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佛教

已找到 4 則相關結果

以禪為友:中國佛教禪宗的千年流變

10月17日,主題為「同願同行和合共生」的第六屆世界佛教論壇在中國浙江寧波落幕。論壇從佛教的包容智慧、精神內涵、人間佛教的思想與內涵等角度和內容展開討論,以促進不同文明與信仰間的平等相待、和諧共存和交流互鑑。 唐朝比丘尼無盡藏(無盡藏尼)曾向中國禪宗南宗創始人、六祖惠能請教《涅槃經》。惠能不能識字,請無盡藏尼讀經以嘗試為他釋疑。六祖惠能答曰,佛經是指向成佛的手指,但佛經本身不是佛。如同手指可以指向明月,但手指永遠不是明月。 「傳統文化好比指月的手,本身難分好壞對錯,關鍵在於研習的人,不能困在經典的文字或名相裡。」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王德峰認為,中國哲學思想為佛教思想所啟發,先秦儒家與道家的思想與佛教思想歷經千禧年發展與交融,體現在中國佛教之中的便是禪宗思想。 禪宗的起源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由古印度僧人菩提達摩傳入中國,他被認為是禪宗的初祖。達摩祖師以「二入四行」禪學思想創立了禪宗,其中「理入」依靠智慧或真理而入佛道,「行入」即透過修行實踐達到佛道。 在經歷過兩漢至唐朝的漢譯佛經階段後,佛教思想基本上融入中國百姓的生活之中。唐朝高僧六祖惠能提出「不立文字,頓悟成佛」的南宗禪思想,強調萬事萬物皆在自性之中。禪宗思想與實踐強調「心為法本,開拓創新」,通過「不立文字,頓悟成佛」的方法,以及「坐禪修養方法」的實踐,實現了從內心深處至外界的心靈淨化和智慧啟迪。 惠能創立的南宗禪是中國佛教史上的宗教革新運動,他透過簡易化繁瑣的佛教教義,宣揚頓悟成佛的理念,使得佛學變得簡潔明了,從而不僅被廣大民眾所接受,也得到封建統治者的讚賞。這種簡易化的教義使得禪宗能夠迅速傳播開來,並在社會各階層中廣受接受。 隨著禪宗逐漸成為中國漢傳佛教的主流,並與中國文化融合形成了獨特的思想體系,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和思想產生影響。中國佛教禪宗自唐代完成本土化後,逐漸傳播至東亞及歐美國家或地區,形成了世界性的文化現象。 唐宋以後,中國禪宗確立了五宗七派,隨後在日本鎌倉時代傳入,結合當地文化形成了「日本禪」。從中國求佛回國的日本高僧榮西和道元分別將臨濟宗和曹洞宗傳入日本。韓國、越南等國禪宗亦有傳播,如溈仰宗曾流傳至朝鮮。 自20世紀以來,禪宗透過通俗化的形式傳入歐美國家或地區,法國的禪宗由日本曹洞宗傳入,在美國形成了臨濟禪、曹洞禪和臨濟與曹洞綜合禪三個主要流派;英國籍日本比丘尼肯妮特將禪宗傳入英國,創立了「霞斯塔寺院」分會「瑟羅塞爾洞修道院」。 近年來,中國大陸在禪宗研究方面亦取得新進展與新發現。敦煌遺書的數位化分類整理與運用、《古典禪研究》《禪宗全書》等學術書籍的出版,以及新校各種《壇經》和《神會語錄》等禪宗資料的整理,不僅關注禪宗的歷史發展,也涉及其義理和文化影響,正不斷豐富中國禪宗的傳承與發展。

同願同行!第六屆世界佛教論壇寧波舉辦 心保法師:佛教能促進兩岸發展

第六屆世界佛教論壇於10月15日至17日在浙江寧波奉化雪竇寺舉辦,吸引約800名佛教界人士及專家參加。論壇以「同願同行,和合共生」為主題,強調佛教的眾生平等與慈悲精神。台灣佛光山寺住持心保法師表示,佛教傳入中國已有兩千年,帶來慈悲與祥和的理念。他指出,兩岸交流需要更多和諧氛圍,佛教能促進兩岸關係進一步發展。 心保法師強調,台灣中華人間佛教聯合會,長期與兩岸佛教界保持友好互動,共同實踐「同願同行,和合共生」的精神,以及期盼全球佛教界彼此團結友好、攜手共同前行,透過佛法使人類邁向幸福與安樂,並為世界帶來和平曙光。 對此,台灣法鼓山方丈果暉法師,從漢傳佛教人間性的角度表示,應以佛法中的慈悲精神,來化解當今社會中存在的對立與衝突。此外,中台禪寺住持見穎法師認為,「和合共生」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發展的歷史基因,君子能與人和睦相處,但不盲目苟同,尊重多元的契合重點就是「和」。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明海法師也強調,早在兩岸三通之前,兩岸佛教界就已展開交流,特別是自1987年解嚴後,台灣佛教人士多次回大陸探親交流。他提到,台灣高僧弘川法師,更是首批回到大陸的台灣高僧之一,對兩岸佛教交流做出了深遠貢獻。在1989年前間,國際佛光會創辦人星雲大師,也率領弘法探親團回到大陸,展開為期一個月的弘法活動,此活動更被外界視為兩岸佛教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 最後,台灣中國佛教會理事長淨耀法師呼籲,全球佛門弟子應承擔起續佛慧命的使命,並堅守「同願同行,和合共生」的理念。期盼有朝一日,世界佛教論壇還能像第二屆那樣,由兩岸共同舉辦,在大陸開幕、在台灣閉幕。

【禪修釋疑】殊途同歸 萬教歸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請問,佛教的「涅槃妙心」與基督教的「聖靈充滿」,兩者意義為何? 很多人都在研究佛經,甚至可以把每部經講得頭頭是道,卻不見得明瞭其中的真實義,像涅槃妙心,只知道涅槃是指生命的結束,像釋迦牟尼佛往生,就稱為涅槃,或是指修行人、法師壽終的代名詞。其實涅槃的真正意義是說,生命是無生無滅的,生命的超生才是涅槃,而靈性的歸處才是妙心。 一個人除了有色身(肉體)之外,還有心靈。肉體要得到金剛身,才能在生命終結時不會壞、不會臭、不會爛,這才是涅槃。而心靈要證到法身的境界,歸於淨土,才稱為妙心。 所以涅槃妙心是,當「應身」和「法身」的成就合一,圓成「報身」的成就後,可以永恆常住在極樂世界,這才是涅槃妙心的真正意義。 我們從知識到智能、到智慧,都是逐步地提升。以人來說,從人性到靈性、到佛性,也是提升。人性如果不提升,會受到社會的汙染而墮落成獸性,獸性會偷、會搶、會殺人、會做壞事,於是造成了社會的動盪,世界才會發生戰爭。 身為禪行者,我們有義務和責任來提升人性,包括自己和大家的人性,不要墮入獸性,這樣世界才會和平,社會才不會混亂。 除了佛教,再來看基督教和天主教。基督徒要去教會禮拜,去聽牧師講基督教的教義,希望能夠讓人的心與耶穌的心相應,然後見到上帝。他們的修行是從「人」到「耶穌」、到「上帝」。 天主教也一樣,從「人」到「聖靈」、到「聖母」。在「人」最清淨的時候,就可以找到聖靈,接著找到聖母。佛教則是從「人」找到「自性」,然後找到「法性」,再找到「佛性」。 由此可知,所有宗教的修行階段都一樣,只是說法不同。這樣看來,宗教只是方便教化人類的方式,讓人類的身心得到清淨,發出心靈的光芒,有了這種光,就不會作奸犯科,社會就能安寧。 一般宗教都是教人從行善開始,此外,還要有智慧,要用智慧去超越人生,才能過圓滿的生活。這種圓滿生活不一定要有錢、有地位,平凡人也可以,就看你如何去做。同樣的,有錢、有地位的人也不一定就能過得快樂。換句話說,過好生活的條件不在物質和財富,而在智慧,所以要知足常樂。

雍和宮臘八節備粥 市民排隊熱情高

農曆臘月初八是中華傳統節日臘八節。這個節日與佛教關係密切,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於十二月初八成道,因此臘八節也被稱為「法寶節」或「佛成道節」,後逐漸演變為民間節日。 北京雍和宮歷來有在臘八節熬粥的傳統,最早可追溯至清代。據相關文獻記載,臘八節這一天,雍和宮要奉粥供佛,並派大臣監視,以昭示敬誠。時代變遷下,雍和宮的臘八節活動早已由皇家供奉逐漸演變為「與民同樂」。2023年該活動停辦一次,今年是中國大陸疫情防控放開後首次舉辦,因此吸引了大批民眾前來排隊。 昨日早晨(18日)北京氣溫低於攝氏零度,市民冒著嚴寒在雍和宮門口排隊,秩序井然。雍和宮早9點開放,但記者8點半左右到達時,隊伍已有數百米長。其中大多數人都是奔著臘八粥而來,祈願萬事「粥」全,討個新年「好彩」。 為讓更多人能喝上這口粥,工作人員介紹,雍和宮從臘八前一日晚上六點就開始熬粥,共計80鍋。臘八粥用料豐富,有桂圓、蓮子、大棗、枸杞、瓜子、花生、薏仁、紅豆等三十餘種配料,用心十足,熬出粥來味美香甜。 「粥比我家裡熬得還好。」徐女士是一名在家修行的居士,她告訴記者,雖然她來雍和宮參拜過很多次,但喝臘八粥卻是第一次。「今天參拜完感覺有點冷,喝碗粥暖和一下。」 記者觀察到,來雍和宮喝臘八粥的人群中年輕人占很大比例。很多人是通過社交媒體瞭解到資訊,過來感受傳統文化的同時再求得一份好運。在小紅書(社群平台)上可以看到很多人分享在雍和宮喝臘八粥的筆記,還有評論追問「現在去還有嗎」。 另一名宮女士和朋友結伴來雍和宮,準備喝碗粥再拜拜佛。「我快畢業了,正在實習,壓力有點大。」她向記者展示了剛在法物流通處請來的「十全十美」手串,「雖然現在有『在上班和上進中選擇上香』的說法,但我覺得還是要努力,手串可以放大努力的效果。」 在氣候的影響下,北方更盛行過臘八節。濃厚香甜的臘八粥、翠綠酸香的臘八蒜都是正當時的節令食品。臘八節在南方雖然不如北方熱度高,但有些家庭也會做鹹口的臘八粥或臘八飯慶祝這個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