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九合一選舉
已找到 2 則相關結果
【愛傳媒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縣市首長已就職滿百日,TPOC台灣議題研究中心推出「縣市首長就職百日聲量調查」,獲得熱烈迴響,其中,新竹市長高虹安、基隆市長謝國樑創造極高網路聲量,一舉一動均備受外界矚目,成為唯二擠進總聲量「前段班」的非直轄市縣市首長,前者聲量217,474則、後者聲量60,306則,他們究竟如何做到的? 為了瞭解高虹安、謝國樑如何憑藉聲量竄起,擠入縣市排行前段班,TPOC進一步透過QuickseeK快析輿情資料庫,分析自去年12月25日至3月27日的網路輿情數據資料,觀察高虹安、謝國樑的網路聲量趨勢。結果顯示,高虹安在調查期間內的各個聲量高峰話題、單日聲量,以及引發的攻防討論狀況發現,高虹安在新竹棒球場重建議題搶賺大筆聲量,例如1月5日實現選前「開箱新竹大秘寶」承諾,與副市長蔡麗清一同舉行新竹棒球場嚴重問題說明記者會,揭露棒球場竟然挖出廢土、石頭、磚塊、電線等廢棄物,證實相關工程恐有偷工減料等重大問題,單日創造超過2.2萬則聲量;1月16日有匿名臉書粉絲專頁指出,據民眾黨主席柯文哲轉述,新竹球場挖了17個洞做檢驗,結果都不合格,這表示底下是爛成一片,單日吸引超過1.1萬則聲量;3月1日有周刊爆料指出,先前挖出廢棄電線及磚石的坑洞形成水坑,顯示即使未下雨,球場仍處於無法排水的狀況,單日有3600多則聲量挹注。整體而言,儘管各個流量高峰各有見長,但題材都環繞在新竹棒球場整建相關議題,使高虹安持續獲得高討論度。 在基隆市方面,謝國樑也是因下令徹查基隆城際轉運站、文化中心美術館等前朝市政工程而創造聲量,另外,在3月初主動拋出基隆捷運地方配合款議題,指基隆捷運經費暴增3倍,從原本的17.7億元一下增至53.86億元,讓基隆市府面臨困境,也頻頻受到高度討論,總體而言,前述市政工程議題的聲量,佔了謝國樑聲量的四分之1,其中又以基捷聲量最高,例如3月7日謝國樑喊出開發利益由中央分配、經費中央負擔,引來民進黨基隆市議員張之豪質疑謝國樑「中央應全部埋單」的主張,指出高雄捷運高雄出42%,台中捷運台中出50%,基隆捷運基隆出8%,讓謝國樑單日創造將近3千則聲量,成功引起政策討論;而3月17日中國國民黨透過黨中央粉絲專頁聲援謝國樑,批評剛卸任基隆市長的林右昌是「背叛者」,質疑選前開支票,選後打水漂,但有網友酸謝國樑選前承諾發Gogoro的政見也尚未實現,雙方在網路筆戰激烈,單日創造也約1300則聲量。 總體而言,高虹安和謝國樑分別都因劍指前朝施政的議題設定,成功吸引媒體跟進報導,也因為爭議議題,在網路創造高聲量,但於此同時,網路也出現正反意見論戰的狀況,尤其新竹棒球場與基隆捷運的議題,都與前朝、民進黨籍縣市首長執政時期有關,免不了遭受綠營支持者批評,進而拉低個人好感度。從網路數據觀察,高虹安的網路好感度偏低,只有0.49,好感度為全台縣市首長倒數第二,負面聲量大於正面聲量,而謝國樑的好感度則達到0.81。 分析謝國樑好感度較高的原因,其一是他擅長在重要節日、活動中拉近與民眾的距離,例如新年在國門廣場與民眾一同跨年,單日好感度高達8.74,以及2月初出席台灣燈會開燈,單日好感度2.37。此外,1月中旬拋出基隆市升格直轄市、同月宣布將強化基隆市行人友善政策、2月中旬出席基北北桃合作交流平台會議與跨縣市首長同框,諸如此類談論城市治理或願景的議題,也讓他單日好感度分別達到5.55、5.8、2.02,正面聲量遠高過負面聲量;反觀高虹安的好感度持續趨於低檔,縱使有單日正面聲量超過負面聲量的日子,表現也不突出,這也顯示:作為地方「父母官」,徹查前朝施政紕漏固然重要,但也需展望未來,給予市民城市願景,以及多多透過社群平台進行軟性議題的溝通,才容易獲得好評。 去年九合一選舉落幕後,不少縣市都出現「改朝換代」的狀況,而高虹安、謝國樑也透過揭露前朝弊案或爭議議題,獲得高聲量,這是自然且正確的事情。不過,市民當然期待新市長不僅回首過去、利用選舉延伸的話題衝高個人聲量和曝光度,更應該帶領城市往前發展、邁向進步,才是市民之福。
九合一地方選舉結束,大家的焦點都放在當選者的身上,較少關注落選者的動向,這本是人之常情。不過,有兩位落選者的表現,仍值得各界肯定。 這兩位落選者,一位是參選台北市議員的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所長黃德北教授,另一位則是參選宜蘭縣議員的華梵大學哲學系主任呂健吉教授。 黃德北長期關注台灣工運發展,呂健吉則是對台灣教育積極投入,兩位學者之所以從校園跨入選舉,就是秉持「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的理念,希望以畢生所學貢獻社會,為民喉舌,讓政府注意到廣大勞工、莘莘學子的權益。 黃德北以一支麥克風、一個肥皂箱,在台北市大安、文山選區的街頭四處演講,盼能爭取選民的認同與支持。呂健吉則是一部單車、一隻旗幟,走訪宜蘭縣宜蘭市選區各地,用活動來吸引選民的注意與加入。 兩位學者無政黨奧援,只有清白參選,不搞噱頭,也不靠花招,一步一腳印走遍選區,向選民推銷其理念與政見。這種苦行僧式的競選,耗費心力很大,效果難以呈現,根本不符合台灣選舉市場的實際需求。 儘管如此,黃德北、呂健吉卻不以為意,持續面對選民,展開一場又一場學理與民意的互動。落選後,兩位學者毫無怨尤,只有滿心感激,競選期間的種種,早已成為人生無法替代的經驗。 黃德北、呂健吉二人,參選時未見風光,落選時默默無聲,如同許多投入選戰者,不論是現在或過往,都是台灣選舉的基石,一點一滴地建構我們的民主發展。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前中央社社長、前央廣總台長 ●全文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登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