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成長

已找到 3 則相關結果

賴祥蔚/站在那裡,彷彿參加了家的告別式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慢慢失去了家。 不是忽然消失的,而是慢慢不見了。 小時候,以為家就是一座永恆的城堡,不管去了多遠的地方,不管惹了多少天大的麻煩,也不管年輕時有多少次想要逃離那個家,最終都知道有家可以回,真好。 父親過世之後,家開始不像是一個家了,原有的家庭秩序慢慢崩壞,家裡的經濟問題一下子浮上了檯面。當一家之主的父親不在了,家人之間也開始出現衝突,雖然以前也有衝突,但總是不到難以挽回的地步,如今卻吵到兄弟之間再也不見面、不說話了。家裡開始髒了、亂了、也沒了本來的溫暖。但是無論如何,家還是佇立在那裡,還有天性樂觀的老母親經常守在家裡,會接起家裡的電話。 母親後來也過世了,只剩下一個空城堡,但家還是家,裡面有從小到大的回憶,有住過的房間,有買過的書、寫過的日記、珍藏的兒時寶物。木床早就不復當年的乾淨,床單與棉被也越來越乏人清洗整理。對外人來講,這裡也許只是一個老舊髒亂的房舍,但是只要回到了這裡,還是能找到家的感覺,找到歸屬,找到心理、生理的棲身之地。 還有個家。從來不曾明確的告訴自己,但是在心裡深處,始終深藏著這個念頭。即使後來在社會闖蕩多年,小有事業基礎,即使也擁有過自己的家庭與房子,但是始終知道,真正的家還是在那裡。 早在多年前父親過世時,家裡經濟就一直難以維持,幾百萬的貸款,在那個高利率的年代,每個月衍生出的利息都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後來再也撐下去了,由經商有成的二哥出面一肩扛起經濟壓力,出錢買下了老家順便清償了負債。無論如何,老家仍在,依然有家可以回。 還是經常回老家,拉起舊鐵門,走回自己的房間。即使後來,房間裡面只剩下一排書架還維持以前住著的樣子,其他空間早已都不復當年,但是只要回去翻翻書架上的相簿與資料夾,整理一下書本上沉澱的塵埃,坐在昔日的床上或沙發,即使不特別做什麼,也能感到家帶來的安寧。 那天舊家改建,那些書與筆記放了那麼多年都沒動,被以為早就不要了,所以請收廢紙的鄰居清走了。走到收廢紙的門口,看到散落在雨後柏油路上的書本與筆記紙。其實只是一些再也用不到的舊書、舊筆記罷了。靜靜站在那裡,卻彷彿參加了家的告別式。  作者為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中華傳播管理學會理事長、i-Media愛傳媒榮譽社長

吳文富/ 隔代教養的感恩故事

給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這是一個在隔代教養下成長的小孩,"我" 的故事。 在我很小很小的時候有一個很模糊的記憶,可能是當時的我做錯甚麼事情吧,在家中樓梯間被一位女生拿衣架體罰的模糊記憶,長大後我問了爺爺,原來這個模糊記憶中的女生是我的媽媽。 從小的時候我對她只有這個印象,因為也從來沒看過她,後來爸爸在小學一年級還是二年級的時候離開了家裡,把我和哥哥交給爺爺及奶奶照顧,從那時候開始我便成為了所謂的隔代教養!! 小時候不管是在學校也好還是其他地方也好,小時候一直會去想,為甚麼別人總是有爸爸以及媽媽來接他們或是照顧他們,而我卻沒有? 年幼時有問過爺爺這個問題,或許年幼時的我不知道,但我現在明白當時爺爺的反應很受傷... 小時候或許因為這個原因然後會被其他同學欺負霸凌,所以就變得很自卑,會覺得沒有爸爸以及媽媽很丟臉... 但是隨著時間慢慢地長大,長大後我漸漸改變了自己的這些想法,我開始告訴自己,我爺爺以及奶奶的教導方式很良好,也把我跟我哥哥教育的非常的好,我爺爺在我小的時候,犯錯或是做錯些甚麼事情,他不太會打我而是好好跟我溝通,好好地跟我講也會跟我講一些他的故事跟道理。 讓我有了明辨是非 以及分清楚對錯的能力。 也正是因為他的教導有方 把我教育的很好,然而我也在這樣的環境下,所以我比同年齡甚至是比我還要大幾歲的小孩之中,我很有自己的想法,許多的大人親戚朋友也好還是學校的老師們也好,都說我是一個很懂事的小孩。 我把別人對我的稱讚、讚許歸功於我的爺爺和奶奶。 而不是我自己 為甚麼呢? 因為我清楚地明白如果不是他們對我無微不至的照顧以及他們這樣子的教導和教育 我不會那麼的懂事。 長大以後我告訴自己也想告訴其他不管是在隔代教養、單親家庭亦或者是外籍家長的這些環境下成長的你們。 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家人覺得丟臉或是見不得人,或許我們會因為這樣被欺負被霸凌,或許別人會覺得我們的環境比別人差。 但是我現在就告訴你們!! 在這樣子的環境下成長的小孩,很多能力都會比較好,會比較懂事也會比較獨立!! 我總是這樣子告訴我自己,雖然以前的我會因為自己是隔代然後沒信心或是因此覺得丟臉,但也正是因為這樣子的環境塑造出了我現在的懂事跟獨立。 反而我很感謝我的家人讓我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  作者為大三學生

賴祥蔚/不是孤兒卻在孤兒院成長

他是一個非常樂觀的人,看起來活潑開朗、充滿陽光,令朋友喜愛。從他有記憶開始,就身處在孤兒院。 他不是孤兒,父母都健在,但是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他從很小就被送進了孤兒院,幾乎不記得自己小時候曾經在家裡待過。 聽他說起孤兒院的生活,忍不住感到心疼。孤兒院的生活,大家都略知一、二,但是當這些事發生在好友的身上,聽到好友用平常語氣說出來,還是忍不住感到鼻酸。 他最記得的就是小時候一起上廁所,那時才三歲左右吧。孤兒院會規定小朋友們的上廁所時間,時間一到,就一起排隊上廁所。如果不是在這個時間卻想要去上廁所,或甚至是尿失禁,都會遭到棍棒的處罰。 朋友猜,孤兒院的照顧一定是幫小孩子洗褲子洗到累了、怕了。他說:洗什麼褲子?在孤兒院的小朋友,根本就不准穿褲子。朋友嚇了一跳問:光著屁股?夏天不穿褲子,冬天呢?他說:一年四季都一樣, 不分夏天、冬天。 朋友問:打得重嗎?還是只是象徵性的處罰一下?他說:那個時候已經習慣了,也不知道重不重,後來交了女朋友,一起去游泳,女朋友看了他的背驚訝問他:你的背後怎麼這麼多傷痕?他才發現,當時的處罰其實一點也不輕。 他印象中的爸爸媽媽,就是每隔幾個月會來看他的人。當然是兩個人分開來看。爸爸媽媽感情不好,沒有住在一起了,這一點他可以理解,但是為什麼明明父母健在,卻還把他送到孤兒院呢?這個問題他從小問到大,還是沒有答案。爸爸說:這是媽媽的決定,爸爸因為要上班,所以沒有辦法照顧你。媽媽說:這是爸爸的決定,媽媽因為要上班,所以沒有辦法照顧你。雙方的說法都差不多,結論也是這樣,就是把他放在孤兒院,一直到了國小高年級,才終於回到了家,那個當初他的父母一起購買,他小時候卻從來沒有進去住過的家。 大多數的小孩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一定對父母充滿怨氣吧?但是他沒有,一點也沒有。他好像看到一天會有日出、日落,一年會有春、夏、秋、冬四季一樣的平常心,就接受了爸爸媽媽把他從小放在孤兒院的這個事實,然後還是維持他一貫的陽光一般的笑容。他從來沒有特別說出口,但是好友都知道他一直想要一個完整的家。誰不想呢?長大以後,他更努力的想要讓家像是家,常約已經分居多年的爸爸媽媽一起吃飯。當然,這個工作似乎不是那麼容易完成。有時看到他辛苦半天,餐會還是以爸媽不合而收場。但是只要有機會,他又會開開心心的約爸爸媽媽一起吃飯。他是一個在孤兒院長大的小孩,如今則一個充滿陽光與溫暖的好男人。 作者為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中華傳播管理學會理事長、i-Media愛傳媒榮譽社長 原文刊載於東網台灣,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