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戲曲
已找到 3 則相關結果
“老腔”是一種板腔體戲曲劇種,唱戲人在後台是皮影戲,唱戲人跑到前台吼唱就是“老腔”,主要流行於陝西省華陰市雙泉村。 雙泉村位於西岳華山腳下的小村莊,黃河、洛河、渭河在此交匯,村子裡代代相傳一個老腔皮影戲班,據說早在西漢時期,這裡是軍事糧倉所在地,漕運直通當時都城長安,帶頭工人為了統一大家的動作,一邊喊著船工號子,一邊用木塊敲擊船沿,這就是老腔的由來。 2006年華陰老腔已列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初到華山腳下,就趕著去戲台欣賞這獨特只傳本姓本族的老腔。台上演唱者,聲腔氣魄剛直高亢激昂,隨興自在爽快,因此“華陰老腔”被形容為黃土高坡上的最早搖滾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樂器是一條長板凳,演出者斜拉著板凳,邊唱邊用木磚敲擊板面,表現在地農工興致一來,隨手可得都能成為助興的樂器。 與我同行的團員之一,台灣知名書法家/華梵大學黃院長,觀賞後告訴我,欣賞了如此豪邁的鄉村搖滾之後,他最想寫的一個字是“吼”,真是直指老腔表演的精髓呀! 作者為具有專業證照藝術品拍賣官、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秘書長 ●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本文為專欄,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這一位面貎慈祥愷悌,滿頭銀髮的老阿嬤,就是台灣歌仔戲壇「第一苦旦」廖瓊枝。基隆市文化中心特地展出圖片和文物,介紹她的戲曲人生,向這位出生基隆的本土藝術家致敬。 今年高齡84的廖瓊枝,出道甚早,15歲學戲,18歲出班。先後待過的內台戲班包括金山樂社、金鶴、富春社、美都、龍霄鳯和瑞光劇團。民國51年台視成立,她參加了第一檔電視歌仔戲「白蛇傳」的錄製,成了台灣史上第一位主演電視歌仔戲的旦行演員,其後,又在華視主演「精忠報國」,民國79年在中視演出「大漢春秋」,憑著精湛的演技,獲得當年的金鐘奬。也因頻頻在螢光幕出現,她的影像無遠弗屆,深入到每一家庭的客廳,成為家喻戶曉的歌仔戲明星。 廖瓊枝被譽為歌仔戲「第一苦旦」,或許跟她的人生際遇有關,她的童年苦不堪言,簡直是集悲慘之大成。從小無父,三歲喪母,舉目無親,孤苦伶仃,由貧困的外公外婆撫養,10歲時,外公厭世輕生,14歲時,外婆也離開人間,茫茫人海,頓失所依,她又被誘拐到一間窯子舘,幸好警察臨檢,讓她脫離淫窟,否則日後的這位第一苦旦,可能就成為青樓艷妓。 後來,她投身當時著名的劇團金山樂社,踏入正式學歌仔戲的第一步,那年是民國38年,她15歲。從此開始,她接受了完整的童伶訓練,啟蒙老師是名聞歌仔戲界的「喬財寶」,教武功的老師是「狗仔桑」,教唱的是「阿骰仔先」。她學唱的第一首歌,是用七字調唱的「賞花」:「四盆牡丹在四位,無風無雨花未開。等待三更凍露水,凍入花心花佮開」。 此後,這名身軀弱小的女童,在同齡的學童背著書包上學去時,她卻要怯生生地跟著劇團,走南闖北跑江湖,到處登台賣藝,先從旗軍、查某嫻、太監、宮女等跑龍套角色做起,一路唱到第一苦旦主角。她一生獲奬無數,曾得過「青衣獎」、教育部「優秀教育人員獎」、美國紐約第20屆「亞洲傑出藝人終生藝術成就奬」,也曾得過總統府「二等景星勳章」。 民國98年,廖瓊枝演出「陶侃賢母」,這齣戲成了她的封箱之作,就此告別舞台,退居幕後。98年,文建會指定她為「重要傳統藝術歌仔戲保存者」,授予「人間國寶」至高無上的榮耀。 幼年失學的廖瓊枝,憑著她在歌仔戲精湛的演技,從歌仔戲劇團,走進大學學府,曾出任國立復興劇校歌仔戲專任教師,國立台灣戲曲專科學校教授兼代理主任,民國101年,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頒贈名譽博士學位。 這位「臺灣第一苦旦」,哭腔哭調,從「陳三五娘」、「山伯英台」、「王寶釧」、「什細記」、「王魁負桂英」,一路唱到封箱之作「陶侃賢母」。每當她一開口,多少人就泣不成聲。憶苦思甜,她現在仍退而不休,成立了廖瓊枝文教基金會,要將畢生所學,一棒接一棒,薪火相傳,要將「東方最美的詠嘆調」,開枝散葉,永遠傳承下去。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經授權刊登
【記者賴御文報導、陳俊德攝影】民俗學者、台中教育大學台語文學系副教授林茂賢在彰化「進香路上」講座發表新書:《大廟埕》及《戲棚腳》。 這兩本書是林茂賢副教授數十年來對於台灣民俗文化與傳統表演藝術領域研究耕耘的文章集結,上冊為民俗、下冊為傳統戲曲。上冊內容包括台北迎城隍、台灣扮仙戲中的西王母、台灣的牽亡歌陣、孝女白瓊探源、電音三太子探源;下冊包括北管戲曲、歌仔戲、布袋戲等,適合作為一般大眾認識民俗文化與傳統表演藝術之書籍。 值得一提的是,新書發表會地點是彰化知名的王長發古樓(彰化市中正路一段478號),這個系列講座的發起人則是熱心推廣彰化民俗文化的陳俊德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