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治療主要依據腫瘤大小、淋巴結轉移情況及病理檢查結果,選擇部分切除手術(乳房保留手術)或乳房全切除手術。無論何種手術方式,患者通常需要輔以放射線治療,以提升局部控制率並延長存活期。傳統放射治療可能造成燒燙傷、疲倦、噁心等副作用。亞東醫院近來突破傳統放療技術,經過SBRT 治療後,上述不適大幅減少,整體治療效果極佳。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乳癌為我國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發病高峰集中在45至69歲間。每年約有逾萬名婦女確診,並有超過 2,000人因病離世,相當於每日約 31 人確診、6 人不幸病逝。面對高發病率與致死率,如何提升乳癌治療效果、減少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已成為當前醫療發展的重要目標。 SBRT突破傳統,臨床數據支持療程效果佳放射腫瘤科主任謝忱希醫師表示,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乳癌放射治療正朝向更短療程、更高精準度、更安全的方向發展。根據2020 年發表於《刺胳針》(The Lancet)的英國多中心臨床研究(FAST-Forward 試驗),超短療程放射治療(5 次療程)與傳統低分次放療(15 至 16 次)及標準放療(25 次)在治療效果上相當,同時可有效降低副作用。 研究數據顯示,超短療程放療的 5 年局部復發率僅 1.4%,低分次放療則為2.1%。此外,超短療程放療的急性三級以上副作用發生率為 6%,遠低於低分次放療的 14%,顯示其安全性更高。更重要的是,SBRT 技術能夠降低心臟及肺部受到放射線影響的劑量,進一步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為乳癌治療帶來嶄新選擇。 提升乳癌治療品質,定期篩檢最為關鍵 亞東醫院副院長林子玉強調,現代醫療科技大幅進步,超短療程放射治療能夠有效縮短治療時間,同時降低副作用。透過高精準影像導引技術,以多角度放射線精準集中劑量於腫瘤區域,同時最大限度保護心臟與肺部,減少傳統放療帶來的副作用,提供患者更友善的治療體驗。他呼籲女性朋友們,不要因對癌症或治療的恐懼而延遲就醫,只要與醫療團隊密切配合,勇敢面對疾病,即可提升治療效果,迅速恢復正常生活。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中心主任侯沛羽提醒,乳癌的高風險族群包括家族病史者(直系親屬曾罹患乳癌)、曾罹患乳癌或婦科癌症者、晚生育或未生育者、初經過早或停經過晚者,以及長期使用賀爾蒙補充劑者。然而,即便無明顯危險因子,所有婦女仍應關注乳房健康,定期接受篩檢。政府補助40至74歲婦女每兩年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能有效降低乳癌死亡率41%,並減少30%晚期乳癌發生率。 亞東醫院呼籲,乳癌並不可怕,關鍵在於定期篩檢、早期發現、積極治療,以及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乳癌治療已更趨精準與個人化,患者可透過手術、放射治療、標靶藥物及免疫療法等多元方式,獲得更友善、更有效的治療。在專業醫療團隊的支持下,患者能夠積極面對挑戰,提升生活品質,迎向健康未來。 高醫自體植牙有妙用 無用智齒找到新功能 癌症治療精準化 次世代基因定序助攻 錯誤迷思比疾病更可怕 關懷病友就先從認識癲癇做起 名醫會客室/改善慢性肩頸疼痛 擺脫久年困擾 踝關節退化痛難行 除了膝蓋,踝關節也能換
乳癌在台灣一直是女性罹癌率最高的癌症,發生率逐年上升,根據國民健康署113年12月公布的資料,更是僅次於大腸癌發生率的癌症。雖然乳癌早期手術的五年存活率可以高達99%以上,但若病情進展至晚期,五年存活率將會只剩下40%,若是三陰性乳癌的患者,存活率更可能低至10%。過往,多數病人在疾病進展至第四期時,接受過各線治療後,僅剩下傳統化學治療,效果有限;台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楊牧峻醫師指出,醫療技術不斷進步,抗體藥物複合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於今年二月取得健保條件給付,這款新款藥物將可以有效提升乳癌HER2受體弱陽性的晚期病人的治療成效。 乳癌的風險因子包括老化、基因變異、環境荷爾蒙暴露、家族史、肥胖及酗酒,與生活型態息息相關,且發生初期往往沒有症狀,必須經由五癌篩檢發現,僅部分病人是因自行摸到乳房腫塊、乳頭不正常分泌物或腋下淋巴腫大求診。楊牧峻醫師說明,過往乳癌可以根據疾病的荷爾蒙受體與HER2受體的陽性、陰性分為四種類型,當病人確診乳癌,會進行腫瘤切片化驗,以病理染色的方式依據腫瘤細胞的表現判定類型,不同類型會使用不同的藥物進行治療,也會擁有不同預後。但近來醫學新增一類HER2弱陽性,這類型的乳癌介於傳統的HER2陽性和陰性之間,過往常被歸類在荷爾蒙受體陽性或三陰性乳癌,因其特性,治療藥物有所不同。 「早期的乳癌的術後根據受體類型以及腫瘤大小,有無腋下淋巴轉移等綜合判斷決定是否接受術後輔助性化療、電療或荷爾蒙治療。」楊牧峻醫師解釋,二三十年前,癌症以化療為主,能將身體所有細胞不論好壞全部殺死,而後研發出具有專一打擊性的標靶藥物,能直接打擊癌症細胞。而新型的「抗體藥物複合物」結合了標靶藥物的專一性以及化療藥物毒殺細胞的能力,不僅能夠直接攻擊癌細胞,還可藉由旁觀者效應,將藥效擴散至鄰近的癌細胞,達到抑制腫瘤的效果,故又稱之為魔術子彈。楊醫師提及,過往因為HER2弱陽性這個類型分屬其它類別,晚期病人治療效果有限,但抗體藥物複合物如今已被國外臨床實驗證實療效,以晚期弱陽性乳癌為例,對於荷爾蒙陽性乳癌可以延長生命從17.6個月延長到23.9個月。三陰性乳癌也可以從8.3個月延長到17.1個月。 目前,抗體藥物複合物主要作為晚期轉移性乳癌的後線治療選項,但治療方案仍需根據每位患者的病情、基因檢測結果以及整體健康狀況來評估。楊牧峻醫師提醒,依目前國健署公布的資料,定期乳癌X光攝影可以降低41%乳癌死亡率,並可以減少30%的晚期乳癌發生率,因此符合資格的女性朋友務必定期篩檢,未達篩檢資格的民眾亦可自我檢查乳房,早期發現病灶,早期治療。 癌症治療精準化 次世代基因定序助攻 長庚最新研究:讓免疫細胞「餓」一下 攻擊癌細胞更有力 名醫會客室/慢性疼痛能運動嗎? 肌力運動+營養補充 改善骨鬆與肌少症 女童罹白斑症臉色變異 細胞移植找回自信
乳癌是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一旦確診後許多女性都會徘徊在是否接受手術切除的抉擇,最主要就是擔心外觀的改變而失去信心。目前已有全新乳房重建技術,可以幫助患者重拾美麗與自信。 38歲的張女士確診乳癌,擔心接受部分乳房切除手術後,因外觀變化影響自信,而猶豫不決、延遲療程。在朋友的鼓勵之下,至新竹臺大分院乳房醫學中心求診,經與黃祥瑋醫師充分討論後,決定接受大網膜自體皮瓣重建手術。術後迅速恢復加上自然的胸型,讓她重新找回自信。 乳癌病人在接受部分乳房切除手術後,若切除範圍超過20%,通常會有較明顯的外觀缺損或變形的後遺症。傳統游離皮瓣重建手術可能會因血流供應不足而影響皮瓣存活率,新竹臺大分院引進的大網膜自體皮瓣技術,搭配先進的術中螢光影像導引技術,能提升手術精準度,幫助病人獲得更佳的預後。 新竹臺大分院乳房外科黃祥瑋醫師表示,大網膜自體皮瓣重建技術是目前國際間新興的自體乳房重建方式,其中以日本沖繩Zaha教授執行的案例數最多。為提供病人更多的治療選擇,臺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黃俊升教授特別邀請Zaha 教授來台傳授經驗,並將此技術引進新竹臺大分院。 黃祥瑋醫師指出,大網膜具有良好的血流循環,能確保皮瓣存活,並大幅降低手術風險。手術由雙主治醫師共同執行,可顯著縮短手術時間,提高安全性。更值得注意的是,病人術後當天即可下床自由活動,加速恢復進程,提升生活品質。 新竹臺大分院大腸直腸外科張凱行醫師進一步指出,為提升手術的安全性與準確,新竹臺大外科團隊特別引進術中螢光影像導引技術。該技術利用螢光顯影劑,即時顯示皮瓣的血液循環狀況,幫助醫師準確判斷皮瓣的血流供應。 透過這項技術,醫師能預測皮瓣是否有壞死的風險,減少術後併發症,確保手術結果更加理想。這項技術已在國際間廣泛應用,對於提升乳房重建的成功率具有重要意義。 迎媽祖先做攻畋 醫師提醒保健四重點 名醫會客室/神經阻斷術 解決惱人的疼痛 溫差太大問題多 中醫師提醒三大保健原則 老阿嬤大動脈阻塞中風 緊急取栓術成功救回 別懷疑!BMI超過這數字 減重有健保給付
乳癌為台灣女性發生率第一位的癌症,媒體報導曾見許多名人罹患乳癌,甚至年紀輕輕即因而早逝。依據乳癌細胞所表現的雌激素受體(ER)、黃體激素受體(PR)、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和細胞生長分裂指數(Ki-67),可將乳癌分為數種亞型,治療方式與預後會有所不同。 成大醫院腫瘤醫學部楊舜如醫師說明,HER2陽性乳癌定義為免疫組織化學染色(IHC)3+,或是免疫組織化學染色2+合併螢光檢驗法(FISH)為陽性的患者。HER2陽性乳癌因癌細胞生長迅速、容易復發及轉移,及較易產生抗藥性,被視為較具侵略性的亞型,大約佔所有乳癌患者20%。然而,隨著HER2標靶治療的進步,特別是近年來被譽為神奇子彈的「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藥物發展,為患者帶來更有效、更精準的治療選擇。 「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drug conjugate, 簡稱ADC)」核心技術結合「標靶治療」與「化學治療」的優勢,透過「單株抗體連結子小分子藥物」的結構,藉由標靶特性精準抵達腫瘤,並利用小分子藥物的細胞毒性,有效毒殺標的物(癌細胞),不僅效果好,也大幅減低全身性副作用。同時,新一代ADC還具備「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可一併攻擊未表現HER2的周遭癌細胞,就如同子彈直接正中目標、對症下藥。 楊舜如醫師分享,50歲的張女士因HER2陽性乳癌轉移至腦部,出現嚴重頭暈等不適症狀,她擔憂治療效果有限,也開始為臨終做準備。在成大醫院全方位的治療策略下,張女士接受手術合併ADC藥物治療,持續用藥超過3年皆無復發跡象。目前,轉移性HER2陽性乳癌患者有2種可使用的ADC藥物。其中新一代的ADC,根據大型臨床試驗數據,即使是已接受多線治療仍惡化的患者,使用後可達16.4個月的無惡化存活期;若於第二線治療使用,無惡化存活期的中位數為29個月,相較於其他標準治療的7.2個月,顯示總生存期有顯著延長。 近年發現,新一代的ADC對於「HER2弱陽性(HER2-low)」患者也有相當的療效,這類IHC染色1+和IHC染色2+但FISH為陰性的患者,過往被分類在荷爾蒙陽性或是三陰性乳癌,可能無法使用HER2標靶治療,約占乳癌患者的50%。由於新一代的ADC具備旁觀者效應,對HER2弱陽性患者也能發揮作用,控制疾病、提升存活率。新一代的HER2抗體藥物複合體在今(114)年2月1日納入健保給付,過去一年健保給付亦新增了多項藥物,為乳癌患者增添更多希望。 楊舜如醫師提醒,乳癌的治療成效與早期診斷息息相關,鼓勵民眾定期進行乳房篩檢,若確診罹病,及早與醫療團隊討論治療方針,透過個人化治療,獲得更好的預後與生活品質。成大醫院乳癌團隊亦積極參與國際型臨床試驗,交流醫學新知並爭取新藥使用,守護病患健康,不僅活得久、更要活得好。 關心你的腎 這些要少碰 呼吸困難易喘 慎防冠狀動脈疾病 打耳洞手一直摸傷口 綠膿桿菌感染耳朵險爛掉 田間工作突衝出大山豬 農民遭咬傷血流如注 「超微創」革新技術 射頻消融治療子宮肌瘤與肌腺症
全球每分鐘有4名女性被確診患有乳癌、1名女性因該疾病去世,情況仍在不斷惡化。 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癌症新發病例約2000萬例,其中女性乳癌230.89萬例,占比11.6%,僅次於肺癌,位居第二;全球癌症死亡973.68萬例,女性乳癌66.57萬例,占比6.9%,居第四位。到2050年全球乳癌病例預計將增加38%,每年因該疾病死亡的人數預計將增加68%。 央視新聞訪問北大腫瘤醫院乳癌預防治療中心主任醫師范照青表示:大陸乳癌的發病的增加率是高於世界平均水準的。 范照青指出:乳癌的發病的高危因素,包括基因的突變、家族史,還有一些是跟生活方式有關的,例如說生育少,不哺乳,初潮早,絕經晚,還有肥胖、酗酒、不運動等等。 據瞭解,目前全球每分鐘有4名女性被確診患有乳癌、1名女性因該疾病去世,而且這一態勢仍在不斷惡化。對此,專家表示,降低乳癌發病率,要改變生活方式,降低高危因素,另外,「早診早治」也是保命的重要步驟雨狂風。 乳房攝影和超音波檢查,是目前大陸乳癌篩查的主要檢查方法。兩項檢查,各有優劣,40歲以下的女性,一般來說,更適合做超音波檢查。 資料顯示,40~69歲女性若能系統地進行乳腺超音波和乳房攝影篩查,那麼早期診斷後10年和20年內死於乳癌的風險,分別比未篩查者降低60%和47%。 在台灣,乳癌也高居女性癌症首位,台灣癌症基金會官網指出,好發年齡在40到50歲,且年齡層有逐年下降之趨勢。 藉由「乳房自我檢測」、「乳房超音波」、「乳房攝影」做早期偵測與追蹤,乳癌的治癒率已有持續的提高。罹病者性別大多是女性,也有極少數的男性會罹患乳癌。
乳癌連續19年為國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根據2022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乳癌新發病例高達15,448人,每天有43人被宣告罹患乳癌,約有9人死於乳癌,台灣癌症基金會董事賴基銘教授表示,乳癌發生率雖高但是五年存活率也來到9成,故乳癌病友最需注意的是預防復發,因此台灣癌症基金會提出「Y3K」,只要「遵循醫囑」定期回診、「勤做運動」、「營養攝取」,不只可提升治癒率,更能降低復發風險。 為響應10月國際乳癌防治月,台灣癌症基金會於本日(19日)舉辦「第十三屆粉紅運動 愛波舞后」,今年主題為「超時空舞會嘉年華」,共聚集全台近兩百名乳癌姐妹舞出超時空未來,呼應台癌提出的「Y3K」三關鍵,透過參加者的華麗裝扮及夢幻舞碼,宣告乳癌不可怕,大家一起面對治療,一起陪伴,迎向新未來。 2018年確診乳癌,半年內陸續診斷胃癌及肺腺癌:雖三癌纏身 然「Y3K」讓念慈重啟未來! 念慈在短短六個月內接受了三個大手術,乳癌術後,又經過胃切、腸胃重建手術、肺葉切除,一系列的治療讓念慈無法正常進食,美味當前也止不住反胃,勉強下嚥後,又嘔吐出來,短短幾天就掉了十公斤。 然而優秀的醫療團隊,讓念慈緩解嘔吐、腹瀉等副作用的不適,在醫師建議多走動改善水腫,維持均衡營養,才有體力繼續治療。原本就愛跳舞愛表演的念慈,會看影片自己練舞,在醫院治療中,也認識了許多癌友,互相鼓勵勇敢面對,讓大家在面對癌症時充滿信心。 念慈說,自己用跳舞忘記疼痛,發現跳舞、運動、流汗可以讓自己心情舒適、放鬆,同時達到伸展效果,更減少副作用及淋巴水腫,讓自己身體維持健康,尤其現在已經學會與癌共處,她自己調侃說:「這次超時空舞會提出的就是我的現在與未來,我會乖乖的遵照醫囑、定期回診,勤運動、顧營養,這是一個未來長途旅行,要聽導遊的話!」 響應國際乳癌防治月:乳癌遠離復發,台灣癌症基金會提出 Y3K 邁向未來 國人乳癌5年的整體存活率已高達九成,早期乳癌更超過90%以上,甚至可以治癒,但還是有些病患會復發或轉移,大部分的乳癌復發常發生在手術後的2~3年內,但經追蹤10年以上還是有少數的病人會復發。台灣癌症基金會董事賴基銘教授說,基金會日前調查,有九成的乳癌病友會擔心復發,因此要增進病友對於復發風險的正確認知,進而管控風險,降低復發機率,則是重要的衛教課題。 為幫助乳癌病友遠離復發,賴基銘教授引用現在的「潮語」Y3K,提出若乳癌病友要邁向未來,就該掌握「Y3K」,也就是「每年Keep3關鍵」才能未乳綢繆,降低復發風險,迎向嶄新未來: 1 遵循醫囑 降風險 乳癌的治療多元,早期乳癌術前術後有許多輔助治療選擇,而晚期乳癌也有多項新醫藥科技的治療藥物,乳癌病友一定要遵循醫囑,長期追蹤及定期回診,他說,乳癌病友常常在追蹤五年之後就開始鬆懈,事實上乳癌術後即使是10年、20年仍有復發風險,對抗乳癌復發就是一場人生馬拉松,堅持追蹤20年遠離風險。 2 勤做運動 不卡關 賴基銘教授指出,化療會讓活性細胞受損導致代謝急速下降,而運動可以幫助強化免疫系統、維持身體狀況,肌肉也不易萎縮;國際研究顯示,乳癌患者治療期間搭配舞蹈運動輔助,可幫助緩和淋巴水腫情形,左右手臂腫脹各減少9%及13.7%,也能大幅降低治療期疼痛及壓力副作用3成以上。 國策顧問暨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委員簡文仁表示,常常聽到乳癌病友說不能提超過2公斤重物,事實上這個觀念應該要改變,只要掌握重量、次數、痠痛感承受原則,並善加使用復健小道具如:彈力帶、沙包、小皮球,每天漸進式訓練肌力及伸展,可提升體力、促進血液與淋巴循環,再加上每天溫和按摩、溫和的肌肉收縮與抬高,都可以減緩淋巴水腫的狀況。 簡文仁老師說,癌症治療前、治療中和治療後勤做運動,能夠改善手術、放療和抗癌藥物的許多副作用,還可降低乳癌復發風險,且許多國際研究皆顯示,每週規律的運動可降低5成的乳癌死亡率。 3 營養攝取 抗癌力 優質的飲食是減少乳癌復發的重要議題。正確的營養攝取不僅與乳癌發生密切相關,也是影響乳癌復發與轉移的主要因子。賴基銘教授說,乳癌病友應減少動物性脂肪的攝取,多攝食深海魚以及高纖食物、抗氧化食物。建議食用天然未加工的瘦肉或深海魚類,深海魚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EPA、DHA 有助於免疫功能;每日亦應攝取足量蔬果,因蔬果主要供給維生素、礦物質與纖維素,纖維能降低血液中動情激素,血中動情激素濃度高,容易產生乳癌,而飲食中最重要的就是降低動物性脂肪攝取,若能將脂肪量減低至總熱量的20~25%時,可大幅降低乳癌的復發與轉移風險。 近200位乳癌病友齊聚,邁向超時空Y3K,百位愛波舞后共同舞出自己的未來! 45-55歲是台灣乳癌病友的罹患高峰,因好發年齡相較於其他癌別都更年輕,面臨生活及家庭的身心壓力皆大,因此預防復發則是乳癌病友的重要課題,賴基銘教授說,乳癌病人經過積極治療後,大部分病人都能獲得很好的疾病控制,僅有少部分病人會發生局部或區域性復發,即使如此,現今的新醫藥科技非常進步,再配合「Y3K」,遵循醫囑、規律運動以及均衡飲食,仍然可以獲得很好的病情控制。現場看到兩百位乳癌姊妹舞出未來就是最好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