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六部曲
已找到 2 則相關結果
朱宗慶打擊樂團2024擊樂劇場《六部曲》,是2010年以來首次脫離戲劇文本的全新嘗試,將以6首特色各異的打擊樂曲,配合精準的燈光、影像、舞台與服裝設計等劇場元素呈現。藝術總監朱宗慶表示,早在創團時期,樂團就有許多與劇場元素結合的作品,像是《脈動的大地》《音樂劇場-夢風鈴、《狂放部落》等,那時還沒使用『擊樂劇場』這個名詞。2010年發表「擊樂劇場」概念後,前兩部作品《木蘭》《泥巴》結合戲劇文本,直到今年的《六部曲》才又拋開文本。朱宗慶說:「對我來說,這是回到原始初衷,把音樂純粹結合劇場元素。未來在擊樂劇場創作上,有無文本的表演方式,我們都會繼續嘗試。」 這次《六部曲》中首先登場的是全新創作「六棒傳奇之琴鍵奇緣」,在資深團員吳珮菁的領軍鑽研下,馬林巴木琴的六棒技法成為朱宗慶打擊樂團團員們必備功夫,駐團作曲家洪千惠便以此為靈感,讓8位團員在8台馬林巴木琴配置下,展現各種特別的六支琴槌使用法,甚至會出現一人同時敲兩台琴、敲非琴鍵部件等少見絕活,可說是六棒木琴的武林秘笈大全。 「鼓與光」則是串連兩首經典鼓樂作品,美國擊樂家海森弗(Thom Hasenpflug)的《尖刀》(Bicksa)與美國作曲家盧斯(Christopher Rouse)的《伯罕先生》(Bonham),舞台上共會秀出超過50面鼓,在8位擊樂家棒下敲出震懾底心的節奏。「生命的喻示」改編自澳洲作曲家魏斯雷科(Nigel Westlake)同名創作,使用了大量非洲、亞洲與大洋洲等地特殊樂器,並動用大型機關旋轉舞台,展現擊樂蘊藏的初始生命力。 朱宗慶打擊樂團長年合作作曲家Koji Sakurai(櫻井弘二),本次也獻上作品「尋聲之境:遇」。此作改編自2009年《這兒是香格里拉》電影配樂,並採用全女性團員安排,打擊樂、人聲與音響設計陳俊成所搭配的現場喇叭空間音效,將引領聽眾一同尋覓心中的桃花源。 最後登場的「鬥陣」,是朱宗慶打擊樂團資深團員何鴻棋創作的經典曲目〈鑼鼓慶〉進化版,並邀請武術功底深厚的肢體設計葉晉彰加入,展現傳統鑼鼓技藝的力與美。參與本場演出的全數19位團員屆時將全部上陣。2024擊樂劇場《六部曲》將於10/3至6日於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6場,並在11/2至3日於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歌劇院演出2場,11/23至24日於台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演出2場,票券已全數啟售,購票請洽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
自2010年推出擊樂劇場《木蘭》開始,朱宗慶打擊樂團以「擊樂劇場」的表演形式,消弭音樂與戲劇之間界線,現宣布推出第三檔擊樂劇場《六部曲》將直接去除對語言的依賴,回歸純粹的擊樂震動,在《六部曲》裡不會有先前「擊樂劇場」裡慣用的台詞或是劇情,朱宗慶特別強調「劇場不等於戲劇」,每一個段落都是把某種擊樂形式與劇場元素緊密貼合,「音樂內容與劇場元素,同等重要,這也是為何《六部曲》會在戲劇院演出,而非音樂廳演出的原因。」 探究《六部曲》創作起源,可以從藝術總監朱宗慶的大哉問談起,朱宗慶表示:「在疫情無法演出時,我一個個問團員『什麼是打擊樂?』『什麼又是打擊樂器?』」對於技巧純熟的團員們來說,多年來,這個問題在經年累月、馬不停蹄排練演出的日子裡,甚或已少有機會再去思考有關擊樂的本質。然而,在疫情期間,整個表演藝術領域經歷潛沉,從而讓打擊樂團有機會重拾這個自我提問與反思。」 經過一番再次思索,深掘自身與打擊樂之間的關係後,朱宗慶打擊樂團將追尋各種擊樂形式的終極演繹,化為6個曲目段落,《六部曲》將以駐團作曲家洪千惠的全新創作「六棒傳奇之琴鍵奇緣」做為開場,在讓人目不轉睛的8台馬林巴木琴8人48棒揮舞下,對比六棒技法及武林功夫。接下來的「鼓與光」則是以電腦燈光串接經典鼓樂作品,挑戰精準極限。 「蘊」利用鍵盤樂器演奏兩首阿根廷作曲家皮亞佐拉經典〈遺忘〉與〈自由探戈〉,並與舞蹈肢體呼應柔情萬千。「生命的喻示」則運用燈光搭配各地傳統樂器律動,傳達世界音樂的原始真摯。「尋聲之境:遇」則改編作曲家Koji Sakurai(櫻井弘二)《這兒是香格里拉》的電影配樂,玩轉人聲與空間音效的交織對話。最終的「鬥陣」則會動員19人的大型編制,加上拋棒與鼓陣等隊形流動,呈現經典曲目〈鑼鼓慶〉的擴大終極版! 2024擊樂劇場《六部曲》將於10/3至6日於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6場,並在11/2至3日於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歌劇院演出2場,11/23至24日於台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演出2場。購票請洽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