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乙未戰爭

已找到 1 則相關結果

林光輝》乙未之役的「棟軍」之謎

【愛傳媒林光輝專欄】割台消息傳出之後,接連幾天,從台灣各地來的仕紳、總理、頭人,陸續趕到位於中部的霧峰林家「宮保第」,他們想知道林朝棟的動向和決定。 就在幾天前的五月十九日(西元1895年6月10日),已發兵北上救援台北的「棟軍」,卻轉回彰化城,此一變化,令人不解。 從去年發生的甲午戰爭延續到今年的乙未之役,整整一年了;這一年中台灣已是王綱解紐,社會秩序全無,亂成一團。台灣百姓人心惶惶! 一批批的「廣勇」、「湘勇」接續來台,瞬間又相繼離台。百姓們現在只能寄望於由林朝棟所領導,由台灣在地子弟組成的「棟軍」了。 「棟軍」成立於中法戰爭後。中法戰爭時,由台灣中、北部各豪族組成的「台勇」,拚死保衛基隆;戰後汰弱留強,經朝廷許可而組成。十年以來,平定大小叛亂、開山撫番、駐防各地,是一支幫助劉銘傳穩定全台秩序,推行新政的基本力量。 台灣民主國成立前,「棟軍」有六營枕戈待旦,防守於基隆的後路,卻於「廣勇」抵台後,被陣前換將,調「棟軍」回防中部,改由「廣勇」防守基隆。 「棟軍」剛返抵彰化,基隆淪陷消息傳來,又接唐景崧「千急急赴援」,「萬急急赴援」電報。立刻整軍北上赴援,甫抵新竹,據報日軍已入台北城,唐總統逃跑、巡撫衙門遭焚燬、軍火庫爆炸。此時又接獲黎景嵩接掌「中路營務處」消息。 中路轄有一府(台灣府)、四縣(台灣縣、彰化縣、苗栗縣、雲林縣)、一廳(埔里廳)。林朝棟督辦「中路營務處」十年,對中路防務如臂使指,措置裕如。不料臨時被解除中路指揮權。林朝棟再次被陣前換將,先是基隆防衛由「廣勇」取代「台勇」;此次是中路防衛由黎景嵩的「湘勇」取代「台勇」。林朝棟不得不做最後抉擇了,他決定停止北上,轉回彰化城。 唐景崧、黎景嵩兩人,因得到不確實情報,誤判情勢:認為英、法、俄三國將會承認「台灣民主國」,準備派兵援台。日本會循「三國干涉還遼」前例,自動退兵。他倆荒誕離奇到以為可以穩坐「民主」(即總統),甚至,黎景嵩還調侃劉永福:「他是戰將,非大將」,拒不與劉合作,獨斷獨行,一心想要當「黎民主」。乙未八卦山之戰,焉能不敗。 在霧峰林家「宮保第」,由「棟軍」營官、幕僚及各地前來的仕紳、總理、頭人經過多次磋商、討論、研判,林朝棟做了最後決定:就地發餉,解散「棟軍」;但是,「歸田不解甲,槍砲帶回家」。保存「台勇」實力,來日方長。如此決定有三大原因: 1.割讓台灣已無可挽回。清廷一再下令,所有官員一律返國,軍火、糧餉不准運台,切斷一切後援,電令解散正規軍,否則以抗旨論。 2.「棟軍」成員皆來自本地,為唯一「台勇」部隊,本是最不甘心家園遭異族蹂躪,有最堅強的抗日決心。但時不我予,台灣已無秩序,且充斥著散兵遊勇,日本卻是傾全國之力攻台,勝負己見。 3.「棟軍」發動攻擊,必是台日最慘烈的正規軍大仗;血流成河不在話下,日軍如果憤而屠城、屠鄉,必是台灣有史以來的最大浩劫。且「棟軍」不乏有追隨霧峰林家兩代的子弟兵,在各地早成大族巨室。林朝棟不忍也不能「一將功成萬骨枯」,寧可一家哭也不能一路哭。這是不得不的決定。 「可戰而不戰,以亡其國,政府之罪也;不可戰而戰,以亡其國,政府之罪也」,這是「九一八事變」發生時,陳布雷代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所發表的〈國民政府告全國學生書〉。台灣在乙未年的形勢,正是處於「可戰或不可戰」的狀況,林朝棟當時的決定,影響至鉅。 近年來,由湖南省政府《近代史資料》的刊載,發現《台海思慟錄》作者思痛子,即是黎景嵩的化名。他離台後,被湖廣總督張之洞收為幕僚,撰述乙未戰役始末,一個當事人寫當時事,必多曲筆,對人之褒貶更不可全信。可惜多年來,眾多史家皆以《台海思慟錄》為本,評論乙未之役,其可信度也令人懷疑了。 作者林光輝為霧峰林家林朝棟嫡曾孫 照片為棟軍制服,林光輝提供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