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意識
已找到 5 則相關結果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什麼是體性智慧?對修行人來說,先要徹底了解「身心靈」的狀態,才能讓身體和心理都像靈性一樣清淨,否則就不知該如何從「人」成就「佛」;從人心提升為佛心;從烏煙瘴氣的身心變成放光的身心。 當然,我也是由我的傳法師父傳給我以後,我再傳給你們,所以你們只要跟著師父所傳的法來修,就能確實知道修行應該怎麼修。 身淨心圓空 身心放光明 所謂體性智慧,是在了解自己的身體以後,能夠再突破,讓身體得到健康,心也得到快樂,同時還能更進一步地進入靈性,見到佛性。 現在很多人修行都是用意識修行,比方用耳朵聽法、用腦筋思考、用嘴巴唸佛、誦經……等,但這些修行方法都停留在意識層次。修行先要了解腦的構造,因為對身體來說,腦部實在太重要了,像我們所接收的意識是從哪裡來?從眼睛而來;比方看到美的事物會心生歡喜,看到不好看的就不喜歡;這就是意識。耳朵也一樣,喜歡聽美妙、好聽的聲音,不喜歡菜市場之類的吵雜聲。 還有鼻子,如果到公園或野外呼吸新鮮空氣,會覺得神清氣爽,但到人多、不清淨的地方,像我到一些菜市場或百貨公司,眼睛都變得很模糊,看不清楚,可見那裡的污染程度有多嚴重,一直要到離開以後,眼睛才會再明亮起來。下次你們去逛百貨公司時,不妨也體驗看看,能不能看得清楚。 而且你會發現,自己的心好像會被百貨公司的商品所迷惑,雖然只是閒逛,但一看到喜歡的東西,往往就不由自主地買了;這就是人的本性。 另外像嘴巴,如果講出來的話會傷人,當然令人討厭,但如果是讚美,就能取悅對方,但這些包著糖蜜似的讚美之詞是出自真心的嗎?其實有些不好聽的話反而是逆耳忠言,所以要懂得分析、了解背後的真義。 記得小時候曾有長輩告訴我,當別人拿糖給你吃時,不要高興得太早,要想想他為什麼給你糖吃。相反地,當別人打你耳光時,也不要生氣,應該想想他為什麼這麼做。當然,也許對方純粹是喜歡你,出於誠意才給你糖吃,並沒有什麼目的。又或者他是因為關心你,才講一些不入耳的話,讓你覺得不舒服。 總而言之,這些外界刺激透過「眼、耳、鼻、舌(口)、身」所傳達給我們的感受,通通都會進入意識,而在整個腦殼最上層的腦皮層,就是現在意識的層次,負責接收正在進行的意識。像你們現在聽我說話,就是用這裡在聽,但我要求你們還要再加上用「心」一起聽。 一般人在接收意識後,如果認為是沒有必要的,就會選擇遺忘,不會被記憶下來;但有些意識,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只要被記憶下來,時間久了,就會進入記憶意識。比方聽到一些讓你產生強烈刺激的話,也許就會記得很清楚,不會忘記,久而久之,它就深入到潛意識的層次,那就麻煩了。 過去,曾有人帶女兒來見我,他說他女兒在工廠上班,平日飽受旁人的言語批評,所以她整個腦子都裝滿了這些負面言論,堆積在意識裡,讓她耿耿於懷,可是又不敢違背眾人之意而反抗,只能一直忍耐,等到這些意識進入潛意識時,有一天就爆發了,她在去工廠的路上,不停地開口罵人。 我們知道在意識層次裡,潛意識是很接近原始意識的;所謂原始意識,就是我們投胎以後,在母胎中剛形成腦的時候,這時的腦就是原始意識,它包含了累世的業障,不管是記得或不記得的記憶,通通都在原始意識裡。什麼時候原始意識會表現得最明顯呢?就是當你生氣時所作的粗暴舉動。換句話說,原始意識就是眾生帶業的意識,也就是獸性的意識。 剛才說她會不停地罵人,一般人看了,可能覺得她是不是瘋了,其實她是已經受不了了,才會如此漫無目標地亂罵。如何讓她安靜下來呢?如果送到醫院,醫生一定會打鎮定劑,可是那只是讓她先安靜下來,讓麻痺神經暫時不要太敏感而已,如果施打過多,會造成神經系統錯亂,而一旦自律神經錯亂了,就會發生像口水直流、無法控制的現象,或是因精神恍惚而不能像正常人一樣地走路,很難再恢復正常。 如果要治療這種病,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把她在潛意識裡的那個意識磁場消除掉,也就是從潛意識的層次提升到現在意識的層次,就可以回復正常。可是如果不是修行證道的人,就沒有這種能量,當然也不能讓潛意識消磁,得到提升。 從這裡可以證明一件事,修行是無法靠自己成就、無法靠自己見性的;因為不管是現在意識、潛意識,還是原始意識,都充滿了層層障礙。 心淨離塵垢 內外合為一 雖然修行人都知道要明心見性,卻不知該如何明心、如何見性。其實靈性就在內心裡面,也許有人會說,靈性不是和心很近嗎?兩者不是同體嗎?怎麼會見不了性呢?就是因為這層層的意識障礙,所以才到不了靈性,見不了性。 可是如今,你們跟隨師父修行,我可以讓你們一層一層地清淨,從意識到靈性,一共十層障礙,一定要把這些意識都清淨以後,才能見到靈性之光,這樣才是智慧修行,絕不是看佛經,或是唸經、誦佛,就可以見性的。 意識有這麼多層次,你們就明白,修行怎麼可能只靠自己?有些人說,我不要去道場上課,自己在家裡修行就好,那是不可能的。修行要離相,離相修行就是離開這些不清淨的意識。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修行要從意識開始修起,像佛家說的末那識,就是第七意識,也就是潛在意識。還有第六意識,是經過五官「眼耳鼻舌身」的資訊所產生的意識。所以修行要從原始意識開始,要修回到原點,也就是讓意識歸零。 換句話說,修行要從第七意識一直修,要讓它歸零。若以七個世界或七種世界為例,就是要回到第七個世界,也就是十四個次元世界。因為我們是從這七個世界過來的,所以回去的時候,也必須從這七個世界回去。回去了就是歸零,零是什麼?就是第八意識阿賴耶識。所以修行要修到第八意識才到靈性,然後再從靈性修到一,一就是佛。由此可知,佛是在十五次元的世界。 迷失故鄉路 回歸須及時 當年盤古開天,就是畫了一個「一」字,這一筆畫下去後,整個眾生都下來了,這便是人間世界。當眾生來到人間以後,就一直應化和繁衍,經過了千百億萬年。所以現在要回去,也必須經由這樣而回去。 這就是我們常聽到佛家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很多人不明白它在講什麼,其實就是這個意思。今天你們來修「智慧法門」,就知道什麼是「一」、什麼是「佛」,這很重要。 有些道家的修行人,雖然知道要修「一」,但不知道該怎麼修,也不知道它的意思,只是在自己修行的地方寫個「一」字。其實這個「一」就是佛的光明世界。 修行要反時鐘方向修,不能順時鐘方向。如果順時鐘方向修,就會和地球一樣,落入生老病死的輪迴。人雖然會死,但精神不死,所以我們要從精神開始,以反時鐘方向修回去,一直修到第十四次元,世界歸零,回到靈性。 回到靈性就是一切空;由此可知,靈性是空的。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沒有我執和法執。所以世尊才說,人不能成就的原因,就是我執和法執;因為不能歸零,所以無法成就。 盤古開天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一」就是一心生萬法,很多眾生都下來了;而「萬法歸一」就是都回去了。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知道該如何智慧修行,不會只在那裡唸咒、唸佛或唸經。 所謂唸,是為了讓心安定,不去造業,可是這樣還不夠,就像我常說「西方修行只有禱告是不夠的」一樣。其實不管是到上帝的天堂,還是佛國,都必須讓心放光、讓靈性放光;只有這個光,才能接到上帝和佛的頻率,然後自然地回家。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身心放光明 解脫見佛陀 修行要修到「身光、心光、性光」,要修到「光」的層次,而不是停留在「氣」的層次。可是一般人不懂,只覺得「光」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就否定這種修行。尤其是學界,只要一講到「光」,就好像很害怕,認為是騙人的。但上帝不是說「我是光」嗎?還說「只要信仰我,便可得到這個光而得救」,其實這都是同樣的說法。 西方說,「只要信仰上帝,即可到天堂」,這和我們說「臨終時唸佛菩薩,便可被度到菩薩界」一樣。但我覺得這兩者都不夠。 再講回八正道,什麼是正精進?簡單地說,就是修行要精進;不要覺得今天工作忙碌,就不去上課,或是稍微有點感冒,便不去上課,那就太可惜了。 再來是正念,就是一心修行,即開經偈所說的「一心大圓覺」,要在這一生這一世,一心一意地修行,直到成就。要下這樣的決心、這樣的願力,跟著師父修行,即使遇到一切障礙,都要設法突破。 最後是正定,這是修行人從「人」修到「佛」的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有了正定,才有智慧,才能讓靈性解脫輪迴。 修行是有一定次序、一定進度的,就像蓋房子,如果地基沒打好,蓋得愈高就愈危險,很容易倒塌。所以修行基礎一定要穩固,什麼樣的基礎?就是要守戒,要行八正道。 修行的正心要確定,有了正心,才不會執著人間的一切,才會懂得放下。世上很多人都放不下,比方財產太多的人,不妨去廣行布施,多做一些善事,否則一旦離世以後,兒女多會為了爭奪家產,而鬧出許多糾紛。 所以修行人不要「左一個布袋,右一個布袋」,要「放下布袋,何期自在」。修行就是讓心沒有負擔,而且不受障礙阻撓,這是修行最大的好處。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對剛入門修行的人來說,意識非常重要,因為修行就是從意識開始修起,像佛家說的末那識,就是第七意識,也就是潛在意識;還有第六意識,是經過五官「眼耳鼻舌身」的資訊所產生的意識。而我們修行是要回到原點、要歸零、要無意識、要歸空,所以從哪裡開始修起呢?就從名色脈輪開始,也就是臍輪。 外息根塵相 內修清淨戒 因為我們的生命是從名色脈輪開始的,在胎兒時期,不管是呼吸,還是接收母體的營養,都是透過臍帶,所以我們要回到過去、回到靈性的原點,就要從胎息開始。由此可知,名色脈輪非常重要,修行就從名色脈輪開始。 禪定時,胎息一定要做好,如果胎息做得好,當我們從初禪天,到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的時候,就會很順利。過去佛曾說的「四禪八定」,就是四禪天、八定天;而四禪天是在色界。 我們知道,修行要超越三界;這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在人間,所以人會有很多欲望,並因欲望而生出我執和法執。因此欲界的修行就是守戒,要保持清淨。至於色界,是在「人」以上的「天界」,從天界再往上,就進入聖位,也就是無色界。 如果欲界沒有圓滿,色界就不可能圓滿。而要超越欲界,必須做好守戒,也就是要守「貪瞋癡慢疑」、「殺盜淫妄酒」十戒。 貪是貪心;瞋是生氣、情緒化和暴力;癡是癡心、沒有智慧,或是在某方面受到迷惑;慢是傲慢;疑是懷疑。這些都是很不好的,會妨礙修行。另外像殺生、偷盜、淫亂、妄言、酗酒,也都要戒掉。當這十戒都戒掉以後,才能真正進入色界,也就是天界。 換句話說,就是要多行善事、心存善念,這樣就可以上天界。 雖然師父說,我們是從菩薩起修,所以讓大家能趕緊到達天界,從無色界開始修;但如果沒有師父帶領,是不可能的。因為無色界雖是羅漢階段,已進入聖位,但還要再繼續往上修菩薩,十地菩薩,所以一定要與師父同心同行,要和師父一樣,以共同的心,共同來成就。而這條路師父走過,知道該如何帶領大家修行。 尤其剛入門的同修,師父有個要求就是,不管過去是否修過其他法門,本事有多大、才華有多高,或是擁有多少的財富和多高的地位,通通都要放空,要忘掉過去,虛心地接受師父傳的靈性教育,這樣才能真正對修行有助益。 修行是從意識初動開始,也就是從五官接收的意念開始,所以才有所謂的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了悟心是真 覺行八正道 什麼是正見?就是對五官所接收的資訊要有正確的見解,而不是偏見或邪見。那要怎麼做?必須保持一顆正心;只要有正心,就可以化解偏見。 什麼是正思維?就是接收了資訊以後,不要負面思考,要正面思考。比方有人會觸景生情,讓自己掉進負面情緒,走不出來,此時就要立刻提醒自己「正思維」,想一些快樂的事。 正語也一樣;不管自己聽到的話是真是假,在說出口之前,先要想一想,這麼說會不會影響什麼人,或是傷害什麼人,不要犯了口業。像密宗就特別注重「身口意」的清淨,身是指行為,口是指話語,意是指意念;其實所有修行人都應該要注意。 什麼是正業?舉例來說,有人聽到某個事業可以賺錢,只要投資十萬元,每個月就可淨賺兩萬五千元,於是便找了親朋好友一起投資,結果倒掉了,甚至把賺來的錢都賠進去還不夠,像這種投資就不是正業。那什麼才是正業?簡單地說,就是具有正當性的工作。 再說到正命,真正的正命是我們在這一生中,能夠「立功、立言、立德」,要做到這「三不朽」;但這是指我們在世的時候,至於百年之後,比生命更重要的就是性命,所以正命除了在世時的生命以外,還包括身後的性命。 這個身後的性命要如何安頓?必須靠正定,也就是經過修行、證道以後,讓靈性回到佛國、回到原點。所以修行要有時間和空間的觀念,一定要超越時空,不能隨著地球的有限時空而運轉,那是不可能解脫的。 以西方宗教來說,人死後不是上天堂,就是下地獄;但佛教在「人」以下,還有阿修羅、畜生、餓鬼和地獄。很多人認為,下地獄好像沒關係,其實不然,我們在人間一天,等於地獄好幾千年,所以,如果在人間一年,換成地獄就是幾萬年。試想,如果靈性要經過幾萬年以後,才能離開地獄,那種折磨誰承受得起?所以謗佛、謗法、謗師父的人,小心將來會下地獄。而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在閉上眼睛後,會看見地獄,嚇得不敢睡覺,無奈人往往很快便忘了這種恐懼,然後又繼續重蹈覆轍。 由此可知,修行不能以地球的時間和空間來看,而要以另一個法界的時空為標準。像地獄的時空就不同於人間,我們的一天等於它幾千年;但在天界,甚至更高的菩薩界,祂的一分鐘等於是我們幾百年,相差甚遠。 所以,如果修行到天界,大概可以享受幾千年,但福報享完了,還是要下來輪迴,所以我對這樣的結果並不滿意,還要能更上層樓才好。 修行到天界,就是到了色界,這不是幾句話就可以講得清楚的,日後在大家的修行過程中,我會再加以說明,如何才能超越色界及無色界。今天,大家就先從欲界開始,好好地遵守十戒,確實做到,這樣才能真正與師父同心同行,這點非常重要。
文/黃金龍博士 iscim雲端計算中心執行長 日本宮崎縣的海邊,有一座名叫「幸島(Kōjima)」的小島嶼,沿著海岸繞一圈,大約只有4公里長,島上住著將近100隻日本猿猴,這些猿猴會到海邊游泳,吃蕃薯時,還會先用海水洗乾淨再吃,因此獲得「文化猿猴」的美名。 日本京都大學教授今西仁治(Jinji Imanishi)和板谷潤一郎(Junichiro Itani)曾在1950年投入幸島猴群的研究,他們成功地利用蕃薯飼養野生猿猴,並提出「人類以外的動物都有文化」的理論。京都大學研究員水戶小月(Mitosatsue)對所有猿猴進行了戶口登記,同時發現猴子洗碗和吃蕃薯的習慣,以及牠們模仿學習的過程,為猿猴研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猿猴水洗蕃薯vs.山雀開瓶喝奶 根據文獻記載,在無人居住的幸島上,住著約20隻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天然國寶級動物的日本猿猴,京都大學的研究人員於1950年後,開始對這些猿猴餵食蕃薯。研究員發現,猿猴在吃蕃薯前,會用手拍落蕃薯上的泥巴,但是到了1953年,有一隻1歲半的母猴突然開始把蕃薯拿到水中清洗後,再吃乾淨的蕃薯;很快地,一部分的猿猴也開始模仿這隻母猿猴的清洗動作。 到了1957年,約有3/4的猿猴會將蕃薯放到水中清洗後再吃。不可思議的是,研究人員發現,當幸島上清洗蕃薯的猿猴數目增加的同時,其他島嶼,包含遠在200多公里外的高崎山(Takasakiyama)的猿猴,也被發現有同樣清洗蕃薯的行為,這些猴群與幸島的猴群相隔非常遙遠,完全無法接觸,更不可能互相模仿。 幸島猴群遠距離傳播洗蕃薯習慣的過程,後來被稱為「百猿現象」,也就是當某種行為的個體達到一定數量的時候,可能會超越距離空間的限制,從原來的地域散布到其他地區。 然而,研究人員也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12歲以上的公猿猴,顯然很難接受周遭猿猴的影響,而改變吃蕃薯的習慣。這個現象在人類身上也可以看到,一般居於領導地位、年長的、男性,都會抗拒新潮流,不易改變原來的生活方式。 除了猴子會洗地瓜,還有山雀偷喝牛奶的故事,也一樣引人入勝。英國鳥類學家Robert Hinde曾蒐集數百份針對英國鳥類觀察者、送奶員及訂奶人所作的問卷,並於1949年發表在「British Bird」雜誌的文章中,詳細記載了人們與山雀長達2、30年的牛奶之爭。 由於鳥類的消化道無法消化乳糖,因此漂浮在牛奶上層、不含乳糖的奶油層,一向是鳥類極佳的食物來源。早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前期,英國奶農會在清晨把未封口的牛奶瓶放在訂戶門口,而英國的山雀就會搶在這個時間,衝進瓶口吃掉上層的奶油層。 為了避開山雀的突襲,奶農從改變送牛奶的路徑,一直進化到使用蠟紙板、金屬蓋等;然而到1930年時,英格蘭10個鎮的山雀已經全部學會開金屬瓶蓋,甚至會把整個牛奶瓶抓到安全的地方,再去啄食瓶蓋內側的奶油。 經過近數十年的鬥智鬥力,直到1939年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奶農結束了瓶裝牛奶的銷售,才讓這場人鳥大戰告一段落。 Hinde於1949年發表1920至30年代的調查結果後,在各國引起迴響,諾貝爾獎得主荷蘭動物學家Nikolaas Tinbergen也運用Hinde的方法,進行了問卷調查,他驚奇地發現,荷蘭有些地方的山雀也會開蓋喝奶。 讓Tinbergen感到訝異的是,由於二次大戰的關係,荷蘭的奶農在1947年之後才開始送牛奶,而山雀的壽命一般不超過3年;也就是說,荷蘭的山雀可能天生就知道如何開蓋子。這個研究成果顯示,文化的傳播可以超越距離,甚至超越世代,傳給下一代子孫。 心理學家榮格提出集體潛意識概念 近代心理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曾提出整體性的心理結構概念,他認為人格結構由3個層次所組成,分別是意識(自我)、個人潛意識(情結)和集體潛意識(原型)。 意識是個體清醒時的知覺;個人潛意識則與個人的童年經驗與養成環境息息相關;至於集體潛意識,是人格結構最底層的意識,指的是全體人類共有的某些潛意識內容,包括祖先在內的世世代代的活動方式,以及經驗庫存在人腦中的遺傳痕跡。 榮格曾用「島」作比喻,露出水面的小島,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識;因潮來潮往而顯露的水面下的地面,是個人潛意識;而島的最底層是作為基地的海床,就是集體潛意識。 從榮格的集體潛意識概念,妥切地解釋了猿猴與山雀可以遠距離與隔代傳遞文化的現象。 佛教經典《心經》曾提及「眼耳鼻舌身意」,前5項(眼耳鼻舌身)在生理學上屬於器官物質體,再以人體感受的「色聲香味觸」加以比對,可發現兩者是互相對應的。 也就是說,「眼」相對應於「色」;「耳」相對應於「聲」;「鼻」相對應於「香」;「舌」相對應於「味」;「身」相對應於「觸」。 「色聲香味觸」,可說是身體感官接受外界物理化學的刺激後,所產生的感受,這些刺激源分別可用不同的方程式來表示: 眼色 光波方程式 耳聲 聲波方程式 鼻香 擴散方程式 舌味 化學平衡方程式 身觸 運動方程式、電磁方程式 意法 信息方程式 然而,有趣的是第6項「意」相對應於「法」,如果照佛經的對仗規律,「意」應是身體的感覺器官;「法」則可用一能量方程式來代表,依推論,很可能就是信息方程式。 從榮格集體潛意識的角度分析,人們心中的意念,事實上可能不一定是個人的主觀想法,而是接收空間中的信息場而產生出來的。 科學家對身心靈的探索 近年最熱門的天文物理發現,莫過於隱密物質(占宇宙能量23%)與隱密能量(占宇宙能量73%)理論,科學家估算,宇宙中的一般物質(星星、月亮、太陽等)僅占4%。台灣大學前校長李嗣涔教授於2014年發表於佛學與科學雜誌的文章認為,「信息場」有意識、有能量,可能就是隱密物質的成分;「意識體」能與物質世界產生交互作用,應該也是隱密物質的一部分。 另外,李嗣涔也曾藉由「手指識字」的實驗,接觸到看不見的靈界,因此他進一步推論,真實的宇宙是一個8度空間的「複數時空」;我們身處的物質世界是4度的實數時空,而另一個4度的虛數時空,就是俗稱的「靈界」。 李嗣涔認為,意識其實是一種量子現象,任何一個實數時空的物體,在實虛空間都有一個形狀一樣的結構,此為「一物兩象」,只要物體進入宏觀量子狀態,當虛數部分出現,意識就出現了,因此萬物皆有靈。 量子力學中,任何粒子或物體的運動,必須滿足薛丁格(Schrodinger)或狄拉克(Dirac)方程式。粒子的波函數解,或是量子場論的量子場,都是複數函數。科學家無法理解複數函數解,於是將波函數做絕對值平方,得到粒子的機率密度。雖然,機率解幫助我們用另一種角度詮釋波函數解,但也喪失了很多原本的物理性質。李嗣涔提議用8次元複數空間來解釋物質界與意識界的變化,很有機會可以解答長期以來量子物理學的瓶頸。 德國理論物理學家Burkhard Heim畢生追求統一場論,他提出包含12個維度的時空理論(如下圖),包括空間、時間(d1至d4)和一個能量控制場(d5和d6),以及全球信息場(d7和d8)和精神思想的意識場(d9至d12)。 場及意識場,看似已完整敘述了身心靈現象,可惜文獻中的資料甚少,無法進一步理解研究。 東吳大學物理學教授陳國鎮所提出的生命多重結構,包含物質體、能量場、信息場與心靈、本性等,提供了科學界研究的線索。 修行要先超越意識 對身心靈討論最多的,應該是佛教界。唐三藏創立佛教唯識宗,唯識經典以「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來解釋世界;唯識的理論認為,世界上所有現象都由有情眾生的第八識(阿賴耶識)所變現,而前七識(眼耳鼻舌身意識)再根據第八識所變現的外境影像,進行接收、思考與運作。因此,阿賴耶識蘊藏著變現世界的潛在功能,即所謂種子。 悟覺妙天禪師曾說,禪修就是要超越時空;超越了時空的世界,才能超越潛在意識,進入智慧的世界,也就是心靈的世界。 禪師解釋,修行要從意識開始修起,佛家說的末那識,就是第七意識,也就是潛在意識;第六意識是經過五官「眼耳鼻舌身」的資訊所產生的意識;所以修行要修回到原點,也就是讓意識歸零。 妙天禪師依其自身的禪定經驗,提出15次元世界;7次元以下是物質體生命的世界,8次元以上是意識與靈性的世界,而佛是在15次元以上的世界。 從榮格心理學、李嗣涔8度複數空間、Heim 12次元時空、陳國鎮生命多重結構,到佛教唯識理論與妙天禪師15次元時空,都認同高次元時空是意識與心靈的世界。我們可以期待,這些理論對於後續的物理、心理、天文及生命科學,應有極大的貢獻與影響,然而對修行人而言,如何從低次元空間跳脫到高次元時空呢? 佛經《菩薩處胎經》記載,彌勒授記後,將於56億7000萬年後成佛。依傳統佛教觀念,彌勒佛是下一個成就的佛陀,然而人生只有短短100年,能投入修行的歲月相當有限,因此,這個觀念讓一般佛教徒陷入迷茫的五里霧中,甚至落入累世累劫難以解脫的境地。 對於這段經文,悟覺妙天禪師從身心靈的角度,提出了不一樣的見解,禪師認為,修行人若能跳脫五官、六意、七識,就能見證內在的自性佛;換句話說,自性佛就是未來佛彌勒佛。 透過禪定進入高次元時空 禪師認為,修行要從禪定中進入智慧的層次與法界,經過「深定、正定、妙定」的禪定層次,超越六根意識(現在所想的、所做的一切)、超越第七識末那識(過去累世的業力)、超越第八識阿賴耶識(空識),最後進入第九識菴摩羅識(清淨的光明本體,也就是自性),達到身空、意空、心空、業空,進入光明智慧。 從悟覺妙天禪師的解說,可以讓我們清楚明瞭修行的目標與方法。現代物質文明進步迅速,令人目不暇給,人類的心靈被侷限於低次元的物質世界,而產生各種迷惘與痛苦。愛因斯坦曾說:「直接領悟的心(intuitive mind),是上天給我們的神聖禮物,理性思考(rational mind)是祂的忠誠僕人」,我們的社會居然把一切榮耀歸於僕人,卻忘了禮物的存在;愛因斯坦的這段話,頗有禪宗大師棒喝世人的味道。 近代科學進展已經將遮蔽在世人眼前的薄紗漸漸掀開,讓人們更容易理解複雜的身心靈世界;然而如何跳脫,還是要靠扎實的修行功夫。如果現代人也能修禪定,從三次元的物質世界,超越到高次元的心靈世界,跳離五官、六意、七識的束縛,而得到解脫、自在與歡喜,無非是一個更有智慧的選擇。 黃金龍博士 小檔案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工學博士 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 美國自然醫學醫師 現任: 世界自然醫學大學整合醫學系教授 中華兩岸三和文教美容養生交流協會榮譽理事長 台灣長生學會理事長 DynaDx cooperation Senior Advisor 杏群診所康活麗苑自然醫學部主任 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淡水禪修會館負責人 修行資歷: 自1996年修行印心禪法迄今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請問,禪定要如何才能入定?有沒有特別的方法? 很多人修禪定都不知道該如何入定,其實入定是有方法的,就是讓腦部產生很強的磁場。所謂產生很強的磁場,就是接到師父的加持力量,接到以後,會覺得頭頂有一股重重的壓力,也許有人會覺得頭痛或不舒服,但這是很好的現象,有些人不了解,跑去買止痛藥來吃,其實都不用擔心,這個力量是人間買不到的大藥。 這股力量進入體內後,不但身體會健康,還可以消業,而且由於力量很強,可以幫助大家進入禪定。這就好比火箭要進入太空,發射的力量一定要很強,要能夠超越地心引力;同樣的道理,禪定就是要產生大磁場,才能衝破地心引力,超越地球時空,進入另一度時空,也就是佛菩薩的時空。這個阻礙我們入定的地心引力是什麼?就是一切無明行識;也就是說,意識就是最大的地心引力,人就是因為有意識,所以修行才不能成就。 有些人教禪定要數息,這種方法就像教失眠者去數羊一樣,還要用意識去計數,雖然外面的意識(妄念)空掉了,但又產生另外一個計數的意識,所以這不是修禪定的方法。禪定時,與其數息,不如隨息,也就是靜靜地吸氣進來,再隨著這口氣出去,只要注意氣的進出,這是最簡單的方法,可以排除妄念,不過很難做到,還不如接師父的加持力,只要加持力一到,強大的磁場力量會把妄念蓋掉,這才是最好的方法。至於呼吸,要用腹部呼吸;如果能真正做到腹部呼吸,就是胎息,像胎兒的呼吸一樣。 有些人在禪定時,覺得自己好像沒有呼吸了,或是身體不見了,此時都不要動念,因為一動念就又回到人間,又要從頭開始;就繼續定下去,不必擔心自己還有沒有呼吸,或是還在不在原位,已經入定就繼續定進去,等到下坐時,會發現自己還是坐在那裡,並沒有變動。所以入定以後,就不要再起另外的意識,不要擔心自己回不來,那是壽者相。 只要懂得把握禪定的巧妙、禪定的秘訣,就能夠入定;所以禪定的時候,要去感受大腦的磁場是不是很強,要與師父相應,然後配合專注脈輪,把這個大磁場接到專注的脈輪,慢慢地就會入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