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天燈
已找到 1 則相關結果
【愛傳媒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平溪天燈在新北市政府的大力行銷之下,已經變成全台灣最受矚目的元宵節節慶活動。相較之下,平溪天燈在日治時期忽然沒落,背後其實有秘辛,令人好奇的是,平溪天燈沒落的理由有兩種說法,都跟日本總督府有關,但這兩種說法卻完全矛盾。 一種說法是因為日本統治之下治安良好,原本具有示警作用的放天燈景象於是不再。在新北市平溪區公所的網頁上提到:「日治時期,因執行理番及皇民政策,治安轉為良好,放天燈示警的景象不再」。 按照這種說法,原本平溪一帶有很多盜匪,逼得居民要入山避難,等盜匪離去之後再放天燈報平安,通知山裡面的民眾回來。但是日本總督府統治之後,治安改善,居民不必再多躲避盜匪,所以慢慢就沒有放天燈了。 由於居民從山上回家的日子,正好是元宵節前夕,於是形成元宵節放天燈慶祝並向天公祈求平安,所以天燈又稱「天公燈」。 就此而言,雖然日本政府造成平溪天燈的沒落,但卻是因為對地方治安大有貢獻。 不過也有另外一種說法,突顯出平溪天燈沒落是受到了日本總督府的迫害,這種說法還有兩種故事,其一是日治時期日軍進軍十分寮及平溪地區,居民逃往山中避難,等事態平靜之後再以天燈通知村民可以下山返家。 另外一種說法是,由於天燈成為一種躲避日軍搜捕的訊號,後來日本警方才強制禁止施放天燈。也有一說是日治時期日本官員認為天燈可以通風報信,會成為造反的工具,所以禁止施放。 前面的說法,一種是說日本總督府與警方對治安有貢獻,才讓平溪天燈自然沒落,另外一種說法卻是日本總督府與警方強制禁止。 現在距離日治時期才過沒幾十年,關於當年平溪天燈沒落的兩種完全對立說法卻並存,令人不解。 事實上放天燈並不是平溪才有的活動,在台南與桃園等地都有相關習俗,而且理由跟平溪的傳說不太一樣。生於清朝,日治時期相當活耀的台南人連雅堂在《臺灣漫錄》之中,就曾經記載著:「少時以竹縛球,糊以紙,而空其底,乃以綿心漬松膠,插於球內而點之,隨風而上,高入雲際,厥狀如星,名曰孔明燈。」由此可見,當時在台南也有放天燈的習俗,但是應該跟躲避盜匪、通知居民平安回家無關。 到底日治時期平溪放天燈的習俗為什麼突然沒落,歷史真相應該要釐清才對,值得耆老或專家幫忙找出答案。 本報導部分內容出處為賴祥蔚教授之初稿,謝謝授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