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嫦娥五號

已找到 2 則相關結果

探索火星再突破「天問三號」預估2028發射 採樣本返回

中國大陸探索火星下一步的新時程曝光!第2屆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5日在安徽黃山召開,「天問三號」任務總設計師劉繼忠在主論壇上表示,「天問三號」任務計畫將在2028年前後進行2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樣本返回地球。 劉繼忠表示,「天問三號」任務將開展國際載荷合作、樣本和數據共享、未來規劃共同研究等三方面的國際合作。 2021年5月,中國大陸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以其搭載的「祝融號」火星車,順利完成火星環繞、著陸與巡視,讓中國大陸成為第2個成功登陸火星的國家。如果算進陸方前一年(2020年)12月登月計畫「嫦娥五號」,成功攜帶月壤返回地球,月球採樣返回、火星環繞、著陸與巡視的順利完成,象徵中國大陸已經掌握相關的關鍵技術,為火星採樣返回的實施取得基礎。 2022年,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也在採訪中表示,小行星採樣探測器已進入初樣研製階段,預期在2025年發射,任務名為「天問二號」。 包含前蘇聯、俄羅斯、英國都嘗試火星著陸計畫,至今僅美國、中國大陸成功。美國的「維京一號」在1976年降落火星,是首個成功降落的探測器。另外,美國的「勇氣號、「機遇號」、「好奇號」以及「毅力號」火星車,分別於2004至2021年之間數次登陸火星表面。

嫦娥的禮物? 大陸科研人員在月壤樣本中發現天然石墨烯

大陸吉林大學科研人員對嫦娥五號鑽採岩屑月壤(No. CE5Z0806YJYX004)的觀察分析,首次發現了天然形成的少層石墨烯。這一發現為人類認識月球的地質活動和演變歷史以及月球的環境特點提供了新的見解。 據估計,星際碳總量中約1.9%是以石墨烯的形式存在,其形態和性質由特定的形成過程決定,因此天然石墨烯可以為星體的地質演化和月球的原位資源利用提供重要的參考和訊息。 全球建築規模最大的天文館上海天文館開館時,當天的開館儀式上,與會嘉賓為「天外來物」——月壤入館揭幕。該部分月壤樣品被封裝在水晶球中,供觀眾近距離觀看。大陸的科研團隊在月壤樣品含碳量相對較高的位置採集了拉曼光譜,確認了月壤樣品中石墨碳的結晶質量相對較高。科研人員認為,月壤樣品中存在碳的區域含有鐵化合物,這與石墨烯的形成密切相關。 科研團隊通過掃描電子顯微成像、透射電子顯微成像等多種表徵技術的綜合運用及測試結果的多方面嚴謹比對分析,探究並證實了月壤樣品中檢測到的石墨碳就是少層石墨烯。科研團隊還指出,少層石墨烯和石墨碳的形成可能源於太陽風和月球早期的火山噴發共同誘導的礦物催化進程。 此項研究由吉林大學鄒猛、張偉、李秀娟及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任文才等人開展,研究工作得到了大陸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支持。最近該研究成果在《 National Science Review》期刊上發表。 2020年12月,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1731克月壤樣品,這是人類首次獲得的月表年輕火山岩區樣品,也是中國大陸科學家第一次擁有屬於自己的地外天體返回樣品。 截止到今年6月初,嫦娥五號月壤樣品已完成向40家科研機構的114個科研團隊發放258份77.7克,目前已有多個領域70餘項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研究成果在中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