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客家
已找到 4 則相關結果
油紙傘是中華文化的重要遺產,也是兩岸共同根基的象徵。在高雄美濃地區,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客家文化小鎮,其中一家傳承三代的老字號油紙傘工作室廣進勝,其老闆林榮君至今仍堅持使用廣東地區的傳統工藝製作油紙傘,見證了兩岸共通的文化與情感。 林榮君說明,傳統油紙傘的製作工藝相當繁複,包含傘骨製作與組裝、傘面貼紙、上油繪圖等多道精細工序。初學者在製作傘骨時,一天內手指可能會被竹絲扎傷數次,而在傘骨上纏線時,必須保持高度專注,確保線距均勻,若有偏差只能拆線重繞。對於製傘的師傅級工匠而言,製作一把完美的油紙傘至少需耗時一周,而要獨立完成一把傘,則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磨練。 林榮君表示,油紙傘又稱唐傘,當年客家人遷移來台時,美濃地區的一位金主特意前往大陸邀請專業製傘師傅,教授製傘技藝,而他的父親正是第一批學徒之一。早期美濃地區約有20多家油紙傘工廠,每年產量達2萬把,但隨著布製傘進入台灣市場,油紙傘逐漸走向沒落。 儘管如此,林榮君的父母仍然堅持經營,成為美濃僅存的油紙傘家庭工作坊。然而林榮君也在快要邁入不惑之年意識到,如果不傳承父母的手藝,這項傳統文化可能會在台灣消失,於是便毅然決然全身心投入油紙傘的製作與傳承。 除了製傘和售傘外,林榮君還在工作室旁設立了DIY體驗區,讓遊客親自體驗製傘的樂趣。對此,林榮君認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推廣不僅需要堅持,更需要創新。因此,他和妻子吳劍英除了保留在傘面書寫經典詩詞,以及創作水墨畫等傳統系工藝外,還嘗試了剪紙、藍染、版印等創新系列。 油紙傘過去主要用於遮陽擋雨,如今被視為藝術品,也是中華文化特有的美學象徵。其外圓內方的形狀與古錢幣相呼應,象徵做人處事的道理。在客家文化中,油紙傘的諧音為「有子」,再加上「傘」字中包含四人一十,象徵人丁興旺。油紙傘也成為連接兩岸文化的重要載體。
【愛傳媒張健豐專欄】2021年初《1415文創讚》製作的客家抗日紀錄片富有鄉土關懷,並以台灣人反抗日本殖民的觀點和角度來重現這場戰爭。希望民眾感受這一場台灣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戰爭氣息,知道戰爭多麼殘酷。 2021年4月11日,《林晉水墨懷舊創作展‧永和美麗傳說暨乙未戰爭》在新北市永和區的樂活共生實驗基地舉辦開幕式。一般大眾的印象,認為永和和乙未抗日沒有多大的關聯,但經作者參閱相關史料,原來隸屬中和管轄的永和鄉親,在日軍占領台北城之後,便自動結合土城、三峽等地的鄉親抵擋日軍南侵。所以,永和也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 畫展所展示的是,林晉近三年來為了給我們的抗日紀錄片插畫,所完成乙未戰爭的圖畫。其中,也包括由筆者主導的《1415文創讚》製作團隊,在近兩、三個月前,遠赴屏東佳冬及桃園平鎮客家莊拍攝的紀錄片,當日也在開幕式上播放。 以畫作重現台人抗日現場 過去乙未戰爭的圖畫,不論是想像或寫實的戰爭場面,大多由日本方面詮釋。此次林晉展出的圖畫,經身為策展人的筆者嚴謹考證,並以台灣人反抗日本殖民的觀點和角度,來重現這場戰爭。 除此,紀錄片還以鄉土關懷的因素設計,希望也能藉此讓觀眾省思畫面中所呈現環境的百年變遷,並帶起在地文化觀光的契機。在屏東佳冬紀錄片的片頭,我們採訪即將停駛的南迴鐵路藍皮火車,民眾搶搭的熱潮。主要是以趣味方式讓觀眾輕鬆地了解枋寮和佳冬的地理位置,以及在此可感受到的戰爭氣息。 隨後我們投宿在四周都是魚塭的佳冬民宿,訪問了主人。因外來的移民把數百年來客家先民所開墾的稻田,變成高經濟產值的魚塭,並超抽地下水,使得地層下陷,沙灘消失,包括枋寮的日軍登陸地。所以發生在2009年的88風災,造成靠海的佳冬大淹水,他們便興起為家鄉服務的念頭。之後他們開了民宿給遊客漁村體驗,並提供在地傳統客家及閩南美食的品嘗,希望帶起地方觀光。 另外,為了呈現乙未戰爭時此地抗日的情節,我們設計了一段類戲劇,利用民宿頂樓可觀看中央山脈大武山日出的勝景。因日本自稱「日出之國」,所以,用日出來隱喻日軍即將大舉來襲。片頭字幕描述:「秋老虎下的烈日當頭,雖然灼身,客家志士義無反顧,婦女也列身行伍之間」。為了表現該效果,我們讓外景主持人穿上客家婦女的藍衫衣,當太陽從山頭升起照射在主持人的臉龐上時,她的表情淡定,以此隱喻日軍登陸枋寮後雖大舉來襲,但佳冬此時已全民皆兵,並有深溝高壘的防禦設施伺候,包含水淹稻田。 桃園平鎮紀錄片,也以畫面呈現百年變遷的鄉土關懷。如古戰場的稻田,有因乾旱缺水造成的休耕;也有因農村人口外流,變成鐵皮屋工廠。而日軍曾呼嘯而過的鎮南橋下的大坑缺溪(老街溪上游),多次因附近工業區的污水遭到「屠溪」。我們也採訪了古戰場當地的里長,他延續張安樂在2015年乙未抗日兩甲子配合立碑,亦在平鎮舉辦了戰祭活動;並展示了和戰役地景相關的文創商品。 屏東佳冬蕭家抗日史蹟 為了忠於史實客觀的紀錄,我們造訪了佳冬蕭家古宅,採訪蕭家抗日後代蕭義雄。另外,在台北採訪了蕭開平。蕭義雄告訴我們,乙未戰爭蕭家犧牲很多人,所以有研討會把他們蕭家稱為蕭家男子漢。蕭開平則平實地描述了當時戰爭的情形:日軍從枋寮那裡登陸,往北向台南方向前進,第一站就會經過蕭家。因佳冬靠近海邊,所以,佳冬的村民自動把他們的稻田灌滿很多水,想辦法阻礙日軍的進攻。其實,當時不只佳冬,筆者的故鄉嘉義大林,在乙未戰爭時,也是用這種戰術,延緩日軍南侵。 位居佳冬城中樞的蕭家,其出入的步月樓,以前就有林爽文事件發生時的一個防禦工事。但是,蕭家還特別將樓外的護城河加上很多泥漿,然後加水,讓它能夠變得像泥沼那樣,讓日軍一跳下去,整個陷到胸部。 1895年10月11日,日軍近一千人從早上到中午進入佳冬城外牆,城內有幾千人,但能夠打仗的不多。蕭開平說,他聽到很多抗日後代家屬說,他們的祖母那個時候幫忙裝子彈、填火藥、燒熱水。所以,有些陷在城外的日軍被村民澆熱水、丟石頭、被土槍打中,可見當時戰鬥多麼慘烈。 抗日後代敘述平鎮戰役 平鎮的採訪,我們安排造訪「平鎮廟」(鎮安宮)。這裡是前述2015年乙未抗日兩甲子紀念平鎮戰役活動的出發點。1893年抗日義首胡嘉猷和湯家、黃家為保佑地方平安,在此興建了「平鎮廟」;並題款在留存至今的《功參造化》匾額上。由此可印證當時身兼軍職,且已年過半百的胡嘉猷在平鎮甚孚眾望,故能號召當地的湯家和黃家等,和他一起抗日。因他乳名老錦,所以他在自家夥房(胡屋)抗日之地,被稱作胡老錦古戰場。 為了採訪古戰場的現況,我們採訪當時和胡家比鄰而居的湯家抗日後代池俊鑑(外玄孫),由他現身說法,說明古戰場旁的鐵皮屋工廠一帶原是茶園,他小時候用竹子挖一挖,到處都能撿到子彈。他還帶我們去胡家夥房看水井遺跡。當時胡嘉猷因水井毀於日軍砲彈遂轉進至龍潭。但井被炸掉後,水到現在還很清澈,尤其今年初各地都很乾旱時,該地還有水,就是因為有一口古井。由池先生的敘述可證明,日方戰史所記載說,當時平鎮戰役日軍消耗了近一萬發子彈是真的,而抗日軍發出的子彈也不少。 勿忘戰爭帶來的慘烈教訓 筆者希望這次畫展,民眾藉由林晉老師的圖畫可看到過去永和的美麗,也能看到戰爭帶來的殺戮戰場,而記取教訓,不要讓痛苦辛酸再度發生。也希望能讓年輕一輩了解戰爭、認識戰爭,感受這一場台灣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戰爭氣息,知道戰爭所付出的代價。 作者為歷史研究工作者 ●《觀察》雜誌授權刊登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實習記者邱郁雯報導】客家電視台成立以來,除了不斷增加節目數量,更從電視轉向網路頻台直播,使得能跟上時代的變化,但新聞報導是否能多腔調報導,更是觀眾所關注的重大事件之一。 客家電視台於2003年成立,由四海大平安五大腔調:四縣腔、海陸腔、大埔腔、饒平腔以及詔安腔,全程用本土客家語發音,進行節目與播報,但因客家語的字型不盛行,故用國字作為主要字幕,同時給予其他不懂客家話的人,也能夠學習、了解客家話的機會。 客家電視的新聞是否需多腔調報導?過去曾經有人提出反應,要增加其他腔調在電視台報導,針對這部分的分析如下: 依四海大平安五大腔調在台灣的地域比例來分,四縣腔為主要腔調,海陸腔為第二大腔調,至於大埔腔多以中部為主,而詔安腔是雲林居多,饒平腔則是桃竹苗一帶,目前大部分電視台節目內容多以四縣腔或海陸腔為主。 在過去雖然看過其他腔調的主播在報導,但是被派出去的記者所講的腔調,都是依照該名記者會講的腔調作採訪,比較少利用後期來製作改變腔調。其實新聞可以在各時段有多腔調報導,舉例來說:以前的客家電視台的新聞報導,不像是TVBS或是東森新聞是報導即時性的新聞,而是報導過去一星期所法發生的內容,這時可以挑選該時段要由哪個腔調的主播來播報;另一種發方式則是讓觀眾可以隨選腔調,就如同我們看國外的電影,可以選擇要用原文版或是國語版,將來客家的文字若盛行或發明出來,在電視台的字幕也可以讓觀眾們去選擇想要看的文字,除了傳承文化,在科技上也能跟得上時代的變化。 而後期在youtube頻道已經看的到客家電視台,除了大多的節目,還有新聞也開始直播,雖然可以更進一步了解閱聽眾想要看的,也多了一些互動,不過如同標題提的疑問是否需多腔調,雖然客家電視台已經跟上網路時代的腳步,依舊是該時段,新聞播報何種腔調,觀眾就得聽,沒有選擇其他腔調的權利。 客家電視的新聞需要多腔調報導,因為在這科技達的時代,以一個畫面,呈現不同語言,已經是很容易的操作程序,只需要多幾份音檔,搭配畫面即可,閱聽眾就可選擇節目的腔調,簡單來說,有成熟的技術,只需要良好的搭配計畫而已。而客家電視台的目標雖朝向本土和國際化,想要將客家文化與老祖宗的精神傳承創新,但是為了符合閱聽眾不同的口味、節目內容或是腔調往往會受到一些影響。未來想要符合大眾的期望,應該努力不要失去原本的初衷。
【特約記者張棋龍調查報導】東勢客家文化園區最近活動很多,除受委託廠商外,台中市客委會也發動各區農會前來擺攤,希望吸引人潮為「花博」暖身,連國稅局也請來歌手獻唱,宣導民眾誠實納稅。但園區內遊人仍是零零落落,角落裡,還放著遊民的夜宿棉被。 從桃園到台中,位處台三線最南端的東勢,於鐵路局東勢豐原支線在80年停駛火車後,舊火車站改建為東勢客家文化園區,市客委會自97年4月1日起以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OT模式,委由民間廠商經營管理,展館內展出各種客庄文物並兼具商業活動,與附近形象商圈及客家美食街融為一體,成為市民重要的休閒中心。 管理廠商並在園區舖設1.5公里鐵軌,自德國購入蒸汽火車頭掛上三節車箱,名為「騰雲號」,供遊客乘坐,也讓地方居民回味舊時鐵路風光,成為東勢旅遊近年來最大持色之一。 從外地到大雪山或谷關遊玩的人,會順道入園一遊,甚至往花蓮的旅人也會在東勢過一夜。客家文化園區成為熱絡的景點,也帶動地方商機。 但在10年的OT契約於今年2月28日終止後,這榮景暫時告終,原因是被納入了「浪漫台三線」方案。 「浪漫台三線」是蔡英文的政見,行政院在106年3月成立「台三線客庄浪漫大道治理平台」,昭告國人要打造客庄浪漫大道。 這個美麗的說詞是用金錢堆砌起來的,整個方案第一階段從105年起4年,預計投入金額82億元。 政院宣稱可為地方創造282億元利益,但被方案涵蓋的東勢,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對於如何延續東勢客家文化園區為地方創造的利益,原是台中市政府的權責,但在OT契約結束前的市客委會會議紀錄,找不到有對園區後續經營的相關討論,卻突然蹦出了所謂的「保溫活化」、「傳奇再起」計畫,顯然這是因應中央的未來規畫而為的暫時方案,將園區過渡時期之維護與管理委託民間企業。 但從名稱看,主事者已預見這個文化園區將因被納為「浪漫台三線」而受衝擊,故需要「保溫」。但園區內火車產權屬原OT廠商所有,火車再也不能動,園區也已失溫。 日前愛傳媒i-Media專欄揭露了東勢客家文化園區已現褪色的現狀後,市客委會始驚覺社會觀感不佳而盯緊管理廠商,自己也動員在園區招商辦活動。但人潮不再,這段失溫期還不知要拖到何年月。 就中央未來規畫具體內容,訪諸市客委會相關主管,卻發現不是含糊其詞就是語焉不詳,甚至法源依據也說不清,似乎其中含有不便透露的敏感問題。 據了解,市客委會所掌握的權力只是對園區過渡時期之使用,或做些人情,讓有關係廠商暫時營利行銷。中央的「台三線客庄浪漫大道治理平台」掌握了金庫,才是真正的老闆,正忙著應付搶食數10億元商機大餅的各地機關或民企,台中市可能搶到4至5億元,這才是地方政客在意之所在。至於文化5公頃多園區未來空間的具體配置設計圖案,迄今還沒個影子。 一句炫麗的文青式口號,變成了國家的重大政策。雖然國內近二年從郵費規費到民間水汽電油價都在漲,稅官更急著在追稅,但政府官爺們仍認台灣錢太多了,在根本還沒有具體計畫前,先編大堆預算,再想辦法花,這就是蔡政府的「前瞻」,而所謂的「浪漫台三線」能帶來的民眾利益,以東勢客家文化園區為例,再慢慢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