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心的障礙
已找到 1 則相關結果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前言: 在修行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許多意識的障礙,因為在修行的階段都是「眾生」,當然就會有許多的無常、生滅現象,以及很多的障礙。這些障礙來自於意識,也就是偏見,而偏見往往又是由執著所造成,因此「執著」是修行人最大的敵人。 內文: 在成佛之前,最大的障礙就是自己,因為人心無常,想來想去的,會想出一堆障礙來自我困擾,甚至還會因此生起傲慢心、懷疑心,或是想不開,滿腦子負面思想。 這種心理的障礙,嚴格來說,等於是「地獄」。一位修行者,則會將煩惱、痛苦等等知識層面的困擾,轉變為心靈上「常樂我淨」的境界。 眾生心相 我執法執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道時,曾感慨地說:「眾生皆有如來德性,不能成佛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執與法執」,而人之所以會有我執與法執,就是受困於貪瞋癡慢疑三毒二邪,心住四相,所以不得解脫。 《心經》上也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告訴我們,人間的一切煩惱痛苦,心的一切感受,都是來自於「我」的執著,也就是「我相」,如果能夠超越「我」,遠離我相,那什麼煩惱也不會住進我們的心,修行人應該要有這種認知。 而法執是什麼?即是對「法」的執著,凡事一定要照自己的方法來做,依自己得來的知識或經驗,作為判斷衡量的標準,不知變通,無法對事物做全盤了解,是一種所知的障礙。 從最究竟的角度來看,人會產生我執與法執,其根源來自於眾生的習性沒有滅度、沒有解脫。什麼是眾生的習性?即貪瞋癡慢疑三毒二邪,這些習性都要徹底地滅度,因此在修行上,我們要特別留意自己的心。 成就佛菩薩並不難,就是要將三毒二邪「貪瞋癡慢疑」的眾生根塵全部解脫、全部滅度,那麼就可以進入聖位。如果不能滅度,在修行上就會有阻礙,也就無法如願到達佛國淨土。 所謂「貪」,指的是貪心,不只是將非我之物而占為己有,凡是超越本份的事就是貪;該如何突破貪心?則要從知足常樂做起。 其次是「瞋」,瞋恨心,不僅指發脾氣,或是對人對事因不如己意就埋怨,心裡有不平怨恨,也包括吵架、打架、暴力、忌妒種種,都是瞋恨。要破除瞋心,就要從心中發起清淨的慈悲心、法喜心,讓心得到平和,瞋心就能破除。 第三是「癡」,癡心,什麼是癡心?就是迷惑執著於某一種習性,比如像不良的習性或習慣,或是迷信某種邪教。又或者有些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或心理的期望,到廟裡去求神明保佑,請神明幫助他完成願望,這也是一種癡心。 如何超越不當的癡心,就是要有智慧,不要迷信,要正信,信仰正教、正法,修清淨法,然後超脫。 第四是「慢」,傲慢心,比如有些人少年得志,有很高的地位或是財富,或在修行上稍有心得,認為自己所擁有的超越別人,就看輕別人。 如何降伏慢心?唯有我們養成高貴的品格,像佛陀一樣的莊嚴,在人間就會顯現出尊貴、謙卑、圓融的氣質,就是超凡而平凡,當你超凡,愈有心得,就愈平凡,所表現出來的就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平凡、平等的。 最後是「疑」,疑心,就是會有懷疑的心,疑神疑鬼。要破疑心,則需要妙觀察智,才不會被自己蒙蔽。此外,就是要與佛相應、與師相應,同心同行來斷除自己的疑心。 放下我執 滅度無明 那麼,回過頭來,世尊認為障礙修行人不能成就的「我執、法執」,該如何超 越呢?那就是要突破意識層次。 突破我執就是要布施,要奉獻,其目的是要排除這種自私自利的我執之心,而且不是只有做金錢布施,更重要的,要能夠去利他行,要去做無相布施,要捨棄個人利益去幫助眾生,因為這是菩薩行,也是打破我執的方法。所以,只要有正確的觀念,能夠去利益眾生,菩提總持行,就不會有我執。 要達到這樣的境界,一定要有智慧,不能太主觀。所謂主觀,就是我執,對於別人的意見,我們要有圓融的雅量;對於自己的見解,也要能夠虛心接受指正,這樣才能從不同的意見當中,找出類似或更好的結論,這就是禪的「平衡」力量。 其次,破除法執,唯有通達智慧、通達真理,才能將事情處理得十分圓滿,因為你可以把整個法界的種種現象,看得一清二楚,抓得住它的「心」,能夠瞭解整個狀況。不是用「肉眼」來看,而是用「心眼」看,用「智慧」來觀。 清淨持戒 遠離四相 故此,世尊教我們要離相,以突破意識層次,斷滅三毒二邪。也就是說,如果你的心執著於人間的一切相,受其束縛,就只能留在人間,不能到佛國。所以,修行一定要遠離諸相,要不住「我、人、眾生、壽者」四相。 佛在《金剛經》第三品《大乘正宗》中明白表示:「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要當一位菩薩,就不要有這些相,也就是不要執著世間的一切名利、地位、權勢,甚至愛情、親情等等,要一切隨緣,才能讓心具足一切。 所謂「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就是人的根塵。 什麼是「我相」?就是有「我」的執著,凡事以「我」為中心,以「我」為主觀來分析是否利己,如果利己則接受,不利己就不接受。 這種只注重「我」的感覺,不考慮他人的觀念與行為,並不是佛法。在「我相」裡面還有「人相」,人相是所有人類共同的習性,簡單的說,就是貪瞋癡慢疑,為滿足自己的欲望而你爭我奪。 再來,所謂「眾生相」,就是弱肉強食,弱勢者會受到強勢者的欺凌,甚至被吞滅,現今社會就是如此。 另外,社會上也有很多人容易為情所困,這也是落入眾生相,因為你的心被情慾捆綁,就好像被困在蜘蛛網上,等著被蜘蛛吃掉一樣。至於「壽者相」,一般是指對色身的生老病死的恐懼。如果你的心受到這些污染,一定會落入輪迴。 佛在《金剛經》中告訴我們: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說,所有「眼耳鼻舌身意」的感受,都是人相、我相,修行人要破除這些名相,力求無為的實相界。 要破除四相,就要學會「離相」,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讓心保持清淨,讓心不住相。修行,不是靠意識修行,一定要靠智慧,只有智慧修行,才能了脫人生的一切,超越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才能夠得到清淨。 在生活、工作中,都不要離開清淨的本心,如果離開清淨的本心,就是眾生;既是眾生,當然就有很多的無明與煩惱。所以,修行只要能夠當下清淨,當下開悟,就能解脫一切諸相,而得到自在,這是修行上非常重要的功課。 五蘊皆空 心無所住 佛在《金剛經》中指出,修行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離一切不應該有的相,則名諸佛,清淨莊嚴,就是佛。足見修行一定要從清淨入手,要離相,要心無所住。 人太執著於「我」的存在,才會發生利害衝突,若是能讓「色受想行識」等五蘊都空掉,凡事看得開,放得下,就做到「無我」,也就是「空」,如此便不會有得失的痛苦,也不會有煩惱,而那顆本自清淨的本心,也會自然生起,這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因此,佛說應生無所住心,心無諸相,不起動念,無所住心,就是本有清淨心。如果大家都能見到自己的清淨本心,就見到自己的真面目,此時,你會從體內發出清淨的光,同時會發現,原來一切眾生都是同體,都是同根同源。所以修行成佛的第一道功課,就是讓自己的意識清淨,讓根塵無所住。什麼是無所住?就是「空」,也就是讓根塵、煩惱沒有停留的餘地。 舉例來說,一枚燈炮之所以會發光,是因為燈炮裡面是真空的,唯有在這種狀態下,燈泡才能不受外在有相的空氣所左右。由此可知,一個人想要修行成佛,一定要保持在「清淨」的真空狀態中,也就是要「無所住」。 所謂「無所住」,是指根塵無所住,不要讓煩惱停駐在心上。根塵雖然來來去去,但要讓它通過而不停留,就像「船過水無痕」一樣,不會影響本心的清淨,只要一切根塵無所住,清淨的本心就自然生起。如果本心能夠勝過意識,就能非常安詳自在,因為真正的修行,並不是「人」在修,而是「靈性」在修,當五蘊皆空,自然就沒有心裡的煩惱與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