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呂增娣

已找到 6 則相關結果

呂增娣/為動物們出的書 想為動物們做點事

聽著米菇的專訪(其實是聖文的專訪) 忽然想著,自己到底幫動物做了幾本書? 認真算來,和楊懷民大哥及 #莉丰慧民V館合作的 《#奔跑吧浪浪》是我們為動物出的第一本書;編輯該書期間,聽著懷民哥細數每一隻狗狗的遭遇,看著孩子們在會館找回自信得到愛,都讓我深深感動。 爾後,因緣際會認識了很愛很愛貓的帕子媽Cleo Ys Lee(其實毛孩她都愛),她在臉書上如詩般的文字,述說著她與救援的毛孩間的點點滴滴,總是令人動容。 於是,我們將其集結整理成 《#幸福的重量 #跟一隻貓差不多》 《#世界因你而美好》 後來,看了畫家熊子為100隻浪貓辦的畫展,隨著個展結束,每隻貓的故事沒能留下來,實在好可惜;得到熊子應允出版了《#為了與你相遇》,所謂吸引力法則,或許,正因為 我一直很想為動物做點什麼,宇宙收到了訊息⋯⋯ 製作帕子媽的書籍期間,好友引薦了動物溝通師 #春花媽,這是我第一次瞭解所謂—動物溝通,知道動物其實也有很多話想說,他們其實為我們付出很多很多⋯⋯ 春花媽已經完成大半的書稿,自然被我納入當年出版計畫,《#有愛大聲講 #那些貓才會教我的事》於焉上市。 而她與插畫師 Jozy 合作,在臉書爆紅的貓咪漫畫也在我的死皮賴臉要求下,成為好可愛又好有教育意義的《貓請多指教1 、2》漫畫書,後續又認識了 #跟著有其甜,被米菇深深愛著的 賴聖文有獒犬巴褲願意為她擋死的寶之國的總監 #寶總監也才有《#跟著有其甜:米菇我們還要一起旅遊好久好久》《#藏獒是個大暖男:西藏獒犬兒子為我遮風雨擋死》 我希望,一年至少能幫動物出一本書,讓更多人重視生命教育,多一個讀者看到,就能對動物多一點愛,那麼就能少一點傷害。 很開心這幾年都能如願,身為出版人,多少有點社會責任,總要做一些有理想的書, 當然! 如果理想之外,業績也能兼顧,那是再美好不過的事了。所以,請大家多多支持這些動物書 #賣書人還是要努力賣書 #謝謝社長老大支持這些書 #謝謝每一位愛動物的作者 #未來還要繼續出動物書 #認養代替購買 #有愛大聲講 #那些貓和老甜才會教我的事 #寶總監的寶之國與他的狗王子 #跟著有其甜 #飛翔蜜境 #莉丰慧民v館 作者為「四塊玉文創」總編輯 ●原分享於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呂增娣/假裝久了,就會變成真的?

你是否也曾經試過這樣的方法—— 每天早上起床對著鏡子裡的自己說: 「我很好,我很好,今天都會很好,我會過得很好……」 縱使每天水深火熱,被家事公事壓得喘不過氣, 仍不斷地告訴自己,總會過的、總會過的…… 你不斷用正念催眠自己, 把假性的美好當成痛苦的糖衣,彷彿吃著一顆極其酸澀的檸檬,卻還是要告訴自己「好甜、這檸檬好甜呢!」 然而,只要繼續這樣做, 一切就真的會愈來愈好嗎? 我其實也是正念追隨者,也相信凡事必須往好處想朝好處看, 不然,日子怎麼過下去?是吧! 但,只是一昧地靠著所謂正念支撐,不曾面對正視你的情緒,沒有洞悉問題的頭, 到了撐不住的剎那,意志力反而會變得更為薄弱, 這也是外表看來樂觀開朗、陽光十足的人, 暗地裡卻時常背負著憂鬱、恐慌、無助, 甚至最後走上絕路, 酸檸檬不會無故變甜, 我們必須找到能減少或接受肉酸皮苦的方法, 因為, 沒有地基的假性美好,從來不是真正的美好, 那只是一種慢性的毒藥…… #當你說服自己我很好 #但你仍然感到失落嗎?----------------------------------------------------------------------------- #潛意識自癒力 #甜檸檬效應 請接受負面情緒,請跟自己說說話 看清楚自己到底怎麼了? 允許並接受情緒跟天氣一樣, 本來就會有各種變化, 是建立正向很重要的一步。 一個健康的人並不等於沒有情緒, 或是只有快樂喜悅平靜的心情。 相反地,健康的人會在失去重要的人時感到哀傷, 在接受不公平待遇時產生憤怒, 也可能會對於未知的事情感到焦慮。 透過接納現況,努力行動的過程, 一步步貼近自己的心, 對自己有更多的溫柔跟愛心, 替自己認真努力過了,該做的都做完了, 接納生活有限的現實。 比起「檸檬其實很甜很好吃」的假象裡, 「我擁有這點酸酸的檸檬,沒關係, 找些麵粉、加點糖,放到烤箱裡做個檸檬派吧!」 反而會產生更堅韌的力量,支持自己在有機會改變的時候,大膽勇敢的突破限制‥‥ 練習一下: 1找張舒服的椅子輕鬆坐著,閉上眼深呼吸三次,讓身體慢慢放鬆下來,想像一個會無條件支持你的對象(神明也可以),感覺自己被對方接納、陪伴,被溫暖所擁抱。覺察自己心情跟身體的變化。 2把想要傾吐的煩惱或不爽的事情,以自由書寫的方式寫下來; 完成後換張椅子,想像自己是這位值得依靠的對象,拿起這張書紙靜心閱讀,並寫下回應。 3拿著書寫好的回應,回到第一張椅子,好好閱讀這份書寫,再次感受一下自己身心的變化。 #幽樹的療癒客棧 #潛意識自癒力 #催眠心理學 作者為「四塊玉文創」總編輯 ●原分享於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更多I-media話題●值得注意的漏網新聞●私立學校董事會複雜的政商學脈絡●蔡英文與習近平的空中相會

呂增娣/天真的笑臉,即使與腫瘤並存

最近的我很脆弱,縱使只是一句「你還好嗎?」都會讓淚水潰堤。 每當此時,藏在心裡的愛哭鬼,便會用盡氣力無聲地吶喊著:「不好,不好,我真的很不好啊!」 其實,這半年以來,悲傷已經超載,雖然不斷地告訴自己,思念就好,不要悲傷!思念就好,不要悲傷…… 又哪能心口如一呢? 所幸,每天見面的同事,都很體貼,關心都以如常替代,一起吃飯、一起開會, 不時在我面前說幹話。 前幾天,主編小淵遞了這本書的彩樣給我,默默地說,妳慢慢看喔~~不急。 然而,才翻開書……,我就哭了!! 哭,是因為一張張米菇無暇天真的笑臉,她即使得與腫瘤並存,仍無悔地陪伴著此生唯一的愛—聖文。 哭,是因為一幅幅聖文背著扛著米菇的畫面,他們朝夕相伴不離不棄,要有米菇的地方才有聖文,再好的機會無法接納米菇,聖文也絕不妥協。 哭,是我知道,能為毛孩子多做一點的我,其實還有能力付出。 哭,是因為我知道,其實,我很幸運,所有的不捨與悲傷,都是因為曾經擁有,擁有過父親一生所給予的濃烈的愛,擁有過憨呆無私地奉獻此生的陪伴,要多麼幸運,才能擁有這一切。是吧~---------------------------------------------------------- 不管你的人生最後會過得如何, 你要永遠記住! 這輩子曾經被"米菇 " 全心全意、忠誠信賴地寵愛過!! 請你刻骨銘心這一段, 因為她用她全部的生命,在成全你並教導你。------------------------------------------ 這是我心目中的動保勇士—李火山 寫給作者賴聖文的推薦序中我很喜歡的一段話。 我覺得這段話不只是送給聖文, 也是送給所有有幸被毛孩寵愛的每一個人類!!  作者為「四塊玉文創」總編輯 ●原分享於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呂增娣/父親為我「找回公道」的情景

骨子裡我就是個愛哭鬼,身體像是內建了水龍頭,隨便一轉,淚水就簌簌地流下來。不論是難過、感動、受委屈了,都想要用哭表達。 國中時姐姐迷看紅樓夢,每回我哭,她便逗我:「人家黛玉葬花哭得多優雅,哪像你哭得這麼醜。」盼能讓愛美的我,關掉這只總是漏水水龍頭。 雖然生性好哭,小時候我卻絕少在父親面前哭。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父親不愛甚至討厭孩子胡亂地哭,他的至理哲言是:「哭不能解決問題,只有智慧和勇敢可以。」 但總有特殊情況,父親會特別寬容。 記得那是中學生開放髮禁的日子,素來不喜拘束偏好俐落的我,立馬剪了個極短的赫本頭,殊不知朝會升旗時,被管理組長狠狠地訓斥。 作為護旗手,卻被當著全校師生面前,邊扯著頂上的短髮邊指責著,我心裡實在委屈透了,朝會一結束,則是課也不上了,揹起書包往家裡衝,回到家便忍不住的放聲大哭。 那時,父親沒有發怒,很有耐性地一邊安撫著並問了緣由,我抽搐地回著:「學校⋯學校⋯也沒有把開放髮禁的規定寫清楚⋯沒有說⋯不能剪這麼短啊⋯⋯」 父親點點頭用雄厚的雙臂擁著我,說「好~好~爸爸知道妳委屈了,爸爸一定幫你討回公道!」 隔天下午,我便被學校的廣播叫到訓導處。那時壓根只覺得嘔,心想:昨天管理組長還沒罵夠,今天還要訓導主任來罵嗎? 一到訓導處,卻見父親老大似的坐在那兒,旁邊兩個高頭大馬,身高大概都超過180的拜把兄弟,宛如門神般站在兩旁;訓導主任和管理組長則蹙著眉坐在父親的對面。 父親開口便道:「主任哦,女孩子家要面子,頭髮如果不合規定,你們可以像這樣私底下叫來辦公室講嘛!當著這麼多同學的面罵她,還拉她的頭髮,孩子很傷心耶!換成是你的女兒你也會心疼吧⋯⋯」 他接著又說:「而且,學校好像只有說頭髮不能留多長,也沒有講清楚頭髮不能剪多短,對嗎?這不該算是孩子的錯啊!!」 只見訓導主任、管理組長頻頻點頭,轉身向我說了不少安慰的話。 實際說了什麼,我其實不記得了, 只依稀記得是類似「不是故意給妳難堪、沒有注意妳的感受,會把規則再寫清楚一點⋯⋯吧啦吧啦。」 回家的路上,爸爸沒有再說半句老師主任的不是,卻是不忘提醒我「妳在學校還是要尊重老師,遵守校規哦。因為老師難免也會犯錯,得理也要饒人知道嗎!」 那次,是父親少數由著我任性跋扈的時刻。那時,他是我心目中實現了承諾的英雄。 縱使許多年後,我依然記得那天父親為我「找回公道」的情景。 那是他愛我的方式⋯⋯ 作者為「四塊玉文創」總編輯 ●原分享於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呂增娣/童年與祖父生活很不富裕,心靈卻很富足, 那是「黃金時代」

如果我的為人處事有一點點原則可言,大概都得感謝我的祖父,因為他做了很好的榜樣,教會了我「同理心」。 重拾了蕭紅的《呼蘭河傳》,這本小說是以一座名為呼蘭河的小城為主軸,寫得極為平易生動,雖然沒有讓人欲罷不能的情節,卻宛如夏日裏一碗清涼的薄荷水,讀來很是舒服。 特別喜歡第三章描寫祖孫倆親密的互動情景,總讓我忍不住想起我的祖父。「我生的時候,祖父已經六十多歲了,我長到四、五歲,祖父就快七十了。」情況恰恰與我相同。 學齡前我幾乎是跟著祖父生活,曾經他是我的天,為我遮風擋雨,給了我整個世界。 與蕭紅不同的是家裏沒有花園,更沒有偌大可以尋寶的倉庫,所以少了祖孫蒔花弄草的畫面,多的則是和爺爺逛老書攤、舊書店的場景。 祖父自法官退休後,兩袖清風得徹底,沒有豪宅可住,更無賓士車可開;位居要職的那些年他只有把錢往外送,沒有往屋裏收的。他接濟受刑人的家屬,介紹工作給更生人;他深信「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哪怕只能改變一個人,對社會也有幫助,所以他不遺餘力,弄得家徒四壁。 他退休後,出門都靠兩腳和公車,住著一套二十坪的房子,苦的時候一家人甚至得賒米撿市場收攤前的菜尾過日子。但他總是挺直著腰桿,沒喊過苦、沒怨過人。 甚至,不少個夜晚秉燭夜書,撐著七、八十歲的體力,替窮人家寫狀子,跟地主有錢人爭權利。 我常想如果自己為人處事有一點點原則可言,大概都得感謝我的祖父,因為他做了很好的榜樣,教會了我「同理心」。 雖然處事嚴謹,對於孫女他卻是極度寵愛的,走路上樓梯定得時時牽著,連個過小水溝都得抱著,深怕我跌著摔了,所幸我也乖巧聽話絕少任性。記得最過火的一次是在舊書店裏:我看著一本封面是林肯畫像的畫冊很是喜歡,想買。揣在手上左看右瞧,最後遞給了祖父,說:「爺爺我想買這本。」 祖父認真的翻了翻書,裏頭其實是教素描的。雖說是一筆一畫從描頭形開始,對於一個學齡前的孩子來說,還是太難了,實在不合適。於是他回我:「換別本好不好,這本畫畫書好難喔,爺爺怕你看不懂。」但我說什麼也不肯讓,就是想買,爺孫倆半拖半拉的出了書店。回家的路上我嘟著小嘴,據祖父後來形容說是嘴翹的能掛半斤豬肉。 沒能買成畫冊,刻意和祖父嘔氣了兩天,後來倒也忘了,殊不知隔了一陣子,有天晚餐時間,祖父喚了我上書房,偷偷地從公事包裏拿出一紙袋,說是送給我的,孩子對於拆禮物這事素來沒耐性,我迫不及待地扯下了包裝,竟是那本—林肯畫冊!興奮地給祖父大大的擁抱,親得他滿臉口水見我笑地合不攏嘴,他說:「買了就要好好學喔,不然這書就成了浪費。」我滿口答應著,一晃數十年,書早已不見了,至今仍沒學好素描。怕是祖父當時便知道孫女沒這個天份,卻還是寵著給買了! 央著買畫冊的時代,祖父的經濟已是捉襟見肘,和孫女最大的娛樂,便是說故事和逛書店。他講故事的能力真是一流,聲音抑揚頓挫感情十足,不時還加上動作,聽得幾個孫兒們總是意猶未盡。故事多是出自古書,像是論語和佛經內容也總和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及人生哲學有關,像是佛印禪師和蘇東坡「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的趣事;禪師背女過河,談「放下」的真諦。許許多多的故事至今都深記在我腦海裏。 對於我來說,童年時與祖父生活的時光,雖然物質很不富裕,心靈卻很富足, 那是屬於我的「黃金時代」。 作者為「四塊玉文創」總編輯 ●原分享於「記錄家族.紀錄真實的台灣故事」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呂增娣/母親與父親相遇時的畫面

「第一次見到你爸爸的時候,旁邊圍了一圈的小弟,一個個大哥長大哥短,端茶遞毛巾的⋯⋯」 聽母親形容與父親相遇時的畫面,彷彿是黑道電影才會出現的場景,那或許是父親人生中最精采也最放蕩不羈的時期。 練了一身武功,幹架是父親年輕時引以為傲的本領。他愛看古龍、金庸的武俠小說,對於仗義這檔事很熱衷,總是濟弱做什麼都要講「義氣」。 看到三頓不飽的就出錢相助;遇上身型嬌小的被欺負了,更是二話不說出手相救。 沒能在日本深造的他,卻改往江湖的道上進修。 在當時的南機場混出了點名號,兄弟都稱他——水牛。 身為獨子又缺乏母愛,父親在感情上十分匱乏,不論是兄弟之情還是男女之愛, 他都是多多益善,也才會有母親口中「圍了一圈的小弟」的場面。 至於為什麼要叫水牛,原委我始終沒弄懂(或者父親說過是我忘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為了不讓孩子哪天沒了爸爸,生我的時候父親已經收山。 為著養活一家子,從大哥改做著粗工。 記憶中曾有過幾次,以前的兄弟來找父親求救,他為著義氣拿著武士刀、開山刀準備出門,睡眼惺忪的我,半夜裡看著母親坐在房裡淚眼婆娑。 隱約記得當時母親說「存啊! 孩子還小, 你不要去好危險,你萬一怎麼了,我怎麼辦?」 父親只回了一句「兄弟有難,做大哥的怎麼能不管⋯⋯」便帶著傢伙揮手揚長而去,所幸,最後父親都安然回來了。 隨著妹妹弟弟接連誕生,便再沒有父親半夜拔刀的場面了。 我想,俠義之情一直是深藏在父親的心裡,也延續著留在我們的血液裡。  作者為「四塊玉文創」總編輯 ●全文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