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悟絕妙天
已找到 2 則相關結果
雖然吃素並不是修行成就的絕對因素,但如果能夠吃素,心會更素、更清淨,當然也更利於修行。 修行要不要吃素?這是很多人都會提出的問題。我認為吃素非常重要,也贊成吃素,但是吃不吃素,並不是成佛的絕對原因。 心內持齋 身心自淨 一般而言,素食比較清淨,葷食則濁氣較重。我們攝取食物的目的,無非是為了供養色身的眾生,但靈身並不需要這些人間食物,而是要清淨的靈光。所以不論吃葷吃素,最重要的是心素,心要清淨,因為清淨就是素,這是真正的「內持齋」,而不是只有表相的「外持齋」。如果有人質疑靈身有葷,那是因為色身的意識根塵將其污染成葷的,不是因為攝取葷食所造成,可見「內持齋」比「外持齋」重要。 我們在電視Discovery頻道可以看到許多凶猛的野獸,比方像獅子、老虎、野狼等,在獵食牛、羊、馬、鹿等動物;雖然這些草食動物的體積比肉食動物來得大,可是牠們都很溫馴,也很善良,至於肉食動物,則比較殘暴。 我們可以從這裡得到一種開悟,就是素食者的性情比肉食者溫順。而人類是雜食性動物,既吃素,也吃葷,所以人的習性有時很慈悲,有時又很凶暴;如果能夠多吃素,少吃葷,就可以從內在培養一種善良、溫順之心,也比較不容易有瞋心。 而且,當這些動物被宰殺的時候,牠會感到痛苦,也會有瞋恨的心情,所以我們食用後,也會感染這些習性。從這裡慢慢去參、去思考,就會瞭解吃葷與吃素的差別。 是葷是素 繫於一心 或許有人覺得,吃素容易造成營養不均,其實並不需要擔心,因為像大自然界的草食性動物,體型都很龐大,也都長得很壯碩,可見吃素並不會營養不均。如果認為孩子在成長時期需要吃葷來補充營養,也未嘗不可,一切隨緣,不要為了吃葷吃素而心生煩惱,因為真正的素是心素,有些人雖然口中吃素,但心卻是葷的;反之,有些人雖然吃葷,心卻是素的,就像濟公禪師一樣,嘴裡吃葷,但心非常清淨,所以無論他吃什麼,都是素的。可是如果心是葷的(貪瞋癡慢疑具足),即使吃素也是葷。 不過,現在很多素食館的料理都過於人工化,我認為,既然是素食餐廳,就不應該再有仿葷食的菜,或是刻意去調配葷食的味道,甚至沿用葷食菜名,那就失去吃素的意義了。 至於如何做到心素?其實很簡單,就是常保平常心。什麼是平常心?就是心常平,也就是不要「貪瞋癡慢疑」。一個人有了平常心,能夠心常平,常保清淨,比吃素更好,因為清淨就是素。「素、淨」完全存乎一心,不論吃葷吃素,只要心能夠清淨,就可以成就。 在《達摩祖師破相論》中,祖師也提到持齋的真實義就是心淨:「齋者齊也,所謂齋正身心,不令散亂。持者護也,所謂於諸戒行,如法護持。必須外禁六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內制三毒(貪瞋癡),勤覺察,淨身心。了如是義,名為持齋。」 至於持齋的方法,祖師也提到五種齋食:「一者法喜食,所謂依持正法,歡喜奉行。二者禪悅食,所謂內外澄寂,身心悅樂。三者念食,所謂常念諸佛,心口相應。四者願食,所謂行住坐臥,常求善願。五者解脫食,所謂心常清淨,不染俗塵。此五種食,名為齋食。」 然而一般人往往只重吃素表相,卻放任身心造業,祖師說這不是持齋,而是破齋,當然不可能獲得福報。《破相論》:「若復有人,不食如是五種淨食,自言持齋,無有是處,唯斷於無明之食。若輒觸者,名為破齋,若有破,云何獲福?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諸惡皆為,貪欲恣情,不生慚愧,唯斷外食,自為持齋,必無是事。」 禪宗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法門,也就是不重外相的修行。因為修行的目的,是為了度盡體內的眾生,以及滅度內心的煩惱地獄,這就是地藏王菩薩所說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成菩提」。 如何才能度盡自身眾生?一般人會以吃素來自我要求,其實不論吃葷吃素,這些食物都會變成身體的一部分,也就是說,我們的身體都是從不同的眾生轉換過來的,即使是從小就茹素的人,體內也有過去祖先的遺傳因子,當然也會有葷食眾生的習性。 所以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讓自身眾生得到解脫,包括皮、肉、骨、血,以及各組織、系統、器官、細胞等,讓它們都得到淨化。如果是葷食者,所攝取的肉食又會轉變成體內眾生,所以會比素食者修得更辛苦。 總之,我贊成吃素,但是我不願勉強別人一定要吃素,因為如果吃得不情願,也沒有效果,必須心甘情願地發自於內心,依自己的願力來吃素,因為成就完全出自於自己的覺性。等到有一天,當你可以隨時度眾的時候,不管是素食、葷食,都在你的淨體裡面,此時,無論吃葷吃素,都不是問題。
一般人認為出家才是正統,在家居士只能作為佛教護法,不可能成就;這是一種法執的偏差觀念,是一種知識障。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修行人可分為「出家眾」和「在家居士」。所謂出家眾,是指剃度修行的比丘和比丘尼,在家居士則是泛指一般帶髮修行的白衣。 修行不分在家或出家;當年,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也包括了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以及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因為在佛的眼裡,大家都具有佛性,都可以成就,不一定非要出家才能修行。 修行並不在於出不出家,端看這顆心,因為修行就是要解脫這顆心,所以要內求心的自在;有了自在的心,才能有自由的法身。可是這顆心,被人間形形色色的物質世界所迷惑,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要多去參悟,那些成就的聖者是如何成就的。 出家的真正意義,是「心」出家,而不是「身」出家。也就是心要出離「三界」的家,要離開世間根塵,一心一意讓靈性從千百億萬劫的輪迴流轉中,得到解脫,這才是真出家。而不是表相的離開俗世,拋下親人及朋友,去參加僧團修行;這是修行人應有的認知。 離世覓佛 緣木求魚 蓮花出污泥而不染,它從污泥裡面,開出美麗的花朵;從這裡可以看出,一個修行人,如果沒有入世的意願,沒有克服困難的心,是很難成就的。一個人能夠在最艱困的情況下,得到解脫自在,那才是真正的成就;如果離開社會,單獨跑到深山或廟宇去做早晚課,而不理會入世的一切,這樣絕不可能成就;就像蓮花的根,不可能長在污泥上面的清水裡。 所以,出家或在家,都與修行無關。也許出家以後,可以讓我們在修行上更專心、更精進,可是在出家僧團裡修行,必須遵守一定的生活方式和制度,很自然地沒有了個人自由修行的時間和空間。而在家居士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與空間,依照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決定如何修行;這是在家居士比較方便的地方。 不過,在家居士平時要忙於工作,要負擔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甚至有時工作不順心,也會影響修行的情緒,或是佔去修行的時間,但這些都可以自我調整,所以不論出家或在家,都一樣可以修行。 曾有人問我,修行要成就,是不是出家比較快?其實不一定,有沒有出家,都可以成就;因為成就的是本心、本佛,也就是本心內在的本佛成就,與外相上有沒有剃度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