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台灣

已找到 18 則相關結果

台灣30部作品登釜山影展數量創新高 影后楊貴媚哽咽憶故人

台灣今年有30部作品登上第29屆釜山國際影展,是歷年來數量最多的一次,前往參加的人數也創新高,今天文化部、文策院與台北電影節特別舉辦釜山影展與市場展行前記者會,介紹今年入圍及入選的作品及影人、製作團隊。包括演員楊貴媚,謝盈萱、曹佑寧、夏于喬、陳妍霏、李沐、劉修甫都將帶著作品前往參加。 楊貴媚與夏于喬演出的電影《小雁與吳愛麗》入圍本屆釜山影展「智奭競賽單元」,楊貴媚提到釜山影展創始人金智奭一直以來的心願,是將釜山影展做成東方的坎城影展,2015年她從金智奭手中接下「美麗佳人亞洲大賞」終身成就獎,當時她想推辭,金智奭卻說此時不給怕沒機會了,沒想到一語成讖,2年後金智奭過世,楊貴媚哽咽說:「今年作品剛好入圍這個獎項,所以我的心情很複雜。」 楊貴媚表示,和金智奭一家感情都好,多年前對方來台灣時,她還帶金智奭全家去永康街吃芒果冰,「那時候他兒子模仿媽媽做SPA一直摸著我的手,非常可愛。」此次前往釜山也會去拜訪金智奭的家人,同時參加釜山影展最多次的楊貴媚也成為眾人的「領隊」,楊貴媚說屆時會介紹大家美食地圖。 李沐和曹佑寧主演的《夏日的檸檬草》,還有陳姸霏、邱以太、項婕如演出的《夜校女生》,以及獲國際好評的《虎紋少女》均入選釜山影展「特別焦點單元」。曹佑寧和李沐會到場參加盛會,曹佑寧笑說,若有機會想嘗試韓國醫美,原本想跟去過釜山影展的女友王淨請益,沒想到王淨完全不記得自己去過。李沐則想去韓國坐單軌列車,覺得非常浪漫。 金馬影后謝盈萱演出的劇集《影后》也前進釜山影展,導演嚴藝文表示:「電影首次躍上大銀幕就在釜山影展,初次與觀眾見面就得直面國際,所以內心十分緊張!」而謝盈萱最近工作忙碌,還沒想到釜山行的安排,「我跟著大家就對了,吃的部分媚姐一定知道,我是滿想吃烤鰻魚,跟日本的很不一樣。」 其他包括演員柯佳嬿至釜山擔任評審、林柏宏與宋芸樺,去年於ACA大獎奪下「年度最佳新星」的演員陳妍霏受邀擔任頒獎嘉賓。同時曹佑寧與劉修甫的《刺心切骨》,以及今年在坎城影展獲得金攝影機獎特別提及的《白衣蒼狗》將在「亞洲之窗單元」放映。 此外,在「亞洲內容暨全球OTT大獎」中,《不夠善良的我們》入圍最佳亞洲內容、最佳編劇、蔡健雅入圍最佳原創歌曲、林依晨入圍最佳女主角、柯震東入圍最佳男配角等五項大獎。《有生之年》吳慷仁獲最佳男主角提名,《誰是被害者2》李沐及曾敬驊則獲得最佳女配角與最佳新演員提名。

台灣青年走向國際 海外伴學收獲多國情誼

2021年台灣新冠疫情爆發,政府推動「停課,不停學」政策,PaGamO線上教育平台與慈濟推出「青年線上伴學趣」,致力於透過人文及閱讀素養線上課程,減少高中以下弱勢學生的夏日學習失落。看見雲端教學的可能,伴學計畫從國內延伸到海外,包括土耳其、泰國、非洲等國家,除了人文課程,也教導當地孩子們華語,並在寒暑假期間,讓青年志工們到當地與孩子們實際交流。 2011年敘利亞爆發內戰,數以百萬計的難民流亡海外,而土耳其是收容最多敘利亞難民的國家。土耳其慈濟人看見許多學童淪為童工、無法上學,心中不忍。在證嚴上人的支持下,慈濟基金會於2015年創辦了滿納海國際學校;「滿納海」在阿拉伯文的意思是「希望的泉源」,希望孩童在異鄉也能繼續接受教育,透過愛化解心中的仇恨。 慈濟基金會「TIYA敘愛國際青年隊」的代表杜嘉儀分享一個她在土耳其伴學期間發生的故事。有一天她們外出用餐,由敘利亞難民雪曼陪伴,雪曼也是滿納海學校畢業生。用餐完畢,志工要幫她一起結帳,雪曼卻表示:「這是我自己的花費,我要自己付。」志工就跟她說:「只是一餐飯而已,也是感謝你們這一段時間的幫忙。而且哥哥姊姊請弟弟妹妹吃飯,也是很平常的事。」 回程時,雪曼走到志工身邊,想要再次說感恩。原來,十九歲的雪曼,十年前與媽媽逃難到土耳其後,兩人相依為命,很多事情需要自己獨力完成。她說:「我已經很久沒有被當成小孩一樣照顧了。」說完忍不住眼淚奪眶而出。 杜嘉儀說,這不僅是華語文教學的過程,更是開拓視野的機會,就像其他青年志工的分享:「實地陪伴難民後,才驚覺原來戰亂不是課本中幾行文字的輕描淡寫,背後有很多令人心碎的歷程,也看見原來在世界的另外一個角落,有一群人正努力地活著。」 「青年海外志工服務隊代表」也於2024年6月14日獲賴清德總統接見,特別嘉許這群台灣青年海外志工在海外做服務,要做台灣的最佳代言人,讓世界看見台灣的良善、實力和貢獻。 賴總統致詞時表示,「青年海外志工服務隊」是台灣與各國之間重要的交流管道。即使在疫情期間,我們也透過線上方式,讓服務不中斷。

【巴黎奧運】霹靂舞首登五環 賽事主席陳柏均來自台灣

本屆巴黎奧運首度將「霹靂舞」(Breaking)列入賽事項目,作為奧運新寵,霹靂舞受各界關注。更令人驚喜的是,這次奧運的霹靂舞賽事主席、技術總監正是「台灣霹靂舞教父」的陳柏均(Bojin Chen)。 舞齡29年的B-boy陳柏均足跡遍布全球,曾到70多個國家演出、教學、當評審,經驗豐富。提到本屆奧運霹靂舞項目,陳柏均說團隊早在7年前的青年奧運就開始籌辦,自己在2年前正式接下負責人重擔,著手與各地霹靂舞好手、單項協會溝通,隨後馬不停蹄前往五大洲徵選優秀舞者,揀擇出最終的參賽名單。 霹靂舞是一項結合「身、心、靈」的藝術文化,陳柏均作為賽事主席的任務就是在奧運嚴謹的評分賽制及規範下,保留原有的街頭文化特色。本次台灣也派出選手參加霹靂舞項目比賽,陳柏均透露,評分項中的「多樣性」,美國選手通常表現得較好,而亞洲選手多能充分發揮「技巧性」,各國選手的表現都值得期待。 身為台灣唯一深入奧運賽事核心的人物,陳柏均也有不被看好的過去,小時候被當成問題學生的他曾在街頭度過叛逆時期,後來才邂逅了跳舞,並開始認真鑽研。陳柏均在17歲與同學成立了H.R.C舞團,後來又開辦霹靂舞大賽,2021年更獲頒總統文化獎的青年創意獎。如今再登國際殿堂的他希望將這份努力獻給全世界,也獻給台灣。

美環旅世界雜誌票選 台灣再度榮膺亞洲最佳休閒旅遊地

美國知名旅遊雜誌《Global Traveler》(環旅世界)公布第12屆休閒生活風格獎(Leisure Lifestyle Awards)票選結果,台灣再度獲得「亞洲最佳休閒旅遊目的地」殊榮,觀光署表示該獎項反映了台灣觀光3.0品牌精神,也突顯台灣在全球旅遊業中的卓越地位和吸引力。 第12屆休閒生活風格獎(Leisure Lifestyle Awards)由《Global Traveler》讀者在2023年7月15日至2024年3月8日間投票選出,旨在表彰世界上最佳的休閒、生活方式、旅遊目的地、商品、服務、旅館、航空公司、機場及郵輪等。 今年亞洲最佳休閒旅遊目的地票選結果由台灣奪冠,票數由高到低依序為韓國、泰國、日本及新加坡,在亞洲各個旅遊勝地脫穎而出屬實不易。作為亞洲最佳旅遊休閒目的地的台灣以豐富的自然風光、獨特的文化資產和世界級的美食,旅遊景點如台北101、故宮博物院、阿里山等,還有眾多米其林餐廳,深受世界各地的遊客喜愛。 代表台灣出席領獎的洛杉磯辦事處主任林宜錚受獎感謝《Global Traveler》的讀者們對台灣的投票與支持,這一殊榮不僅是對台灣旅遊業的肯定,也是對台灣人民熱情好客的高度讚揚。同樣藉此機會向國際旅客推廣遊台灣金福氣、團客來台獎勵措施。也強調觀光署會繼續努力,提供更優質的旅遊體驗,迎接更多的國際遊客來台灣探索這片美麗的土地,並在國際舞台爭取更多的榮譽。

108課綱核心「去中國化」 也就是「去台灣化」

日前立法院總算舉行108課綱公聽會,3個半小時的表述看似議題紛陳;但剖析下來會發現,包括「學習歷程檔案」、「素養題」、「必修時數太少」、「考招制度」、「去中國化」等問題的解決方式,從易到難可以分成3個層次,但核心問題——且唯一與108課綱本身有關的——就是「去中國化」。 大家都聽過三隻小豬的故事。108課綱就像是精心打造的三隻小豬的房子,每棟房子不是個別存在,而是「房中房」。 最外圍一層是稻草房,也就是「學習歷程檔案」、「素養題」等問題,這一層最多人攻擊。「學習歷程檔案」指的是高中學生要將自己高中3年的課外表現,呈現在教育部指定的平台上;「素養題」指的是最近考題趨勢是跨域活用,但卻用一個含糊的「素養」來含括,而且素養題題目太冗長,變成在考閱讀能力。 中間這一層是木頭房,也就是「必修時數」、「考招制度」,攻到這裡的人明顯變少,但也仍有一定人數。「必修時數」指的是108課綱跟流行,把大學必修選修那一套搬到高中,結果必修時數大砍1/4,時間被挪給一些「彈性課程」、「自主學習」、「微課程」等不知所以然的課程。「考招制度」指的是學測選在高三上學期末,結果整個高三下學期都荒廢。 上述問題都真實存在,也造成師生困擾;但仔細想想,它們跟108課綱的「內容」有甚麼關係?沒有。它們只是形式的問題,非關內容。 最內一層,是最堅固的磚頭房,裡面赫然關著「去中國化」這隻惡龍,能攻到這裡的,只有極少數、一隻手數得出來的幾位學者專家。 「去中國化」是108課綱包藏的最惡劣禍心。北京常說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讓台灣人氣得跳腳;但話應該反過來說,中國是台灣的一部分,真的要找尋台灣的主體性,是無法去掉中國元素的。「去中國化」的後果其實是「去台灣化」,結果因為沒有主體性,「去中國化」之後的台灣人心靈變得可以被各種思想殖民。 「去中國化」讓台灣人與「中國」這個概念對立起來;它讓台灣下一代對歷史全然無知,讓他們的心靈如花果飄零,對自己從何而來完全無知,當然也就不知道要往何而去。這是我們要的嗎?

全球瘋赴日賞櫻 3月逾308萬人創單月新高

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正值日本櫻花花期,日本觀光局(JNTO)今天表示,推估今年3月訪日外國客共有308萬1600人,超過2019年7月的299萬1100人,創調查以來單月新高紀錄。台灣在國家地區別以48萬多人排名第2。 日本放送協會(NHK)及朝日電視台報導,訪日外國客人數創單月新高的原因,除跟櫻花季訪日需求大增有關。除去賞櫻因素,日本受惠於日圓便宜與精緻觀光、深度旅遊等影響,自去年起便湧入了大量觀光客,進入2024年後外國訪日客人數的成長速率依然驚人。 這是日本從1964年開始調查以來,單月訪日外國客首度超過300萬人。 從國家或地區別來看,韓國以66萬3100人居冠、台灣以48萬4400人排名第2、中國的45萬2400人名列第3、美國以29萬100人排名第4。 另外,日本觀光廳公布今年1月到3月的訪日外國客消費金額速報值(尚未經修正及驗證就立即公布的數字)為1兆7505億日圓(約新台幣3673億元),跟疫情擴大前的2019年同期相比大增52%,創調查以來單季新高紀錄。 另據日本國土交通省觀光廳的報告,2023年訪日客的消費金額約為1.13兆元台幣,與2019年相比增加9.9%;平均每人的旅行消費為4.5萬元台幣左右,與2019年相比增加33.8%。 雖然台灣旅日人數稍遜韓國,但台灣人對於日本觀光消費的貢獻不遺餘力。台灣消費額度約為1691億元新台幣,占全體消費比約14.7%,居所有國家地區之冠;第二名為中國,占比14.4%,第三名為韓國,占比14.1%。

前立委蔡正元探討台灣領土主權獲法學博士

【愛傳媒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前立法委員蔡正元12月11日上午通過口試,獲得北京清華大學的法學博士,題目是《中國憲制規範下台灣的領土主權問題》。 蔡正元三十多年前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攻讀博士,當年還有校長獎學金,雖然通過博士資格考,但是最後因故沒有取得博士學位。英國智庫泰晤士高等教育2021年9月2日公布了2022年度世界大學排名,北京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並列第16名。 蔡正元在臉書分享表示,自己又多了一個學位,今天上午通過清華大學法學博士的學位論文答辯口試,六位口試委員全票通過他的法學博士論文。 答辯口試的主試場在清華大學法學院圖書館,因為疫情,所以答辯者蔡正元在台北的書房,以騰訊會議軟件上線,全程以學術網路公開播放。 口試委員包括:王磊,北京大學法學教授;焦洪昌,政法大學法學院院長;王振民,清華大學法學院前院長;林來梵,清華法學教授,京都大學博士;劉晗,清華法學教授,耶魯大學博士;屠凱,清華法學教授,愛丁堡大學博士。 蔡正元的博士論文主要重點內容如下: 1、建立憲法學及國際法學理論架構中,對於國家、主權、領土、制憲權、憲法管轄權的精確化的法律定義。 2、確立「中國」的法律定義,並且討論「大清帝國」、「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主權關係。 3、分析各國憲法對於領土主權的規範,提出三種領土條款理論,包括領土的範圍、領土的法律性質、領土的治理方式。 4、探討1912年清宣統皇帝退位詔書、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31年訓政時期約法、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1949年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54年至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等等的領土條款的規範。 5、更探討美國聯邦憲法、俄羅斯聯邦憲法、法國憲法、德國基本法、英國不成文憲法等的領土條款的規範,以及加拿大魁北克問題和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問題。 6、從國際法學的視角,梳理台灣的領土主權變遷的過程,從1635年麻豆條約開始、1662年鄭荷條約、1683年鄭克塽降表、1895年馬關條約,以至1945年波茨坦公告等的法律意義。 7、分析1950年至1971年「兩個中國」的政治現實與法律基礎,1971年後至今「一個中國原則」的發展與障礙。 8、解析各式台獨理論的法理問題,從1951年舊金山合約的台灣法律地位未定論,到民進黨台獨黨綱、李登輝特殊兩國論、遷佔國家理論等的論述。 9、提出「主權消損理論」和「殘存國家組織理論」銓釋1950年後中華民國憲法、大法官釋憲文、動員勘亂時期臨時條款、憲法增修條文的變遷所反映的主權問題,以及延伸的「台灣地位未定論」還有「台灣當局地位未定論」的現象。 10、討論台灣的領土主權爭論的解決模式,包括殘存國家模式、台獨模式、一國兩制模式,以及目前尚無具體內容的「兩制台灣方案」的法理論證。 蔡正元先前剛出版三大冊的《台灣島史記》(也有上下兩冊的版本),他的博士論文未來會不會改寫出書,令人關注。

王華南》應為「台員」而非「台灣」及台語的肢體名稱

【愛傳媒王華南專欄】 一、台員與台灣 應為「台員」【dāi-un ,ㄉㄞ-ㄨㄢˊ】而非「台灣」。 「台灣」之「灣」發【uan,ㄨㄢ】調值屬陰平調,即華語之第一聲。 「台員」之「員」發【un,ㄨㄢˊ】調值屬陽平調,即華語之第二聲。 所以就音調來講,「台員」才正確,為何一般皆沿用「台灣」,其理由安在? 1622年荷蘭人初次航行接近現今台南之安平附近海域,曾在航海日誌記載:「正午接近Teyoan嶼北方約二浬處」。 當時安平是一座沙洲型小島,四周被海水包圍,與「台員」本島尚未陸地連接。荷蘭船員原本問當地原住民「小島何名?」但語言不通,島上原住民則以部落名稱「Teyoan」告知,所以荷蘭船員就將該嶼稱做「Teyoan」。 明代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陳第之東番記譯為「台員」,周嬰之遠遊篇譯做「臺員」,明代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以當時安平至赤崁樓之海灣地形而改稱「臺灣」,鄭成功於1661年攻佔「台員」後,改熱蘭遮城(荷蘭文Zeelandia,原文之意為「海中之地」)為「臺灣城」,鄭氏三代經營期間,來自漳州、泉州各地之移民日眾,但一般移民皆稱呼「台員」或「大員」。 註:漳州腔調發音為dāi-un,台員之「台」由di陽平調變為dāi陽去調。 泉州腔調發音為di-un,大員之「大」由dāi陽去調變為di陰去調。 雖然地名之漢字改為「臺灣」,但是最古早之發音【dāi- un,ㄉㄞ-ㄨㄢˊ】或【di- un,ㄉㄞˇㄨㄢˊ】卻流傳至今,所以筆者認為應該正本溯源,將【dāi-un】或【di-un】之漢字正名恢復為「台員」,兼具教育民眾認識「台員」正名之歷史由來。 二、台語的肢體【kī-t ,ㄍㄧㄊㄝˋ】名稱: 手【tsi ,ㄑㄧㄨˋ】掌【chiŋ ,ㄐㄧㄤˋ】手掌【tsiu-chiŋ ,ㄑㄧㄨㄐㄧㄤˋ】。 鼓掌【kɔ-chiŋ ,ㄍɔㄐㄧㄤˋ】 拍撲也(鼓掌)【ph(h)-phˉɔk-,ㄆㄚ(ㄏ)ˋㄆɔㄍㄚˋ】。 拳【kn ,ㄍㄨㄣˊ】拳頭【kūn-tu ,ㄍㄨㄣㄊㄠˊ】。 手腕【tsiu-u ,ㄑㄧㄨㄥㄨㄚˋ】。 臂【p ,ㄅㄧˇ】肘【di ,ㄉㄧㄨˋ】。 胳腋窿跤(腋窩下)【ku (h)-h-lāŋ-kha ,ㄍㄨㄝ(ㄏ)ˋㄝㄏˇㄌㄤㄎㄚ】。 註解: ◆和「胳」同韻母之「郭」文讀音【kɔk ,ㄍɔㄍˋ】, 廈門腔之口語音【kh ,ㄍㄝㄏˋ】,如:「姓郭」【s-kh ,厶ㄥㄧˋㄍㄝㄏˋ】; 漳州腔之口語音【kuh ,ㄍㄨㄝㄏˋ】,如:「姓郭」【s-kuh ,厶ㄥㄝˋㄍㄨㄝㄏˋ】。 所以「「胳」文讀音【kɔk ,ㄍɔㄍˋ】、口語音可轉為【kuh ,ㄍㄨㄝㄏˋ】。 ◆和「腋」同韻母之「厄」文讀音【ik ,ㄧㄝㄍˋ】、口語音【h ,ㄝㄏˋ】, 如:「災厄」【chāi-h ,ㄗㄞㄝㄏˋ】。 所以「腋」文讀音【iēk ,ㄧㄝㄍ】、口語音可轉為【ēh ,ㄝㄏ】。 ◆和「窿」同韻母之「隆」文讀音【liɔŋ ,ㄌㄧɔㄥˊ】、口語音【lŋ ,ㄌㄤˊ】, 如:「基隆」【kē-lŋ ,ㄍㄝㄌㄤˊ】。 所以「窿」【liɔŋ ,ㄌㄧɔㄥˊ】、口語音可轉為【lŋ ,ㄌㄤˊ】。 正手(右手)【chi-tsi ,ㄐㄥㄧㄚˋㄑㄧㄨˋ】。 倒手(左手)【d-tsi ,ㄉㄛˋㄑㄧㄨˋ】。 手指【tsiu-chi ,ㄑㄧㄨㄗㄥㄞˋ】指紋【chi-bn ,ㄐㄧㄅ゙ㄨㄣˊ】。 腫頭也(指頭)【chieŋ-tāu- ,ㄐㄧㄝㄥㄊㄠㄚˋ】。 手腫頭也(手指頭)【tsiu-chieŋ-tāu- ,ㄑㄧㄨㄐㄧㄝㄥㄊㄠㄚˋ】。 跤腫頭也(腳指頭)【khā-chieŋ-tāu- ,ㄎㄚㄐㄧㄝㄥㄊㄠㄚˋ】。 腫甲(指甲)【chieŋ-kh ,ㄐㄧㄝㄥㄍㄚㄏˋ】。 手腫甲(手指甲)【tsiu-chieŋ-kh ,ㄑㄧㄨㄐㄧㄝㄥㄍㄚㄏˋ】 跤腫甲(腳指甲)【khā-chieŋ-kh ,ㄎㄚㄐㄧㄝㄥㄍㄚㄏˋ】。 頭指【tāu-chi ,ㄊㄠˊㄗㄥㄞˋ】。 大胊拇(大拇指)【du-kū-b΄ɔ ,ㄉㄨㄚˇㄍㄨㄅ゙ˋ】。 註解:參見《韻會》:「申曰脡,屈曰胊。」,五指平伸時,頭指中屈,正如《禮記曲禮》所載:「屈中曰胊。」 《唐韻》:「胊,其俱切。」取「其」【k ,ㄍㄧˊ】陽平調之聲母【k ,ㄍ】和「俱」【ku ,ㄍㄨ】之陰平調韻母【u ,ㄨ】,正切合成陽平調【k ,ㄍㄨˊ】。 二指(食指)【j-chi ,ㄐ゙ㄧˇㄗㄥㄞˋ】。 中指【diˉɔŋ-chi ,ㄉㄧɔㄥㄗㄥㄞˋ】。 尾二指(無名指)【bue-j-chi ,ㄅ゙ㄨㄝㄐ゙ㄧˇㄗㄥㄞˋ】 尾指(小指)【bue-chi ,ㄅ゙ㄨㄝㄗㄥㄞˋ】。 十一指(六指兒)【chp-it-chi ,ㄗㄚㄅˇㄧㄊㄗㄥㄞˋ】 足【chi΄ɔk ,ㄐㄧɔㄍˋ】跤(腳)【kha ,ㄎㄚ】。 跤手(手腳)【khā-tsi ,ㄎㄚㄑㄧㄨˋ】。 腿【ti ,ㄊㄨㄧˋ】 大腿【du-ti ,ㄉㄨㄚˇㄊㄨㄧˋ】小腿【sio-ti ,ㄙㄧㄛㄊㄨㄧˋ】。 跤頭趺(膝蓋)【khā-tāu-hu ,ㄎㄚㄊㄠㄏㄨ】。 跤底(腳底)【khā-d ,ㄎㄚㄉㄝˋ】跤盤(腳掌)【khā-pu ,ㄎㄚㄅㄥㄨㄚˊ】。 正跤(右腳)【chi-kha ,ㄐㄥㄧㄚˋㄎㄚ】倒跤(左腳)【d-kha ,ㄉㄛˋㄎㄚ】。 作者為台灣大學商學系畢業,曾任華南銀行副理,板信銀行經理退休;多校台語教師,曾受僑務委員會聘請赴全美進行台語教學巡迴演講。著有《台灣人在滿洲奮鬥之憶景》、《華語、台語對照辭典》(上、下)、《台語漢字正解》、《新約聖經台語漢字版》、《由方寸之美看聖經》、《簡明台語漢字音典》等書。 延伸閱讀: 王華南》平假名和台語漢字發音完全相同或近似 ●購書https://reurl.cc/GbKEby ●本文原發表於台灣網路教會,經作者同意轉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本田善彥》台人把日本當成隨意差遣工具

【愛傳媒本田善彥專欄】新型冠狀肺炎(COVID-19)台灣本土疫情升溫之際,網路瘋傳一則「日本媒體報導台灣奇蹟」的信息。5月16日,不少台灣朋友傳給我這則有點奇怪的圖文,附上台北街道空無一人的幾張照片,文中表示:「日本新聞播報台灣的奇蹟,能夠一天之內所有的人口都消失!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做不到的!」。 因為文中有提到「日媒」,幾位媒體圈和學術界的朋友說:「找了半天,根本都找不到出處。」有人懷疑地問我:「整個品味不像日本主流媒體的風格,真的日媒如此報導嗎?」還要我幫他們查證。我也覺得有些蹊蹺,立刻上網搜尋,同時向國内媒體圈的夥伴求助,卻找不到原版的新聞報導。至此,有些人質疑是否台方花錢收買「日媒」?還是自己寫個文字塞給日方廣告代理商? 後來經過台媒查證,該圖文並非出自於日媒、而是日本網友的貼文,經過台網軍的加工製作轉傳帶風向利用的。我們所看到的是民進黨立委在臉書粉專發文的,後來原來的PO文被抓包,該立委也將貼文中的「日本媒體報導」改爲「日本網友說」。 「日媒報導」和「日本網友說」之間,其代表性和社會意義還有一段距離,但在修改前已達到了傳播效果。有家綠媒介紹該PO文,接著報導「台人好厲害」、「日人應該學習台人的團結力」、「台灣對政府的信賴感跟日本差很多」、「台灣民眾團結努力,加上政府運用科學的思考力,相信台灣的大家能夠克服」等日網民的贊美詞,充分利用於政治宣傳。 去年疫情爆發後,確實在日本國内看到一股誇獎台灣防疫,同時又回頭犀利批評日本政府的言論風潮。台灣當局防疫措施相對有效,後面不只是政治操作成功和幾個僥倖因素,還有台人基於「怕死」和「不相信當權者」的高度的自覺自律有關,但多數日媒只提蔡當局的抗疫有方,甚至以當今日本已無力垂範台灣等文字來贊美台方。 奧地利的心理學者阿德勒(Alfred Adler)認為,「誇獎」這個行為本身就是以上對下的縱向關係為前提的行為。誇獎他人的心理狀態,往往出於對他人的優越感,特別是誇獎他人的真實用意是在於檢討自己人、吐槽自己國家的時候,事實上被誇獎的對象絕不會構成對自己真正的威脅。更有可能是將台灣視為不會挑戰日本的弱勢一方,為了滿足自戀以及發洩對現狀不滿,從而加以利用,最後達到「捧台損陸」一舉三得效果的心態。 其實爲了鼓舞情緒或者擡高自己,利用外來的讚美並非稀奇的現象。特別是對自己沒信心時,廉價無比的這招確實還蠻管用的。例如,過去二、三十年,日本經濟長期低迷期間,國内的電視台一窩蜂地製作「日本多厲害」、「日本好棒棒」之類的節目。這種節目的内容多半是誇大介紹喜愛日本文化的部分外國人,或者回味日本成功往事等,打消觀衆的失落和焦慮。 有趣的是,在日本經濟蓬勃發展的1960到80年代,反而日本輿論積極接納外來的批判性言論,不僅是日人心目中的歐美「先進國家」,還有亞洲或第三世界的言論也願意傾聽。韓國前文化部長李御寧的著作≪日本人的「縮小」意識≫在日本知識界大受矚目的,正是1980年代初的事。 其實,根據台灣社會這幾年來的氛圍和政媒生態來說,此次發展和結局并不意外。台人爲了吹棒自己的好而利用外國人,特別是利用日人又不是第一次了。此次看到了「奇蹟」圖文時,馬上聯想到「灣生回來」的一連串事情,當年大家主要是關心「田中實加」女士的尷尬背景,但其背後有著利用「懷念台灣的日人」來美化當年台灣、可憐自己、陶醉虛擬境界的動機存在,則為無可否認的事實。它真正的關心並非「日本」本身,而是它自己。 生活在台灣,經常感覺到台人對待「日本」的心態其實並不單純,至少不像日方所說的可以簡單歸納成「親日」或「反日」、「崇拜」或「排斥」兩種對立的表象。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葉之間,日中雙方打過兩場戰爭。這兩場戰事改變了台灣的歸屬。如今,台人透過對昔日統治者「日本」的「親近」或「仇恨」等表現來呈現自己和對岸的同族「中國」之間的距離感,呈現了顧影自憐的一面,這樣的心理傾向,讓人感覺台人眼中的「日本」,不過只是一個可以呼之即來,揮之即去,隨意差遣的工具而已,並沒有被內化在情感裡。例如,台人試圖找出台灣獨特性的過程中,雖然會想到要嘗試「去中國化」,但「去日本化」卻連個議題都沾不上邊。隨著社會屬性、年齡層、以及生理上與日本關係之有無或深淺不同,每個人的感受或有差別。但我感覺,很多台人透過與自己「緣分匪淺」的「日本」這個異族,隨時隨地都在調整本身的自我認知。在此,虛擬的「親日」以及「反日」情緒,好比硬幣正反面的關係,其本質有高度雷同性,它不會有對「日本」的真正敬意,也不會有深刻敵意,只有看到被自戀和自憐情緒支配的「商業親日(或反日)」而已。 作者為日本資深媒體人、旅台作家,中文版著作有《保釣運動全紀錄》、《台灣人的牽絆─搖擺在台灣、大陸與日本間的三顆心》。 ●原刊於《亞洲周刊》2021年第23期,經授權刊登 照片為日本媒體截圖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林珍羽/滯留在菲國的台灣人才冤枉!

為防範武漢肺炎,菲律賓政府傳遵循「一個中國」政策,將台灣納入中國疫區,而禁止國人入境。對此,外交部起初駁斥,甚至菲律賓駐台代表巴納佑(Angelito Banayo)也澄清並表達歉意,但短短不到2小時就遭打臉。    外交部2月11日早舉行例行記者會中,更毫無說明菲律賓政府正式公文公布相關命令轉折過程,更證明外交部、民航局,才是真正的平行時空,菲律賓駐台代表,確定台灣民眾禁止入境菲律賓,同時目前約150名台籍旅客抵達宿霧、卡利波、馬尼拉等機場後被拒絕入境,滯留問題該如何處置目前外交部的回應為何?也毫無說明及作為。    菲律賓民航委員會(CAB)禁令:基於一個中國政策,台灣包括在菲律賓對中國、香港、澳門實施的「臨時旅行禁令」內,除了菲律賓公民及持有永久居留簽證者,其他旅客無論國籍,若在14天內到過中國、香港、澳門或台灣,將暫時禁止入境菲律賓。    可以理解菲國防範疫情擴善之決定,但我國立場到底為何?經過資訊烏龍一夜後,召開例行性的記者會整場僅得到跳針反覆回應;積極努力接洽當中。    依照目前情況,第一時間就該取消菲律賓入台的免簽;表明立場!而不是實問虛答讓滯留在菲國的國人無所適從!如菲國持續且未改善,就應該平等對待、比照辦理,禁止菲國民眾入境。    如同張其祿委員所說得,本次危機這就是一個示範,台灣實際護主權的態度,「今天如果我們的態度表態不好,我們的處置也不恰當,那別的國家可能在中國的壓力下也說不定會做類似的事情,所以我們更要防範」。    說一句實在的,我方如在第一時間無法獲得暢通聯繫表明我方立場,提出抗議修正菲律賓官方之政策,那台灣更會在這次嚴峻的疫情中不斷喪失台灣主權!    台灣加油,拜託別忘了在公主號上的台灣人!  作者為民眾黨發言人●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