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出國留學值得嗎

已找到 1 則相關結果

【梅花評論】新年 給年輕人的求學建議

杜震華/華梵大學特聘教授、中華貨幣金融協會理事 春節在即,許多年輕人面臨是否轉職,或是否再唸個學位的抉擇。在此新舊交替之際,我願意提供年輕人對於是否再唸個學位或轉學轉系,提供一些個人看法和建議,特別是讓你思考一些你可能從未想過的重點。而是否該轉職,也可以套用類似的思考邏輯,希望對年輕人會有些幫助。 學生之所以如此關心這些問題,當然有其道理。因為一旦畢業求職,開缺的人資部門立刻要審查你的學經歷,就怕會輸在起跑點上,若學歷不足或不夠好,恐怕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 這樣的擔心是合理的,因為無論是自己經驗或是聽說,都指出學歷越高、越好,找到好工作的機會越高,甚至是否能找到如意的對象,都有高度的關聯,當然學歷不能太差。但是,要「高」到哪裡才算是夠高,「好」到甚麼程度才算是夠好,卻是言人人殊,沒有一個共通的標準,也難怪許多年輕人都會困擾,到底要不要唸個更高或更好的學位? 這的確是個高難度的問題,因為,人人都有基本的慾望,想唸「能力所及的最好學歷」,來增強自己的競爭力。即使可能超過工作必須,也是攸關面子,因為別人有我沒有,似乎我就是「不行」。連找對象也可能因為「條件」更好,而可能有更好的選擇。所以,是不是唸越高的學歷、越好的學校,就是對自己更好呢? 聰明的讀者應該馬上就可以回答:不一定!沒錯,因為關係到唸書的代價和風險,也就是經濟學所說的「機會成本」。首先,更高的學歷、更好的學校,通常入學就更難被錄取,所以要爭取入學就必須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甚至金錢)去爭取,而且還不一定會被錄取。 其次,唸更高的學歷,所耗費的時間、精力(通常還有金錢)和風險,通常都會更多或更高。例如,在美國唸社會科學博士,通常要花費6年以上,還不見得唸得到,因為淘汰率和論文要求一般都高於台灣。所以,必須要非常確定這種「投資」會值得,才應該投注心血在高等學歷上。 此外,唸高級學位時,通常年齡也較大,同儕都已經畢業工作,可能有豐厚的收入,自己不把握這種機會卻去唸書,失去的工作收入就是另一種成本,都屬於「機會成本」的一部分,稍微估算一下,很可能就會讓你打退堂鼓。 但除了成本面之外,當然也必須看看,更高更好的學位可以創造出甚麼「效益」?除了薪資收入可能因為學位更高更好,而有所增加,升遷的機會也可能更多、更快,甚至有些工作非要有某種學位才可能獲得,都和我們的生涯規劃有關。 除此以外,更高、更好的學位,意味著你的學習經驗會完全不同;以我唸過的高等學位來說,碩士是在泰國,即使上課是用英語,但還是讓我有機會多了解東南亞的狀況,也交到一些泰國朋友。博士在美國唸了三所大學,更讓我深入了解了美國社會、特別是學術界的狀況,也有一些美國朋友,了解先進國家人民的思想和行為,具有足夠的國際觀。這些多多少少都成為我人生發展的資產。 所以,對於唸更高或更好的學歷,每人的「成本」和「效益」都不盡相同,有些更只能模糊估計,因為人生存在著高度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所以就難以精確評估,所以也不太可能給出一個標準答案。因此,我通常會告訴學生,看你要追求甚麼;若你很重視物質生活,那就必須多重視「收入」的考量,也就是收入的考量權重要更高。若更重視人生的經歷和心靈的豐腴,收入就不必過於計較。 以「收入」為標準來看,我出國留學的成本其實極高,或許是個划不來的「生意」:我因目標變化,換了好幾個學校,前後花了7年半時光才唸完碩博士,也就是放棄了7年半在銀行的「高薪」;加上7年半在銀行大概可以升上襄理或科長,其待遇比起我回國初任教職的又高上許多。如果職業生涯是25年,假設每月月薪平均差異5萬元新台幣(這是保守估計,幾位和我程度相當的好同學都幹到銀行高層,待遇極高),到退休時的薪資待遇差異,就達到1500萬元。 還有,我進了金融界的同學都買了房子,當時一幢公寓房子大約1千萬元上下,這些房子後來的價格都翻漲了2倍上下,而我卻在回國後從無殼蝸牛開始奮鬥,所以我單單是沒有房子就損失了約2千萬元。因此,若要精算收入差異,我因出國留學可能「損失」了3500萬元以上。 上面還沒計算留學期間7年半所放棄的銀行薪資收入,也沒計算出國唸書期間的學費和生活費等,雖然絕大多數的時間我是有獎學金的。還有,在美國唸書的各種壓力之大,非親身經歷難以言說,有人壓力大到心臟病突發辭世好幾天才被發現。大部分的學校台灣學生都不多,和異性交往成婚的機會極為有限,很多人晚婚,到年紀一大把才成家生子,包括我自己,這些都是難以計數的「成本」。 因此,留學對我的「收入」而言,絕對是個大大虧本的生意!這些「機會成本」和「效益」的統計,很多年輕人在追求高學位和好學歷時,經常忽略或低估其代價之巨大。 但若唸博碩士只有高成本,沒有高效益的話,就不可能吸引到如此眾多的台灣學生出國唸書,我大約1984年在美國看到報導,全美國有6萬名台灣留學生,是全球各國之首,顯然唸個洋博碩士還是有巨大的效益,那麼是那些呢? 首先,當然是語言訓練;所有的課程全部英語,和同學互動交往,和所有人互動或是看電視電影也全是英語,英語的能力當然顯著提高。但並非每位留學生都會如此,如果自己不努力學習,英語能力的提升還是有個極限,除非高中或大學就出國留學。而其他的留學效益,大概就是你在國內看到那些洋博碩士們「光鮮亮麗」的一面,但卻都是非常辛苦換來的成果。也不是每位出國唸書的人都會如此成功,許多人回國後也是非常辛苦地謀生,還沒有「關係好」的未出國者如意。當然,若要留在國外發展,出國唸個碩博士的確是條捷徑,但在先進國家生活,也比在台灣辛苦,競爭壓力之大和生活之單調,其實是大部分華人的寫照。 最後,我稍微談一下選校、選系或轉系的議題。在我們那個時代,分工不是那麼精細,各學門的基礎知識也不太多,往往可以見到政治系畢業的,一堆都在金融機構工作,而且相當出色;因為,即使是念政治系,只要唸過幾門經濟系的課,也可以去考金融特考,因此,當時是選校比選系重要。 但是,今天情況完全不同。選系的重要性大大超過了選校,因為科系分類嚴謹,專業更深化,沒有真正的相關科系,是不會被錄用的。而文法科系的需求就是那麼少,如果不是極端優秀的文科人才,真的會喝西北風,當然家境良好的另當別論,否則真的要看看自己,還是應該以實用為主。 然而,由於今天的學制彈性較大,不一定要完全犧牲自己的興趣。你可以用輔系或雙主修的方式,在興趣和專業之間求得一個平衡,因此多少兼顧了兩方面。而至於學位的高低,實用的學位到碩士即可,若非要以研究或進入大學當教授為主,真的不必唸到博士,因為成本非常高。跨領域的雙碩士也可以考慮,在職業上的競爭力經常會超過博士。 轉系,在美國基本上沒有這種問題,因為是入學後再由自己決定主修和選課,但台灣就是個問題。在台灣,熱門科系的轉系和轉校比都大學聯考相對容易些,但還是不容易,還好有輔系和雙修可以部份彌補轉系不易的缺憾。 總之,唸書求學要如何選擇,必須有相對清楚的了解和粗估,再做出選擇為佳;否則極可能會失算,甚至放棄了原有的好前程。但無論如何,興趣和個性最為重要,若有堅強的興趣,再難的路也通常會樂在其中,否則就可能痛苦無比或得不償失,祝年輕朋友們都能順利、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