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保育
已找到 4 則相關結果
近年來,野豬在大陸多地「泛濫成災」,這些野豬經常出現在城市周邊,造成農田損毀、交通事故等問題。例如,南京多次發生野豬撞擊車輛、闖入酒店、游泳池等地的事件。央視引用大陸國家林草局公布的資料指出,野豬在大陸26個省分致害,總數達200萬頭。 面對野豬泛濫的問題,南京成立了專門的「野豬賞金獵人」團隊,每捕獲並處置一頭野豬,可以獲得1900元(人民幣,下同)到2900元不等的獎勵。截至目前,該團隊已在老山地區捕獲近160頭野豬。寧夏西吉縣則通過公開招標,招募專業隊伍獵捕野豬並進行無害化處理。陝西寶雞市也展開動了野豬危害防控,分別採用獵槍和獵狗等方式獵捕野豬。 野豬泛濫引起廣泛的討論。許多網友認為應該加強對野豬的管理和捕獵,以免造成更大的損失。也有一些聲音質疑捕獵野豬的方式,擔心會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 北京「長安街知事」微博也發言關注,從撞停列車、強闖店鋪、傷人毀物……近段時間,「狂飆」的野豬引發廣泛關注。「從保護動物到生態公害,野豬經歷了什麼」? 生態保護的正面效應令人欣慰,但新的困擾必須正視。「管管野豬」聲音愈發強烈,各地也陸續採取了相關行動。「野豬來了,該怎麼辦」?野豬畢竟不同於野兔刺蝟,它們體型較大、性格凶猛、喜好群居,一旦頻頻侵入人類活動區域,危險系數不容小覷。 「長安街知事」指出「保護野生動物,是為了保護生物的多樣性,維護全球生態平衡。當它們因種種因素發生變化,微妙平衡不再存在,那麼人類社會就當重新調整,實現一種新的平衡」。
據中新網報導,17日從吉林省林業和草原局獲得保育好消息,在自然保護區進行鳥類監測時,首次觀測到大陸國家二級保育鳥類半蹼鷸在此繁育後代。 半蹼鷸(學名:Limnodromus semipalmatus)。在中國大陸,分布於黑龍江、內蒙古、河北、湖北、上海、福建、廣東等地。 半蹼鷸成年體長30公分左右,一般棲息於湖泊、河流及沿海岸邊草地和沼澤地上。常在湖邊、河岸等灘塗和淺水覓食,性膽小而機警。主要以昆蟲幼蟲、蠕蟲以及軟體動物為食物。常在湖泊邊、河岸、水塘沼澤和海邊潮澗地帶沙灘和泥地上覓食。 半蹼鷸在大陸為夏候鳥和旅鳥。春季於3至5月,秋季於8至10月經過大陸。經常以比較小的群體遷移。由於數量稀少,半蹼鷸被列入了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ICBP)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 半蹼鷸在大陸的主要繁殖地在內蒙古和黑龍江,吉林是其遷徙通道上的一站。此次在莫莫格濕地共觀測到29隻半蹼鷸,大部分為幼鳥。據監測人員介紹,目前有10多隻半蹼鷸幼鳥仍需要母鳥餵食。 近年,當地實施濕地補水措施,莫莫格濕地水源和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停歇覓食和繁殖的鳥類越來越多。 據瞭解,莫莫格濕地擁有白鶴、丹頂鶴、東方白鸛、白枕鶴、黑嘴鷗、白琵鷺、白骨頂雞等298種鳥類,其中大陸國家一級保護鳥類22種,二級保育鳥類49種。
據中新網報導,7月1日在福建南平建甌市東峰鎮,放飛前的雕鴞近日「告別」東峰鎮坤口村村民黃綱興,回歸大自然。這隻雕鴞得以重生,真的是很幸運的巧合。在6月28日晚上8點,一場狂風暴雨中,村民黃綱興及時發現了這隻被狂風吹落、筋疲力盡、奄奄一息的雕鴞,並立即採取救助措施。 隨後,具有豐富野生動物救助經驗的愛心人士黃祥財與建甌市野生動植物保護部門的工作人員立即趕往東峰鎮,對雕鴞進行觀察和評估。 據動物學碩士黃祥財介紹,這種鳥類在南方十分罕見,相關部門鑒定後確定為雕鴞,屬於東南亞種,為大陸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雕鴞屬於鴞形目鴟鴞科雕鴞屬的鳥種,體型非常大,這隻身高在67公分左右,翼展約133公分,是鴞形目中最大的鳥類。」黃祥財說。 雕鴞是體形最大的鴞形目鳥類,體長可達80公分以上。雕鴞體色暗啞,隱蔽性很強,虹膜為橙黃,喙灰色,腳黃色。在受到驚嚇的時候,會聳起雙肩,將雙翅半開於體側,並不斷轉身使自己正對侵入者,半開的雙翅乍看起來就像是其頭部的一部分,這顆碩大的「腦袋」非常嚇人,同時牠還會用力擊打上下喙,發出清脆的咔吧咔吧聲,以示警告,這種狀態是雕鴞的最後通牒,遇到這種狀態的雕鴞,切記絕對不能進一步驚擾牠,否則會遭到牠的攻擊。 經動物專家評估,恢復健康的雕鴞具備放飛條件。於是,決定讓雕鴞重返大自然。希望這隻雕鴞在歷劫之後,能順利回歸大自然,繼續無拘無束的生活。
這學期筆者也在僑光科大兼課,擔任《人與自然》通識課程,這也是生命教育之一環。我是從綠色經濟、環境藝術及自然書寫來設計課程,今天也特地參加新北市坪林淨源茶廠的有機茶葉生態體驗之旅,實地了解此項綠色經濟模式。淨源茶廠位於新北市坪林,此地多為茂密的茶園,剛好位於翡翠水庫附近,因此水源之保護非常重要。倘若以化學農藥來噴灑茶樹,土壤將受到汙染,也將流入水庫上源,汙染水庫用水及自然環境。從2008年起,慈心基金會志工們熱情協助,開始協助當地茶農有機生態茶葉之自然植作,這段艱辛感人的茶園故事,讓人動容。如何堅持這個天然栽種方式,每個環節都需要仔細執行,也要與當地茶農充分溝通,完全不用農業的自然有機茶葉植作,可以保護生態淨化水源,挽救翡翠樹蛙及多種珍貴保育生物。我們一行人體驗採茶製茶泡茶,也品嚐鮮美自然的有機茶餐,一杯茶凝聚各種因緣,也影響了生態各層面。生態環境如華嚴經所說的因陀羅網,各各相攝,彼此交織影響,人與自然和諧共榮。一杯茶,影響了下一代的生態環境。台灣生態環境需要大家一起關注,一起攜手維護。 作者為愛傳媒中部新聞副主任、《台灣藝術印象派》廣播節目主持人、郭雪湖基金會公關、聯合國國際藝評人協會台灣分會會員、台灣藝術史協會會員、策展人、人間福報《藝術之眼》專欄作家及僑光科技大學兼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