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器具

已找到 1 則相關結果

曹若梅/毛公鼎的奇幻之旅

被戲稱是「酸菜白肉鍋」的「故宮三寶」,分別是翠玉白菜、肉形石和毛公鼎。前兩者是清朝的宮廷珍玩,翠玉白菜屬玉器,肉形石是瑪瑙,都是享譽世界的藝術精品;但若論及年代久遠,則是距今約2800年的毛公鼎勝出,鼎內的銘文499字,更是萬餘件出土青銅器中最多者,堪稱亙古罕見。毛公鼎在清宣宗道光23年(西元1843年)被村民耕種時挖出,地點是陝西岐山縣的董家村,當地素有「青銅故鄉」之稱,也就是「詩經」上所說的周原:西周王朝建國立業的發源地。此區農民不時會挖到陶器的碎片,或是青銅器的殘骸,如此精緻完整的毛公鼎,還真是讓人大開眼界。不過,為了爭奪寶物所有權,同村的董春生和董治官互不相讓,聞訊而來的古董商又參與訴訟,甚至演變成行賄官員,扣押董治官的悲劇,董春生畏懼生事,就以300兩白銀把毛公鼎給匆匆脫手了。毛公鼎輾轉到了北京的古玩街琉璃廠,由「永和齋」蘇兆年兄弟收購,隨時待價而沽。這時候,京城的金石鑑賞名家陳介祺持續關注此事,但是卻不肯喊價,因為他事父至孝,其父陳偉堂做過禮部尚書,一輩子謙讓恭謹,不曾沾染官場惡習,也殷切的告誡兒子:「為父知道你喜歡收藏,但凡事要低調,莫因張揚招惹禍端。」所以,陳介祺直到父親病逝了,才花了千兩銀子,把夢寐以求的毛公鼎買進陳府,這時候已經是咸豐2年(1852年)了,毛公鼎被安置在陳氏山東濰縣的老宅,從未公開示人。陳介祺是個秉性敦厚的人,畢生珍藏的字畫、印章等古物,從不吝嗇出借展示,但是唯獨毛公鼎例外。「鼎是廟堂禮器,天子所有,豈能任由俗人把玩?」「可是父親,朝中大員張之洞故意謠傳,說咱們的毛公鼎是贗品,您何不把真品拿出來讓他開開眼?」「就任由他妄議吧,毛公鼎不可輕易挪動。我保留了鼎內銘文的拓片,真正的行家一看拓片便知真偽。」陳介祺對兒子厚滋說道。他只有四份拓片,當時據說一個字有一兩黃金的天價,陳介祺依舊只做私人欣賞,從不奢望以毛公鼎營利,他認為那是對國家寶物的大不敬。毛公鼎在陳家安穩落腳了30年,光緒8年陳介祺病逝,之後陳厚滋健康違和,把這個傳家之寶交給兒子陳孝笙保管。此人的作風和父輩不同,他打算高價拋售毛公鼎,做為自己營商的資本,大肆宣揚的結果,就是招徠兩江總督端方的覬覦。「這是國之重器,傳家之寶,豈容你任意處置?」「娘,你有所不知,端方大人願意出10000兩白銀,還許給我湖北省銀元局局長的官職,一件蒙塵的古物能換來如此殊榮,孩兒也算是光宗耀祖了。」陳孝笙大言不慚的頂撞,把母親氣得大病一場,至於陳孝笙得到款項以後,他的生意並未鴻圖大展,甚至還出了幾樁意外,而端方許給他的官職也從未兌現,從此他意志消沉,陳家的氣勢也就一蹶不振了。得到至寶的端方雖然位高權重,在地方上卻是個聲名狼藉的官員,他當時督辦鐵路建設,炒作地價、納賄營私,再加上此時的革命勢力如同星火燎原,就在宣統3年(1911年)發生了「保路運動」的群眾抗爭,端方和端錦奉朝廷之令,率領軍隊進入四川鎮壓,結果兄弟倆都被革命黨所殺,也就在這一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中華民國於次年正式建立。端方的家族隨著清室覆滅而衰,閨女出嫁袁世凱之子,本擬將毛公鼎當作嫁妝,卻被夫家斷然拒絕,他們根本不理解毛公鼎的珍貴。毛公鼎高54公分,重34.5公斤,半球狀的垂腹造型古樸典雅,鼎的創製者是西周宣王的叔父毛公瘖,周宣王對他極是器重,要他善盡輔政職責,並且能夠君臣一心,勵精圖治定國安邦,歷史上稱這段期間為「宣王中興」,是自宣王的父親厲王失德被放逐以來,西周晚期最為興盛的時代。此外,周宣王又賞賜了許多財物給毛公,毛公感恩戴德,就鑄造了青銅鼎作為紀念,裡面以精美的訓誥文寫了499個字,被視為是研究周朝歷史文化、禮節法制、社會生活的重要資料,也是學習書法者不可或缺。但是,毛公鼎在民國初年的命運,卻是被端方家人典當在天津的華俄道盛銀行,一個外國記者願意出價50000美元,國寶極有可能流落海外。支持孫中山革命的同盟會成員葉恭綽得知,悄悄的匿名將毛公鼎買進,暫時安置在上海的府邸,58天後日軍攻佔上海,日本侵華戰爭即將展開,隨軍而來的考古文物專家,開始在蘇、杭一帶大肆搜捕,希望能找到這個國之重器。葉恭綽遷往香港遠避戰火,始終惦念國寶會落入日本人之手,立刻寫信叫姪子葉公超從昆明趕到上海,務必妥善保護毛公鼎;可是,日本人也得到消息,衝進葉家翻箱倒櫃,寶鼎還是沒找到,卻以匿藏兩把手槍的罪名逮捕了葉公超;或許是寶物有靈,毛公鼎其實就在臥室的床底下。葉公超被扣留了一個多月,遭受七次刑求,但是他堅不吐實,日本人故意放出消息逼使葉家招供,葉恭綽心急如焚,他找人仿製了一尊毛公鼎呈交給日軍,葉公超九死一生獲釋,他又冒險把毛公鼎運到香港,不久香港陷入戰火,葉家誓死護鼎,在德籍友人的協助下,毛公鼎又重回上海。對日戰爭結束後,葉家把鼎賣給古董商陳詠仁,1946年陳詠仁將之捐贈給國民政府,兩年後毛公鼎渡海來到台灣,在台北故宮吸引著眾人的目光,也靜靜訴說他的傳奇。 作者為歷史老師,執筆於《國語青少年月刊》,著有:《中小學生必須認識的台灣歷史人物》、《中小學生必讀中國歷史轉捩點》、《中小學生必須認識的中國歷史人物》等書。●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