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健康
已找到 13 則相關結果
代謝症候群被譽為健康的隱形殺手,其風險不容忽視。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台灣20至64歲的成年人中,每10人中就有2.5人罹患代謝症候群,這種症狀長期下來可能引發多種慢性疾病。為提高公眾對代謝症候群的認識並推廣預防措施,國民健康署將於9月7日起,分別在北、中、南部城市舉辦「戰勝代謝症候群」闖關活動。 該活動在於幫助民眾了解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子,並掌握「健康6秘訣」,還有機會贏得1,500元數位禮券等豐富獎品。活動將於9月7日到8日這兩天在基隆市和平島地質公園展開,隨後於11月3日和11月10日分別在台中中央公園及台南新營體育場進行。 根據醫師表示,要破解代謝症候群有6大健康秘訣,分別是: 1.正確量腰圍:早晨空腹時,除去腰部覆蓋衣物,用腰圍尺測量腹部中線的腰圍。 2.722量血壓:建議18歲以上民眾每年在家量血壓,連續7天,每天早晚各測量2次,並取平均值。 3.均衡飲食:遵循餐盤6口訣,確保每天均衡攝取奶類、水果、蔬菜、主食、豆魚蛋肉及堅果種子。 4.規律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的中度身體運動,如健走、游泳或騎自行車等。 5.戒菸撥63:通過4步驟戒菸或撥打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尋求幫助。 6.定期檢查:利用國民健康署提供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每3年(40至64歲)或每年(65歲以上)進行全面檢查。 此外,活動設有寓教於樂的挑戰,參與者完成闖關任務並填寫問卷,即可獲得紀念禮物。此外,參加者可拍照打卡並上傳至社群平台,前30名按讚數最高者將獲得1,500元數位禮券,其他參與者則有機會參加抽獎。
文/蘇立仁博士 國立中央大學科技反毒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 人體在面對及適應壓力時,一般會透過3種方式來處理,第一種是利用神經傳導物質(Neurotransmitters),這是存在於神經系統內的幾種化學小分子,其目的是從一個神經元到下一個神經元在進行訊號連結時,扮演神經元之間的溝通角色,可以造成大腦思考決策及行為等功能。 人體調控身心壓力的生理機制 第二種方式是利用內分泌系統(Endocrine system)。前面提到的神經系統,其反應及產生的結果是非常快速的,然而,人類在長期面對壓力所產生的生理反應,大部分是由內分泌系統來調控,而其中最重要、也最被人們了解的,就是「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hypothalamic pituitary adrenal axis stress response; HPA axis stress response,見下圖,以下簡稱HPA軸)」的壓力反應路徑。 下視丘和腦下垂體的生理位置,位於大腦最深層的原始腦部分,下視丘的底部前方就是腦下垂體(見下圖)。當下視丘受到大腦其他區域的壓力時,會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CRH)進入腦下垂體,讓腦下垂體前葉釋出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drenocoricotropic hormone,ACTH)。 而被釋出的腎上腺皮質激素,會透過血管輸送到腎上腺,促使腎上腺皮質(Adrenal cortex)分泌糖皮質固酮(Glucocorticoid),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可體松(Cortisol)。 在過度或長期面臨壓力時,過量的糖皮質固酮會讓人處於一種極度緊張、又焦慮的狀態,甚至會導致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病原體。 從過去的經驗得知,「HPA軸失調」與許多情緒及官能性疾病有關,例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憂鬱症、焦慮症、躁鬱症、失眠、慢性疲勞症候群、酗酒、肥胖、產後憂鬱症、金錢症候群、骨質疏鬆等等。而量測血液中的「可體松」濃度,便成為測量壓力的一種侵入式生物感測指標。 第三種調控壓力的方式,是透過自律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自律神經系統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一部分,包含了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當情緒高漲或遇到緊急危難時,交感神經系統會被大量活化,以便能夠成功戰勝危機或逃離。若需平靜,則副交感神經系統就會把生理狀況拉回至平衡狀態,以解除壓力,像是增加唾液分泌、瞳孔縮小、降低心跳速率及血壓等等。 非侵入式健康量測工具 更貼近民眾需求 由於目前科技的研發日新月異,生物感測器已在我們生活周遭無所不在;不論是食品安全、藥物開發、環境汙染監控、遠距離醫療照護,乃至生物醫學發展的研究,都已應用得非常普遍。 最近更因發展出穿戴式裝置結合智慧手機軟體介面,讓生理監控及健康量測的方式更貼近民眾需求。尤其是非侵入性的生理感測器,更讓一般民眾的接受度大大提升。 如果能再結合生物醫學相關的大數據及人工智慧裝置,可以想見,未來人類的生活品質及檢測身心壓力的應用產品,都會出現在生活之中,而其中,藉由唾液澱粉酶來測定壓力指數,就是這類應用儀器之一。 唾液澱粉酶含量—檢視壓力的間接指標 唾液腺的主要產物是唾液,其成分主要是由腺泡細胞所產生,並在神經刺激的控制下釋放出來。而大部分的酶,則是在腮腺合成(占總量80%)。 唾液澱粉酶是食物消化過程中,在口腔咀嚼階段的重要酵素之一,約占40%的總唾液蛋白質。澱粉酶,顧名思義,就是將食物中的澱粉,藉由澱粉酶的作用,將其水解成比較小片段的多醣體;所以在咀嚼饅頭類食物一段時間後,會覺得口腔有甜味,就是唾液澱粉酶與澱粉作用後,所產生的結果。 在自律神經系統調控方面,還有另一種回饋機制,稱之為「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sympathetic adrenomedullary system,SAM system)」,尤其是在身心狀況呈現極度壓力時,交感神經會大量興奮、活化,並直接透過乙烯膽鹼(Acetylcholine,ACh)調控腎上腺髓質(Adrenal medulla)的細胞,開始分泌大量的腎上腺素(Epinephrine)與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 這兩種荷爾蒙會藉由血液運送到全身,以應付緊急危難的狀況,此時,口腔唾腺會大量分泌唾液澱粉酶及相關的蛋白質。但相反地,如果唾液澱粉酶的含量低,則會處於較平靜的狀態。 目前在台灣,檢測唾液澱粉酶的生物感測儀器,是運用於森林相關科系與臨床外科手術的術前與術後心理壓力指數的研究。由於量測方便,不需抽血,也被歸類為非侵入式生物感測的儀器之一。 禪定減壓實驗 一般說來,禪修初期會以練習腹式呼吸入門,藉由緩慢的呼吸,活化副交感神經,進而平緩紛亂的思緒。 從以往的測試經驗得知,初入門的修行人,在修行技巧、體悟及入定深度還未熟練之前,個體的差異影響及變化會比較大(數據未在此披露)。不過,雖然呈現降低壓力的幅度並未達統計意義,但或多或少都有降低壓力的趨勢。若是長期修行者,則實驗數據會呈現出情緒明顯穩定的狀況。 以下的實驗,是檢測禪定對紓解身心壓力的影響及評估: ◎受測對象:男性,49歲,公教人員,修行印心禪法10年以上。 ◎禪定前5分鐘,先量測唾液中的澱粉酶含量。 ◎禪定1小時後,在5分鐘內再作一次唾液澱粉酶含量的量測。 經比對前後量測結果發現,受測者在禪定之前的唾液澱粉酶濃度約為每公升3萬6000單位,而禪定後的濃度則大幅下降為每公升8000單位。禪定後的唾液變化,比禪定前大約減少了78%的澱粉酶分泌(見下圖)。 由此可知,禪定是可以透過抑制「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迴路,而明顯減少或抑制壓力的產生。 雖然最近已發展出量測唾液可體松含量的檢測儀器,但其測量靈敏度並不如直接從血液偵測來得精準。概括來說,受到壓力影響涉及的生理器官相當多,而且會造成複雜的生理反應。 近年來,生理學的研究者也努力發展出可以量測壓力的生理反應,例如腦波測定、功能性磁振造影掃描、心跳變異率的測定等等。而以非侵入性生理訊號的量測,也就是利用澱粉酶來偵測壓力指數,是一般民眾覺得方便、也較具接受度的方法之一。 從前面的實驗案例可知,禪定是可以有效降低焦慮、恢復平靜的方法,甚至可以減緩老化、避免慢性疾病的發生。從改變生理調控路徑,進而減少壓力產生,證明禪定對於身心健康醫學,確實具有實質功效。長遠來看,推廣禪定,將有助於預防醫學與抗衰老醫學的發展,並可減少健康保險的支出成本。 蘇立仁博士 小檔案 學歷:國防醫學院生命科學研究所博士 現任:國立中央大學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副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科技反毒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 國立中央大學高通量實驗分析核心設施主任 財團法人博愛文化基金會董事 財團法人世界領袖教育基金會董事 中華民國天然藥物協會永久會員 愛群生醫國際董事 社團法人婦幼健康促進協會專業諮詢委員召集人 修行資歷:自1990年修行印心禪法迄今
即使「二哈」傻得讓你哭笑不得、柴犬會鬧小脾氣,但牠的笑容超療。養一條狗讓人覺得不在孤單。其實不光是在感情上讓人覺得不太寂寞,「汪星人」對人的健康還有著很大的幫助。牠不僅給生活帶來了很多的快樂,還讓鏟屎官的身心健康都特別的完美,真的是很棒的一種寵物。 作為一個合格負責的鏟屎官,每天都要帶著狗狗出門走走,在和狗狗出門運動的時候,鏟屎官自己的身體也得到了活動的,這樣就可以讓身體無形中有了伸展的機會,如果遇上開心活蹦亂跳的「二哈」,主人的運動量還會大大增加。養狗人比不養狗的人,每天都要多運動半個多小時,這中間就有了很多的運動步數,長久下來身體肯定會很健康。 養狗還有關鍵性減輕壓力的作用,因為鏟屎官每天上班都很勞心勞力,但是下班之後就跟著狗狗一起玩耍,回家也不用冷冰冰的房子,狗狗每天都會在家裡等著鏟屎官回來,給你一個極度熱情的歡迎儀式。特別是遛狗的時候,在很大程度上就把鏟屎官的壓力給減輕了,這樣沒有壓力的鏟屎官,對身心健康也會有很大的助益。 有很多飼養狗狗的鏟屎官,如果有輕微的抑鬱症,但是養狗就能幫助鏟屎官對抗抑鬱症,狗狗能夠改變人類的情緒,讓人類產生快樂的感情,不會再感到焦慮。而且狗狗還能夠幫助鏟屎官和他人交往,幫助主人建立自信,這都是狗狗能給你有陽光的生活。 養狗的人會更加有耐心一些,因為每天都要細心的照顧狗狗,沒有耐心是不行的。長期和狗狗相處之後,還對小動物們更有愛心與同情心。 這些都是養狗帶來的好處,你是不是也想養狗了呢?
貓咪由於天性擅長隱藏,牠不會說話如果有點小毛病還總喜歡忍著,盡量把所有弱點都隱藏起來,當貓咪身體狀況出現了明顯異常,可能病情已經較為嚴重了。所以作為貓奴們,必須通過觀察貓咪行為來瞭解主子是否安康。 貓咪如果生病了,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行為反常,比如平時很皮但是突然變乖了,平時很饞嘴但是突然不愛吃東西了。 首先,喵主子的生活也是有規律的,如果到了貓咪平日裡活動的時間,卻連續兩三天都沒動動靜,或者平時用鬥貓棒玩具和零食召之即來,現在完全不搭不理,就很有可能是牠正在忍受著病痛煎熬。 再從飲食方面看看,如果貓糧一兩天都基本沒動,不管給什麼美食和罐頭都沒有食欲,甚至完全不吃不喝,最好馬上帶貓咪去看醫生。人也一樣,生病了不舒服就會沒有食欲,也許只是個普通的感冒,或許還有其他更為嚴重的病症。 如果貓砂裡的便便不是條狀,卻是不成形的軟塊狀甚至呈流體形態,這些是貓貓拉肚子了;如果貓砂裡的尿液顏色變深、貓砂結塊變小變多,或者貓咪一反常態不願意去貓砂盆排泄,而且發出怪叫聲,貓奴們就要注意主子是不是罹患了泌尿或者是消化系統疾病。 如果貓咪身體某個部位紅腫、有硬塊、有外傷、淤血、脫毛;眼睛、耳朵或口腔裡有大量分泌物,撓耳朵直到表皮出血,嘴巴不閉合伴有大量唾液白沫;時常嘔吐、貓毛無光澤、日漸消瘦;行動出現障礙、無法正常站立;經常更換睡眠場所或專找安靜避人的地方躲藏等,這些都是貓咪受傷或生病的表現。 養了貓就要愛牠照顧牠,不是單單只給食物、更換貓砂而已,這樣就不是一個合格的貓奴。每天都要花點時間陪伴你的主子,通過與貓咪的互動,多細心關心牠是否健康之外,還會可以讓貓咪感受到來自飼主的關心和愛。縱使貓咪生性冷淡,牠也會懂得來自於貓奴如淘淘江水的愛意。
有人說,觀察一個人的健康可以從他們的飲食習慣開始,但你知道嗎?觀察你的狗狗健康的秘密武器可能就藏在它們的大便裡!是的,你沒聽錯,我們要聊聊狗狗的大便,而且要讓這話題變得有趣起來。 便便的外觀篇 首先,我們得知道健康的狗狗大便看起來應該是什麼樣子。理想的狗便便應該是巧克力棒的形狀和顏色(有點粗啦)。如果你的狗狗拉出來的是小提琴形狀或者是霓虹色,那你可以先帶牠去看獸醫了。 便便的質地篇 質地也很重要,健康的狗便便應該像剛做好的黏土,既不太硬也不太軟。如果你的狗狗大便硬得能當鉛筆擦使用,或者軟到像是準備好的煎餅麵糊,那可能是飲食需要調整的信號。 便便的頻率篇 頻率也是個指標。一般來說,狗狗一天應該大便1到2次。如果你的狗狗像是設定了鬧鐘一樣準時大便,那你可以放心,牠的腸胃運作得很正常。如果牠大便的次數多到你懷疑牠是在參加什麼神秘的大便馬拉松,那就要注意了。 飲食與便便的關係 別忘了,狗狗的飲食直接影響大便的狀態。優良的狗食才能產生優良的便便。如果你在狗食裡發現了奇怪的成分,比如彩虹糖或者是微型火箭,那麼大便的形狀和質地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記住,維持狗狗的健康不僅僅是帶牠散步和定期看獸醫,觀察大便也是關鍵的一環。下次當你在清理狗狗的「意外」時,不妨仔細觀察一下,那可能是瞭解狗狗健康狀況的重要線索。最後,記得在處理大便時戴手套,畢竟這是場科學實驗,安全第一! 祝你和你的毛孩子健康快樂!🐶💩🔍
【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你常常因為身邊的事情頭痛或是各種不同的原因造成頭痛?但是頭痛有不同種類,讓理科太太告訴你頭痛的不同!你目前人生是在經歷以下的階段嗎?老闆聽不懂人話、主管鬼打牆、作業功課太多、媽媽嫌你嫁不出去、閨蜜跟渣男一直糾纏在半夜打電話來哭訴,或是結了婚以後老公喜歡碎碎念、小孩不愛吃飯、婆婆愛半夜過來幫你蓋棉被,如果你有以上狀況的話,那你可能有頭痛的問題,來聊聊頭痛是怎麼回事吧!頭痛有很多種,最常見的就是偏頭痛跟肌肉緊縮性頭痛,先來講講肌肉緊縮性頭痛,英文叫做Tension,當你的頭部、頸部到背部的肌肉都非常緊、拉扯造成你的頭會痛,如果你心情不好、焦慮、睡眠不足、很累的話,就容易造成你肌肉緊繃,可以按摩緩解。偏頭痛英文叫做Migraine,抽痛或者是脹痛有可能出現在單邊,偏頭痛嘛!也有可能出現雙邊、後腦勺,甚至整個頭都痛,可能的原因有很多種,壓力大、睡眠不足、季節變化、過敏、賀爾蒙不平衡、宿醉,都有可能造成偏頭痛,當然也有可能同時產生緊縮性頭痛跟偏頭痛。第三種理科太太特別想要提一下的叫做「吃冰頭痛」,英文又叫做Ice cream headache 或是Brain freeze,總之就是你吃冰或喝冰的太快,就會造成頭痛,要防止的方式就是吃冰不要吃得那麼快,如果當下還是覺得很不舒服的話,因為舌頭畢竟是比較溫暖的,就去頂住口腔的頂部,想辦法讓它溫暖,或是想辦法吸進一些暖空氣,從鼻子和嘴巴進去,試試能不能舒緩剛吃下的那些冰。有些食物容易造成頭痛,例如柑橘類、辣的食物,實際的原因還沒有人清楚,例如在美國常常有人討論的熱狗,因為它裡面含有Nitrates(硝酸鹽),硝酸鹽可以讓血管擴張,被用來治療心血管疾病,也被用來保存肉品,醃漬肉品的紅色就是硝酸鹽跟肉作用產生的顏色。頭痛的原因很複雜,至今沒有完全被了解,猜測的原因可能跟血液流量到腦部的多寡有關,硝酸鹽因為會讓血管擴張,所以血液到大腦的流量就會改變,有可能造成你原本的頭痛更頭痛,或者讓某一部份的人會變得更頭痛。咖啡因就很有趣了,有些人每天都要喝咖啡,他們覺得一天不喝咖啡頭就會很痛,那原因是每天都喝咖啡,就會有咖啡因在身體裡面,咖啡因會收縮血管,一旦你不喝咖啡,咖啡因就會慢慢被你的身體代謝掉,原本被收縮的血管就沒有收縮了,一樣會改變它的血流量,有些人就會造成反彈性的頭痛。除了按摩可以讓肌肉不要那麼緊繃、舒緩這些緊縮性的頭痛之外,你也可以試著做一些生活型態的調整改變,把那些容易讓你焦慮、壓力大的人事物移除掉,該分手的分手、該封鎖的封鎖、該辭職的辭職、該斷捨離的就斷捨離,放慢腳步過生活,除此之外,你還可以試試看止痛藥。市面上常見的止痛藥成分有阿斯匹林,有些藥甚至會混著咖啡因,理科先生說,一般來說不推薦使用有咖啡因的頭痛藥超過一天,尤其是身體可能會產生耐受性的藥物,當你一停藥,可能會發現頭痛又回來了,有人稱這個現象為反彈作用,如果吃了止痛藥後,頭痛一直都沒有停止或是必須不斷服用止痛藥的話,那麼應該要去看醫生做進一步檢查,或是去專科門診。當你試著減輕頭痛的同時,也別忘了要盡量移除容易讓你頭痛的原因,有假說提到血流量會影響頭痛,但至今還沒有確切的證據,理科先生認為注意食物對血管的影響,是不是真的因為吃了某些食物容易造成頭痛,這是有幫助的。有些偏頭痛吃了止痛藥還是會痛的,那就要趕快去看醫生囉!
【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大家最愛在夏天吃海鮮料理,但重金屬問題讓你卻步嗎?理科太太告訴你該如何選海鮮,讓你最安全的吃!夏天到了就是要大吃海鮮啊!理科太太和大家討論一下「海鮮重金屬問題」,以及什麼是海洋弧菌。大家一般聽到要吃深海魚的時候,可能會覺得「喔~是不是很多重金屬我不敢吃」,但其實海鮮重金屬殘留的問題在於「那隻魚在食物鏈的位置」,比牠在海洋的深度更有關係,所以並不是深度越深重金屬殘留就越高,這絕對是錯的!無機汞經由微生物轉化變成有機汞,在水中被植物吸收,小魚吃植物、大魚吃小魚或浮游生物,你越在食物鏈上端活得越久,就會累積越多的汞。如果你真的很擔心重金屬殘留的問題的話,就盡量不要吃大型魚類的魚頭、魚皮、內臟還有脂肪,這些都是重金屬容易殘留比較多的地方,畢竟汞這種重金屬會傷害人體中樞系統,如果懷孕哺乳的時候挑小一點的魚來吃,鯖魚、鯡魚、沙丁魚、秋刀魚等等都還不錯,其實你如果真的嘴殘,偶爾吃一點大型魚也沒關係,真的不要自己嚇自己,理科太太鼓勵大家多吃魚代替紅肉。討論完重金屬之後再插播一下海洋弧菌,夏天到了大家都愛吃魚肉,海洋弧菌跟霍亂弧菌其實來自於同一個家族的病菌,是屬於急性細菌性腸道傳染病,但因為它發病迅速,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就醫的話,致死率很高,以致大家都很害怕,但發病去看醫生其實沒有那麼糟糕,那些細菌碰到胃酸基本上就會死了,除非你吃了非常大量或是胃酸分泌有問題、免疫力不好,才會比較容易被少量細菌致病。如果你在吃蝦貝類時手上有傷口,牠是生的話,你去摸那些海洋弧菌、創傷弧菌,它就會跑進傷口,要小心,一旦被劃開傷口的話,一定要把髒血擠出來,然後馬上看醫生,50%以上的牡蠣和10%的螃蟹都被發現帶有海洋弧菌,海洋弧菌不耐熱,所以勁量煮熟就不要吃生的,畢竟生的貝類裡也可能帶有寄生蟲,殼打開之後再多煮個3~5分鐘會比較保險。
【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常常聽說吃某種食物會讓體液的味道改變嗎?這或許是真的!理科太太用科學告訴你飲食造成的影響!網路上經常看到有人在討論「吃某種食物會讓你改變身體的味道」,體味、汗味、精液的味道,甚至是陰道分泌物的味道,甚至理科太太身邊的人也在討論「吃鳳梨」到底會不會讓精液變香,想要讓自己的體液變香的理由是什麼,理科太太完全不想知道,但值得被討論的是,這背後到底有什麼科學意義呢?再講身體的味道之前先來講講「體液」。你會流汗,汗本身是沒有味道的,但是在腋下跟肛門、陰部附近的頂漿腺一開始的分泌物是無色無味的,但因為周邊細菌的關係,它去分解那些汗就產生了臭味,所以會讓狐臭或肛門附近的臭味特別明顯,當然,遺傳、年齡、體重、飲食、基礎代謝率都會影響到排汗程度跟方式,但影響排汗的臭味還有一個很大的元兇,就是身上細菌的品種。社交上,就算不香但也不能臭,是基本禮貌,究竟什麼樣的食物會比較容易改變身體的味道呢?首先來談談蘆筍吧,你吃蘆筍的時候有聞到尿變臭嗎?食物吃進身體裡面之後,身體的酵素會把它切成很小的片段,有的時候身體沒有辦法完全的消化,這些有味道的片段可能會出現在體液裡面,隨著尿液排出,甚至你會發現當咖啡喝得比較多的時候,也可以從尿味中感受到一點點的咖啡味。其實在蘆筍裡面有一種東西叫做蘆筍酸,我們在消化的時候,它就被我們體內的酵素分解,然後產生含硫的化合物,含硫的化合物也就是為什麼吃完蘆筍之後尿裡面會有臭味的原因,不管你有沒有聞到尿味,或是發現你的尿有沒有變臭,科學家可是重複的讓非常多人吃完蘆筍,尿尿之後再讓其他的人去聞那些尿,才發現有些人吃完蘆筍之後,會製造出有臭味的尿,有些人不會,有些人就算製造出來也不一定聞得到,你要是真的很有科學精神的話,不如吃完蘆筍請旁人一起來聞一聞。總之,要是你怎麼樣都聞不到吃完蘆筍之後尿的臭味,那也只是表示你身體少了那個可以分解的酵素而已,在煮水煮蛋的時候,你會聞到那個很濃、很像屁的味道,爛掉的蛋、臭鼬的味道,那些臭味的分子裡面都含有硫,所以吃含硫多的食物,例如白色、綠色花椰菜,大蒜、西瓜、番茄、白菜,都有可能讓身體變臭,汗裡面有水、鹽分、蛋白質、脂肪酸,所以愛吃含有大量脂肪酸肉類的人們,也容易使皮脂腺、頂漿腺,分泌含較多脂肪酸液體,細菌就有非常多東西可以分解,也會讓你的體味變得比較重。當喝酒進去之後,酒可能也會讓你聞到一些酒味,體液包含血液、唾液、精液、淚水、尿液、汗水、淋巴液、腦脊髓液和胸、腹、心包腔液,照理來講,會影響到體液味道的食物,就可能影響到精液和陰道分泌物的味道,畢竟精液裡面除了精子之外,還有酵素、蛋白質、礦物質,還有一些被代謝到已經非常小,可是還沒有被完全排出的小分子,但因為研究需要經費贊助,很可能因為研究這個東西沒有非常大的經濟或是科學價值,所以還真的找不到太多相關論文。民間傳說告訴你吃很多鳳梨、新鮮的莓果、木瓜、柑橘類,可以讓你的體液味道變好,BBC和VICE都有特別找人做實驗,例如連續幾天就只吃特別的水果飲食或如何,但因為它重複性沒有很高,人也沒有算非常多,比較算是個人經驗,不算是大型實驗,只是他們紛紛指出真的吃了鳳梨、莓果之後有讓體液味道變得比較好。理科太太真心相信這是非常有可能的,只要你真的改變自己的飲食,而且鳳梨不是吃幾片,可能天天吃好幾顆這樣子!
一名37歲的中年男性,因長期疲倦乏力、胃口不佳、頭暈貧血就診後,確診罹患第四期乙狀結腸癌合併肝轉移。原先幸福的家庭與生活,一夕之間全被打亂,好在有妻子的陪伴與支持,讓患者鼓起勇氣並積極接受治療。 透過專業醫師的建議,術前先以「全植物萃取完整營養素」加強營養補充、提升體力,讓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不因副作用而中斷治療,順利且持續的接受6次標靶化療的療程,甚至還有體力進行切肝及結腸腫瘤手術,讓妻子非常感謝。目前患者恢復良好,只需持續追蹤治療,也逐漸重拾原有的生活品質。KO惡病質! 營養補充助持續治療不中斷 收治上述患者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主任王輝明說明,大腸直腸癌在治療過程中,因為癌細胞會釋放惡病質前驅因子(PIF, LMF)大量解析耗損體內的蛋白質與脂肪,俗稱惡病質。惡病質導致患者體重下降或體力虛弱進而迫使中斷治療,使治療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王副主任補充說明,癌友在抗癌期間,應於治療前、中、後不同階段,隨療程提供身體足夠營養,藉由營養品補充來提升身體機能,才能持續抗癌。關鍵營養素補體力 降低治療副作用 王副主任表示,體內細胞進行新陳代謝時,由粒腺體提供能量運作,但同時也會產出一些氫氧游離基,這時氫氧游離基就需要透過超氧物歧化酶、穀胱甘肽酶與很重要的微量元素「有機硒」代謝還原成水與氧。若沒代謝完全,會使人體累積出很多超氧游離基,促使細胞被破壞。 上述患者透過富含18種蛋白質胺基酸、天然有機硒以及低醣、優酯、植物性蛋白質的「全植物萃取完整營養素」,代謝體內的有害細胞,改善及降低治療所產生的副作用。同時,植物性蛋白質有助人體抗氧化及吸收代謝的優勢,對於慢性病腫瘤患者營養補充也相當適合。隨時檢視身體變化 出現跡象應及早就醫 最後,王副主任呼籲,想要提升癌症治療成效,應掌握自身體重及外型變化,小心癌症惡病質找上門,一旦短時間體重驟降超過10%,BMI小於20或是外觀上手掌虎口、臉部太陽穴凹陷等肌肉萎縮跡象時,請盡快尋求醫師協助。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
圖/陳世彬醫師表示,患者只要遵循醫囑,規律使用吸入型類固醇與長效支氣管擴張劑,症狀都能明顯改善。 高中男罹氣喘不自知 頻繁咳嗽惹人嫌 今年高三的王同學,一次感冒後,看完醫生仍久咳未痊癒,喉嚨常覺得癢且卡痰。當白天溫度一下降,在學校就會咳個不停,導致同儕有意無意間閃避遠離,怕被傳染,就連原本最喜歡的體育課,打棒球熱身時,才來回跑不到一、兩分鐘,便臉色蒼白、喘不過氣險些暈倒,被老師同學緊急送到保健室休息。到了晚上更常因夜咳、胸悶而輾轉難眠,種種症狀嚴重影響生活作息。後經就醫診斷,透過照胸部X光與肺功能檢測判定為氣喘,後來每日按時以吸入型類固醇與長效支氣管擴張劑治療,約一個月後症狀即大幅改善,除了不再頻繁咳嗽,就連上體育課時,王同學也能盡情享受揮棒的樂趣,恢復此時陽光男孩應有的活力與開朗,病情逐漸獲得控制。咳嗽逾八周 及早就醫檢測氣喘 收治此案例的中山醫學大學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世彬表示,近日時值秋冬之交,天氣溫差變化大,如感冒後咳嗽超過八週,且看診後服用一般感冒藥後症狀仍未改善,又或者在夜間持續出現胸悶咳嗽、呼吸困難等症狀,就需合理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氣喘。此時建議前往醫院進行進一步檢查。陳醫師指出,氣喘為支氣管慢性發炎性疾病,如長期未獲控制,除恐提升急性發作機率,還有可能出現肺功能不可回復性的變化,需用更多種藥物才有辦法加以控制。「吸入型類固醇」種類多 治療選擇因人異 陳世彬醫師說明,目前氣喘治療使用含吸入型類固醇又可分為,一天使用一次的長效型吸入型類固醇與一天使用兩次的中長效型吸入型類固醇,病患可與醫師討論諮詢。患者平時只要遵循醫囑、規律使用吸入型類固醇與長效支氣管擴張劑治療,症狀都能獲得明顯改善,若經醫師專業評估病情穩定,還可採取階梯式降階減藥治療。早期診治療效佳 「氣喘控制測驗」避惡化 陳世彬醫師指出,依據2017年台灣氣喘診療指引,氣喘是國人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學齡兒童盛行率達12-14%,如長期未妥善照護處理,隨著年齡增長還可能與慢性阻塞性肺病(簡稱慢阻肺)不易區分。如能及早發現,且孩童、家長均能配合醫護人員指示接受治療,將對氣喘控制大有幫助。此外,平日生活中也應避免讓患者接觸過敏原,並定期進行氣喘控制測驗(ACT)自我評估,確實掌握病情,相信患者就能與氣喘和平共處,享受有生活品質的人生。如更多參考資訊可以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網站。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