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劉銘傳
已找到 1 則相關結果
【愛傳媒賴祥蔚專欄】新北市新店區在靠近烏來區的屈尺、廣興一帶,漢人開墾大概是從清朝道光年間(1820年代)開始,咸豐年間(1850年代)形成聚落,一直到光緒十二年(1886年)才和平穩定。 現存兩個知名古蹟,分別見證了前面的三個時期,一是岐山巖清水祖師廟,草創於開始時期、擴建於聚落時期;屈尺民壯亭則是漢人開墾進入和平穩定時期的關鍵與見證。 屈尺、廣興一帶,本來是原住民泰雅族的居住範圍,隨著漢人開墾至此,雙方發生激烈的武力衝突,互有死傷。 漢人採取武力開墾,在道光九年(1829年)聯合多庄,「隘丁首林士雀併青潭庄、灣潭庄、蘆竹庄、粗坑庄、屈尺庄、出林口、鳳山埔庄、頂石厝、中溪洲、塗潭庄、直潭庄各庄眾」,而且訂定隘丁截殺原住民的四十員高額賞格;萬一因為隘丁疏忽而造成佃農被原住民殺害,則要罰賠十二員,「若能截殺兇番頭顱伍顆以上者,各庄公鳩捐出佛銀,每顆應賞佛銀肆拾員,除伍顆外,其餘每顆賞銀拾員。倘隘丁巡邏鬆弛,禍延庄佃,致被兇番殺死者,每壹名隘丁自應備罰收埋銀拾貳員」。當時隘丁月薪大約是二員。 漢人的人數遠多於原住民(八社總共也只有八百多名),而且在牡丹社事件之後,清廷決心好好經營臺灣,派出淮軍高階將領出身、銳意進取的劉銘傳擔任首任巡撫。 光緒十一年(1885年),屈尺庄民七人遭到原住民殺害,據傳,因為居民無法查知這七人的身份(另有一個說法,是這七人皆無家屬),庄民把他們合葬在一起,雕刻「民壯公」石牌並設置石爐以撫亡靈,後來建一小型石廟以供遮擋風雨,多年後又在上方擴建更具規模的牌位與新廟,形成今日看到的民壯亭。 因為前述七名屈尺庄民遭到原住民殺害的事件,劉銘傳對原住民軟硬皆施,一邊派軍隊壓境,展現軍威;一邊懲處先前凌虐原住民的副將,又對原住民首領給予籠絡,包括允諾給予總首領每月六兩、八社首領每月四兩的鄉勇餉銀(淮軍每月軍餉大約四兩),並且提供八社首領子弟讀書的機會,成功招撫了泰雅族原住民,從此才能開山通路,讓屈尺與廣興進入和平發展的時期。 劉銘傳巡撫在光緒十一年十月二十九日向朝廷發出的〈剿撫滋事生番現經歸化摺〉,對於整個過程留下相當詳細的說明,「臣查屈尺莊在淡水東南,離城只三十里,該處生番八社,男婦不過八百餘人,總目馬來,號稱驁桀,曾經前撫臣岑毓英招撫未成。此次臣派令劉朝祜於本月十七日帶領親兵百人,會同近莊紳士候選縣丞李秉鈞、訓導劉廷玉先往屈尺察看地勢番情;隨飭譯人入山勸諭馬來就撫,否則定於二十日派兵攻剿。馬來聞臣劾治副將潘高陞,謂其不袒官民以虐番也,則大喜;十九日親至屈尺莊求撫。所有八社番丁,皆願薙髮歸化。臣復令淡水縣知縣李嘉棠馳赴屈尺,會同劉朝祜妥為收撫,議定規章十條。每社頭目派為社丁,月給勇糧,其總目馬來,月給口糧銀六兩,按月親至淡水縣署領取,藉通聲氣。八社頭目,各選子弟一人至城讀書。生番地界,各歸各業,不許軍民侵佔。現已陸續來營薙髮矣。」 位於新北市新店區新烏路二段的民壯亭,見證了清朝時期漢人開墾從衝突到和平的階段,深具歷史意義。 作者為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歷史作家 延伸閱讀: 賴祥蔚》新店開墾後期的見證岐山巖清水祖師廟 ●部分內容出自作者新書《穿越臺灣趣歷史》(出版中)。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