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原廠藥

已找到 1 則相關結果

集中採購藥品療效差 上海醫界政協委員聯名提案

為了減輕民眾負擔、扭轉醫院「以藥養醫」的弊端,大陸公立醫院近年來全面使用由政府「集中採購」(集採)的藥品,在低價競爭下,各地陸續出現「麻藥不睡、血壓不降、瀉藥不瀉」的弊端,危及用藥人的安全;上海20名醫界政協委員近日更聯名提案呼籲政府改善,大陸國家醫保局4天內連發兩次公函回應稱,高度重視。 在已故總理李克強的推動下,大陸自2019年4月開始試點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進藥品集中採購和使用,目的是要「降低虛高藥價、破除以藥養醫、減輕群眾負擔」;用意甚好,但在「低價至上」的採購政策下,集中採購的弊端也開始湧現。去年12月30日,大陸公布第10批國家藥品集中採購結果,由於低價競爭,原廠藥(大多為進口藥)無一中選,使原廠藥逐漸退出公立醫院境。 大陸一名家長因為女兒患有呼吸道融合病毒,他就認為,原廠藥肯定比學名藥好,因此堅持讓孩子服用原研藥,但常遇到醫院無法開藥,他只好去藥店找同款藥,或驅車遠赴公立醫院的國際部尋找原廠藥;這名家長在孩子住院治療期間發現,大陸公立醫院現在傾向選用國產學名藥,如果要使用原廠藥,家屬需先簽免責聲明,程序複雜;而在集中採購前,到公立醫院看診,醫生只會問使用進口藥還是國產藥,患者可以根據經濟能力做選擇,但目前要用原廠藥,只能到民營醫院。 還有一名醫學院的教授罹患乳腺癌,想在在化療期間使用副作用較小的原廠藥,現在只能住進民營醫院接受治療,因而要負擔高額的住院費。 在這次大陸集中採購藥品前的9次集中採購中,有32款原廠藥得標,但此次集中採購時,大陸本土藥廠大幅降價大,有超過50個藥品降價超過9成,把原廠藥全部逼走。 「進口藥退出公立醫院」一事在14日早上登上微博熱搜,就有大陸網友表示,使用進口藥得去私立或民營醫院,若沒有商業保險難以負擔;也有網友認為,公立醫院應該提供自費選項供民眾選擇。 「中國醫院院長」公眾號22日披露,公立醫院藥品集中採購出現「麻藥不睡、血壓不降、瀉藥不瀉」的問題,在今年北京、上海地方兩會上受到熱議;來自上海知名醫療機構的黨委書記、院長和科室主任等20位市政協委員聯名提交了一份提案,檢討集中採購藥品耗材的品質問題;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朝陽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盧長林也在提案中反映部分集中採購藥品療效欠佳、不良反應大等問題。 大陸國家醫保局為此4天內連發兩函表示,「高度重視」,將認真聽取專家關於藥品集中採購政策及中選產品品質保障的意見,「歡迎廣大醫務人員當好藥品價格和品質問題的吹哨人」。 上海醫界政協委員「關於在藥品集(中)採(購)背景下如何能夠用到療效好的藥物」提案直言,某些集採藥品存在藥效不穩定問題,但醫生在臨床使用中沒有選擇權,呼籲給原廠藥留出通道;提案的主筆人、上海政協委員、瑞金醫院普外科主任鄭民華表示,在價格這麼低的情況下,藥物品質可能不穩定,比如抗生素過敏、血壓不降、麻醉藥病人不睡、腸道準備的瀉藥不瀉或者量不夠。鄭民華舉例,使用進口的麻藥,作用時間可以算得很準,但現在使用集採的麻藥,本來用一支就能睡著的,現在需要用三、四支才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朝陽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盧長林在提案中提到,雖然缺乏臨床試驗支撐,但醫生普遍反映,與進口藥或原廠藥相比,集採藥療效欠佳,例如,使用相同劑量的降血壓藥,進口藥可將血壓控制穩定,而使用集採藥,患者血壓難以控制到正常水準或波動較大;使用相同劑量的新型口服抗凝血藥,進口藥可有效預防患者中風和肺栓塞等,而使用集採藥,患者發生中風、肺栓塞的權重較大,這使得患者和醫生對集採藥產生不信任。 由於集中採購藥品療效欠佳的輿論發酵,目前已有更多大陸醫生出來發聲,一位來自大陸知名三甲醫院的醫生在網路上提出,在他們的臨床經驗中,有些集採藥雖然通過一致性評價,但療效卻差異明顯,這些藥物的化學成分相同,但部分企業將通過一致性評價的藥品輔料更換為價格更低的輔料,而給患者用藥,生物等效性和臨床等效性恰恰是最重要的,對此,醫生們十分擔憂。 盧長林認為,集採藥的品質得不到保證的主要原因,是集採藥品價格過低,甚至低於成本價,以降血壓藥「脈優」為例,進口7片/每盒售價21.61元人民幣(下同);集採28片/每盒1.53元;進口藥單片價格3.09元,集採藥單片價格0.05元;盧長林指出,集採藥多為國產仿製,無研發成本,但其他成本仍然存在,不管是原廠藥還是集採藥,都有其合理成本,如果集採價格低於成本,則藥物的品質很難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