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戒定慧
已找到 6 則相關結果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為大家開佛門時,我看到每個人的頭都在發光,不但有光圈,還有光環,就連四周的牆壁也都有光。不過,雖然已開佛門,但大家還是要遵照世尊所傳的「戒、定、慧、解脫」,以及師父傳的「清淨、智慧、圓滿、圓覺」來修行。 心行戒定慧 解脫波羅蜜 戒律,這要靠自己修,師父只能幫你們清淨。至於其他的功課,最好也都要做到,才能在每次上課時跟上師父的腳步,帶著你們超越欲界天,到色界天,這都是同步的。 但如果戒律沒做到,也沒有布施,那就無法具足圓滿性智慧,修行就會落後。所以一定要更加用功,要再加強禪定。印心佛法的修行可以印證五種智慧―「體性智慧」、「法性智慧」、「圓滿性智慧」、「真性智慧」及「作佛智慧」。希望大家都能具足這五種智慧,並且實際地修行,就可以真正到達那個境界,而不是只在意識界空轉。 換句話說,你可以直接從「人」到「天」,到色界天、無色界天,然後進入聖位,而不再輪迴於六道。這是修行成就的方法。 由此可知,真正要成就佛陀,一定要真修實證。因為只有明白佛的智慧是不夠的,還要懂得如何依照佛的智慧來修行。比方像體性智慧,必須要讓身體的每個系統、每個組織,乃至每個細胞都得到清淨,那要怎麼做?一定要藉用身體的迴路,也就是神經系統。 另外像腦神經也非常重要,但一般人修行都不知道這些方法。因為在兜率天修行一天,等於人間修行一百年;如果要以這樣的速度修行,一定要透過身體的神經系統,將所得到的修行證量送到全身,去清淨每個細胞,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 然而,一般人的修行方式都只侷限在意識層次,不停地在意識界兜圈子,所以還是停留在人間,無法超越。 因此,將來我想把這個法門帶到世界的每個角落,大家仍然可以保有原本的修行方式,只是再更進一步地修這種印心佛法、印心禪法的禪定,那麼你就可以體會當初佛所說的,祂傳法四十五年,其實並沒說過一個字。意思是說,你修行幾十年,還不如直接禪定,直接修這種「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正法。 修行如果不這麼修,是很難成就的。所以我一再要求大家,對於三毒二邪「貪瞋癡慢疑」,還有「殺盜淫妄酒」等戒律,一定要確實做到,要好好修「戒、定、慧」。如果還有沒做到的,要趕緊當下改進。 我希望大家都能完成「身心靈」的清淨,把這些準備功夫都做好,那麼修行就會像飛一樣地快速,而不是像爬行一般。 自持清淨戒 一頓超三界 只要做到清淨,就可以接到師父的大磁場力量,帶著你們超越欲界天。如果戒律沒有做好,就不能通過欲界,更不用說要到天界了。 欲界是有慾望的法界,包括食慾、色慾及一切需求。到了天界,雖然還是有慾望,但到了色界天,這些慾望就沒有了,或是已經很淡薄。再往上到無色界天,連男女關係都不想了,也沒有其他慾望。所以到無色界天的時候,已經是很清淨了,因為此時已進入聖位,自然不會再生起慾望。 所以要成就,必須時時想到「清淨」二字,因為一切修行都從「清淨」開始。而戒律的目的,就是要達到清淨,所以要守戒。 只要不犯「貪瞋癡慢疑」、「殺盜淫妄酒」,做到清淨以後,再經過禪定,自然就生出智慧。所以你們要每日一禪定,坐一個小時,不管是早上或晚上,自己選一個時間好好禪定,從無始脈輪或名色脈輪開始,一直做到禪心脈輪。但不要一次就把十個脈輪通通做完,而是要把每個脈輪都確實做好,也就是真正地入定進去。所以每次禪定,不妨就好好地做一個脈輪,否則沒有入定,也是沒用。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什麼是智慧修行?一個人如果要修行到最高境界,從「人」修行到「佛」,必須具足五種智慧,並依這五種智慧實際修行。哪五種智慧?就是體性智慧、法性智慧、圓滿性智慧、真性智慧,以及最重要的作佛智慧。 這五種智慧不單只是要知道,還要實修,才能到達作佛的境界。以體性智慧來說,我們先要了解人體的整個結構,因為修行是人在修,如果不了解人體結構,要怎麼修行?那是不可能的。 善法修福德 正法明心地 因為真正的修行不像一般的方便法;所謂方便法,是用意識修行,比方誦經或唸佛,是用意識讓心靜下來,然後還要去多行善事,不要造業,所以它可以修心養性。等到有一天,因為這樣的福德做多了,就會有佛菩薩來接引你到淨土。這是一般方便法的修行。 而我們的修行是屬於無上菩提的修行,這種修行方式一定可以讓「身心靈」三身成就。所以第一步,必須先了解整個身心靈的結構。 人體可分為三部分:腹部以下屬「地」,胸腔屬「人」,頭部屬「天」,也就是在天界以上。修行就是要「天、地、人」合一,才能讓一個人從自然的身體,提升為法性的身體,然後才能與「天、地、日、月、星」合而為一,接到天上的祥光、靈氣,甚至是佛光;否則不可能。 我特別為大家開佛門,最大的意義就是讓大家在打開佛門、打開靈性的通路以後,天上的祥光、靈氣、佛光可以進來;等到有一天,靈性也可以從這裡出去,直接到佛國、到淨土。或是有些人也許還沒有修行到究竟,一樣也可以在未來的某一天,當呼吸快要結束的時候,發現頭頂有光,那就是菩薩在那裡要接引你,你就直接上去。所以,開佛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也是人生的一大福報。 為什麼修行要具備體性智慧?因為修行是為了要解脫,包括身體的解脫、心的解脫及靈性的解脫。我們知道,當釋迦牟尼佛還是太子的時候,有一天,他出宮看到百姓遭遇「生老病死」四大問題,讓他開始思考人生要如何解脫這種輪迴之苦,於是他決定離家修行,去尋找答案。這是佛的開悟。 另外像六祖,他因為家境貧苦,靠打柴、賣柴為生,有一天,他來到一家旅店賣柴,聽到有人在吟頌《金剛經》,當他聽到「因無所住而生其心」時,當下就開悟了。開悟什麼呢?他悟到每個人來到人間以後,接觸到很多污染;因為在人間,人們為了照顧自己,學會自私自利,對事物的看法也有許多偏見,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不管有相或無相,地球上所有的一切,通通都想要擁有,這就是佛所開示的「我執」與「法執」,只要把這些都放下,無住於心,則清淨的本心自然現前。 煩惱如地獄 諸業即眾生 記得我在修行的時候,有一次看到佛經上寫著地藏王菩薩說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成菩提」,當下立刻就開悟該怎麼修行,如果我們不能把自己體內的眾生(細胞)全部度盡,不能把心裡的煩惱和痛苦全部空掉,絕對不可能成佛。 所以我現在傳法,也是教你們要把身體的眾生度盡。一般人看到這兩句話,都認為不可能做到,因為外面的眾生何其多,怎麼可能度得盡?其實地藏王菩薩說的眾生,不是所有眾生,而是自己體內的眾生。佛經所記載的一切,都是佛的開示,我們在看佛經時,要當成是佛正對我說法,要以這樣的心態來看佛經。 比方看到「眾生度盡、方成菩提」時,就會明白,原來我們體內也有很多眾生、很多生命,包括五臟六腑和所有細胞。這麼多的體內眾生,這麼多的生命,我們要如何度盡?如何讓這些生命提升?那就是要把這些眾生的業通通度盡。 整個十法界,由下而上包括了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從「聲聞」以上,就進入聖位,不會再輪迴;但在「人」之上的「天」,還是要繼續輪迴。如何到達天界呢?必須先超越欲界,也就是要謹守戒律、不犯戒。謹守哪些戒律?就是一般人常說的三毒二邪,也就是「貪瞋癡慢疑」。 「貪」是貪心。「瞋」是生氣、嫉妒、仇恨、埋怨、不平…等。「癡」是迷惑。很多人常因自己的所知不足,造成知識上的障礙,所以會被迷惑。什麼是迷?比方有些人會迷於吸毒、賭博、色情…等不良習性,這就是迷惑。或是修行人不知該怎麼修,而去四處求法、求神通。其實向外求法是求不完的,很多人喜歡求神通,卻不知道鬼也有神通,所以不必去修這種法,應該去看弘法者所傳的是不是正法;可不可以從「人」修到「佛」;是不是可以從「色身」到「心」、到「靈性」,都得到完全的清淨、解脫;這樣的法才是真正的正法。 修行人如果能有這種認知,就會明白修行的重要性,也會知道該怎麼修。 至於「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是指我們的煩惱和痛苦,是心裡面的地獄,而不是一般所謂的地獄。如果這種自心地獄不除掉,怎麼可能成佛呢?所以,從這兩句偈語可以了解,真正要修行成就,除了要度盡色身眾生的業,還要度盡心中的業;要讓整個身心都得到清淨,沒有業障和靈障,也沒有違背戒律,如此修行就容易得多了。 修行要經過「戒、定、慧」,才能夠解脫。所謂解脫,是指靈性的解脫,而不是色身的解脫。如果是色身的解脫,每個人都可以解脫;因為人人都有「生老病死」,但這種解脫不是真正的解脫。 真正的解脫是讓靈性解脫輪迴,不再投胎下生到不好的法界,而是上生到「聲聞、緣覺、菩薩、佛」等聖位,不再輪迴。所以一定要真正的修行,要真修實證。而這樣的修行方法,當然要先了解以後,才能產生智慧;有了智慧,修行就容易得多,然後一步一腳印,從欲界到色界、再到無色界,要這樣修上來。 天地日月星 法界同一體 今天為大家開佛門,是希望大家以後在修行上,可以讓身體成為一個法性體,可以和「天、地、日、月、星」同一根性。什麼樣的根性?就是空性,宇宙之間的空性。 如果能了解這個空性,就不會執著於「我」,也不會執著於萬物。因為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後,什麼都沒有了,一切皆空,所以修行人要能夠看空,這就是圓空,圓滿的空。 那要怎麼做呢?首先,從自己的意識開始空,不要有雜念,因為雜念就是污染。我們從五官接收進來的各種資訊,不管是看到的、聽到的、或接觸到的,也不管是好的、或不好的資訊,當它進入大腦後,就存入記憶。如果是好的訊息被記憶起來,當然很好,但如果是負面的記憶,很可能會造成身體的疾病,或是心裡的痛苦和煩惱;如果不修行,一生都會很難過,長期下來會變成憂鬱症,那就麻煩了。 如果不幸如此,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讓身心放鬆。因為當身心緊張時,中樞神經的交感神經也會緊張,在這種情況下,怎麼可能睡得安穩呢?所以一定要放鬆身心。 處理事情的時候也一樣,不要緊張,要想辦法放鬆。大家在修行上,最好能培養這樣的功夫,當手邊忙著處理事情時,心不要也跟著忙,要能夠定,而且要放鬆,這點很重要。 換句話說,當我們忙著處理很多事情的時候,一定要讓心保持清淨,否則污染就會進來,困擾也會跟著產生。我們要了解這個重要性,而不是只知道持戒、守戒,但一遇到不如意,立刻就發脾氣、起瞋心,或是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起嫉妒心,這樣是不對的,因為這些都是心的污染,都是地獄,會帶來痛苦和煩惱。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真正的修行是沒有時間的,不一定要修多少年才能成就,有些人也許修幾年,有些人也許修幾十年、幾百世,甚至千百億萬世,仍不能成就,關鍵就在所修的法是不是究竟正法。 所謂究竟正法,不是「人」的修行,而是「靈性」的修行。靈性無法以肉眼見,而人的外貌、思想及行為,是可以看得到、聽得到、感受得到的,但這些都是「相」,所以不是真修行。 心行戒定慧 解脫波羅蜜 真正的修行是修靈性的解脫,是讓靈性現前、讓靈性成就的修行;所以修行不要一直停留在「人」的階段,應該要有覺性,跨過「人」的層次,直接深入到「靈性」的修行。那要怎麼修?只有禪定才能夠做到。 所謂佛教三學「戒、定、慧」,「戒」是清淨,「定」是進入般若智慧,「慧」是見證佛的大智慧、佛的大生命、佛的大力量、佛的大圓滿、大圓覺。所以一個人如果不開悟,就不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無上正等正覺的成佛之心;如果已經開悟了,也發了願力,就要一心堅定,佛心要堅定,直到靈性現前,完全解脫,而到達佛國。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是千百億萬劫以來的一大事。 當年,世尊也是為了這一大事而來人間,所以我們要讓自己能夠得到正法,然後在正法修行中,把握時空的變化。因為在現象界裡,只能了解地球的時間與空間,生命與意識也只停留在地球時空,可是整個宇宙如此浩瀚,如何才能在短短的幾十年歲月裡,讓我們的靈性回到佛國?唯一的辦法,就是從現象界超越到無相界,進入實相界;也就是從地球時空進入另一度時空,才能夠做到。 換句話說,就是要從地球的四次元世界,到達高次元的十五次元、十六次元世界,才能成就佛菩薩。 那要如何進入高次元世界?這是在書本看不到也學不到的;由此可知,「佛學」與「學佛」不一樣,佛學是一般學者研究佛教的起源及變遷,或是研究佛陀的一生,這是意識上的研究,只能算是一種學問,還停留在有相的現象界,所以是一種相法。但佛陀的光明世界超越了有相的意識界、現象界,根本無法用相法來研究。唯有學佛,學習佛如何修行、如何成就的歷程,才能和祂一樣,成就佛陀。 正法明心地 禪定見真如 當年,世尊經過六年的苦行,仍然無法達到最究竟,所以祂離開了仙人的修行,來到一棵菩提樹下,再禪定六年,然後才證道。有些書上說,世尊在一夜之間證道,那是錯誤的。也有人說,世尊夜睹明星而證道,是看了天上的星星而成佛,其實不然。我們應該再深入去參這句話的含義,佛是如何看到夜空中的星星而證到佛的境界;要從這其中去開悟。如果真如一般人的見解,那麼每個人只要夜夜去看天上的星星,就可以成就了,所以這種說法絕對不正確。 所謂「夜睹明星」,就和「明心見性」一樣,佛是在菩提樹下禪定,從正定到深定,然後到妙定,最後見證到自己的身心已經化成整個虛空,與宇宙合一,而沒有色身的存在。我相信很多人也一定有過同樣的禪定經驗,就是在禪定中,發現自己的身體不見了,只剩下兩個眼睛,覺得好奇怪,於是便睜開眼睛看看,到底怎麼回事,是不是身體真的不見了?結果眼睛一睜開,又回到了現象界。 也有人在進入禪定時,覺得好像呼吸停止了,其實此時是用先天的腹部呼吸,可是偏偏會擔心自己是不是沒有呼吸了,讓本來已慢慢進入無相界、已超越地球時空的狀態,因這個妄念一起,又重新回到現象界,又回到地球來了,這是很可惜的。在禪定中,什麼都不必擔心,就一直保持原來的心態,繼續禪定下去,就可以進入無相界。 佛當時就是在禪定中,發現整個身心都不見了,而體內的每個細胞都閃閃發光,像天上的星星一樣。此時佛才知道,原來眾生皆有如來德性,不能成佛的原因,就是我執太重,法執太深。由此可知,成就佛陀的唯一方法,就是排除我執與法執。 一個人有了我執與法執,就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有這四相,就不是菩薩,更不要說成佛了。因為有我執,就有慾望,有「我」的存在,而真正的修行人,不要「我」,要捨棄「我」,就像六祖一樣,「只求成佛,不求餘物」,一切有關「人」的思想,「人」的身體,靈性之外的餘物,都是多餘的;如果還執著這些餘物,就永遠停留在根塵的世界,不停地流轉、輪迴。所以修行一定要開悟,要懂得把握當下。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問:為什麼全世界已有這麼多人修行,卻仍然災難頻仍,甚至發生戰爭? 答:為什麼地球上的災難這麼多?就是來自於共業,因為人類造就太多戰爭、殺生及種種暴戻之氣,所以才引起許多不幸的災難,甚至連大自然界的空氣、水,也都被汙染,日光也出現異常。在這種情況下,只有讓所有人心向佛,才能解決。雖然很多大師都知道這個道理,但卻沒有人真正推動佛的正法。 佛陀從證道開始,就刻苦耐勞地一步一腳印,走過一村又一村,弘揚祂所證悟的佛法,希望每個人都能和祂一樣成就。因為佛在證道時發現,所有眾生都有如來德相,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佛性,就在心臟跳動的地方,在那裡面有一尊未來佛,也就是彌勒佛,祂是一尊歡喜佛,是我們自己的本佛,只是一般人都忽略了祂。 台灣有很多人修唸佛法門,其實唸佛法門的主要目的,是讓心不安或憂鬱的人,透過唸佛而得到心安;如果不是憂鬱或心不安的人,應該要讓自己提升,修真正的佛法,那就是我所傳的「清淨、禪定、智慧、圓滿、圓覺」,也是世尊說的「戒、定、慧、解脫」,這才是真正的正法。 這種正法應該要像海浪一樣,一波一波地從煩惱的此岸推到極樂的彼岸,這才是身為法師或弘法大師應該做的事,而不是像寺廟裡的佛像,坐在那裡接受別人的供養和禮拜。 雖然一般修行人或社會人士並不認同在家居士的修行,但佛法不在於「相」,而是在於「心」,所以修行最重要的就是修心,也就是不要造業,要多行善業、多行功德、多為眾生造福,這才是修行人應該做的。如果人人都能修行佛陀的正法,消弭共業,當然就能避免災難。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雖然現在修佛的人很多,從事佛教研究的人也很多,但人們對佛教的認識仍然非常有限,而且成佛的人很少。為什麼?如果能把其中的原因找出來,對我們在精進修行上一定很有幫助。 有些人修行佛法是法師怎麼說,他就怎麼修。如果這位法師的造詣很深,能夠證到某一果位或某種境界,那麼追隨他修行的人也可能和他一樣,修證到某種境界。但如果這位法師並沒有到達那種造詣,他的領受者就很難了解佛教的真正意義。 善心未究竟 定慧入佛心 我們都知道,佛教的教義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但一般人只知道或是只關注「諸惡莫作」和「眾善奉行」,忽略了「自淨其意」這個相當重要的部分,所以一般佛教徒只知道做善事,不能得到智慧而成就佛陀。 其實,佛也是「人」經過修行以後,才證到正等正覺的果位,雖然世尊是佛陀轉世,但祂教導我們依照祂修行的方法來修,同樣也可以成佛。 當一個人能夠證到「自淨其意」的時候,就會發現這樣仍然不夠,所以我認為,就這樣的佛教教義而言,還不夠圓滿,沒有把佛教教義表達到最究竟。或許經文都是前人翻譯的,難免有遺漏之處,所以成佛的人很少,甚至有些人對「一世成佛」抱持著懷疑態度。 佛教最重要的目的是成就佛陀,做善事雖然可以讓善根圓滿,但不能成佛。如果要成佛,必須要有智慧,善根圓滿只做到了佛教三學「戒、定、慧」的戒。 一般佛教徒都很重視守戒,釋迦牟尼佛曾對弟子說:「雖然有些弟子每天跟著我,但如果不守戒,是不會成就的。有些弟子雖然沒有每天跟著我,可是他能夠持戒,依照我傳的法來修,一樣可以成就。」 由此可知,跟著佛陀修行,首先還是要守戒,以戒為師,可見戒律的重要。然而除了「戒」,還有「定」和「慧」,一樣也不能忽略。 佛教三學「戒、定、慧」,戒是持戒,定是禪定,慧是般若,是絕對的真理智慧,不是相對的。所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持戒,「自淨其意」是禪定,然後從禪定中生出智慧、生出般若。 菩薩六度萬行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可見「定、慧」的重要。很多大師,不管他是修淨土宗還是密宗,也不管他教別人修行的方法是什麼,都一定要修禪定,因為只有禪定才能「自淨其意」;從禪定中才能證到佛陀的偉大,才能證到世界宇宙所有眾生的佛性;只有在入定以後,才能證到自己清淨的本性,才能發現自己的般若智慧、絕對智慧,才能證入佛陀的本心。也就是說,你可以自己證到佛陀。 所以佛教的教義,不是只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而已,應該還要更深一層地了解,在本來清淨的自性以外,還會發現法性,然後再發現佛性,最後證到無上菩提,這就是自證,自己證入本心。由此可知,見性是成佛的第一步,並不是見性就成佛了,不是見性就是正等正覺。 所以我認為,佛教的教義除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如果要成就佛陀,還要再加上「自證本心」。如果佛教只到「自淨其意」,最多只能到達見性,還不能成就佛陀。 覺悟菩提道 佛師引歸途 什麼是佛?我們先來看看「佛」這個字,它的左邊是人,意思是說,要成為佛陀者,一定是人;只有人才可以成佛。為什麼呢?我們常聽人說,「人身難得、明師難遇、正法難聞」,確實是有其道理的,因為佛與人以外的眾生不一樣,就是多了一個第三腦室,這也是人與其他動物不同的地方,在人體來說,這個地方就是淨土。 很多修行人都希望能到西方極樂世界,但要去西方極樂世界,必須要能夠自度;要自度就要先覺悟,如果不覺悟,要如何自度?如果不能自度,更遑論要度他人,而且還要靠菩薩來度自己。也有人期待自己在百年以後,菩薩能夠度自己到西方極樂世界,可是他卻沒有想到,自己應該早點來修行,由自己自度去西方極樂世界。 什麼是覺悟?要如何覺悟?有些人覺得,自己生活過得不錯,所以不需要修行,往往要等到走上絕路了,才警覺地發現,應該要走覺悟之路;等到快要死了,才想到佛菩薩,以前接引他來禪修,都說沒有時間,其實時間都是自己安排的,就看你願不願意做。 什麼又是開悟?要開悟什麼?當年世尊也是在開悟以後,離家修行,才找到解脫生死的方法。他在六年訪道的過程中,請教了所有大仙,都沒找到真正解脫生死的方法,後來他到雪山(喜瑪拉雅山)修行,在冰天雪地中禪定了三年,也苦修了三年,修得骨瘦如柴,一點元氣都沒有,就在快要斷氣的時候,有人供養羊乳給他喝,等到恢復體力以後,他開始有所覺悟。 覺悟什麼呢?他發現自己這樣苦修不是辦法,修到哪天生命結束了,依然不會成就,所以就一個人默默下山。當時跟隨他一起修行的五位隨從,以為他放棄了修行,就一一離開他。 其實,人的知識很有限,當自己還沒有智慧的時候,很難了解聖者的想法,因為人都是用知識來思考,但如果是有智慧的人就不一樣。 心如菩提葉 自淨根塵滅 此時世尊沿著河邊而走,他找到了一棵菩提樹。說到菩提樹,屏東達摩道場也有一棵,我非常欣賞這棵樹,它的葉子長得很像心臟,而且很光滑,不會沾染灰塵,同時它的葉柄很長,如果有灰塵,隨風一抖就散落了,所以我很欣賞菩提樹。 我們每天生活、工作,點點滴滴都是佛法,如果聽到別人說自己壞話,或是與人意見不合而吵架,如果能像菩提樹長長的葉柄一樣,表示心量大,撣一撣就沒事了,就像菩提樹抖一抖葉子,灰塵就掉了。 當時世尊在菩提樹下做了一個決定:「從今天開始,如果我不能成就佛陀,就死在這棵菩提樹下。」他發了一個這麼大的願心。 我們知道,要成就佛菩薩就要發願;我們修行也要發願。當然,要成就佛陀,就要「悲、智、願、行」,不只是修自己,更要利益眾生;要看到整個宇宙眾生,不是只看到家庭、社會、國家,要看得更遠。 所以世尊那天晚上發下大願後,就看到滿天星星閃閃發光。這滿天的星星不是天上的星星,而是世尊體內的每個細胞(眾生)在發光,這就是所謂的「夜睹明星」。 世尊在菩提樹下參什麼?參自己如何開悟,結果他發現,雖然人比其他眾生聰明,也比其他眾生理性,為什麼還不能成佛?因為我執和法執太重。 什麼是我執?什麼是法執?我們修佛法,不但要追根究底,還要活學活用,我們要把經典上學到的,活用在世法上、修行上和利益眾生上,這就是「轉識成智」,要把知識、常識轉變成智慧,把佛經或聽法師說法的內容轉變成智慧。轉成什麼智慧?轉成可以做為我們修行或利益眾生的智慧。 許多人都忽略了這個非常重要的一環,只是一直不停地研究再研究,把經文背得滾瓜爛熟,結果反而成為一種法執,又沒有輸入心靈。一般從五官進來的訊息都會先到第六意識,最多到第七意識,總是停留在大腦,沒有進入心靈。如果能進入心靈,那就是智慧。所以大家在看佛經的時候,要想辦法把經文轉識成智,這樣看佛經才有意義。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不管修任何法門,都離不開「定」與「慧」。當然,佛教三學「戒、定、慧」中,守戒是最基本的,「戒」在人間就是法令、規章,或是家裡的家法、社團的規定,簡單說,「戒」是大自然的根本道理。 身戒心圓空 心定諸法生 可是,一般修行人都只注重「戒」,卻忽略了禪定的意義是「定」與「慧」。什麼是「定」?定是永恆的定點,就像太陽是宇宙中一個永恆的定點一樣,修行的心要定在永恆的定點,才不會偏離軌道。 修行人就怕在修行中受到「貪、瞋、癡、慢、疑」的影響,而生出很多人相,讓修行受到動搖。如果能定在永恆的定點,自己的身光和心光就會像太陽一樣普照十方,就會知道什麼是定。 定,不單是坐著禪定,沒有妄念;「沒有妄念」只是禪定的基礎。禪定時專注脈輪的目的,是要排除妄念,而訓練專注的功夫,是讓自己能夠定,從有相的身心的定,到實相的永恆的定。 如果禪定時,能夠定在永恆的、無生無滅的、佛光普照的地方,就可以很自然、很容易地接收到、感應到從自己所定的定點發出來的智慧之光。 「定」與「慧」是一體的,先定而後生慧,慧在定的裡面。定在光明、永恆的光的時候,就會接到智慧之光。接到了智慧之光,不管是修行,還是做人做事,都一定會與眾不同。 所以不管修任何法門,都是先求有相的、身心的定,所謂「身定、意定、心定」,這是坐禪的三定。在這個階段,要求的是身心統一,然後再以這樣的定力,運用在修行目標的追求上,就能產生更大的修行效果。 很多人不了解「定」的意義,以為只要定下來,就是入定了,其實這只是人間的定,我們要求的是大宇宙的定,要感受自己是宇宙中的一顆恆星,永恆地定在無生無滅的定點,普照光明,然後再不斷地在定中深定,不斷地在定中下功夫,一層一層地定進去,同時智慧也從裡面一層一層地激發出來。什麼時候可以做到定慧合一,就什麼時候可以大放光明,此時身心才會出現身光。 了悟心是真 身心不動搖 定力,不能只定在意識,這種意識上的定力很有限,開悟也很有限,而且會生滅,比方今天開悟了,但明天意念一轉,又否定了這個開悟,因為意識本來就會變化。如果真正了解宇宙的定是定在佛國淨土,定在「一心大圓覺」、「大圓覺乘」上,就不會動搖。 佛的真實意義是「一心大圓覺、菩提總持行、一頓超三界、當下如來身」,這才是我們每個人、每個眾生的本體所住之處,雖然眼睛看不到,但是入定以後,就能體會出其中的道理。 如何才能入定?除了掌握基本的禪坐要領(坐姿如鐘、背直如松、身心放鬆、精神集中、腦海空空),還要有清淨的身心及法喜的心,而且心中沒有人間事物的罣礙,要把自己當成宇宙中一顆不動的恆星。 若能如此,就會發現超越人天法界的力量和變化,也許是光,也許是聲音,從遙遠的地方一直傳送很微小的訊號進來。這種宇宙傳來的訊息,包括了電、磁、光等等,當然也有聲音,一種宇宙的聲音,不是人間的聲音,是大自然的聲音。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接到這種訊息的經驗,但他不了解,還以為是耳鳴,是聽力受到了干擾,就像有些初修者會在頭頂接到重重的加持力,卻以為是頭痛,其實這是很好的現象,打個比方,就是佛送了一個金塊給你,而你卻承受不了、搬不動。所以沒有大智慧的人,很難承受這種身心變化和天大福報。 當我們聽到這種宇宙聲音,或是接到宇宙光時,有的一閃就過了,有的會聚集成形,有的會圍繞在身邊,這些都是來自宇宙的生命之光,有生命的力量,我們稱之為佛光。 禪定化三根 清淨返家園 在心定當中,會有很微妙的變化,因為我們的本體會漸漸離開這個凡夫的色身軀殼,慢慢地到達另一個世界。當「本體的我」反看自己時,會發現自己仍然坐在那裡禪定,這時才知道,原來我們除了有個看得到的身體之外,還有另一個看不到的身體,有時兩人會對視微笑,就像一面鏡子;有時兩人穿著不同的衣服,呈現不同時代的同一個形象,那都是自己。 「本我」與「無我」,本是同一佛。如果能了解這些變化,就會明白,我們現在的這個軀殼是假體,是為了保護裡面的「本我」能夠到達自己定的那個永恆的定點而生。所以當我們離開軀殼的時候,都會回頭看看自己的身體。 當修行到本體可以超越色身時,會出現一些法界的現象,當然法界裡面還有無窮無盡的法界,甚至在通過人間與靈界之間時,會看到地球上的種種活動景象,諸如街道、樹、汽車……等等,還會回家看看。這證明我們除了色身之外,還有一個本體存在,這個本體原本是自由的,只因色身造作諸業,讓祂失去了自由,所以我們在這一世來到人間的數十年旅途當中,一定要讓衪回復清淨的身心,這樣祂回去極樂淨土時,才有面子;否則,當本體回去見阿彌陀佛時,一身黑漆漆的,實在很沒有面子。 所以修「定、慧」是最重要的大事,可惜大多數人都只在乎現實的事,忽略了本體的事;只在乎「今天要吃什麼、明天要吃什麼,最好不要每天都吃一樣」。其實我們的本體什麼都不要,只求我們不要惹麻煩、不要製造煩惱和痛苦,只要給祂一個清淨的身心,讓祂可以很有面子地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