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布拉姆斯

已找到 5 則相關結果

水藍指揮國台交 理查史特勞斯《英雄的生涯》震撼登場

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國台交)2024/25樂季的序幕。將由國台交首席客席指揮水藍帶領,與台灣年輕音樂家小提琴家丁章媛和大提琴家陳南呈合作,共同演繹布拉姆斯(J. Brahms)的雙重協奏曲,這部作品展示了布拉姆斯對小提琴與大提琴獨特而深刻的音樂理解。音樂會下半場將呈現理查史特勞斯(R. Strauss)的壯麗之作《英雄的生涯》,以其宏偉的配器編制和繽紛的音樂色彩,描繪了一位英雄深層的內心自我對話。音樂會將於9/6(五)晚上7:30於台中市中山堂、9/7(六)晚上7:30國家音樂廳演出。 國台交劉玄詠團長表示,本樂季是樂團邁向80周年的開端。國台交作為台灣歷史最悠久的樂團,以理查.史特勞斯《英雄的生涯》啟動本樂季,也恰好前次與水藍合作這部作品正好是10年前,透過這樣安排能再次有更深度連接與共鳴。 指揮水藍表示,對於能帶來交響音樂史上兩部重要作品,以及與台灣優秀青年音樂家合作,感到非常振奮。理查史特勞斯除了器樂作品之外,歌劇也寫得非常好,《英雄的生涯》雖對國台交不陌生,但仍是一部高難度的作品,特別是對法國號和小提琴來說具有相當挑戰性。 水藍提到自已特別喜歡第二段,描寫了當時樂評家對理查史特勞斯音樂的批評,以及第三段對妻子寶琳(Pauline de Ahna)的深情表達,到了第四段表現「英雄的戰場」中,法國號的編排也十分出色,一方面展現了柔和的音色,卻又與小提琴產生鮮明的對比,將兩者完美結合,帶來一個平和的結尾,也象徵著愛情的結晶。 至於布拉姆斯,大家都知道他與姚阿幸(J. Joachim)及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之間的深厚友情,每當布拉姆斯有新的作品也常跟他們分享,除了請他們演奏之外並給予意見。這首雙重協奏曲創作來源非常有意思。由於當時姚阿幸與布拉姆斯因為一些事情產生嫌隙,布拉姆斯另外一位大提琴家朋友羅伯豪斯曼(H. Robert)邀請布拉姆斯寫了這首作品,之後也在一眾朋友的牽線下,漸漸地修復他們的友誼。 著名指揮家水藍2024/25樂季續任國立台灣交響樂團首席客席指揮之外,也持續在世界知名樂團客席指揮。小提琴家丁章媛生於台北,就讀奧地利國立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是奧地利CARSA新星獎首位亞洲獲獎者,也多次在國際大賽中表現傑出,首張專輯Impressions於2021年發行。目前使用由私人收藏家贊助的1952年Ansaldo Poggi和1920年的Sartory弓。 大提琴家陳南呈,擁有美國茱莉亞音樂院學士和碩士學位,出生於台中,師事張正傑、陳俐亨和賴怡蓉等大提琴家。赴美後先後就讀於加州Idyllwild Arts Academy和麻州Walnut Hill School for the Arts,師事Eleonore Schoenfeld和Mark Churchill。在紐約求學期間,他進入The Juilliard School攻讀學士和碩士學位,並以全額獎學金進入CUNY Graduate Center攻讀博士學位,師事Joel Krosnick和Marcy Rosen。 音樂會票價自300元起,特推出「成雙」套票,2人同行1人半價;使用成年禮金(文化幣)訂購享最高票價(台中場1,000元、台北場1,500元區)青年價只要300元,另可自選各票區享6折優惠,更有「學生體驗票」100元優惠。 NTSO 2024/25開季系列音樂會 水藍,丁章媛,陳南呈與國臺交 Lan Shui, Belle Ting, Nan-Cheng Chen NTSO 2024/09/06(五)19:30臺中市中山堂(臺中市北區學士路98號) 2024/09/07(六)19:30國家音樂廳(臺北市中山南路21-1號) 指揮/水藍 Conductor: Lan Shui 小提琴/丁章媛 Violin: Belle Ting 大提琴/陳南呈 Cello: Nan-Cheng Chen 【曲目】Program 布拉姆斯:雙重協奏曲,作品102 J. Brahms: Concerto for Violin and Cello, Op. 102 理查.史特勞斯:英雄的生涯 R. Strauss: Ein Heldenleben, Op. 40 音樂會前導聆|於音樂會演出前由施孟玟主講,憑當天音樂會門票入場參加(由夜鶯基金會合作提供)

台灣首次挑戰 百人薩克斯風詮釋布拉姆斯《第五號匈牙利舞曲》

米特薩克斯風重奏團召集了超過100位來自全台灣的薩克斯風演奏家,將於明(7日)晚於國家音樂廳舉辦《傳承-風起雲湧》音樂會,首次以超過百人編制演繹交響樂曲作品,詮釋德國作曲家布拉姆斯的《第五號匈牙利舞曲》。米特薩克斯風團長陳冠文表示,由於薩克斯風是在19世紀中期發明的,相較於其他古典樂器較晚,並未被包含在傳統交響樂團編制之內。這場音樂會除了呈現布拉姆斯的經典作品《第五號匈牙利舞曲》,也將演繹包括梁婉筠的《大地之息》以及拉威爾的《圓舞曲》和聖桑的《骷髏之舞》等其他精彩曲目。 本場音樂會指揮是來自瑞士蘇黎世音樂院的拉斯·麥庫斯(Lars Mlekusch),這次他將引領薩克斯風重奏團及3位傑出獨奏家薩克斯風陳力鋒、鋼琴盧易之和擊樂翁明榆,演繹日本作曲家吉松隆的《靈鳥》協奏曲。 米特薩克斯風重奏團的樂團首席陳力鋒畢業於荷蘭阿姆斯特丹音樂院,他的薩克斯風演奏技巧和豐富的音樂性廣受讚譽,融合了情感與技藝。北藝大專任助理教授盧易之,則在德國柏林藝術大學取得最高演奏文憑,以鋼琴獨奏見長,擅長結合古典與現代元素。台北打擊樂團音樂總監翁明榆,畢業於法國國立巴黎高等音樂院,以獨特的擊樂風格為音樂帶來多樣的節奏。這三位音樂家汲取了來自不同國度的養分,將在這場音樂會中匯聚一堂,共同演繹《靈鳥》,預期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聆聽體驗。 吉松隆於1994年創作了《靈鳥》協奏曲,靈感來自於他的妹妹。她在罹患癌症去世前曾表示希望在來生能成為一隻鳥,這部作品是吉松隆對她的獨特音樂詮釋。協奏曲分為三個樂章,描繪了一隻鳥的音樂旅程:第一樂章「多彩的鳥」,以快速的旋律和獨特的音色展現鳥的姿態與靈活性;第二樂章「悲傷的鳥」,是一首富有意境的輓歌,展現對逝者的思念;第三樂章「乘風的鳥」,結合不規則的節奏與抒情的段落,創造出戲劇性的變化,最終呈現出如同鳥在風中翱翔的感覺。 吉松隆受爵士樂的影響,在這部協奏曲中,薩克斯風、鋼琴與擊樂的組合營造出獨特的音色與節奏,帶有爵士三重奏的風味。這部作品被認為是他最具挑戰性的協奏曲之一。購票請上Opentix平台。

米特薩克斯風攜手台北打擊樂團 全新詮釋拉威爾、布拉姆斯作品

米特薩克斯風重奏團於2015年起,聘請時任維也納市立音樂院薩克斯風教授的Lars Mlekusch擔任藝術總監,並參與了第一屆亞洲薩克斯風年會及第十八屆世界薩克斯風年會,成為首個登上克羅埃西亞國家劇院的台灣薩克斯風團隊。米特薩克斯風重奏團將首次在Lars Mlekusch指揮下,攜手台北打擊樂團在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 本次節目上半場皆為薩克斯風原創曲目,包括米特委託台灣作品家梁婉筠所創作的《大地之息》,以及本場最受矚目的曲目之一:日本作曲家吉松隆的《靈鳥》協奏曲,這首作品將由3位獨奏家:薩克斯風陳力鋒、鋼琴盧易之和擊樂翁明榆聯袂演出。 下半場則帶來法國作曲家拉威爾《華爾滋》、聖桑《骷髏之舞》,以及德國作曲家布拉姆斯《第五號匈牙利舞曲》。這些經典之作在薩克斯風重奏團的全新詮釋下,將煥發出不同以往的迷人光彩。 米特薩克斯風重奏團團長陳冠文表示,薩克斯風雖然未被納入正規交響樂團編制,但這些經典的作品對音樂家而言意義重大。薩克斯風家族樂器的獨特性,讓他們能夠以全新方式演繹這些經典之作,樂迷將可見證這場薩克斯風音樂盛事。音樂會將於8/7(三)晚上7:30在國家音樂廳舉行,購票請洽Opentix

古典名曲 究極100(1)─交響曲篇之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

Brahms: Symphony No.1 發表年份:1876 布拉姆斯常被稱為「古典主義最後一人」,當時也有評論家把他的作品喻為「古典的罈中裝入浪漫的酒」。 就布氏一般遵守既有曲式,又偏重於思考性而非表現性的筆法而言,這樣的觀點大體能夠成立,但細究起來,可能就會發現未必是這麼一回事,這在他二十年磨一劍,又被譽/謗為「貝多芬第十」的第一號交響曲裡,就能得到完全不同的證明。 布拉姆斯的四首交響曲,都未脫離「四樂章」的規範,但他建構這四個樂章的方式,卻與古典時期的作品有不小的出入:首先,在各樂章調性的安排方面,以三度關係取代傳統的五度關係,第三樂章也不回到主調上;其次,除了必要地依循曲式,他常常用自己的筆法,或是變奏曲的形式來書寫各樂章的內容,可謂相當自由。 本曲第一樂章的序奏,是定音鼓堅定的強擊,伴隨弦樂半音上行、管樂下行的旋律,以對位法展開,但它並非單純地導入全曲,而是包含了本樂章後續的所有主要動機,接著按奏鳴曲快板曲式的定例,依序呈示、發展、再現,第四樂章也是如此構成。第二樂章使用三段曲式,第三樂章亦然,不過樂章既非小步舞曲,也不是貝多芬式的詼諧曲,而是一段純樸浪漫的三段曲,中段帶有布拉姆斯時常使用的「命運動機」與相呼應的「死亡動機」,很具個人特色。

與名團的美妙相遇 指揮家肯培的柏林歲月

魯道夫肯培(Rudolf Kempe)是誰?新世代的樂迷恐怕對他沒有太深刻的印象,在K字輩眾多指揮巨星當中,他的名氣遠不如卡拉揚、克倫培勒、克萊巴等人,如果你沒有偏好理查史特勞斯的作品,不會知道他是這方面的專家,如果你很少聽歌劇,更不會知道他在華格納詮釋上的貢獻。很可惜,肯培死於藝術生涯的鼎盛時期。 肯培只比同輩指揮汪德(Günter Wand)大2歲,但肯培去世時,汪德才準備要以布魯克納詮釋者之姿揚名立萬。其實,肯培與汪德對音樂藝術的態度很相似,肯培自認是「最後一位大聲談論嚴謹與技巧的人」,他年輕時的成功是來自忠實地演奏樂譜上的音符,但奇妙的是,他指揮下的音樂依舊能聽到蘊藏著豐富的生命力。 1954年底,指揮家福特萬格勒辭世,群龍無首的柏林愛樂還拖欠EMI德國分公司Electrola一些錄音合約,EMI高層於是開始尋覓適合人選。其實早在1953年8月,EMI製作人比克內爾(David Bicknell)就收到肯培經紀人的來信,提到肯培希望加盟EMI,但比克內爾直到一年多以後才展開談判。1955年5月,肯培與Electrola終於達成為期3年的獨家合同,同年6月下旬,肯培立即被安排與柏林愛樂錄製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由於聖海德薇大教堂合唱團沒有白天的空檔,錄音改在晚上上陣。而上午的時間,肯培搭配費雪迪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錄製了馬勒《悼亡兒之歌》,後來又陸續完成布拉姆斯第二號及舒曼第一號交響曲。 肯培與EMI最初幾年的關係還算不錯,不過偶而會發聲分歧,例如,肯培希望得到更多的選曲自由。1960年,比克內爾向肯培的奧地利經紀人表示,他們在肯培的唱片上投入大量資金,但沒賺到錢。肯培希望留在EMI,不過高層卻有所保留。 1959年9月肯培指揮柏林愛樂留下貝多芬第三號錄音,這也是最早的立體聲錄音之一。當時克路易坦(André Cluytens)與柏林愛樂已展開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的錄製。肯培這張柏林版的《英雄》雖沒有晚年指揮慕尼黑愛樂的完整錄音知名,但這次的演出保留了福特萬格勒時代的基調,樂團厚重紮實的音色依舊,有趣的是,5個月前,克路易坦帶同一樂團錄製的《英雄》,與肯培的演出風格截然不同。無論是管弦樂的平衡或詮釋上的見解,兩位指揮家有極大的差異,肯培的版本聽起來就是道道地地的德國風格。 肯培與柏林愛樂還留下一套布拉姆斯交響曲全集,錄音時間恰巧從單聲道跨越立體聲初期。因此,第二、第四號是單聲道,第一、第三號是立體聲。不確定肯培這系列錄音最初是否就將目標設定為「全集」?第二、四號錄於1955-56年,第一、三號錄於1959-60年,相隔有一段時間,據推測可能是因為肯培在1956年的B肝病情加重,也許錄音時程因此延期,倒讓單數號交響曲最終以立體聲留下,可說是幸運。 另外,肯培開始這系列布拉姆斯錄製的前一年,福特萬格勒去世,卡拉揚在同年4月接掌柏林愛樂。換句話說,肯培是在卡拉揚上任後開始錄製布拉姆斯(1955年6月)。兩人當年的布拉姆斯錄音順序很相似,卡拉揚1955年與英國愛樂管弦樂團錄了第二、第四號,1955-1961年分別與維也納愛樂錄了第一、三號,這也許是巧合吧,但很有趣。 50歲的肯培與柏林愛樂的布拉姆斯錄音,相較生涯後期的慕尼黑版,基調幾乎沒有改變,這意味著肯培的布拉姆斯詮釋手法在20年前就已確立。肯培的演奏仍帶有福特萬格勒時代的遺風,加上年輕時期犀利的指揮風格,帶來了與慕尼黑版不同的魅力。銳利的開場,波濤洶湧的熱情,翻江倒海的力度,音樂始終充滿力量持續邁進,這套全集讓像是古老樂團與年輕指揮一次美妙的相遇,若說慕尼黑版充滿木的芳香,那柏林版則像是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