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人形機器人

已找到 2 則相關結果

134萬元人形機器人可做各種家務 預計10年內上市

大量製作為人類工作的人形機器人,它可以陪伴、家務全包、拿快遞不怕眾、不嫌煩的夢幻機器人,這是很多人想要的樣子,在26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以下簡稱高交會)上,多款人形機器人可謂是搶足了「風頭」。 據《深圳特區報》報導,今年高交會,人形機器人最新產品和技術紛紛亮相,展示在運動、智能、工業應用方面的最新進展,也預告著人形機器人行業正邁入新的階段。 南方電網的人形機器人憨態可掬、眾擎機器人步履優雅平穩,像極人類,坐在鍵盤前的普渡機器人......在本屆高交會上,多款人形機器人可謂是搶足了「風頭」。 光是賣萌已經沒辦法滿足胃口了,高交會上各家公司都使出各自看家本領:花式調酒的、帥的、美的、會跳舞的……也有選擇情緒價值,主打一個陪伴,照樣贏得不少觀眾的目光。 2024年被視為大陸人形機器人發展極重要的時間點,市場規模有望在2030年成長為千億元人民幣(下同)市場,應用場景正在不斷拓寬。 深圳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院具身智慧中心主任劉少山博士認為,預計到2027年-2028年大陸在才會有真正能商業產品投入市場,那時候才是人形機器人商業化元年。到2030年-2035年,人形機器人才真正進一般人生活中,強大到可以幫人類洗衣、做飯、拖地、取快遞等等,而且價格下降至30萬元(約134萬元新台幣)左右,買機器人做家務和買汽車的消費概念變得差不多。 另據《深圳晚報》指出,在高交會南山展區,站著一個「硬漢」,它擁有靈巧的雙手和仿人的足部,逼真的外形吸引市民排隊與它拍照合影。 據展台工作人員指出,眾擎機器人公司開發的SE01人形機器人,身高170公分,體型、重量都和成年人相似,能夠以平穩、快速和流暢的步伐行走,極大縮短了機器人與人類之間的行為表現差距,未來定位為巡邏、展示、工業製造等用途。 另外,在7號館,幾位面容姣好的美女機器人成了不少好奇的觀眾諮詢。工作人員介紹,這是深圳無芯科技推出的智慧情感交互仿生機器人。可以切換兩種不同的角色,它還可以進行多國語言的自由切換。機器人在獲得使用者情感資訊的同時生成機器人自有的情感資訊,自動調整與使用者的交流方式。有觀眾驚呼:「好逼真,皮膚摸上去和真人一樣的手感」。工作人員表示,情感陪伴機器人可廣泛應用於自閉症以及抑鬱症等的康復治療。

泰山機器狗火遍全網 大陸人形機器人將進入生活中

近日,泰山的一場「機器狗」清運垃圾測試,火爆大陸社群網站。目的就是為考察機器狗各方面的能力,未來能否用它來解決泰山上垃圾清運的難題。 陸媒《新聞1+1》連線泰山景區環衛保潔部門負責人馬玉飛請問測試效,據馬玉飛表示:「機器狗靜態負重可以達到120公斤。在進行測試的時候用了45公斤左右的垃圾進行測試。運輸、攀爬、平衡以及續航力,都沒有什麼問題。機器狗充一次電能攀爬4到6個小時,可以正常行走,也快跑前進,初步判斷完全可以替代人工挑運垃圾」。 令人好奇的是,機器狗運垃圾划算嗎?清潔工人的崗位會被替代嗎?馬玉飛指出:「運營短期內投入較大,但從長期來看,成本肯定比人工成本要低,而且這是未來的必然趨勢。現在泰挑山工年齡也都偏大,人員越來越難找,從長期看,還是必須要靠機械化去補充人力」。泰山80%的路段可以靠機器狗挑運,但只能代替一部分人工。日常包括垃圾裝卸、路段清掃、廁所清潔維護等還需要靠人工完成。 如何積極應對人工智慧對勞動市場帶來的衝擊?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副所長、教授李瑞峰認為:「普通勞動者可能會受到衝擊和影響,順應技術發展的趨勢去做一些改變。」工人也能通過培訓,學習更多的新技能、新知識,學習駕馭機器或者轉行,也是選項之一。 泰山機器狗造成轟動後,也讓很多資方「蠢蠢欲動」,據「中新經緯」報導,泰山機器狗來自杭州宇樹科技公司(下稱:宇樹科技)。該公司市場經理說明,「機器狗的靜態負載可以達到將近120公斤……在背人上山方面,我們可以保持期待」。 大量投資者湧向互動平台密集訊問:有沒有合作的機會?「這技術我也有!」除宇樹科技外,大陸還有不少「機器狗」製造公司。申昊科技18日表示,公司智慧四足機器人也被稱為「機器狗」,是公司與倉前派出所在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分局指導下合作研發的高科技產品。 據了解,申昊科技四足機器人目前已在變電站、管廊隧道、園區、工廠、安防等相關巡檢試用,探索巡檢、巡邏新模式。公司也打算向國外進軍。 欣旺達公司稱,公司電池已經應用在機器狗上,未來可以應用於人形機器人上。 《V觀財報》指稱,A股不少公司已經用上了「機器狗」產品。如威士頓安全生產管理平台搭建AR實景地圖,通過智慧巡檢機器狗和無人機構建全域視角,管理者無論身處何地都能操控並輕鬆獲取車間的即時畫面和資料。 萬聯證券認為,2024年是人形機器人的加速發展年,人形機器人量產並實現大規模應用迎來曙光,商業化落地可期。此外,中信證券預測,明年將是人形機器人的量產之年。工廠應用將是機器人的第一站,人形機器人將逐漸走入生活場景,實現更複雜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