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佛教徒

已找到 1 則相關結果

【禪修釋疑】功德與福德的分別

如果是對「色身」有助益的布施,是福德;如果是有益於「靈性」,可以讓靈性成就的布施,是真功德。有相布施是福德,無相布施是功德。 一般佛教徒都知道「功德」的重要,尤其重視布施功德,但大多數的人都侷限於財施,也就是直接以金錢去幫助受難的人,或是捐款給慈善團體。當然,發心做善事是一種美德,也是我們應盡的本份,但這種金錢布施只能算是人間的福德,並不是真功德。 因為這種布施是對外在「色身」所作的布施,是一種有相布施,頂多可以讓人往生到天界,一旦福報享盡,還是要輪迴,並不究竟。 布施靈性 為真功德 真正的布施是無相布施,也就是對內在的「靈性」作布施。比方像接引他人來修行,如果有一天,他的靈性成就了,就是無相實相的成就;或是自己來修行,讓自己的靈性可以早日成就;像這種無相布施才是真正的功德。 另外像護持道場,也是無相布施。因為道場需要租金,需要管銷費用,所以要靠大家共同護持,才能讓更多人來修行,進而得到靈性的成就,這是真正的無相功德。 佛在《金剛經》中,已經很明白地指出:「如果用恆河沙那麼多、用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七寶來布施,還不如用《金剛經》的一段話來接引他人修行;因為這種無相布施的功德,遠勝過用幾百億的七寶行有相布施所得到的福德。」 禪宗有個很有名的公案,就是達摩祖師與梁武帝的故事。當年,祖師初到中國弘法,就是先去度化梁武帝。因為祖師認為,度眾先要度帝王,公門中好修行;而梁武帝好佛,不但普建寺廟、廣造經書、供養僧侶,自己也常誦經齋戒,對於各種行善布施,更是不遺餘力;因此,他自認為很有功德,然而祖師卻說他「毫無功德」。 梁武帝問祖師:「為什麼毫無功德?」祖師說:「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意思是說,梁武帝所做的一切,只能得到人天的小福報,而且就像一個破裂的瓶子,裝進去的東西都漏光了,有什麼功德可言?這就好比我們身後的影子,並不是真實的,這算什麼功德? 淨智妙圓 內修自證 梁武帝又問:「那什麼才是真功德?」祖師說:「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真正的功德是「淨智妙圓」,簡單地說,就是「清淨、智慧、圓滿、圓覺」,也就是修行到最高境界-成佛了;而這樣的真功德,是無法外求的,必須向內修行。 可是現在很多人不得其解,認為梁武帝之所以毫無功德,是因為他時常把行善布施的事掛在嘴邊,放在心上,所以才沒有功德,所以便將自己的行善事蹟隱匿,不願具名,或不向別人訴說,以為這樣就無損功德。其實,福德與功德的差別就在於有相與無相布施的分別,所以行善不論大小,不論隱匿與否,都只是人天的小福報,不能稱之為功德。 我記得以前有一個人犯了罪,假釋出獄以後,心裡很懺悔,就發願以步行環島的方式來贖罪。雖然他有這個心,但這樣還不夠。我認為他應該在環島的時候,沿途去托缽、去救助一些苦難的人,而且還要來修行,以真正的靈性修行功德來懺罪,這樣才有意義。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曾對「功德」下過定義,祂說「見性為功,平等是德」。修行無相佛法,能生智慧,破一切無明,消累世業障。業障清淨,才能見到光明自性,到達宇宙本體,能轉無相法輪,消眾生業於無形無相,普度眾生,名為「功」。見到真如本性,是佛的自性,也是眾生的自性,也就是宇宙自性;此時身心合一,理事圓融,知道萬有一體,感受同體大悲,心中一片光明,破一切相,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是真平等心,名為「德」。 修行人要修到萬德莊嚴,才能夠成就。如何莊嚴萬德?就是要圓滿四大功德:一是修行功德,包括現世及過去累世的修行功德;二是「行」的功德,諸如布施、接引、設道場弘法、護持正法…等;三是禪定功德,只有在禪定中,才能直接進入靈性,見性成佛;四是與上師相應之功德,修無相佛法,雖然尚未證道,但藉由明師的力量,可以消除身心業障,度化自身諸法界眾生,故有無量功德,而且功德所及,五代超生,所以六祖對五祖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修無相佛法,護持無相佛法,供養佛師,都是真功德。 一切功德,若不知感恩,縱然擁有無相法力,皆是魔類。眾生雖有佛性,也有魔性,如果不修行或修行不精進,永遠佛魔不分,真妄不辨,捨體逐相,所以會生死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