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區桂芝

已找到 5 則相關結果

四川重慶共組台青參訪團 區桂芝期待學生發掘大禹治水的真相

台灣高中生只知日據時期水利專家八田與一,卻不知道中國大禹治水的故事,此事不但成為國民黨立委質詢行政院長卓榮泰的議題,也成為兩岸當局交鋒的話題;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針對此事喊話台青,歡仰他們到大禹故里四川省的北川聽聽大禹治水的故事。 好巧不巧,首次由四川省和重慶市共同舉辦的2024台青巴蜀文化雙城體驗季(夏令營)9日在成都舉行開幕式,有台灣和四川、重慶近300名師生一同參加;他們 隨後也將參加11日在北川舉行的第六屆海峽兩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動開幕式暨2024大禹誕辰祭祀典禮。 參加2024台青巴蜀文化雙城體驗季的北一女老師區桂芝在受訪時指出,透過歷年的考古研究,已經可以證明大禹治水的歷史事實,再透過參訪北川大禹故里及觀看大禹祭典,台灣學生更可以了解大禹治水的真相;另一方面,對於大陸越來越重視國學教育,而台灣卻因為108課綱而喪失國學教育的機會,區桂芝也感到憂心。 區桂芝在開幕式中分享此次川渝行見聞感受,她說,來之前,有很多期待和興奮,來後,更是令心情波瀾起伏;川渝兩地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大熊貓、杜甫草堂、三星堆、大足石刻等對台灣老師和同學們具有致命的吸引力。 區桂芝說,重慶和成都就像天府之國上兩顆東西輝映的明珠,來到這裡看到、感受到、震撼到,讓不同背景的她心靈無以言說的激蕩,進行一場無可比擬的奇幻之旅。區桂芝表示,此行兩岸藝術交流也是令人印象深刻,川渝台三地年輕藝術家們以畫會友,共同探討學習進步;而她相信,在接下來體驗巴蜀文化雙重體驗性的台灣青年朋友們,帶走的是全新的體驗,留下的是難忘的青春。 四川省台辦主任兼四川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會長劉曉晨在開幕式中表示,「雙城體驗季」旨在讓廣大台灣青年感受巴蜀文化、體悟建設成就、把握發展機遇、締結青年友誼;希望大家回台灣後分享所見所聞,歡迎更多的台灣青年參加體驗季系列活動。她說,川渝地區是大陸高品質發展的視窗,川渝台融合是兩岸融合發展的縮影,希望台灣同胞特別是台灣青年抓住中國式現代化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機遇,在巴蜀大地布局人生理想,攜手合作、共用紅利、共謀發展;她還表示,四川將一如既往地為台灣青年來川交流發展、成長成才成功創造更好條件、更多機遇。 重慶市台辦副主任兼重慶市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副會長王建國則表示,首屆體驗季活動讓台灣青年朋友們親身感受巴山蜀水的獨特魅力,親自品味巴蜀文化的深厚底蘊,親自探尋川渝大地上鐫刻的民族印跡,與川渝青年朋友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共同書寫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嶄新篇章;重慶市真誠希望與台灣青年一起,搶抓新機遇、共謀新發展、共創新未來,在不斷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中交流互鑒、合作共贏,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兩岸婚姻家庭團代表、兩岸四川經濟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胡家上感謝家鄉邀請在台家庭及二代青少年回鄉參訪交流,她表示,兩岸同宗同源,親情融合不僅是對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交流,更是對兩岸同胞之間情感紐帶的鞏固;這次回鄉看到大陸建設翻天覆地的改變,鐵路密布交通便捷,感受大陸的人文底蘊與歷史脈絡,更全面地瞭解自己的故鄉;兩岸本是一家人,要多回家裡走走。 四川省台辦指出,「雙城體驗季」活動四川與重慶依託兩地歷史文化資源,吸引台灣青年到兩地感受雙城建設發展、巴蜀文化,聯手打造的以體驗性和趣味性為特色的人文交流活動品牌。 今年第一屆「雙城體驗季」活動以「青春相伴、品味巴蜀」為主題,吸引4個不同團組的台灣民眾參加;活動內容包含第十四屆台灣學生天府夏令營、「我的故鄉你的家」2024兩岸婚姻家庭川渝行、「川渝山水、親親少年」第三屆兩岸青少年成渝雙城研學營、第十三屆渝台藝術直航等。 作為首屆台灣青年巴蜀文化雙城體驗季系列活動之一的「台灣學生天府夏令營」活動,自2010年舉辦以來已舉辦13屆,成為川台青少年交流品牌項目;第十四屆台灣學生天府夏令營活動於7月8日至15日舉行,台灣學生將前往成都、自貢、重慶等地參訪;此外,還有川台學生結對交流、川台學生籃球友誼賽、台灣學生入住成都學生家庭體驗等活動。 而「我的故鄉你的家」2024兩岸婚姻家庭川渝行活動於7月3日至10日舉辦,先後前往重慶、成都、自貢等地參訪,該活動已連續舉辦3屆,吸引台灣川渝籍的兩岸婚姻家庭參與。 「川渝山水、 親親少年」第三屆兩岸青少年成渝雙城研學營及第十三屆渝台藝術直航活動於7月2日至9日同時舉行,學員先後前往重慶市區、四川美術學院、南川區、銅梁區、大足區及成都市區等地,開展書畫創作交流、參觀兩岸青年藝術聯展、巴蜀文化參訪等活動。

【108課綱公聽會】品德教育陷落!區桂芝疾呼:全面停止108課綱

108課綱除了學習歷程檔案及素養題擾民、必修時數不足及高三下學期荒廢等,最深層問題還是品德教育全面陷落。專家表示,青少年犯罪率不斷升高、校園霸凌愈來愈嚴重,我們必須讓品德教育回到課綱中;北一女教師區桂芝則表示,只要一紙行政命令,就可以停止108課綱,「就像當初前總統蔡英文以一紙行政命令停止前總統馬英九的微調課綱一樣。」 國教行動聯盟副理事長陳國祚表示,現在教育假價值中立 實際上是獨尊自由主義,這不是108課綱的問題,而是從95暫綱起已經有問題。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就容易品德敗壞,青少年犯罪率不斷升高,校園霸凌愈來愈嚴重,就是品德教育闕如的後遺症。他表示,教育如果想要培養公民,就要讓受教者有道德;品德教育、責任與義務的觀念必須回到課堂中、回到課綱裡。 「我們對不起下一代!」立委羅智強表示,過去8年,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數將近增加5成,青少年詐欺犯人數成長2、3倍,教育是百年大計,我們正在為我們失敗的教育付出代價,最令人痛心的是下一代正在付出代價。 區桂芝表示,108課綱的公民與社會無法「共好」,過於強調尊重多元性別的概念,容易誤導青少年(探索來探索去,造成性別認知的錯亂),惡化了青春期荷爾蒙盲動的焦躁,早戀的學生,沒學到感情的負責,也沒人教「發乎情止乎禮」;只灌輸人權概念,卻疏於強化對等的義務責任;主題式教學因基礎知識不足,致破碎學習,根本無法達到自主行動、溝通互動及社會參與。 此外,108課綱除了「去學科核心價值」,更可怕的是「去教育靈魂」。師道尊嚴被踐踏,所有多元選修、校訂必修、微課程、探究與實作都要自編教材與講義,以教育之名,行奴役教師之實;教師拿著專業科目的教師證,卻要教一大堆自己的業餘愛好,被逼不專業;所有學科時數被切碎,師生面對面相處認識時間不足,專業基礎無法夯實,情感信任無法建立。 區桂芝表示,108課綱已經是災難,它剷斷文化的根,摧毁性靈的故鄉;所有學科碎片化,失去教育靈魂;教育目標與結果背道而馳,忽略學生升學的現實,壓力造成身心嚴重失衡;設計理想完全不顧升學現實,剝奪學生的受教權,徒具大學選修最淺薄的表層。這個課綱不但血汗,讓師、生、行政人員全部淪陷在血汗校園;還是個學生、家長、老師全輸的「三輸課綱」;更讓學科能力嚴重下滑,品德教育全面蕩然。若原本的家庭教育不彰,學生很可能變得又笨又傲慢。 區桂芝建議,全面中止108課綱;把足夠的教學時數還給老師;無論選修、必修、探究與實作,統合由一位老師處理,讓老師發揮自主與專業,自行調配形式與比例;國文是所有學科閱讀力的基礎,籲請教育部恢復文言文篇數,健全聽說讀寫的能力,強化品德為人倫核心之本。 區桂芝說,只要一紙行政命令,就可以停止108課綱,「就像當初前總統蔡英文以一紙行政命令停止前總統馬英九的微調課綱一樣。」除非教育的目的是愚民,否則108課綱沒有不能停的理由。

【108課綱公聽會】高中廢課吃掉正課時數!學生學力直直落拖垮國力

108課綱上路5年,必修時數減少1/4,讓給微課程、彈性課程、自主學習等;加上學測在高三上學期期末登場,高三下學期形同荒廢,導致學生的所有學科能力通通下降。一女中國文老師區桂芝直批,108課綱是「不顧人間疾苦的制度荒謬」;學者專家表示,台灣是科技立國,總統賴清德也說要把台灣變成「AI之島」,但是108課綱卻正在把全台學生的基礎能力都掏空,再不補救,我們將付出嚴重代價。 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今天(30日)舉辦108課綱公聽會,國教行動聯盟副理事長陳國祚表示,台灣以科技立國,但108課綱自然科必修時數減少,導致自然科弱化,影響國力。此前教育部政務次長張廖萬堅說台灣學生PISA成績進步可喜可賀,但是要知道,疫情使得全球許多國家的學生學習中斷,「所以台灣學生PISA成績進步不是我們變厲害,而是別人退步!」建議除非學測可以納入選修,不然就必須增加自然科必修時間。 另外現在每周都排入自主學習時間,陳國祚說,這種作法只適合學習動機強烈的學生,但絕大多數動機不明確的學生會被遺棄。政策目標不應該「讓學生選喜歡的學」,不然學生通通都去打電動了;而應該改成「讓學生對所學感興趣」。尤其是私立明星高中或是有資源的家庭會幫學生規劃自主學習內容,但是公立高中就放牛吃草,如此將助長階級固化。 北一女中物理老師簡麗賢表示,108課綱時數比99課綱少,雖然教育部總是說總時數沒變,但是必修時數就是變少了。自然科以前16學分,現在只剩12學分,還要分配給物理、化學、生物、地科等4學科,老師教學受到很大影響,也影響大考中心考試範圍。希望從12學分回復到16學分。 簡麗賢表示,課綱領域應該與時俱進,流體力學就不該刪掉,量子科技、超導體 也應該納入必修。 簡麗賢說,他很認同「探究與實作」這個單元,但是偏鄉學校不見得有條件;「探究與實作」應該更務實,不要從台北看台灣,也應該關切偏鄉老師的心聲。 北一女中國文老師區桂芝直批,108課綱是「不顧人間疾苦的制度荒謬」,包括彈性學習(自主學習/微課程)占掉太多正課時間;校訂必修只是「跨科合作」的假相;以及多元選修是「為多元而多元」,只是複製了大學選修好像很豐富的假象。 區桂芝說,7月的分科測驗不考國英,所以高三下學期學生根本不聽課,上課時肯抬頭看老師一眼老師就感激涕零了;但老師也知道學生忙,像是很多學科都有「探究與實作」(歷地公物化生地),加上校訂必修、多元選修,科科要繳報告、要成果發表,學生根本做不完,這是要逼死他們嗎?要嘛就是家長跳下來幫忙,大家都累死。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主委林建增表示,高三下學期的班級已經徹底亂掉了,老師根本無法管。 立委羅智強表示,現在課程把數學簡單化,物理、化學、生物、地科時數都是舊課綱的一半;這跟總統賴清德喊出「要把台灣變成AI之島」背道而馳,再不正視錯誤的108課綱,我們要付出的代價更高,台灣就要被教育政策的失敗而掏空了。 立委葉元之說,108課綱已經上路5年,教育團體、家長團體、學生團體早就提出許多建議,教育部改善了甚麼?也許等到118課綱,我們講的問題還是一模一樣。 葉元之說,108課綱最大問題就是減少太多必修,去了1/4時數;這也影響到大學,很多大學教師跟他說,現在最重要就是要「接住學生」,不要讓學生感到挫折,很多大學開補救教學課,學生要去補那些高中時就該學的東西。 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祕書長段心儀表示,根據台大電機資訊學院資料,首屆108課綱新生微積分成績降低超過9%,最近2屆與之前2屆成績降約12%;長庚大學教師也說,社區高中的高三學生幾乎處於「不學」的狀態。學子能力下降,長久下來影響台灣產業競爭力,只能去引進白領移工。

【台商政經講堂3】搶救我們的下一代 區桂芝主張立即廢108課綱

民進黨上台後實行「去中國化」108課綱,想要讓台灣學子的文化從根開始斷掉。北一女中教師區桂芝3日在梅花新聞網「台商政經講堂」上主張,立即廢除108課綱,並即刻開始修新的課綱。 區桂芝表示,她自己在教學現場30年,親眼看到教改30年沉淪的過程,「我覺得慚愧的是,自己是否還教得出優秀校友;不是北一女學生素質變差,而是教材變少、時數變少。不是只有國文,108課綱是國英數社自所有科目時數全部被刪減!」 舉例來說,數理課程每周有2小時「探究與實作」;高一、高二有「自主學習」時間,高一每周3小時,高二每周1小時;高三下學期國英都變選修。高一、高二另外有校訂必修以及彈性學習;高一還有本土語。教師們珍貴的教學時數,就這樣被零零碎碎地吞噬。 區桂芝說,絕大多數北一女學生都不是天才,就是勤勤懇懇讀書,但現在的課程設計、升學制度(做備審資料)讓學生忙得要死,學的東西卻比以前少;另外還可能造成的副作用是階級固化,教改之後已經是如此,108課綱則讓階級不平等愈來愈嚴重;例如,有北一女學生家長是大學教授,每周自主學習時可以讓自己的孩子去大學做研究,但不是人人都有這種資源,其他人只好放牛吃草,隨著自己家庭條件而浮沉。 ●品德教育闕如 社會焦躁不安 更嚴重的是學生的品德問題。區桂芝說,過去小學的「生活與倫理」課程,現在叫做「社會」,倫理不見了;翻開課文,只有小學三年級提到家庭,稍微講一下孝道、尊重老師等等,接著完全不談生活道德,而是談權利義務等當代西方觀念;如果小孩的家庭教育好,其實就算不上學也可以學到品德,但是現在家庭功能降低,學校教育又沒有教倫理和品德,學生要去哪裡學? 「去年年底我說國文課的《廉恥》被拿掉了,很多人說那教師自己編教材啊,問題是教師的教學時數被拿掉了,學生又忙得要死,要做各種成果發表,老師想上課卻見不到學生的面!」她說。 去年新北市發生割頸案,整個社會焦躁不安,這件事讓區桂芝很難過,校園霸凌的情況比5年前、10年前更嚴重,該案家長教孩子要挺身而出,孩子卻為此犧牲。事情為何會如此?學生為何能帶刀械到學校?誰拿掉了老師在學校的管教權?現在很多老師都明哲保身,像她所屬的教育團體想要開記者會,找不到老師敢站出來,老師們說「我只想好好教書」,但若不改善社會氛圍,老師能好好教書嗎? ●葉丙成「翻轉教育」華而不實 課綱的「去中國化」更與民進黨的意識形態掛勾。區桂芝舉國文為例,她自己讀書時文言文有60篇,30年前教書時開始教改,只剩30篇,108課綱之後只剩15篇,即使是菁英學生如北一女,都可能造出「洪水氾濫,於是我家付之一炬」的句子;李永萍則說,她的同學在大學教書,現在即使是碩博士生也誤用成語。 國文拿掉文言文,填充了甚麼課呢?區桂芝說,近幾年白話文選文不如以往精彩,很多出版社為了容易過關,多選入台灣作家的作品,有些為了要接地氣還從文學獎選文,但是否足以承載文學水平? 近日新任教育部長人選出爐,是高雄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兩位政務次長是台大教授葉丙成和前立委張廖萬堅,其中葉丙成又以「翻轉教育」聞名。 區桂芝說,葉丙成曾到北一女演講,呼籲教師要「把學習權給學生」、「丟問題給學生去思考」,學生分組討論,老師巡視並適當引導;他教老師們自己錄影,旁邊倒杯酒小酒微醺、輕鬆講課,這樣反而更吸引學生。區桂芝表示,每個班級情況不同,能夠討論到甚麼程度也不同,更何況老師有進度的壓力,「葉教授」的作法,對教學第一線教師,不啻空中樓閣。 ●廢108課綱激進但很有必要 現在國會朝小野大,不少人把改革寄望在立法院,有國民黨立委主張廢除108課綱,但中間的空窗期怎麼辦? 區桂芝則認為,廢除108課綱茲事體大,也很激進,但是很有必要,她贊成立刻廢除108課綱,並即刻開始修新的課綱;至於中間的空窗期很容易度過,首先把時數還給各科老師,接著使用過去的課本,同時設計新的課綱。這些都是現成的,只是教育部敢不敢做而已。 從來沒想過自己會成為「女戰神」、成為社會運動者,區桂芝回想當初站出來的動機是「長期的積累」;當初,她也教過傳統國編版的課本,然後開始教改,原本也是充滿期待,想說每年可以教不同的課文,知識面可以拓展;沒想到30年來,對教改一步步幻滅,108課綱更令她刻骨銘心。 過去的課堂上,即使高中國文課本已經沒有文天祥《正氣歌》,但有同學會背,因為小學時,父母叫這位同學背過;又或是區桂芝在講台上背一首唐詩,全班同學跟著背完,那時的師生關係溫暖美好。 108課綱之後,在台上只要講到「中國」、講到文言文,學生的眼神就像箭一般射來,要不然乾脆趴下去不聽講了;區桂芝在課堂上多說了一些,感覺有學生就要站起來了,甚至有家長說她有意識形態,這就是「長期的積累」,所以當初她撰寫那篇「士大夫之無恥是為國恥」的10分鐘演講時,這些片段不斷浮現,也帶出了她的情緒。 ●中文能力是未來的競爭力 「台商政經講堂」主持人李永萍分享以前在台北市文化局任職時,社教館最熱門課程是讀經班、書法班,真的是秒殺;對此她和團隊是又喜又憂,喜的是家長知道這些課程的價值,憂的是如果不是公部門資源,父母又要拿錢出來給小孩補習,因為家長也知道,中文能力是未來的競爭力。 區桂芝說,這證明我們社會對傳統文化的渴求是很高的,但政治不可信,如果換人當政務官,就不會開這種課程,現在文化香火只能寄望民間,而語文教育沒辦法速成,只能細雨潤無聲。 但如果108課綱沒有辦法一次廢除,該怎麼辦?區桂芝說,她會一直做下去,會做到事情有實質改變,她並不孤單,很幸運的是家人全部支持她;另外,除了她加入的歷史新三自協會,長期關注語言教育的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理事長段心儀、教改論壇周祝瑛教授等,這些理念相同的團體在慢慢合流,也已經在拜會在野黨立委。 受到區桂芝熱情感染的李永萍呼籲觀眾朋友,如果認同區桂芝的理念,「不管你的孩子多大了,或者你根本你還在擔心教育環境這麼差,要不要生小孩,只要你感同身受,拜託你去遊說你的選區立委,修改108課綱!」 區桂芝則說,「教育興亡,匹夫有責」,或許對某些人而言,108課綱確實已經沒有新聞性,但不代表沒有事情能做,「匹夫」至少有拿起電話、致電選區立委的力氣和勇氣。

寫給那些優秀的有「志」國文老師

圖治/大陸資深媒體人 台灣108課綱修改最近因為北一女國文老師區桂芝痛陳這份課綱是「無恥課綱」,而意外引發全世界華人範圍的關注。甚至有遠在國外的朋友憤怒深夜的轉發視頻給我,給區老師點贊的同時也說這份課綱修改是「數典忘祖」。 課綱雖無「恥」 但老師仍有「志」 因為區老師那一長串陳詞裡,被影片引用的是「108課綱刪掉的經典古文,例如顧炎武的廉恥,學生不再知道為什麼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不再能夠清楚理解為什麼『恥,是清清白白的辨別』。每天新聞看到那麼多不清不白的政客,在那邊跳梁小丑耀武揚威、吃香喝辣,學生價值觀怎麼能不混淆,是非觀怎麼不錯亂,所以108課綱就是個無恥的課綱」。 之後就不免有異議提出,支持課綱修改的人會說:「顧炎武是明末的腐朽文人,看不清清朝入關明朝滅亡的大趨勢,他的廉恥觀本不值得學」(照這個邏輯只要是人寫的作品都不要學,畢竟 「人無完人」,可以學貓寫的,或者ChatGPT的作品)。也有人會說,課綱裡刪掉的文言文,只是從「必修」轉到「選修」,依舊給老師保留了大量選擇的餘地,讓老師依舊可以教學(東亞「應試」文化大家都懂,這個理由是扯淡);當然,也有本就厭惡讀文言文的年輕人會說,「學什麼文言文,沒有什麼用處,學好數學英文比較有用」。 然而看完所有視頻,最觸動我的卻是區老師的這句話,她說:「慶幸老祖宗留下豐富、美麗的文化遺產。浩如煙海的傳統文化經典,是老祖宗幾千年累積的生活經驗和生命智慧。面對全世界學習中文的潮流,今天台灣的教育政策居然無知、無情地自斷文化經脈,讓孩子對自己的文化失去深入學習的機會。請問,孩子們未來的競爭力在哪裡?我們的民族尊嚴在哪裡?文化自信又在哪裡?」 孔子說:「三軍可以奪帥也,匹夫不可以奪志也。」區老師說這是無「恥」課綱,而她的這番慷慨陳詞背後,讓我覺得她是「有志」的老師。 那些年 我有幸遇到的語文老師 大陸語文教學初中必修古詩文是61篇,高中是文言文32篇,古詩詞40首。這裡說「必修」不只是會讀,而是多數要做到「背誦」。以至於今天《鄒忌諷齊王納諫》在被搬上自媒體成為「和老闆溝通教科書」的時候,職場打工人們默契的會心一笑,想起自己搖頭晃腦背書的那一幕。 而何謂「有志」的老師,大約是他可以放下眼前的得失功利,為你「謀深遠」。上初中時遇到第一位「有志」語文老師,默許我在他的課上可以不聽講,自行讀自己任何想讀的書。發現我那時候情竇初開沈迷各類言情小說無法自拔的時候,自費送了我一整套22本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中國通史》,要我每周讀後寫成周記交給他。 第二位「有志」的高中語文老師在當時反其道而行之,讓全班學完全應試範圍外的詩,要學唐詩宋詞的押韻和格式,然後佈置每周作業。當時很多同學不滿抗議,她認真的說:「如果不知道中國詩詞裡文字的美,只當它是工具,寫出來的東西就沒有心呢,連你自己都打動不了,怎麼打動別人」。 我一直到30歲以前都很少記起當年學語文的這些細節。然而直到 30歲那年,遇到些人生的坎坷和挫折時,才重新撿起了記憶裡塵封這些當時看似「無用」的瑰寶。等我重新再讀那本落灰的《中國通史》時,在歷朝歷代興替中明白這漫長人生中,短暫的得失並不重要,忽然得到了從名利中掙脫的自在。 時至今日,我掛在嘴邊的是范仲淹《岳陽樓記》裡那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沒讀過心理學,但是這句話卻又是心理學中所說的「情緒管理」,他早就知道情緒是人心對於外界的投射,於是順境時不必過於自滿倨傲,逆境時也自然不會過於悲痛和失望。 在因為瑣事有時候想放棄堅持許久的事時,會記起魏徵那句「居安思危」,「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 源。」提前想到事物的風險,從長遠規劃,有宏觀的價值目標, 更要有長期主義的自我管理意識。 煩悶的時候可能會邀三兩好友煮茶或小酌,也常會想起《蘭亭集序》裡,「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於是會理解即使王羲之是出身琅琊王氏的東晉門閥世家「超級二代」,也會在政治鬥爭的波雲詭譎中力不從心,但是寄情山水依舊給他片刻歡愉。於是懂得即使在「高壓中也要學會給自己無用但卻有樂趣的小事」,便是古人那些風雅的心性。 丟掉不只是「傳統文化」 而是構建更宏大世界觀的機會 看到區老師時,我突然想起了我所有幸遇到的那些語文老師。當台灣很多人在討論包括《岳陽樓記》、《蘭亭集序》《諫太宗十 思疏》等在內的17篇選文細節「該不該刪」的時候,大陸更多人的疑惑可能是「為什麼要刪」。 看似「不重要」「多元化」的刪減,丟掉的卻是構建世界觀的機會。同樣課綱調整波及的台灣歷史課綱,第一次看到時也略驚訝的發現,浩瀚又有趣的中國歷史和東北亞史被放在一起。不同於大陸歷史學習中「編年體」,中國史的內容又沒有採取「朝代」而是事件的劃分,讓我啃了一年才啃完的22卷《中國通史》,在台灣的歷史課綱,濃縮成倆小時就能翻完的十幾頁。 看到有採訪年輕的台灣學生,他們說:「學習中國史沒有用啊,我覺得應該增加東北亞歷史的內容」(同學,請你去看看日本歷史教科書裡怎麼教中國史,以及日據時期台灣歷史),以及「我覺得現在的歷史學習增加了我的本地族群認同」。突然覺得惋惜,歷史這門看似「無用」的學科,卻是構建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重要路徑:我竟然不知道,他的價值是「構建本地認同」。 再說回古文,新文化運動的旗手胡適也發起過「白話文運動」,因為古文寫作逐漸成為代表舊時代「掉書袋」以及在當時中國人識字率都還偏低的時代裡,從封建王朝邁向新時代的最大阻力。然而,看到有人類比108課綱修改和胡適當年白話文運動,總覺得可笑。 胡適先生在1949年3月27日台北中山堂的還曾做過《中國文化裡的自由傳統》的演講。他說,在《孝經》中就有一章《諫諍章》,要人為「諍臣」、「諍子」。《孝經》本是教人以服從孝順,但是在君王、父親有錯時,作臣子的不得不力爭。魏徵力諫的唐太宗,在魏徵死後大慟說:「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 可見興替,以人為鏡可知得失,魏徵歿,朕一鏡亡矣」。 然而,有「志」力諫的區老師,似乎並沒有觸動修改課綱的教育部門。因為課綱修改似乎並不想教大家有「志」有「爭」,而是快速 功利的以文史為「器」,潛移默化地為政治利益服務。我們說「 博古通今」,看不到深遠的過往,怎麼又有思辨力評判當下? 區老師慷慨陳情課綱修改,她不是逆時代的潮流要求大家「學古」,也不應因為去香港研學而被扣紅帽子(請問老師不去研學,難道要去香港喝花酒嗎),而是作為一個教育者,她有著千千萬萬「有志」的教育者們最樸素的情懷:盡可能的讓還不具備鑒別能力和人生閱歷,來篩選的優劣對錯的青年一代,擁有可見 建構更加宏大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更廣闊前景的選擇。 很敬佩區老師時,感激我年少無知時曾經給了我更多選擇,而非剝奪的那些語文老師們。曾經給我開過一扇窗,讓我似懂非懂窺 見過傳統文化的瑰寶。在我成長的不同階段中,又有幸把它們重新一次次的拿出來,用心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