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口腔癌

已找到 2 則相關結果

嚼檳榔超過40年 老翁嘴角長龍眼大唇癌

90歲的黃姓阿公,早年開大卡車及計程車為業,檳榔嚼很大,壞習慣超過40年,在口腔癌好發的40至70歲之間沒事,而且已經戒檳超過10年了,卻在83歲那年右上唇出現歸類於口腔癌的唇癌,今年再因左下唇的唇癌動手術切除再整形。衛福部彰化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表示,檳榔引發口腔癌已獲證實,嚼越久危害越大,恐將跟你一輩子! 許嘉方主任說,黃姓患者就診時,其左下唇的腫瘤已經很大了,超過3公分長,掛在臉上讓人怵目驚心,已是二期唇癌,很快安排手術切除,但左下唇缺了一大塊將很不雅觀,也會影響到飲食,所以在術後再進行重建,取用左手皮瓣,進行移植重建,和原外觀幾乎沒有差別,阿公很滿意。 陪患者來複診追蹤的女兒表示,她爸爸擔心手術風險,也擔心平時為了生活奔波的兒女如果要照顧他也會很煩心,所以不願就醫,一拖就超過1年,直到日前受傷住院動關節手術,醫師勸告後才願意接受唇癌手術。 黃姓患者說,1年多前他左唇嘴破,擦藥也都不會好,後來就腫大,越來越大,他是不會覺得很不舒服,但有時候吃東西會卡住,講話聲調也怪怪的。 患者年輕時是大卡車司機,當時南北奔波,為了提神,嚼檳榔變成習慣,後來轉業開計程車,以大夜班為主,檳榔是他不可或缺的精神糧食,這期間也是有抽菸,後來到了70多歲,常會咳嗽才戒檳戒菸,檳菸伴他40多年。 許嘉方主任說,口腔癌患者大多集中在40至70歲之間,高達9成是檳榔人口,可見其關連性,本起個案的黃阿公戒檳榔已10多年,卻還是二度出現唇癌,足見檳榔影響久遠,所以,最好是永不嚼檳榔,一開始就不要嘗試。另外,根據衛福部資料,嚼檳榔者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9倍。 許嘉方主任強調,如果口腔潰瘍久不痊癒、出現紅斑或白斑、黏膜表面粗糙、黏膜纖維化或腫脹,應該要趕快就醫,千萬不能拖延,尤其是嚼檳榔者。口腔癌如果早期發現手術切除,通常預後良好,若到三期之後才切除,大多要再接受放療及化療,治療成功率也會降低。 原文出處

除了吸菸喝酒嚼檳榔 食道癌還愛這些族群

副院長徐中平醫師建議年過四十的民眾定期健檢之外,一旦有吞嚥卡卡感覺等症狀時,務必就醫檢查。圖/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2012年到2022年間,臺灣食道癌在十大癌症死亡率排名從第八降至第九,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徐中平指出,典型的食道癌初期通常是毫無自覺症狀,隨著腫瘤成長,才有吃東西時感覺卡卡吞不下的吞嚥困難症狀,或是吞東西時感覺食物黏在食道壁上滯留、緩慢通過的感覺;徐中平副院長提到,患者常有食物卡在喉嚨或胸口、甚至被食物嗆到的感覺。 胃食道逆流症常導致食道下段損害,增加食道腺癌風險,徐中平副院長指出,包括上皮變成如鮭魚肉色般的「巴瑞特氏食道」而產生食道腺癌,在西方國家有半數的食道癌患者與胃食道逆流有關。 但在亞洲,徐中平副院長說,特別是臺灣,食道癌患者中高達95%的病例屬於鱗狀上皮細胞癌,這與喝酒、抽菸及嚼食檳榔等生活習慣有密切關聯。另,偏愛發酵、醃製或過熱食物的飲食習慣也是導致食道癌的一大因素。 徐副院長強調,檳榔的危害性在口腔癌和食道癌的高發病率上尤為明顯。這兩種癌症在十大癌症死因中分別排名第六和第九,男性更是居第四和第五,發生率是女性的10.8倍和14.8倍。這顯示嚼食檳榔直接威脅口腔和食道健康,戒酒、戒菸和戒檳榔有助於預防這兩大癌症。 食道癌、口腔癌是難兄、難弟,常常會發生在同一病人身上。建議治療口腔癌的醫師,可進一步安排消化系統檢查,有可能就會發現早期食道癌。 若需切除含腫瘤的食道,可以用胃或大腸重建取代食道。徐中平副院長指出,他習慣採用「倒序式食道癌微創手術」作食道腫瘤的切除與重建,在身體側邊開2至4個1公分的小傷口的內視鏡手術、或採單孔手術方式,先重建食道後再切除腫瘤部位,手術時間可省1至2小時,同時降低手術的難度。這種術式對於食道癌大多發生在中段或上段的亞洲人來說,尤其適合。 即使是第四期食道癌患者,也不是完全沒有希望。徐中平副院長指出,經過適當的治療,有些患者的病情依然可以獲顯著的改善,甚至可以達到手術治療的條件;曾有左主支氣管受腫瘤侵襲的55歲男性,經放射及化學治療後,病理報告顯示病灶顯著縮小,且無淋巴轉移。他除了建議年過四十的民眾定期健檢之外,一旦有吞嚥卡卡感覺等症狀時,務必就醫檢查,早期診斷、治療,對病人幫助最多,且大大提高成功治療的機率。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