穩定。 「那時候政府還推出『黃金儲蓄存款』,民眾只要存入新台幣,就能換取黃金,我記得當時我存了28塊錢新台幣進去,沒想到一個月之後真的拿到1錢黃金,我在台灣銀行大廳跳起來說『新台幣竟然可以兌換黃金,這是中華民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啊!』」葉萬安笑說 諸多政策,成為物價平穩的最大推手,1950年韓戰爆發後,台灣變成美國在東亞重要的經濟戰略夥伴,因而在1951年起開始了長達15年的「美援」,將近15億美元的長期援助,成為中華民國在軍事、物資及建設上的一大助力,再加上政府有計劃的實施了一系列的中、長期國家發展,使得台灣得以從戰後復甦、甚至打下穩固根基,在之後經濟飛快成長! 「過去在兩蔣時代所有的政策,不論是貨幣改革、外匯改革,不但是為了當前,都是為了未來經濟發展墊高基礎,再加上政府推動了有計劃的建設,所以一路就發展起來了!」葉萬安說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因為有這些決策者的智慧與魄力,讓台灣得以逐漸脫離戰後的混亂,締造往後的經濟奇蹟,98歲的葉萬安,親眼見證這一切,甚至後來自己也進入經建會,實際參與台灣的經濟政策,你我安穩生活的背後,是由無數人所奠定的龐大根基。 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透過無數真實經歷口述影音,還原大時代的離合悲歡。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官網】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臉書】 【遷台官網】 【遷台臉書】 【遷台YouTube】 【遷台LINE@】

【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28】大海男兒闖天下

編按:凋零不可逆,搶救不容緩,兩岸故事在時間的字句中飛奔。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計劃,期能為大時代的悲歡離合留存歷史見證,珍藏可歌可泣的「我家的兩岸故事」。 「我們眷村子弟,很多人都去念海軍官校,我大哥二哥也是小軍人,但他們連老婆都養不活,所以我決定跑船,去外面闖天下!」 1935年出生的張寶鈞,從小住在南京城內的大瓦房,祖上留有不少田地,家境十分寬裕,只是2歲時遇上日軍侵華,日本人在南京城燒殺擄掠,把他家房子也燒了,因此他只得跟著家人去安徽避難,直到抗戰勝利後,他才又回到南京。 「日本人投降的那一晚,整個南京城是舉國歡騰啊,所有鞭炮都拿出來放,我那時候十歲,看著國民政府的軍隊進城,有夠帥氣,連馬蹄子走在那鵝卵石上都會啪搭啪搭冒出火花!」張寶鈞回憶。 張寶鈞還記得,抗戰勝利後,南京城也來了許多美國大兵,看著他們開著吉普車穿梭在大街小巷,那股歡快又神氣的模樣,讓他開始對海外的世界充滿嚮往,怎料,國共內戰爆發後,隨著國民政府節節敗退,南京城也陷入一片混亂,於是張寶鈞在海軍服役的大哥,便決定要帶著全家一起搭船來台。 抵台後,張寶鈞跟著家人住在左營的海軍眷村,由於家中人口眾多,加上軍人的薪水微薄,日子並不好過,於是初中畢業後,看著眷村的同學多半選擇從軍,他卻選擇了就讀高雄水產學校,想要去海外的世界闖一闖。 「我畢業後就去跑船,為了賺錢,我一口氣跑了8年,從實習生、船員、做到船長,中間都沒休息過,一休息,就把機會讓給別人了。」張寶鈞說。 跑漁船的紅利很高,讓張寶鈞得以改善家中經濟,也拓展了視野,期間,他也娶妻生子,為了養兒育女,他後來更改跑瓦斯船,儘管風險高,但月收入可高達8萬塊,比起當時基本工資才3千多塊,可說是天文數字。 「跑船的人是靠天吃飯,有很多我的同事跑到一半就沉船、人就沒了,我很幸運,跑到45歲才離開商船,那時候錢也賺夠了!」 25年的海上生涯,讓張寶鈞有著與眾不同的人生經歷,也慶幸自己當年沒有選擇從軍,從小就歷經戰亂,他深知財富是依傍著凶險而來,他既不屈服、也從不僥倖,如今將滿九十高齡,張寶鈞覺得自己幸運,也感謝上天和大海給予他的一切。 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透過無數真實經歷口述影音,還原大時代的離合悲歡。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官網】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臉書】 【遷台官網】 【遷台臉書】 【遷台YouTube】 【遷台LINE@】

【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27】當客家媳婦遇上老兵

編按:凋零不可逆,搶救不容緩,兩岸故事在時間的字句中飛奔。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計劃,期能為大時代的悲歡離合留存歷史見證,珍藏可歌可泣的「我家的兩岸故事」。 當22歲的客家姑娘,遇上44歲的外省老兵,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來自苗栗鄉下的林鳳良,有著客家人吃苦耐勞的個性,由於家境清寒,她從小就習慣了逆來順受,連婚姻大事也交由父親作主,於是22歲時,在長輩安排下,她與44歲的顧中正相親,但初次見面,卻對男方完全沒印象。 「當時現場來了一堆人,什麼媒人婆、介紹人,還有男生的叔叔、表兄弟全來了,我就看到現場坐著一窩都是四十幾歲、在我看起來都像老先生,後來我媽問我對象看得怎樣,我說我根本不知道對象是哪一個啊!」林鳳良說。 她的先生顧中正,1928年生於安徽鳳陽,童年時曾歷經抗日戰爭,親眼目睹日軍暴行,後來又爆發國共內戰,他因而入伍從軍,一路打仗,最後隨部隊撤到上海,儘管年紀輕輕,但戰爭讓他歷經滄桑、也見證許多生離死別,在知名的上海戰役戰敗之後,便跟著國軍搭上開往台灣的船隻。 「夜裡頭,坐車到了吳淞口,第二天早上起來一看,咦怎麼坐到船上來了?當時不曉得船要開到哪裡,差不多坐了一個禮拜,才到了台灣。」顧中正表示。 抵達台灣時,顧中正只有21歲,他跟著軍隊四處換防,十年後因為身體不適辦理退伍,正值壯年的他,沒學歷又無依無靠,只得憑著一己之力去當打煤球的工人、隨後又到了淡江大學擔任工友,並考上正式雇員。 44歲時,他想替自己找個伴,於是透過媒人介紹,到苗栗鄉下跟林鳳良相親,女生當時22歲、年輕貌美,以他當時的條件,年紀大、退伍軍人、加上收入不多,能順利娶得美嬌娘讓他十分開心,只是兩人結婚後,可把女方給嚇一大跳。 「我原以為只是嫁給一位年紀大的老兵,沒想到結婚後要面對一屋子老兵!尤其過年時來了那一堆人,都是他的同袍,可把我給嚇壞了,我趕緊上街買了兩個豬頭給他們吃。」林鳳良回憶。 隨著時間一久,林鳳良漸漸能體會老兵們的處境,他們多半沒結婚、收入也不高,再加上親人都在大陸無法探親,在台灣的孤單可想而知。 而顧中正,儘管有家族親友在台灣,但父母跟手足都在安徽,懷著對老家的虧欠,使得他常常寄錢回大陸,手上的收入不夠養育孩子,夫妻倆也常為此產生摩擦,但林鳳良最終選擇包容,默默在背後支持著家人。 詭異的是,自從結婚後,林鳳良便反覆做著一個奇怪的夢,夢裡頭,她總是帶著兩個不認識的長輩,在躲避共軍的追殺,每次醒來後都疲倦不堪、甚至發高燒,這讓她百思不得其解。 「我在台灣出生的,根本沒經歷過共匪,但每天晚上只要一睡著,就夢到我帶著那兩位老人家在跑壩子,背後是共軍在追。」林鳳良說。 這樣夢境持續了七八年之久,直到1987年底,兩岸開放後,林鳳良陪顧中正回安徽探親,抵達老家時才恍然大悟。 「他老家是安徽黃嘴村嘛,我們就坐車一路到淮河口,等上了渡河,我想說奇怪,這個壩子怎麼這麼熟悉,後來到了那邊,看到顧家的祖墳都埋在那個壩子下面,我心裡就很明白,啊,是他們到台灣來找我了!」林鳳良說。 原來,冥冥之中,顧家的祖先已經拜會過這位台灣媳婦,感謝她為顧中正的付出,也操持著顧家的祭祖儀典,巧合的是,自從那次之後,林鳳良便再也沒夢到同樣的內容。 如今,顧中正96歲,聽力記憶力都在退化,林鳳良跟子女仍陪在身邊,盡心盡力照顧著他,夫妻倆位於淡水的住處,也因為時常有老兵聚會,因而有了「淡水榮家」的稱號,逢年過節,他們總是會準備一整桌年菜讓大家圍爐,老兵們就醫看病、生活中的大小事,她也盡力協助。 一位熱心腸的外省老兵,碰上一位不計較的客家妻子,兩人之間的真摯情感令人動容,而他們所撐起的「淡水榮家」,也是許多老兵們最溫暖的回憶。 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透過無數真實經歷口述影音,還原大時代的離合悲歡。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官網】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臉書】 【遷台官網】 【遷台臉書】 【遷台YouTube】 【遷台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