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大腦迴路

已找到 1 則相關結果

古典抗憂鬱 科學家發現音樂啟動聽覺皮層與大腦迴路同步機制

一分發表於《Cell Reports》的新研究顯示,古典音樂能夠同步處理聲音和情感的大腦區域,有助於緩解抑鬱症狀、有成為憂鬱症非藥物療法的潛力。 該研究指出,傳統治療方法對全球多達一半的重度憂鬱症患者效果有限、甚至無效——而音樂用於改善情緒的歷史悠久,現代科學也證實音樂可影響與情感相關的大腦活動,但人們對音樂如何影響大腦、特別是在嚴重憂鬱症患者中的作用,仍有待深入了解——希望透過研究這些患者腦部對音樂的反應,得以開啟音樂成為非藥物治療方式的新途。 他們於是招募了23名對傳統治療無反應的憂鬱症患者——所有參與者均至少經歷憂鬱症發作長達兩年,且使用過三種以上的治療方法——實驗之前,患者接受腦部電極植入手術,以記錄負責情感和獎賞處理之大腦區域的活動。 實驗中,參與者聆聽了兩種類型的古典音樂:一首激發悲傷情感的柴科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以及一首帶來歡快情感的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研究者使用視覺類比量表評估參與者的抑鬱、焦慮及音樂享受程度,並通過傳統頭皮腦電圖(EEG)和深部腦電極記錄大腦活動。 接著利用數學模型和機器學習技術,分析聽覺皮層與負責情感和獎賞處理的紋狀體終床核—伏隔核(BNST-NAc)迴路之間的同步性。 他們的主要發現包括: 音樂的情感:無論音樂的情感內容悲傷或歡快,自評享受程度較高者,憂鬱症狀也減輕較多,表明個人偏好在音樂的情感和抗憂鬱效果中,扮演重要角色。 神經同步:透過高級腦波測量和神經影像技術,科學家發現音樂啟動了一個連結聽覺皮層與負責獎賞與情感處理的大腦區域的迴路,三者產生所謂的「三重時間鎖定」(triple-time locking)神經振盪模式。 當參與者享受音樂時,聽覺皮層的慢波(theta振盪)與BNST—NAc的快波(gamma振盪)同步,形成穩定的節奏性活動。 個人偏好的重要性:熟悉但不喜歡的音樂改善憂鬱的狀況即不明顯,大腦區域此時的同步性也較低。 研究者還探索了「聲音調制」技術,即引入特定聲頻以增強聽覺皮層與BNST-NAc迴路的同步——該方法對不適用音樂療法的患者也有正向效果,為未來開發基於聲音的療法提供了可能。 該研究領導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功能神經外科醫師孫伯民表示:「音樂能夠以特定的方式調整神經振盪,幫助改善情緒,未來可能成為心理健康領域的重要輔助治療工具。」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