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候鳥

已找到 5 則相關結果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親近人的候鳥容易被「傷害」

牠是「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的主角,黃雀也是非常親近人類的候鳥,在台灣大多在於冬季出現。主要分布地在混合及針葉林地和森林中常見,尤其有雲杉的環境;可以在公園和花園中找到,牠們也會「拜訪」種子餵食器。 黃雀是非常活躍且不安分的候鳥,有一種不尋常的遷徙模式,每隔幾年冬天牠們會大量向南遷徙。這種遷移行為原因尚不明,但可能與氣候因素有關,尤其是食物的可獲得性。牠們也是群居的鳥類,尤其在秋冬季節會形成小而緊密的群體。 牠們對人類相當友善,有時候可以從近距離觀察到生活動態。但在繁殖季節,牠們則更加膽小、孤僻也難以親近。黃雀可以說是分布在世界各地,亞洲的主要繁殖地在中國東北北部平原和俄羅斯交接地區,通常在9月底至10月初開始從東北地區向南遷徙,經過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等地,最終到達浙江、福建、廣東、台灣及四川等地過冬。 黃雀畢竟是野生鳥類,雖然可以與人親近,外形又漂亮討喜,不代表牠們喜歡不自由的鳥籠。野生動物沒有一定的馴化經驗很難養活。畢竟「沒有買賣,沒有傷害」,候鳥的天性喜歡向天鬥勇,沒有野生動物會喜歡被困籠中。沒有飼養能力的鳥友不建議去嘗試購買飼養黃雀,不要盲目飼餵導致鳥兒死亡,因為盲目的愛也是一種傷害。

避免候鳥被「窗殺」成都貓熊基地玻璃參觀道加裝防撞貼

秋天是候鳥遷移的季節,也是牠們最危險的時刻,當飛過人類居住的地方,特別是玻璃牆時,就是最危險的時刻。為了救鳥類性命,成都貓熊基地玻璃參觀道貼上了圓點,避免鳥群被「窗殺」。 鳥撞就是雀鳥無法識別玻璃牆是障礙物,以為可以飛過而誤撞建築物,結果導致受傷,因鳥撞而死亡的現象又稱「窗殺」。香港觀鳥會的鳥撞玻璃報告指出,在2022年9月至2023年短短一年間,香港本地至少有309隻雀鳥被發現因撞上玻璃而死亡或受傷。國立成功大學成功校區也傳出10多隻鳥集體衝撞教室窗戶事件。 據《錦觀新聞》報導,成都貓熊基地正是鳥類從東亞—澳大利亞和中亞—南亞兩條候鳥遷飛通道上的重要重疊區域,春秋兩季有144種候鳥在此遷徙經停。 鳥類在遷徙的過程中,不僅受到天氣、天敵等自然因素的干擾,也會受到許多人為因素的影響。為減少「鳥撞」事件發生,給遷徙鳥類一個安全飛翔的通道,經過園區勘察、資料分析,成都大貓熊繁育研究基地進行防鳥撞改造。 成都貓熊基地在貓熊溪谷、貓熊密林、貓熊會客廳、貓熊農場四大片區的玻璃參觀道貼上了「鳥類友好型設計貼紙」,利用防鳥撞圓點貼紙,來改變玻璃特性,讓鳥兒能夠「看清」玻璃,避免候鳥們「不知情」傷害自身。 趕在鳥類遷徙前,成都貓熊基地完成了總面積達1500平方公尺的防鳥撞貼紙設計安裝。這個行動不僅保護了候鳥,也給大陸國寶大貓熊多一層的安全保障。 截至目前,曾經記錄到鳥撞事件的區域,在防鳥撞貼紙安裝完成後,均未監測到鳥撞事件發生。

候鳥識途 超過5萬隻選在內蒙古圖牧吉保護區棲息

候鳥年復一年地在特定的路線上遷飛,每年均準確地回到繁殖地和越冬地鳥類從千里之外定向識途的本領,一直是神奇的大自然的奧秘。牠們靠什麼確定航向?終是自然界中一個謎。 深秋時節,數以萬計的候鳥開始南遷。在以「大鴇故鄉」 和「百鳥天堂」而聞名遐邇的大陸內蒙古圖牧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迎來了白鶴、小天鵝、白頭鶴、灰鶴、白額雁、豆雁等候鳥在這裡落腳棲息。根據最新監測數據顯示,目前停歇的遷徙候鳥數量超5萬隻。 21日,在圖牧吉大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觀測到有千上隻白鶴、豆雁、綠頭鴨等候鳥在此停留棲息覓食。 據中新社採訪圖牧吉監測環志站站長錢英表示「這些候鳥來自俄羅斯西伯利亞等地以及我國東北一帶,牠們將在此地中轉,補充能量後繼續向南遷飛。」但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候鳥先鋒群們,抵達時間比往年提前了幾天。 最令人矚目,在興安盟扎賚特旗圖牧吉鎮靠山核心區西北處農田裡,十餘隻素有「鳥類大貓熊」之稱的大陸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鴇(全球僅有4000隻左右,在中國分布1000餘隻)也現身覓食。 正如保護區管理區科研監測科科長周景英指出,農作物今年大都已完成了收割,地裡零散的大豆、玉米、綠豆是候鳥覓食的糧食。不過,由於今年候鳥先鋒提前遷徙時間,不少農作物正在進行收割,候鳥群就直接降落在灘塗或者盆地裡覓食。 圖牧吉大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以大鴇、丹頂鶴等珍稀鳥類及其賴以生存的草原和濕地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保護區內鳥類共有16目、46科、303種,被譽為「百鳥天堂」。 據中新網表示,每年10月中旬是圖牧吉保護區候鳥越冬遷徙的高峰期,有大雁、白鶴、天鵝、灰鶴、東方白鸛等50多種候鳥途經過此地。候鳥們在這裡吃飽了、休息夠了,等身體長得夠健壯了,才會開始下一個艱辛的旅程。 為了確保候鳥遷徙通道安全,內蒙古興安盟各地開展候鳥保護專項行動,透過人工地面巡護、無人機空中巡護以及北斗衛星監控設備的遠程巡護,及時準確掌握候鳥動態和鳥情訊息,給遷徙候鳥打造一個舒適的加強體力中繼站。

候鳥每年都要飛往南方過冬 哪裡才是牠們的南方呢?

每年秋季,燕子們的家鄉中國大陸開始變冷了,燕子們也開始漫長的候鳥遷徙,這次遷徙的終點——南方,也成為重要度假勝地,但是「南方」其實不是在大陸南方嗎? 據搜狐網「背包旅行呀」指出,候鳥們一年中要發生兩次大規模的遷徙,這意味著大多數候鳥每年要飛行兩次數百公里或者上千公里的路程。燕子類的候鳥要飛行超過50萬公里,相當於飛行兩個地球的周長。 候鳥分為夏候鳥、冬候鳥、旅鳥三大類,遷徙路線也是不同的,夏候鳥指的是在冬天前,會飛往溫暖的大陸南方過冬的候鳥,而冬候鳥則是住在北方的候鳥,當寒冬時,便會從中國飛向海南、台灣以及周邊的國家過冬。 旅鳥則是在冬天來臨之前飛向韓國、日本、俄羅斯等冷國度過冬的候鳥,這些地理位置的不同就決定了候鳥的遷徙路線不同,但是還有一些候鳥,不屬於冬候鳥、夏候鳥或旅鳥,這些候鳥就是「漂鳥」,不受特定的地理因素的限制,可以在廣泛的區域內四處漂泊。 漂鳥們四處飛行起伏,不受地理因素的限制,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無論是冬候鳥、夏候鳥、旅鳥還是漂鳥,牠們的終點是一樣的——南方,但是不同類型的候鳥飛往南方的國家和地區也是不一樣的,那麼候鳥們最終是飛往哪裡呢?候鳥飛往飛往的「南方」其實是赤道南半球地區,因為赤道南半球地區的氣候最暖和,呈現「春天」的溫暖氣候,再加上這些地區相聚的勢力有著非常齊備的生態要素,自然環境非常好,適合候鳥們生活。 候鳥們大規模的遷徙不僅僅是為了適應寒冷氣溫,冬天時,草和昆蟲數量都會減少,這讓燕子等候鳥難以找到食物。燕子等候鳥們在中國過冬的地理位置主要分為兩大類,分別是南方的廣東、福建、廣西,以及東南沿海地區,以及西南的雲南、貴州等,而這些候鳥們過冬的地理位置,冬季的氣溫會低於冷的中國北方。 冬候鳥們過冬的地理位置是牠們保命的最好選擇,但是飛行並不容易,候鳥們飛行速度是非常的快,每小時飛行的速度都可以達到90公里左右,而且還會像飛機一樣,飛行在很高的空中,不下停下來,一直向南飛行,所以燕子等候鳥的飛行速度,非常的快。 候鳥遷徙路線中有很多險阻,牠們要面對好幾千公里的路程,十分辛苦和危險。每年的飛行路線還會改變,這是因為全世界氣溫在一直不斷地變暖,候鳥遷徙的路線受到強烈天氣的影響,導致飛行路線的變化。 另外,飛行完全依靠燕子等候鳥的體力,所以在遷徙期間,候鳥們為迎接這千里之外的遷徙,牠們會在嘴裡、胸脯等地方囤積脂肪,充分利用營養,為牠們在飛行過程中攝取能量和維持生命做好準備,還會斷續地在臟器上停止活動,以降低耗能,更好地應對長時間、高強度的飛行。 燕子等候鳥為了更好地感知飛行路線中的氣候變化,會利用自身的飛行直覺,判斷風向和風速等因素,以加快飛行速度,更加好的飛往目標地,此外,牠們還會聚在一起飛行,形成空中隊列,有助於考慮風向和風量的問題,更適應風向變化,提高飛行的效率和成活率。 除此之外,燕子等候鳥還會在途中進行休息,以保持體力,有條件的話,牠們甚至會在中途地方落地,尋找食物,獲取食物,恢復耗損的體力,有著輕腿的特點,燕子等候鳥們的腿部力量並不足以支撐長時間的飛行,在飛往南方的過程中,便會喪失腿部力量,而是利用身體觀察風向,調整飛行航線,但牠的翅膀卻不容小覷。 牠們將剩餘的體力和力量都集中在翅膀上,以保持飛行的時長,保持飛行的速度,儘快飛往目的地,而候鳥的大群飛行,不僅僅是為了飛行方向的靈活性,而且還有其牠作用,牠還有一個作用是保命的,因為像燕子這類鳥屬於野生動物,牠沒有人工飛機航道的規劃,所以在飛往目的地的過程中,很容易碰到其他物體,因為飛行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一旦目標物體被撞擊到,燕子很有可能就像飛機墜毀一樣,摔死了,因此,大群飛行,不僅能照亮飛行方向,還能最大限度的降低發生事故的概率,保證大多數候鳥能夠安全到達目的地。

大陸二級保護候鳥白骨頂雞 南下過冬

記者楊俊斌/台北報導 近日以來南京氣溫相對溫暖,也是多種候鳥遷徙並飛抵南京的日子。12月11日,有百餘隻全身通黑的白骨頂雞飛抵南京長江三橋下的濕地,聚集於此,並捕食棲息。 在南京長江三橋之下的濕地裡,百餘只全身通黑的水禽在河面嬉戲。 這種水禽以過去沒有看到過,但外貌看起來像鴨子,嘴卻比鴨子的嘴要尖,全身通黑,眉頭和嘴為白色。 這些水禽翅膀展開後,邊緣呈灰白色,有一道「灰白邊」,飛翔起來的樣子很漂亮。 經向專業人士求證,這種水禽鳥名叫白骨頂雞,水禽以前在南京城市裡並不常見,所以很多人不太認識。 在南京不遠處的城郊出現如此多的白骨頂雞,應該是跟這裡的濕地生態環境好有關係。 白骨頂雞鳥是大陸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一般在蘆葦水草較多的河裡棲息,繁殖生活於北方,遷南方過冬。而其遷徙地一般在長江以南,在雲南、海南和台灣還被稱為留鳥。(圖片來源:引自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