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圓滿

已找到 17 則相關結果

【禪師說禪】永恆解脫的真生命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學禪以後,就會發現,禪可以改變自己的知識領域,進而能夠超越它。因為禪可以讓一個人從心理擴展到超心理,然後直接到達心靈;也就是從意識、到神識、到智慧。 當一個人得到禪的智慧以後,就會知道,人生的真諦不再只是「小我」的生命,而是要追求「永恆」的解脫。換句話說,就是要「以有限生命,換取億萬年無量壽無量光法身。」 解脫菩提道 人生一大事 今天,我們投胎來到人間,是為何而來?是為了圓滿因緣。圓滿什麼因緣呢?是做大官、做大事、發大財?還是為了成就自己過去累世的大悲願行?如果不加以深思,就無法了解生命投身於娑婆世界的真正意義。 我們這一世來到人間,如果只是為了賺大錢、做大官,讓自己可以錦衣玉食、功名顯赫,這樣的目的未免格局太小了。在宇宙中,生命現象有十個法界(註),我們身處的人間法界,是十法界的轉輪法界,下一世要到哪個法界去,全看這一世的功德因果。 在人間法界,人的生命頂多一百年,但慧命是不會死亡的,還要流轉千秋萬世。如果能在這一世功德圓滿,成就聖位佛果、斷滅輪迴、永生於佛國淨土,就不枉自己累劫以來,不斷努力投身為人的因緣。我們每個人都要有這樣的開悟智慧。 雖然眾生都有佛性,可是只有「人」才能夠成佛,因此,眾生必須先要有投生為「人」的機緣;因為人是萬物之靈,具有智慧,所以才有修佛的機緣。打個比方來說,為什麼某某人可以當總統,其他人卻不行?就是因為他有當總統的機緣。 然而,能不能成佛,除了要有成為「人」的機緣之外,還要有一位可以提拔自己成就的「上師」。這位上師非常重要,因為有了上師的指引,弟子才有可能「明心見性」,而且這位上師必須是「天師」、「佛師」以上,才能讓人見性。 在眾生的世界裡,因為無明愈來愈重,所以眾生愈來愈多;相對地,能夠成佛的人也更少,幾千年來,只有數十人成就佛陀。 人間轉輪台 何處是歸途 眾生在輪迴中,能夠投胎為人,已經非常難能可貴;如果在投生為「人」的過程中,上上下下,萬一不能上來,就會落入「人」以下的三惡趣──畜生、餓鬼、地獄,除非能夠徹底覺悟,才有可能成就。 其實很多人在過去累世中,有佛住世的時候,都曾追隨在世佛陀修行,而且也發願要成就無上菩提,只是一直都沒有修行到最究竟的「佛」的果位,所以今生又來到娑婆世界繼續修行。也就是說,我們是為了完成自己過去世的悲願,而來到人間。 也許在過去世中,我們已成就了聲聞、緣覺,甚至是菩薩的果位,已進入聖位,但因為還沒修行到最究竟的佛果,所以為了圓滿自己過去世「要成就無上菩提」的悲願,又發願來到人間修行、成就,以完成過去累世的願力;這就是所謂的「再來人」。當然,也有很多人是因為佛緣到了,所以在今生今世能夠修行正法,讓靈性能夠解脫,回到佛國,那就更要珍惜這難得的佛緣。 佛性是無來無去、無生無滅的,所以才如此尊貴。如果佛性有生滅,那就是「空」,像身體一樣,有生,就有死。由此可知,凡是有生滅的,都是空相,終有一天會消失不見。 人也一樣,一旦死亡以後,色身就不見了,唯一留下來的,就是靈性,也就是佛性。所以一個人往生以後,只不過是換了一個外表,至於這個外表是光身呢?還是什麼樣的身?全看這一世的修行而定。 換句話說,靈性將來會到哪個法界,完全取決於現在。如果要到佛國、天國,現在就要設法具足通往佛國、天國的資糧。什麼樣的資糧?就是功德──無相功德,以及真修實證的功德,這是非常重要的。 註:宇宙十法界,由下而上依序分別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

【禪修釋疑】靈性布施才是真功德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問:一般佛教徒都知道功德的重要,我們平常捐款作善事,就是在做功德嗎? 答:什麼是功德?很多人以為布施就是功德,所以常捐錢給慈善團體;當然發心做善事是美德,也應該要做,但這種金錢布施只能算是人間福德,並不是真正的功德。 功德與福德有何不同?如果是對色身有助益的布施,是福德,比如捐錢給慈善團體、救濟難民…等;如果是有益於靈性,可以讓內在靈性成就的布施,就是真功德,像開設道場,接引人來修行,讓他們的靈性有機會成就,或是自己來修行,讓自己的靈性早日成就無上菩提,這才是真功德。 一般常見的人間布施,都是在他人有難時,直接捐錢或募款去幫他,這是造福德,是人間福報,可往生天界,但仍在六凡之內,一旦福報享盡,還是要輪迴,並不究竟。 當年,達摩祖師來中國傳法時,先去晉見南朝梁武帝;因為祖師認為,度眾先要度帝王,而梁武帝好佛,不但普建寺廟、廣造經書、供養僧侶,自己也常誦經齋戒,對於各種行善布施不遺餘力,自認很有功德,但祖師卻說他「毫無功德」。 一般人很難明白祖師為何說梁武帝毫無功德,有些人以為,可能是梁武帝常把行善布施的事蹟掛在嘴邊,放在心上,所以才無功德,於是便將自己的行善事蹟隱匿,不願具名,或不向人訴說,以為這樣便無損功德。其實福德與功德的差別是在有相(布施給色身)與無相(布施給靈性)的分別,所以行善不論大小、隱匿與否,都只是人間福報,不能稱為功德。 修行人要修到萬德莊嚴,才能成就。如何莊嚴萬德?必須圓滿四大功德:一是修行功德,包括現世及過去累世的修行功德;二是「行」的功德,如布施、接引他人修行、開設道場、護持正法……等;三是禪定功德,只有在禪定中,才能進入靈性,見性成佛;四是與上師相應的功德,藉由證道上師的力量,可以消除自己身心的業障,度化體內諸法界眾生,故有無量功德。 修行本就有無量功德,所以要把握修行正法的機會,廣行六度波羅蜜,並與證道明師相應,當功德圓滿時,就能見證菩提。

【禪修釋疑】不看佛經可以修行嗎?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問:不看佛經可以修行嗎?為什麼修印心佛法可以不看佛經? 答:印心佛法的修行,禪定是最重要的,而且要設法入定。不能入定的原因,是因為大腦的意識不歇。一般人都習慣胡思亂想,在大腦存了許多意識,其實應該要保持頭腦的安寧與清淨。那要怎麼做?就是讓心保持寧靜,不要雜亂。心如果亂了,就有污染,所以修行要掌握自己的心。 前幾天有個朋友對我說,她買了新房,搬進去後發現天花板藏了一副義肢,嚇得她不敢睡覺。其實義肢並不可怕,也許是前屋主忘了帶走,但她卻因此不敢住,後來還跑去寺廟求符,在家裡四處張貼,反而讓人看了更害怕。 我曾說過,當一個人六神無主時,心就會不安;心如果不安,一切生活起居就會混亂,尤其會影響睡眠,嚴重一點還會失眠,而失眠會讓思緒更不清晰,長期下來就會變成憂鬱症,這就是因為心中有疑,犯了「貪瞋癡慢疑」的戒律。 像那位太太發現義肢藏在天花板,直接丟掉就沒事了,無須如此驚慌。所以我們要懂得掌握自己的心,要知道自己在想什麼、做什麼。 「心」很重要,因為真正的我就在裡面。所謂直指人心,是直接接到自己的本心,接到裡面那個真我,這樣才能見性,才能成就菩薩、成就佛。由此可知,修行是往內修,所以不必用眼睛看、用腦筋想、用嘴巴唸,這樣的修行方法並不正確。 常有人問我:「為什麼你們不看佛經?」其實兩千五百年前,佛也沒有教大家看佛經,因為那時還沒有佛經,佛所說的話就是佛經,就是在行經。而我今天傳的,也是教大家行經,行什麼經?就是世尊傳下來的修行方法「戒、定、慧、解脫」,所以修行除了守戒,一定還要禪定,而且要入定,入定以後,才能生出般若智慧,進而解脫。 禪定的目的是要超越地球時空,當我們坐在蒲團上,如果沒有入定,如何能超越地球時空?難道坐在那裡,就可以成就嗎?不可能,一定要入定,入定以後,離「我、人、眾生、壽者」四相,才能超越地球時空。 修行如果不這麼修,不可能成就。所以我希望那些執著於傳統修行而沒有修禪定的人,都能來修禪定,從禪定中見證般若智慧,這才是圓滿的修行。

【禪修釋疑】學禪坐會不會走火入魔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問:學禪坐會不會走火入魔? 答:有些人擔心學禪坐會走火入魔,不敢輕易嘗試,其實禪坐要坐到走火入魔,並不容易。所謂走火入魔,是指一個人的意識執迷於某種反常需求,久而久之,就會精神失常。 如果有人認為禪坐會走火入魔,是因為學習方法不正確。其實不只禪坐,做任何事情,如果執著錯誤的方向,一味強求,精神狀態就會出問題,這才是真正的走火入魔。 禪坐若會走火入魔,完全是心理因素所引起,最常見的就是想用禪坐求得神通,那就很容易與鬼神界起交感,招惹外靈入侵,造成精神異常。 我們的身體就像一間房子,只要不打開門窗,外靈便無法進入。什麼是請外靈進來?就是想用禪坐得到神通,那就會與虛空界的靈體相應,它們便會假借是佛菩薩要上你的身,等於是應你的要求而進入體內,讓你以為自己就是佛菩薩而替天行道,結果身心造業還不自知,甚至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情,最後它離開了,你卻要承擔這些罪業,這是多麼可怕啊! 不過,雖說學禪坐不要妄求神通,但這是指那些想藉禪坐招外靈上身,而得到神通的人而言;如果是真正地修行正法,當身心修到某種清淨的境界時,自然可以得到神通,因為這不是向外求的,所以不會走火入魔。 佛說的神通包括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性通(漏盡通)。當眼根圓通時,可通達天眼通;耳根圓通時,可通達天耳通;能夠保持清淨,能夠圓通,可得他心通;當悟性達到相當智慧,可以知道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這是宿命通;能夠法身顯現,以法身做事,是神足通;當自性現前,就是性通。 以上所說的神通,都是因為修行正法,得到清淨、智慧、圓滿、圓覺,而產生的自然神通,這是佛的大威德力,得到了這些自然神通,會有不可思議的力量,可以度盡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

【禪師說禪】禪的圓融與和平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只要是人,都希望求得福報。一般的小福報可以靠聰明才智及努力來求取;但大福報就要靠智慧了。若能通達本心,自然可以得到大福報。 很多人都是因為生病才來修行,希望能求得健康。不過身體的健康固然重要,但人們卻往往忘了更重要的「本心」,忘了還有更大的福報在心靈深處,而執迷在心外的小福報爭奪得失。 如果大家都只想著這些小福報,就是有「我」的存在。有這種「我」的存在,就會有利害關係,就會產生衝突、對立。 所謂「無我」,就是《心經》說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是說觀世音菩薩因為得到了大自在而成就。祂是如何得到大自在?就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從禪定中見證到淨土。 如果每次都能禪定到深定的層次,就可以到達佛國。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就是禪定到最清淨。這時會發現,五蘊(色受想行識)都不見了,既然五蘊皆空,當然可以超度一切苦厄。 五蘊身相苦 無為大自在 所以這段經文的意思就是,原來人生的痛苦都是來自於「色受想行識」的意識作用。所謂「色受想行識」,就是「我」;因為有了「我」的存在,才會有煩惱、痛苦與病痛,如果「無我」,一切的苦厄自然就不存在,觀自在菩薩就是參到這個大智慧而得到了大自在。 當我們沒有「色受想行識」這些「我」的活動,就可以直接通達心靈,得到般若智慧,解脫痛苦。所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告訴我們,只要做到「無我」,就可以得到大自在。 宇宙中有十個法界,由下往上分別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如果我們每天都很自在,就是在福報當中;若不自在,就表示靈性在「人」界,甚至是在「人」界以下的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那當然會有苦惱與災難。 如果靈性是在這種多災多難的環境之下,想要求什麼福報都是不可能的。因此,一定要把心靈層次提升到無我的境界,也就是沒有得失的境界。在這種境界之下,自然會有大福報。 我們常看到社會上有許多人多災多難、禍不單行,這是因為他們的心靈已經墮落而往下沉,所以才會遭遇不幸。身為修行人的我們,有義務要將這個訊息告訴每一個人,讓人人都能來學禪定,把心定下來,讓他們的心都能得到平靜與安詳。 平安就是福,禪修不但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人生,也可以改善家庭關係,甚至改變社會、國家、乃至整個宇宙世界的運作,因為個人、家庭、社會、國家與世界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 一部機器如果缺少一個螺絲,就無法繼續運作;同樣地,如果人體內的某個小細胞發生病變,也會影響整體健康。 如何讓老化、退化的細胞再生,繼續保持原有的功能?這要看你有沒有一顆清淨的心。因為有了清淨心,才能讓細胞具有再生的條件,如果心不清淨、不自在,就會產生一種無形的壓迫感,細胞是不可能在這種環境再生的,這個道理要靠大家去參透。 我們要以清淨心來對待自己的體內眾生,包括細胞、器官、內臟等,因為人體本來就是物質與慾望的世界,是由意識的世界結合而成,我們要讓這三者圓融一體,而且常住於清淨的心靈世界。 身淨塵垢盡 心淨識障空 那要怎麼做?就是從意識世界通過潛意識世界,然後才能到達光明、清淨的心靈世界。 所謂潛意識界,就是意識界的累積,包括現世與過去世的記憶,它是一個真空狀態。所以,如果想得到大福報、大智慧,就要從意識世界經過潛意識世界,而後進入心靈世界。也就是說,要到達智慧的心靈世界,一定要突破潛意識,讓它成為真空,才能證到妙有。 不論修行或做任何事情,都必須突破重重難關。這些難關只要有智慧,一定都可以克服。 修行首先要突破生理的障礙,也就是讓自己不生病,即使生病了,也要讓它很快痊癒,當外來的病菌侵入體內,要能立刻將它圓融、化解,也就是要清淨它,修行要先有這個能力。 至於修禪定,不能求快,要先求自己有禪定的定力。當定力夠了,無形中就會有一股克服生理障礙的力量,自然就能應付很多突如其來的狀況,也可以克服工作上的盲點,而事半功倍。 在精神方面,則要學會自在。禪定時,要做到一坐下來就保持身體不動,雖然這是外在表現出來的定力,但要靠內在的定力來維持。 至於定在那裡做什麼?有什麼用?當定力養成後,如果有一天遇到突發狀況,就會很鎮定、不會慌亂,甚至可以挽救自己的生命;比方遇到失火這種危急的災難時,心就不能慌亂,一定要鎮定,才能解救自己 如果平常就能養成這種定力,危急時,就知道該如何克服困難,包括意識、潛意識的層層障礙;也可以讓自己的生理與心理取得平衡,得到身心的健康與自在;這就是禪的圓融與和平。 有了這些基礎後,再經過禪定,入於真空,就會發現,原來這世間的物質世界(包括感官世界、精神世界)這麼渺小,然後進入一個更廣大無邊的心靈世界,那是一個很完美的世界。 大家不妨多利用時間禪定,一方面可以讓身心得到休息,取得平衡,另一方面,可以有機會得到大智慧。當智慧增長以後,會有更高的心靈領域顯現出來,讓我們去繼續追求。 「心」是最重要的,在修行路上,要保持一顆平靜、安詳的心,要讓自己每天都過得很自在、很快樂、很幸福、很美滿。而這個快樂、自在、幸福、美滿,都是很自然地培養出來的,這就是王道的圓融力量,而不是外在、霸道的力量。如果能夠這麼修,慢慢地就會感受到這份圓滿的大福報。

【禪修釋疑】心靈大愛 超越一切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問:平常有很多事會讓我們煩心,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圓滿、圓融? 答:要做到圓滿,只有一個條件,就是「愛」。但一般人的愛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僅止於自己的家人或認識的朋友,這樣的愛只是一種小愛,得到的福報很有限。 舉例來說,如果把一塊石頭扔進池塘,水面上的波紋會一直向外擴展。「愛」也是如此,它會隨著智慧的增長而不斷向外延伸。當你的愛能夠從自己的家庭擴充到社會、國家、全世界,甚至與宇宙同體的時候,就是到達禪的世界;這樣的愛就是大愛。 而此時的「我」就是一種「大我」,也就是「無我」。如果能做到無我,就可以包容一切,因為此時的心,就像宇宙虛空一樣,可以無量地包容,能夠包容萬物。 以日常生活來說,與人相處時,要能夠接受他人意見,能夠原諒別人,同時也能給予對方更多愛心,這就是圓融。如果人人都能互相友愛,互相尊重,互相體諒,這個世界一定非常太平。 在與人溝通的時候,如果連自己聽起來都覺得不順耳,別人一定也不會滿意;工作也一樣,做出來的成績要能讓主管滿意、讓客戶滿意,除了要求正確以外,還要有效率,要依進度而行。在日常生活中,即使只是一個小環節,也要做到圓滿;不論對人對事,都要讓自己滿意,讓大家滿意。這才是圓滿。 當做人圓滿,做事圓滿,一切都圓滿的時候,就達到了「圓空」的境界。所謂圓空,就是不怕麻煩地完成所有責任,而不是逃避、不完成它;那是「頑空」,不是真空。 不管學佛或學禪,最重要的是將智慧運用在生活上,這樣智慧才會成長。真正的佛法不是用耳朵聽,也不是用腦筋想,而是要如實去做、去見證;所以要禪定。 印心佛法是直接從外面的「色身的我」,找到內在「靈性的我、本來的我」的佛法。這種佛法是一種心電感應,是一種超越的精神。如果不能超越肉體上的病苦、精神上的煩惱、思想上的偏差,還有過去世的業障,就會一直停留在外面,見不到本來的真面目(自性)。一定要靠佛的力量,才能幫助我們超越這些障礙。 因此,要珍惜修行的每一門功課,多留意智慧的增長,並且設法將智慧活用在生活中,早日完成責任,然後就可以一切自在,沒有煩惱。

【禪師說禪】智慧究竟法 莊嚴眾生性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智慧,也就是要有圓滿的智慧、超越的智慧。一般眾生因為沒有這種智慧,才會每天生活在痛苦之中。而造成這些痛苦的原因,就是「貪瞋癡」三毒,以及「我執、法執」太深,業障太重。 所有眾生,不管是胎生、卵生、濕生、化生,都離不開「生住異滅」四相的生命變化。以人來說,從出生到長大成人,其生理、心理所產生的種種變化,乃至到最後的軀體滅亡,都離不開這種自然的淘汰法則。 而人類本自具足超越的智慧,應該可以在地球上創造出美滿如佛國的世界。至於該怎麼做,就要靠全體人類運用智慧來努力。 人間如火宅 自性是彼岸 由於生活競爭的關係,我們有時會忽略精神方面的需要。比方很多有錢人,雖然在物質上過得很富裕,但在精神上卻覺得空虛。由此可知,只要是人,不論貴賤,都會有煩惱和痛苦。那要如何解除煩惱痛苦呢?必須要有智慧。 一個有智慧的人,或是有慧根的修行人,生活會過得比一般人快樂。其實每個人的智慧都是一樣的,只是開發的早晚不同。所以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潛藏的智慧啟發出來。 一般人對修行都沒有明顯目的,有些人勤於唸誦佛號或研讀佛經,為的是得到佛菩薩的度化,將來能往生極樂世界;也有些人希望藉由修行,讓事業更發達,獲得更多財富。不論個人的修行目的為何,如果不知道如何照顧、保養自己的身體,讓它隨著時間一天天消耗,到最後,便白白虛度了這一生。 人生的價值是什麼?人生不僅是要獲得生活所需,更應該好好利用這幾十年的時間去做一件大事。什麼大事?不是當大官,也不是求名利,而是一般人都忽略的,要找到我們本來的自己! 人,除了有個「色身的我」,還有一個「意識的我」,有了這個「意識的我」,才有完整的「我」存在,才會有慾望。為了要追求這些無止盡的慾望,身心便會不停地消耗。但反過來說,如果沒有慾望,我們活在世上又有什麼意思? 慾望與理想是不一樣的,慾望是因五官的感觸,所生出來的一種占有念頭;理想則不然,它是一種正確的人生觀,是一種回饋社會、造福人類的慈悲心。 人自出生以後,便受到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導,以及社會、國家的照顧,才得以長大成人,成家立業;所以我們應該要有所回饋、有所奉獻,要去照顧其他的人;這就是理想。 這種理想源自於一顆慈悲心。如果一個人有這種慈悲心,不管他在世界的任何角落,也不管地位、成就的高低,都會非常受歡迎;因為這顆愛心能感化很多人,也能成就很多事。所以人生的價值是完成理想,而不是追求慾望。 有些人每天忙碌地工作,甚至比別人還努力,可是卻賺得比那些不怎麼努力的人要少,為什麼呢? 富貴天註定 但求明心地 有句俗話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意思是說,一個人的生死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小富小貴可以靠自己的努力來獲取,但大富大貴卻是天命所註定。所謂「天」,是指大自然的客觀環境,大富大貴是大自然給我們的力量,是大自然的智慧所創造出來的。 人,除了「色身的我」、「意識的我」之外,還有一個「心靈的我」。有時候,我們會從內心深處突然湧現出一些靈感,這就是來自於內在的「心靈的我」。這個「心靈的我」很有智慧,很清淨;不像外面的「意識的我」很無明,一接觸外界的感受,便生出三毒(貪瞋癡)二邪(慢疑)之心,徒惹一堆煩惱。 現在社會上各行各業分工得很細,非常需要專業的知識與技能,所以為了求生存,必須學習專業的本事。可是在求取知識的時候,不要忽略了內在的心靈,要為祂籌備資糧。什麼資糧?就是智慧。 這也是世尊創立佛教的目的,要大家不被色身所矇蔽,要把人生的價值放在內在的靈性。因為色身只有短短的幾十年壽命,在人間的一切,早晚會隨色身滅度而成空;但靈性卻永生不滅,所以不可本末倒置。 「人」這個生命體的一切變化,本來就是生生滅滅,這種生滅就是輪迴。如何擺脫輪迴,永生於喜樂佛國?必須靠另外一種能力的實現。這種能力並非外來,而是來自於自己,也就是內在的自性。 六祖慧能大師說:「自性本天生」,每個人都有自性,只要找到了自性,就找到了回家的路。 然而,一般人由於輪迴太久,這條回家的大道已被無明烏雲所障蔽,所以要藉由修行的力量,一層一層解脫,讓自性重現光明,才能找回這條光明大道。 當我們找到了這條大道,便會發現,原來每個人都有這條通道,通達內在的大智慧心靈,也就是「本我」。而此時就是見到了自性,會知道原來大家都是一家人,我們的生命力和智慧,都是來自同一個地方,同時也會得到許多不可思議的力量。 雖然我們所賴以生存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個星球,但卻與整個宇宙息息相關。比方太陽和地球、月球之間的變化,會直接影響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的情緒。特別是當三者形成一直線時,是影響力最強的時候,此時的人心(情緒)會比較衝動,精神病患也容易在這個時候發病,在大自然界則會發生海水漲潮。 像這些都是大自然的智慧,修行人要從這些大自然的現象去參出智慧。 當我們的智慧能通達宇宙時,也就是跟宇宙中的光波、電波、聲波相同的時候,自然會明白這一切的變化。 這就好比母子間的心電感應,當人與人之間的光波(或電波)波長很接近時,便能感應對方,知道對方意識的變化;這就是內在「心靈的我」的智慧。 修行要打破一切相;因為我們已有了智慧,不需在意那些有形有相的東西。這些色相都有生滅性,會變異,不是永恆不變的;所以《心經》上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我們在生活工作中,要有「分別」的智慧,要知道哪些是不可過分追求的,因為我們沒有那個力量、本事和條件;如果過分去追求,最後往往會受傷,甚至會產生痛苦和煩惱,所以應該往內心追求,因為內心的本我是最清淨、最光明、最寶貴的,而且有很多智慧與慈悲心,也就是良心。如果大家都能讓「內在的我」與「外在的我」合而為一,這個人間就是天堂,就是佛國。 不過,修行最難的就是打破「我」的觀念。一般人都很容易受外界誘惑,習於外求滿足,但佛陀告訴我們,「色受想行識」都是空的,就算有再多財富、權位和名利,當大限來臨時,身體沒有了,一切也沒了。由此可知,人生在世幾十年,就像作客一樣,如何在作客時找到真正的主人(本我),找到回家的路,那才是最重要的。

【禪修釋疑】人的生命認知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人,為何生而為人?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我們的色身、這個人體是怎麼來的?首先是因緣關係,有因緣就有因果關係,先有了父母的陽性與陰性關係,才有自己的靈體附在上面,這個靈體帶著「魂」,魂包括了所有前世累積而來的神識,附在靈體之上,就是俗稱的靈魂。 靈魂投胎之後,「無始」、「無明」就在母胎裡面結成胎,在母體裡面成長,除了有生理現象,還有神識。慢慢長大以後,有了五官,加上原來的意識、神識,「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就完成了,最後「色、受、想、行、識」五蘊形成,便呱呱墜地。 一個人生活在人間,離不開五蘊的活動,在往生前,應該要把所有的責任盡除,但很多人心裡所想的,並沒有得到圓滿,「受、想、行、識」都沒有空掉,就變成沒完沒了的輪迴,所以神識又附在靈體上面,愈附愈多,然後隨著自己這些神識的輕重,又投胎到不同的法界去。 其實,每個人都有佛性,只是因為這些神識的關係,遮蔽住了自己的靈光(我們的靈體本來就是一個發光體),才會一直生生世世的生老病死,輪迴不已。所以人生的目的,就是要通過修行的淬鍊,要修行能夠一世成佛的正法,那就是世尊真傳的無上印心佛法、印心禪法,才能了斷生死輪迴的因緣,最終回到佛國、天國。 否則,如果不修行正法,不能一世成佛,就要不停地輪迴,沒有止境,直到有一天徹底地大徹大悟,精進修行,才能回家──靈性之家,也是佛國淨土。 所以生命的意義,就是讓自己的靈性能夠大放光明,榮耀地歸於天父的懷抱。

【禪師說禪】清淨持戒 智慧修行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修行的目的,是為了見性,為了成就、成佛。祖師曾經很肯定地說:「禪定如果不是為了見性,不是為了成佛,只是坐在那裡打坐,或是一直唸佛、誦經、看經,而不見性,這樣的修行毫無益處。」 為什麼祖師會這麼說?本來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見性,要進入聖位,這才是真正的修行,否則便會一直輪迴。如果此生沒有造業,也做了一些功德,可能會輪迴到好一點的法界,也許是投胎為人,再來修行,或是不知道會投胎到哪個法界去。 內修心、外修身 內外兼修 要越過欲界天,必須兼顧「外修」與「內修」。外修是行為的修行,也就是「殺盜淫妄酒」;內修是內心的修行,也就是「貪瞋癡慢疑」,這十戒都要滅度。換句話說,哪怕只是貪小便宜的心,也過不了欲界天,套用祖師的話,就是修行無益。 有瞋心的人,也是修行無益。一個人如果很容易生氣,在心裡記仇、記恨,與人相處糾紛頻生,這種人也是修行無益。因為修行是很徹底的,是乾乾淨淨的,要修到大智若愚,不與人爭,不與人計較。 還有些人喜歡搬弄是非,這也是瞋心,是造業、妄語,是屬於「外修」的部分,這種人也是修行無益。 以上都是很嚴重的犯戒,連欲界天都跨不過,還要怎麼跟師父修成就法門?都是「修行無益」,沒有一點益處。 所以要徹底改變自己的身心,要和靈性一樣清淨。〈自性歌〉的歌詞不是說「清淨直了成佛」嗎?這是六祖在開悟後,對五祖說的:「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所以唱〈自性歌〉時,要想想這幾句偈語的含意,並確實做到,這才是真正的修行,才是禪宗真正的修行。 癡心,就是迷惑,比方原來是修本門的印心佛法,後來聽說哪個法門可以飛天遁地,或是可以靈魂出竅,便一時好奇跑去修。其實像這些天花亂墜的話,自己要有主見去判斷,修行禪宗這麼殊勝的法門,要有堅定的禪心,所謂「禪心堅定,禪法堅固」,不要輕易動搖,否則心就被汙染了。 二十多年前,曾有一位修行人跟師父修行,我記得他是北投某寺廟的住持,他在跟師父修行之前,已經在寺裡修禪定,他告訴我,他在禪定時,靈魂會跑出去,但每次都烏煙瘴氣地回來,後來他就不敢再出去了。 修行人不能有傲慢心,也許自己不覺得,但有時在言行或態度上會顯現出來,所以要注意。傲慢是失敗的開始,因為傲慢心一起,內心就被裝滿了,無法再接受別人的意見,也不能與人溝通協調。雖然這是世間法,但也是修行。 修行人也不能有疑心,比方太太懷疑丈夫出軌,除非真的有證據,或是苦勸對方不聽,那就要放下,任由他去造業,自己就好好修行。因為修行是自己在修,不要受旁人或外境干擾。有時當自己更精進的時候,反而可以帶動旁人也一起精進,或是在無形中影響他們,讓他們在錯誤中,因自己的精進心而有所改變。 清淨智慧 落實生活 我曾說過一個故事,當年,世尊帶著一千兩百五十名弟子到處講經說法,有一天來到一個村莊,村莊的主人供養世尊一座芒果園,自己也跟隨世尊出家修行。修了一段時日,有一天他回家,因為他是獨子,父母希望他留下來結婚生子,延續後代。 半年後,他又回去修行,世尊問他去哪裡了,怎麼這麼久沒有回來?他就把前因後果告訴世尊。世尊聽了很生氣,對他說:「你不是出家了嗎?為什麼還跑去結婚生子?」他說是父母的意思,無法違抗。世尊說:「可是你現在已經出家,就不一樣了;出家的目的是不要再繼續『生老病死』的苦,難道今天你自己受這個苦還不夠,還要把它留給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世尊把他痛斥一頓。 後來其他弟子知道了,就很煩惱地問世尊:「可是我們都是結婚生子後,才出家跟隨世尊修行,那怎麼辦?」世尊說:「沒有關係,但你們有責任要帶子女一起修行,讓他們透過修行而脫離苦海,同時也能教別人脫離苦海。」 雖然我們是帶髮修行,不像出家眾要遵守許多戒規,但在結婚生子方面,最好能接引他們一起修行,就不會有這方面的問題。 不過有些年輕孩子很叛逆,晚上不回家,或是打電動到半夜不睡覺,早上爬不起來,不去上學。像這種情形,我都會請他們把孩子帶來見我,經過我一番開導,孩子就變好了。 我的做法是先開導他,告訴他人生要有目標,以及該如何改進、如何創造希望、不要自我墮落等等,並且肯定他的未來會比現在更好。比方有些孩子功課不好,我就告訴他,讀書就像交朋友,剛開始並不認識對方,或是對他印象不好,覺得不喜歡,所以疏遠他,讀書也一樣。曾有一個小朋友說,他除了文科,其他都考不好,所以不喜歡讀書;我告訴他,愈是考不好的科目,就愈要接近它,看不懂沒關係,但不要討厭它、拒絕它,因為愈離開它,就愈不懂。 就像朋友之間彼此不認識,也許從外表看,覺得對方很傲慢,高不可攀,就對他印象不好,可是偏偏時常遇到他,怎麼辦?其實可以多親近他,多了解他,等彼此都熟悉以後,就會相處得很好。 人與人之間如此,學科與學科之間、法與法之間,也是如此。多親近清淨法門、親近智慧法門、親近圓滿法門,就會愈增長清淨、愈增長智慧、愈增長修行的圓滿。

【禪修釋疑】修一顆柔軟慈心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問:我沒做過壞事,為什麼還會遇到不好的報應? 答:在地球上,凡事都有因果,可是有人說:「我是好人,沒做過壞事,為什麼還會遇到不好的報應?」曾經有個新聞,一位住戶把車子停在家門旁的路邊,被一個喝醉酒的人酒駕撞上,對方不幸死亡,結果這位住戶被判有罪,非常無辜。 如果遇到這種事情,不要生起瞋恨心,應該懷著「報冤行」的懺悔心,自我檢討,也許是自己在某方面做得不夠圓滿,應該要趕緊加強,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 修行就是修心,要隨時讓心很柔軟、很溫馨、很體貼,要隨時關心他人,不管是夫妻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同事朋友之間……,若能如此,我相信他們會對你另眼相看。 修行就是從這裡修起,然後善心、愛心、慈悲心就會慢慢顯現;此時的你,就是一尊在世菩薩,會處處關心別人、關心世事。 修行是關心眾人之事,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所以每位眾生的思想、行為、生活、環境,以及它的一切圓滿度,我們都要去關心。 今天我們能夠修行世尊的正法,我們的心是如此美好,內在是如此完美,我們希望將這個完美的心讓更多人一起分享,這才是真正的迴向。 一般人修行都要做功德迴向,其實真正的迴向,不是在嘴上說說而已,因為修禪不注重表相,而是在實相,只要能把這顆從修行中得到的美好的心,帶到家庭、社會,帶給所有眾生,就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 如何判斷一個人修得好不好?可以先看他健不健康,看他的臉色是暗沉的?蒼白的?還是氣色很好?即使前一天晚上沒睡好,第二天還是氣色很好,精神奕奕。其次是看他的氣質,修行人的氣質都很優美,不會俗氣,而且在做人處事方面都很圓滿。 因為我們修行,是要讓自己從「人格」昇華到「神格」,當你圓滿了完美的神格時,就可以到達法身的世界,這是很重要的修行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