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地基主

已找到 3 則相關結果

中元普渡、拜地基主 沒經驗的你該注意些什麼?

農曆七月最重要的節日就是中元普渡,也是民間習俗中祭拜普渡公、陰間好兄弟、家中地基主的重要時節。但身為現代人的你,知道要怎麼拜拜、要準備哪些供品?才不會觸犯忌諱嗎? 一年一度的中元普渡時期,相傳陰間的好兄弟們會在這時返回陽間,因此民眾會慎重地款待祂們,祈求能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普渡時間在下午的2點到6點前最佳,擺放五牲素果最好,象徵著五福臨門,切記要全熟的食物,水果一樣挑少籽大顆的,會讓家運大旺。 中元拜的三牲不可去頭去尾,當心好兄弟認為你吃過了,惹怒好兄弟,未來一年不好過。中元普渡時若有準備花束,切記不可用人造花,且鮮花需要全開不帶花苞。不用劍蘭(驅趕好兄弟之意)及玫瑰(帶刺、招桃花之意)。 至於中元普渡的水果,拜拜基本配備中的「四果」是哪四果呢?其實四果指的是「四季時令」的水果,並非四種水果。水果的種類以1、3、5(單數)種為佳,因為單數為陽數,同一種類的水果數量也須為單數,除了需先清洗外,跟三牲一樣,水果要保持其完整性不可切割。 建議可以選擇橘子、奇異果、蘋果、桃子等有「吉利」、「平安」、「祝壽」等寓意的水果。而鳳梨、香蕉、李子和梨子等水果,因為在閩南語諧音有「旺來」、「招你來」等諧音,因此應該避免選用,以免招來不好的事情。荔枝、龍眼、葡萄等水果也有不建議選用的說法,因為成串的水果就有成群結隊來報到的意思。另外釋迦的外型與釋迦牟尼佛相似,也不適合祭拜。芭樂的種子因不好消化,也有不潔的意味,不適合作為普渡供品。 拜地基主如同拜碼頭一般,表達「如有打擾或不周延的地方,敬請見諒」之意,同時祈求工程順利、闔家平安。地基主又稱宅神、地主神、地主公、地靈公、厝宅公等,是住宅、房舍的守護靈,拜地基主就像是拜碼頭,祈求保佑闔家平安。同樣是保家宅平安,有些人會把地基主、土地公、灶神搞混,其實拜土地公和灶神是祭祀神明,拜地基主比較像介於神與靈間的存在。 據文化部《台灣大百科》介紹,一般家庭也會在每年除夕時祭拜地基主,感謝地基主一年來的庇佑,同時期望明年全家能健康平安、萬事順利。 除了除夕之外,清明、端午、中元節、中秋節、冬至等重要節日也可以拜地基主。依傳統習俗來說,若因忙碌,也可從中選擇三個節日拜拜。拜地基主在家準備茶酒和金紙,菜餚以家常菜、小菜為主,素食、魚肉、水果皆可(不需要帶著各種鮮花素果大老遠跑到廟裡)。較簡便拜拜方式也可以買兩個有菜、有肉的便當;較盛重的方式可準備兩人份飯菜、三杯清酒、量杯裝8分滿的米成為香插,1或3柱清香即可,每間隔3~5分鐘添一次酒,總共添3次酒。 拜地基主的位置通常是在廚房、朝屋子後方拜。拜地基主時要使用矮桌!記得案桌不用太高,約在膝蓋位置即可。

獨家!祭拜地基主不限台灣 英國也有!

【愛傳媒特約記者賴御文報導】祭拜地基主的習俗在台灣的流傳非常廣,還有人認為這是台灣特有的習俗。不過有學者發現,遠在歐洲的英國也有類似的習俗。 台灣對地基主的祭拜,傳統是每逢農曆初2、16,先在門口祭拜土地公,午後敬奉地基主。不過現代人對祭拜大多已經大幅簡化,只有在除夕、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這五大節日,才會在祭拜神明祖先之後,再敬拜地基主,甚至絕大多數的人只有在新居落成或是喬遷新家時,或是公司搬遷與工廠動工時,才會祭拜地基主。 祭拜地基主的說法或是理由很多,比較常見的是理由,是因為要尊敬當地原有的神靈或是先人,避免因為叨擾而惹怒先前的「居民」。 除了在公司或家裡祭拜地基主,全台也有很多廟宇可以祭拜,多數是配祀,新北市的許多廟宇都可以在祭拜主神時也祭拜地基主,可見已經融入台灣的民間信仰,部分山區所有獨立的地基主小祠;中南部比較常見獨立的地基主小祠,尤其嘉義山區。 北部許多廟都可以祭拜地基主,新莊區的萬應堂有配祀地基主,位置就在新海橋下面、文昌祠旁(見照片);新店區知名的寶橋福壽宮、以及永和區的保福宮也都可以祭拜地基主;在淡水區的車埕有地基主小廟,石碇區紙寮坑也有地基主小廟。 台中的城隍廟也有地基主牌位,南屯區有地基主祠。 中南部祭拜地基主更普遍,南投的竹山地神府、嘉義太保的洪地基主公廟、嘉義中埔的和興廟、嘉義阿里山的地基主廟、台南市的鷲嶺上帝廟,主要都是祭拜地基主。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有人認為鷲嶺上帝廟其實是「明拜地基主,暗祀鄭成功」。 針對地基主祭拜,有人認為這是台灣平埔族獨有的傳統信仰,撰寫《台灣島史記》的蔡正元先生指出,地基主祭拜不只台灣有,幾百年前在漳州、泉州就有,而且金門、澎湖也有,但這些地方沒有平埔族。 有傳播學者在研究時發現,在英國的威爾斯地區,也就是大不列顛島的西南部,當地的威爾斯人有類似祭拜地基主的習俗,當然他們不是使用地基主這個稱呼。威爾斯人18世紀甚至更早之前,在蓋房子時都會按照習俗殺雞或是其他祭品埋進地基下,以安撫「地靈」。這種在地基下埋入,或是在壁爐內燒掉獻祭品的習俗,不論是形式或是理由,都跟台灣對地基主的祭拜幾乎一模一樣,兩者之間有沒有什麼傳承,或者只是單純巧合,令人好奇。 本報導部分內容出處為賴祥蔚教授之初稿,謝謝授權使用。

長知識!拜地基主原來是因為漢人墾荒

【愛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很多台灣人都拜過「地基主」,但到底地基主是什麼?這個傳統又是從何而來? 有人說拜地基主是平埔族的傳統,對於台灣歷史相當有研究的前立法委員蔡正元指出,地基主的拜拜早在漳州、泉州就有,金門、澎湖也有,但是這些地方都沒有平埔族。 蔡正元說,地基主拜拜產生的背景是漢民族在開墾荒地以及建造房舍時,認為該地點可能早已先有不知名的亡魂,所以概用閩南語通稱為「地基主」,必須拜拜,以求不受干擾。 著有《台灣島史記》的蔡正元說,台灣島原本處處是荒地,漢族抵達台灣開墾,就把拜地基主的習俗帶來台灣島,所以這個習俗跟平埔族無關。來台灣的漢族初期可能認為荒地的不知名亡魂大都是平埔族等原住民,至於平埔族反而沒有這種信仰習俗。 中國人在1621年前後,才來台灣島開墾,但是人數很少,前前後後不到三千人。蔡正元根據荷蘭人留下的統計資料指出,荷蘭人在1640年以免稅獎勵中國女人來台,1649年就開始課徵中國婦女人頭稅,所以「沒有唐山嬤」的說法是以訛傳訛的不實謠言。 1662年鄭成功攻佔台灣島,仍把軍隊留在大陸打仗,把女眷遷到台灣島,有人認為鄭成功此舉是避免軍隊投降清朝,也造成台灣島女多男少的局面。直到三藩之亂結束,鄭經把軍隊撤退來台才又變成男多女少,鄭經也大量從福建買女人走私到台灣島賣給士兵。但沒多久,鄭經死亡,鄭克塽繼位,不到三年就兵敗澎湖,投降清朝,這時台灣島的中國人有15萬人。清朝接手統治台灣島,命令鄭成功的官員和軍隊全部解編回大陸,台灣島的中國人的人口劇減,只剩六萬人。 蔡正元更澄清指出,「清朝從來沒有『渡台三限制』,這是日本人伊能嘉矩沒有根據的胡說八道」,事實是康熙皇帝大舉開放「良民」移民台灣,疏解福建的人口壓力。 康熙的開放政策造成台灣島人口暴增,侵奪平埔族土地的事件不斷。因爲平埔族男獵女耕,在加上母系社會的習慣,農耕地就由女性繼承。漢人見有機可乘,就以娶平埔族女性爲由,奪取土地。所以雍正和乾隆皇帝五度下令漢人未經官府同意不准娶「番婦」,以確保平埔族土地不被漢族侵奪。不過這種習俗還是很難禁止,最有名的例子是林豐正的祖先林秀俊是開墾板橋的大功臣,但娶擺接社頭目的女兒作三姨太,被抓去北京關了三年。 蔡正元進一步強調,禁娶「番婦」雖無法完全禁絕,但是比例大幅降低。清朝來台傳教的馬偕博士在回憶錄上就提及,他從未見過漢族與平埔族嫁娶的情形。 清朝時很多來台開墾的男人雖未在台灣島娶老婆,但大都賺錢回福建廣東娶老婆,再舉家移民台灣。蔡正元說,從荷蘭人離開台灣島到日本人統治台灣,平埔族人口只從三萬增加到四萬,三萬人口能生育的女人不到五千人,即使全部嫁給漢族,也不可能讓漢族從清朝初年的漢族六萬人增加至三百萬人。所以沒有唐山嬤的說法是百分之百「鬼扯」! 蔡正元並且根據日本總督府的資料指出,日本人在1904年普查台灣島人口,發現閩南人的家庭有與原住民聯姻的比例只有千分之一,客家人的家庭只有千分之五,這個比例比現在外籍配偶的8%比例低太多。台灣人有平埔族血統的比例等於在1000cc的咖啡加入1cc的牛奶,味道還是99%的中國咖啡,即使想搞台獨也無法否定台灣人是中國人的子孫的客觀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