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

已找到 2 則相關結果

霍內克指揮國台交 演出貝多芬、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

「C大調的謳歌」演奏會將由國台交駐團藝術家萊納‧霍內克(Rainer Honeck)指揮國台交,演出莫札特歌劇《狄托王的仁慈》序曲、貝多芬及布拉姆斯的第一號交響曲,國台交團長劉玄詠表示,霍內克處理德、奧風格得心應手,時不時帶給國台交所有團員更多的想法,老饕樂迷們也一定有發現,他指揮手法會細緻地將弦樂推升到更高層次,而本次也是霍內克首度在雲林表演廳演出,讓雲林的樂迷能在地欣賞。 霍內克1981年加入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及維也納愛樂擔任第一小提琴,並於1984年與1992年成為維也納歌劇院及愛樂樂團首席。儘管與樂團的演出是霍內克音樂事業的核心,但他本身也是知名獨奏家,亦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倫敦交響樂團、匹茲堡交響樂團、馬林斯基劇院管絃樂團合作。 霍內克種種領導樂團與擔任首席的經驗,自然成為他拓展領域的墊腳石,他開始跨足管弦樂作品研究,也開始替包括東京紀尾井音樂廳管弦樂團、名古屋愛樂、讀賣日本交響樂團、俄羅斯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交響樂團,以及瑞典馬爾默交響樂團擔任指揮。 「C大調的謳歌」演奏會所選作品都與C大調有關,莫札特的歌劇《狄托王的仁慈》序曲以C大調開場,C大調結束;貝多芬第一號交響曲也是以C大調寫成,布姆斯譜寫多年才問世的第一號交響曲選擇了C小調,最後以C大調結束。 音樂會票價自300元起,特推出「成雙」套票,2人同行1人半價;使用成年禮金(文化幣)訂購享最高票價(雲林場800元、臺中場1,000元區)青年價只要300元;另可自選各票區享6折優惠,更有「學生體驗票」100元優惠。 本次音樂會前深度導聆由車炎江主講,帶領大家更深入的認識演出曲目。 NTSO C大調的謳歌霍內克與國臺交Celebrating C Major - Honeck and NTSO 2024/05/25(六)19:30雲林表演廳(雲林縣斗六市大學路三段310號) 2024/05/26(日)14:30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演奏廳(台中市霧峰區中正路738-2號) 指揮/萊納‧霍內克 Conductor: Rainer Honeck 【曲目】Program 莫札特:歌劇《狄托的仁慈》序曲 W. A. Mozart: OvertureLa Clemenza di Tito, K. 621 貝多芬: C大調第一號交響曲 L. v. Beethoven: Symphony No. 1 in C Major, Op. 21 布拉姆斯: C小調第一號交響曲 J. Brahms: Symphony No. 1 in C minor, Op. 68 音樂會前導聆|於音樂會演出前1小時由車炎江主講,憑當天音樂會門票入場參加(由夜鶯基金會合作提供) 音樂會資訊https://bit.ly/3s8q0jx

名盤幕後:1945年一份殘缺傳奇的錄音之謎

過去的「唱片說書者」總是告訴我們,指揮家福特萬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在1945年1月23日留下一份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終樂章的殘缺錄音,記錄了柏林毀滅前瀰漫的悲壯氛圍。 這是福特萬格勒二戰時期在柏林的最後一場音樂會,當天曲目是莫札特第40號交響曲、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當演奏到莫札特交響曲第二樂章時,突然因空襲而停電,燈光熄滅了,只有少數幾盞照明燈照著整座大廳。此時,團員慢慢放下樂器,福特萬格勒仍繼續指揮,直到他意識到籠罩在空氣中的恐怖寂靜。 團員和觀眾冷靜地離開大廳。空襲過後,音樂會在狂熱中繼續進行。「這個詮釋充滿了熱情的靈感,尾聲中瘋狂的定音鼓敲擊,呼喚著生存的意志。」 但,唱片中呼喚生存意志的布拉姆斯第一號終樂章,真的是1945年1月23日的錄音嗎?以前從沒人質疑過,但近年有研究者找出文獻,試圖在蛛絲馬跡中,為這個名演的錄製時間進行翻案。 時間回到Magnetofon原型機被開發出來的年代,1940年12月16日是福特萬格勒與Magnetofon首次相遇,當時他指揮柏林愛樂演出布拉姆斯第一號,留下實驗性的錄音,同時間也進行了廣播,因此,這場音樂會被錄製是可以確定的事實。然而,1945年1月22日或23日在柏林Admiralspalast演出的布拉姆斯第一號,是否進行錄音卻從未被證實過。 根據德國音樂家Karla Höcker的說法,Admiralspalast在當時是個衰敗、褪色的歌劇院。她在日記中曾記載:「星期二,即1945年1月23日,一場在下午3點開始的音樂會因停電而中斷」,但隻字未提有現場廣播或錄音。 演出場地Admiralspalast並沒有設置聲控室(在被毀的舊柏林愛樂音樂廳有一個相對簡單的傳輸設施,可連接到Magnetophons),除非有外播車,但這可能嗎?所以有一種說法認為,僅單一樂章的布拉姆斯第一號,並非1945年的錄音,而是1940年錄音的殘存檔案。 自由柏林廣播(Sender Freies Berlin,簡稱SFB)前技術總監Udo Blässer自1932年以來一直在第三帝國廣播公司(Reichs-RundfunkGesellschaft,簡稱RRG)工作,1944年,他成功將大約5-6份未知內容的RRG磁帶包裹,以私人行李的名義運到他位於柏林的家中地下室,以確保檔案安全。戰後,這包裹確認是當年柏林立體聲錄音的珍貴檔案,內容包括貝多芬第五號鋼琴協奏曲(Walter Gieseking,1944)和布魯克納第八號交響曲第四樂章(Herbert von Karajan,1944)。這些錄音文獻的藝術價值毋庸置疑;在技術上,它們代表了至1945年的Magnetofon磁帶錄音發展的顛峰。 而這批「私人行李」裡還包括另一份磁帶,即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的第四樂章。如果Udo Blässer確實在1944年就從Kosten實驗室運送了這批檔案,那這份布拉姆斯為1940年12月16日錄音的可能性就更高了。 這份原始磁帶,錄製時每秒播放速度為77cm/s,後來被複製到現代的38.1 cm/s的磁帶上,並保存在SFB檔案庫中。然而,原始磁帶和檔案盒後來就被丟棄。1970年代,一位福特萬格勒研究者詢問這段錄音的來源等訊息時,相關人員告訴他,舊檔案箱上除了「由工程師、技術部門提供」之外,沒有記錄其他訊息。這說明了當時的音響工程師Helmut Krüger並未標示錄音日期、地點等相關資料給檔案庫。若根據磁帶背面的批號來確定製造時間,結果顯示可能入檔的時間是1939-1940年。 那麼,1945年1月23日的日期是怎麼來的呢? 此類新型的磁帶錄音在1941/1942年才由RRG正式生產。因此,以這日期作基準往後推算,福特萬格勒指揮布拉姆斯第一號的音樂會,找到最後就是1945年1月22、23日這兩場。而這場錄音也絕對不是SFB於1987年從前蘇聯要回來的RRG錄音副本。 另外,從錄音技術的角度來看,第38小節開始的長笛獨奏(03:30),可歸因於當時Magnetophon磁帶的不穩定性,但如果對比1940-1944年間的Magnetophon錄音,技術一直不斷改善,到了1945年1月,絕不該出現這種不穩定的錄音品質。種種跡證都顯示,這場殘缺的錄音其錄製時間應該不是1945年。 30多年來(此錄音於1990年代首次曝光),我們聽這場單一樂章的布拉姆斯第一號,總是會看到空襲、電力中斷、音樂呈現的恐懼與不安等這類的描述,這是與1945年第三帝國即將毀滅前的歷史做連結。然而,我們也可以把這樣的感覺視為福特萬格勒1940年的不祥預感。 1940年7月31日,希特勒下達作戰代號巴巴羅薩行動(Unternehmen Barbarossa),開始入侵蘇聯。就在布拉姆斯第一號演出後的12天,戰事展開。或許,福特萬格勒在那種戰火蔓延的氛圍下,為聽眾帶來一場令人不安的音樂會,也就不足為奇了。 註:圖為日本福特萬格勒中心發行的CD,收錄1945年的布拉姆斯第一號單一樂章。 blue97:《MUZIK古典樂刊》資深專欄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