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圖書館

已找到 3 則相關結果

有書和沒有書讀的那幾年

據說,我的爺爺成立了南部第一間私人圖書館。樂群館,在民國六十年代的潮州鎮。 爺爺的家共有三層,地下室是孩子們的禁區,二樓是住房,一樓則是存放爺爺藏書的地方。一排一排鐵書櫃,一道道高牆,放滿各式各樣的書:線裝、精裝、絕版書;唐詩、宋詞、山海經;字帖、畫冊、評論集,還有爺爺本人寫作出版的作品——應該說是,各式各樣契合爺爺文人性格的書才對。至少在記憶裡,我從未見過化學詞條,或土木工程相關的字眼。 按當代圖書館的規模,內建於爺爺私宅的樂群館相當迷你。但那一排排書架之於幼年的我像座迷宮,在裡頭轉悠,偶爾會繞不出來。頭幾次相當驚恐,書架好高,猶如層疊的山充滿壓迫,將我團團包圍。加上叔叔說裡面有錦蛇出沒,錦蛇是什麼蛇我不知道,但我害怕小小的自己會被咬、中毒,再也出不來。幾次以後,我發現迷宮的指標:爺爺喜歡牡丹,總說家鄉洛陽的牡丹富貴大氣,因此高掛牆上。靠近爺爺書桌的書櫃外側,依序放置收藏的硯台、紙鎮,還有他最寶貝的唐三彩。順著爺爺的鄉愁,我就能找到回家的路。 作為書法家,爺爺總在院裡練字。但我不喜歡。不喜歡手腕懸空,不喜歡溼答答的桌面,不喜歡他盯著我練習寫字。他說不需要練永字八法,練好「一」即可,書法的一字如同做人,前首要鈍,後尾要圓,必須橫平豎直,行正身正。趁爺爺稍不注意,我會溜進書架間,看到書脊上認識的字,便拿出來翻一翻。爺爺習慣用藍色的圓珠筆,在重要的句子右側畫上規律的波浪形,寫下他的讀書筆記。若是令他觸動的書,會在第一頁將感想寫作四句平仄工整的詩,末端押上日期與他的字,震魁;八十歲以後閱讀的書,則用他自予的號,「邙山老人」。 飯後,爺爺會帶我到公園散步,再進書櫃間找些合適我當前程度的詩詞,耐心講解。年紀稍大一點,我會將課本帶回爺爺家,請他以現場人的身份解釋「聯俄容共」、「西安事變」,和我不能體會的北方刺骨的風,並請他從書架推薦相對應的書籍,一沓又一沓,讓我作為補充資料閱讀。翻開的書頁有的業已泛黃,有些浮有斑點,聞起來潮濕、溫潤,像一陣大雨過後的黃昏草地,又像是爺爺夏日裡攤曬的積年墨寶。又或者,那其實就是爺爺的味道。是刻印我血液的書的氣息。 爺爺過世後,家族紛擾讓圖書館沒了。書被丟了,那些爺爺說要留給我的書。爺爺曾說,書不值錢,但我是女孩,不需要顏如玉,書裡有給我的金縷衣和黃金屋。圖書館一詞自此如無意間扎入掌心的木屑,碰觸時隱隱生疼,只能靠流連書店,於熟悉書頁氣味間求得心靜。每當瞥見書櫃內的我的姓名,免不得暗暗猜想:爺爺會感到驕傲嗎?我在指標性的誠品,在巷弄間的獨立書店,你會驕傲嗎? 會吧。 再後來,書店不再是取得新知的單一途徑,因為世界有了更新的書,它們已然除卻書的樣貌:電子書,一種沒有扉頁和氣味的書。猶如沒有軀體卻被完整保留的靈魂,是爺爺沒有見過的。 在洪堡大學讀書的日子,為響應環保趨勢,課程大多用電子書與文獻、紀錄片,甚至是教授因應課程錄制的Podcast。電子化的過程新奇,偌大的課堂幾乎不見書的蹤跡;少見紙筆,只有人前一台的MAC或Ipad,一本本書的靈魂井然有序地安置其中,永久保存。教授說,電子書可減少樹木濫伐,不僅對環境友善,對研究生也友善。載體輕巧了,我們不需要復刻他們當年的前捧後揹,拖著書,步伐沉重地在圖書館爬上又爬下。 但我不習慣。閱讀速度也隨介面的改變減慢。即便想克服障礙融入群體,和大夥一樣帶筆電上課、投資平板,但對於相對重要的文獻,還是必須將其印出,隨著教授的聲調,逐字、逐句閱讀。和爺爺一樣,我在重要句子下方畫波浪線,標注我的讀書筆記。我寫不了詩,但會在每一篇論文標題處寫下閱讀後的重點扼要。 老派。同學戲謔地說。 「是啊,可我寫的書有電子版本唷!」儘管能微笑回應,但看著同學們一個比一個更電子化,將文句有效率地歸檔作為論文資料,一秒分享彼此的筆記,老派的格格不入讓我顯得不自在。羞赧。現代人該具備的數位能力,我無法掌握。 我在老派與現代的邊緣掙扎,在環保與慣習之間徬徨,不停試圖越過這道牆。 直到論文的最後一哩路。時間急迫,我決定放下糾結,按順手的方式進行。文獻堆疊看著雜亂無章,桌前的我卻清楚知道次序在哪,透過紙張氣味,翻頁過程,紙筆與手部肌肉連動畫出標記重點的波浪線和書寫筆記,那樣的一氣呵成,沒有好壞對錯,我只是沒來由地需要,需要這紙本餵養出的習慣—突然感覺自己,從書本、從閱讀習慣裡,承襲了爺爺的身影。 沒有好壞對錯,我只是在現代與老派的爭鬥中,找到了第三條路:做我爺爺的孫女。意味著,已不在世間的他的傳承,是他存在過的證明,如同他留下的書與作品。當然,它們會被丟棄,我寫的書有天會受蠹蟲侵襲,而我終將也會如他一般凋零。一切全是有機帶來的、恆常下的無常。 無法永久保存的無常,是自然之道。 科技與數位為傳統模式掀起駭浪。我還是會繼續努力走進現代化,然而因這明確的身份認同,讓我對於書店,和書店內那一本本具有軀體以及重量的個體,更感珍惜。無論電子化如何往永恆發展,我都期待紙本與書店持續存有。它們是連結的載體,連結了當下和過往,世代與集體記憶。連結了衝突與對立,毀壞與消亡,就和活著的我們一樣。 關於樂群圖書館的有限資訊按這裡 張仲嫣 現旅居德國柏林 台灣眷村文化學校文字主理人。柏林洪堡大學南亞暨東南亞研究碩士,身兼作家、文字編輯、企劃創意規劃等身份。 著有《白搖滾》《前面有什麼》兩本音樂小說。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期盼化解閱讀危機 周大觀文教基會赴台東簽署姊妹圖書館

周大觀文教基會為化解閱讀危機推動以悅讀紮根偏鄉,永續推動「家庭歡樂悅讀活動」攜手79國全球熱愛生命獎章得主、79國姐妹圖書館, 今天(14日)特別前往台東縣池上鄉簽署姊妹圖書館,呼籲國內外各界除神遊天堂路、伯朗大道,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不忘走讀池上鄉立圖書館,受台東地區的書香與花香。 在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創辦人周進華、董事長郭盈蘭見證下,池上鄉長林建宏與周大觀讀出希望中心主任金馨梅簽署姊妹圖書館,開場由全球熱愛生命獎章得主陽光喜憨天使周以嘉吹奏希望樂章。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創辦人周進華表示,每當我們翻開任何一本書,就開啟了一道通往世界的大門,為永續鼓勵台灣以至全球偏鄉孩子:少滑手機.為愛朗讀.航向書海.讀出希望,屏東縣大鵬灣創辦全球第一個走讀驛站周大觀讀出希望中心,歡迎國內外各界人士走讀:品一杯愛心茶.讀一本心愛的書。同時接受79個國家全球熱愛生命獎章得主推薦已與79個國家偏鄉圖書館締結姊妹圖書館:永續擴大推動「好書交換.悅讀交流」,更歡迎全球背包客與書共眠.以書會友。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郭盈蘭表示,最近轟動全球的《恩賜妙手》為美國著名神經外科醫生卡森(Benjamin Carson, M.D.)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的電影。一個黑人小孩,因為閱讀改變了他的人生,成為神經外科權威,而周大觀從小讀遍四書五經,10歲以詩抗癌結輯為《我還有一隻腳》,被翻譯成43種語言,暢銷1700多萬冊,嘉惠全球35萬多弱勢癌童。閱讀已成為全球國安問題,挪威、紐西蘭已發現孩子成網迷,且識字能力減退,日前率先立法禁止帶手機入校園,並加強實體書樂讀學分,閱讀是全球各界重視的議題,應讓閱讀往下紮根.向上結果。

簡秀枝/武藏野美術大學「美圖館」值得借鏡

如果把圖書館比喻一座書本的森林,當你走了進知識的森林裡,隨手抽出一書來閲讀,那是一種幸福的感覺。 這是日本東京武藏野美術大學(Musashino Art Universit)近期的巧思,打造了森林般的美圖館,也因收藏龎大數量的藝術相關書籍、雜誌與期刋,具備了美術館的典藏與展 示功能,因而取名為美術館兼圖書館(Museum & Library),簡稱(M&L),備受稱頌。 不僅收藏藝術相關的完整出版品,該大學非常器重國際名家的設計型經典座椅,十多位國際名家流線型的設計坐椅,錯落在在圖書館的隅角,造型與質感,非常特殊,既帶來畫龍點睛的視覺效果,也是款待愛書人的精神指標,靜坐歇息外,與前輩創意大師,隔空交流。 這座別緻的美圖館,由日本知名建築師藤本壯介(Sou Fujimoto,1971-)所主持的建築師事務所(Sou Fujimoto Architects)操刀打造。他把櫻花樹成林的大學校園,賦予更高䠷廣敞的空間享受,氣派門廳,書櫃牆隔板,幾何框間,不規則的穿透,引園入內,視野無邊。 更難能可貴的是,全世界知名設計師經典名椅,錯落擺置,讓人停歇,是對閲讀人的款待與禮遇,也是對設計概念、智慧財產權的的至高敬意,寓教育於靈魂的停泊安頓,令人感動。 提起空間的舵手藤本壯介,他是日本北海道人,東京大學建築系畢業,東京大學副教授,日本建築大獎、JIA新人獎等獎項的獲得者,被認為是日本新生代最有才華的建築師之一,常用返樸歸真的原始概念,來發想他的作品,他把建築實踐看成是探索世界和人道的一種方式。 武藏野美術大學為日本首屈一指的藝術大學。嶄新圖書館的建築物,除了為學校師生打造豐富的圖書典藏,作為閲讀、出借功能之外,並將現有建築物整修為藝廊,打造出圖書館結合藝廊的創新空間概念,因而遠近馳名,常吸引國際建築後學,前來取經。 倘若從校園遠處眺望,該新落成圖書館,彷彿一艘巨大方舟,停放在這個樓地板面積6500平方米的雙層建築中。館內共有20萬個書櫃,其中10萬個置於開放館藏區,另一半則位於閉架書庫。 這種以書櫃架構而成的圖書館,饒富創意,藤本壯介認為,一座不同凡響的圖書館,其構成元素包含書籍、書櫃、光與空間。透過想像,讓一個由整座螺旋形書櫃所圍繞的空間,盛裝於無限螺旋之中的場域本身即為圖書館,是款待知識產權,與閲讀人的最高敬意。 一層層間或以大開口點綴的9公尺高牆,創造出無窮無盡的書之叢林。書櫃所組成的螺旋陣列持續延伸,最終包覆住圖書館基地邊緣,建築物外觀遂得以共享「書櫃即圖書館」的相同構成元素。 武藏野美術大學校區簡約,但綠化有成,成排櫻花花樹,春暖花開時節,含芳吐瑞,美不勝收,而地景中映入眼簾的長書櫃綿延不絕,令人瞬間聯想起圖書館,但又震懾於其如夢似幻的簡約建築風格。 22日在邵柏勳建築師率領下,我們走訪了位於日本東京郊區的武藏野美術大學,一進美術、圖書館,完全給人國際級的驚艷之感。 台中市也要蓋美圖館,在前任市長林佳龍時代,已經簽約完成,由獲得國際普立斯建築大奬的日籍建築師和妹島和世擔綱設計。雖然台中又換市長,希望文化建築能一以貫之,不要受政黨輪替影響。 知識森林,可以帶來無限可能。日本能,台灣也不能落後啊!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