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佛菩薩
已找到 2 則相關結果
修行不是「人」在修,是內在的「靈性」在修,所以不需背誦,只要用心相應佛菩薩,用本來的自己與佛相應,而不是「人」。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佛教已經流傳兩千五百多年了;當年,世尊在涅槃前曾說,在佛涅槃後的第一個一千年是正法時期,第二個一千年是相法時期,之後就是末法時期。 正法淪至末法 智人明辨正法 正法時期的第一個五百年,是「自在堅固」時期,因為大家受到佛陀正法的薰陶,所以都充滿法喜,活得很自在。第二個五百年是「禪定堅固」時期,以禪定所生出來的智慧,來相應佛的大智慧。在這一千年裡,成佛證道的人很多。由此可知,「自在堅固」與「禪定堅固」就是正法。 第三個五百年是「多聞堅固」時期,看經、唸經、聞法的人特別多。第四個五百年是「塔寺堅固」時期,有很多人蓋寺廟、寶塔。這是第二個一千年的相法時期。所以,看經、讀經、誦經是相法,聞法是相法,蓋廟塔是相法,或在廟塔供奉佛像,讓人來膜拜,也是相法。 佛在兩千五百年前就告訴我們,修行要禪定堅固,因為禪定才能突破意識界,突破三界,才能見到自性、法性、佛性。而讀經、誦經,或唸佛、聞法,都是相法,不能成佛。 達摩祖師說:「修行是為了見性,如果不為見性,則讀經、誦經、打坐、唸佛、拜佛…,一切無益。」可見修行就是要明心見性,見佛成佛;要達到這個目標,才是真正的修行。 可是現在很多佛教徒都執著於讀經、誦經,卻不了其義;或是喜歡咬文嚼字,只求字義的瞭解,那是在做學問。但修行不是做學問,佛經也不是用來讀誦的,更不需每天規定要誦多少遍;而是在明白經義以後,能夠轉識成智,進一步去改變我們的心;換句話說,就是要去「行經」 如何行經?就是要做到「聞、修、行、悟、證」。比方像《金剛經》,共有三十二品,篇篇品品都是佛的正法,我們該如何聞、如何修、如何行、如何開悟、如何見證佛所說的教義,而不是只有讀誦,那樣不能見性,也不能成就。 真正的佛法,是知道了佛經的教義之後,加以開悟,然後實修實證,最後才能成就。如果不是這樣修行,就是以「人」在誦經、讀經,那是方便法,只能求得心裡的平靜,並沒有超越地球時空,靈性仍在色身的層次,所以再怎麼修,也不過是求得心平氣和而已,不可能得到般若智慧。如何才能得到般若智慧?一定要經過禪定,這是修行應有的開悟。 華嚴三聖之一的普賢菩薩,其坐騎是一頭白象,意思是說,修行不能像瞎子摸象般不求甚解,一定要求真如實相。佛經只是用來啟發智慧,並不是每天一直唸誦,而不去實踐,不去見識本心。這樣讀經、誦經,並無益處。 相法老實唸佛 正法真修實證 例如佛經說:「阿彌陀佛從法眼放出無量光芒,普照三千大千世界」,若只從字面上看,很難瞭解佛是如何放出這種殊勝光芒普照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定要從禪定中見證。由此可知,佛法不能從意識、思維或感官來體會、認知,因為那只是外在的表相,在相中摸索,得不到佛法真髓,一定要從禪定中實修實證。 唸佛也一樣,大多數的人都是用意識唸佛,甚至連唸佛的意義都不知道,這樣是沒有用的,也不可能成佛,因為還停留在「人」的階段,無法超越到「佛」的層次。 真正的念佛是在心裡懷念佛菩薩,不是掛在嘴上唸,也就是「念佛」,而非「唸佛」。比方像母親思念異鄉的孩子,一定是在心裡懷念,而不是在嘴上一直呼喚。 任何法門都可以通達究竟,都可以成佛;人之所以無法成佛,是因為方法不對,就像念佛,應該要「一心相應佛菩薩」,而不是傻傻地唸。只要一心相應,就能定下心來,達到一心不亂。而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念而無念,在心裡自動地念,無為地念,念到入定,就等於在禪定。 很多人都不知道,為什麼要念一聲佛號,數一顆珠子?其實每顆佛珠,都代表一個眾生,包括自己及體內所有細胞、器官、組織與系統。所以每念一聲佛號,每數一顆珠子,就表示要成就這三千大千世界裡的每一個眾生;如果能明白這個意義,念佛的功德就不一樣。 修行不是「人」在修,是內在的「靈性」在修,所以不需背誦,只要用心相應佛菩薩,用本來的自己與佛相應,而不是「人」。比方像念佛,如果只是在嘴上唸,即使唸到嘴破,也不能與佛相應;就像口渴要喝水,如果只是一直唸著「我要喝水、我要喝水…」,唸到口都乾了,還是喝不到水,一定要設法找到水,喝下去,才能解渴。修佛也一樣,明白了這個智慧以後,就要想辦法到達同等的境界,所謂「智境同輒」,這樣才是真修行。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請問,佛菩薩到底有沒有能力讓眾生成佛? 關於這個問題,過去也有人問過我,我的回答是:「佛菩薩是有能力讓眾生成佛的。」對方聽了卻說:「那佛菩薩就不慈悲了。」我問:「為什麼?」他說:「既然佛菩薩有能力,為什麼不讓所有眾生都成佛?眾生已經那麼苦了,還讓他們繼續受苦,不讓他們成佛。」 我說:「雖然你說的看似沒錯,其實是在鑽牛角尖,因為你的智慧還沒有通達整個宇宙,只知道佛菩薩是來改造眾生,讓他們能夠從善、能夠有智慧到彼岸,為什麼還要讓他們受苦,不讓他們成佛?但佛菩薩不能這麼做,否則佛國淨土就變成娑婆世界了。」 「其實地球這個娑婆世界原來也是淨土,你應該往這裡去參悟。為什麼說『佛度有緣人』,道理也在這裡,因為你無緣,所以佛無法度你。所謂無緣,就是不相信佛,既然不相信佛,就是離開了佛,離開了自己的心靈,因為佛就在你的心靈。」 「你看到的,只是眼前這幾十年,只是外界的緣起性空,但這是空的。你只看到物質的世界,只看到精神的世界,不知道還有一個心靈的世界。所以你說『佛菩薩不慈悲,不願度眾生成佛』,就是在精神世界埋怨。」 「凡事應該先檢討自己,不要怨天尤人。一般人很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自己有錯卻不知道,或是執著於自己沒錯,都是別人的錯。當然,也可能是你沒錯,而是別人錯了,或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圓滿。如果與人發生誤會,可以直接去問他,那是解開誤會最快的方法,最糟糕的是,繞了一大圈還找不出誤會的原因,再加上自己不清淨,那就更亂了,甚至會影響修行。」 修行一定要清淨,再加上智慧,才能夠圓滿,才能夠圓覺,等到見到佛性以後,才證到自己的心靈,然後圓證應身、法身和報身,成就正等正覺的佛陀。 大家一定要有這種觀念,所以從現在開始,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同時也要了解,我們現在知道的,只是別人告訴我們的,是別人讓我們方便,而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像他們一樣,去證明這個結果。比如我們今天可以來道場上課,是許多同修幫我們的,大家共同護持道場,讓道場可以營運,所以我們也應該幫助更多人,讓這個法脈能夠薪火相傳,讓道場能夠永遠存在,這就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