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中美博弈
已找到 1 則相關結果
美國華盛頓郵報於7月3日刊登以著名亞太與中國事務專家傅泰林、芮效儉、史文、董雲裳及傅高義聯名,並經相同學術社群多位重量級學者聯署投書,其投書原以「令中國與美國為敵適得其反」(Making China a U.S. enemy is counterproductive)為題,但刊出後題目更進一步改為更明確之「中國並非敵人」(China is not an enemy);其中變化令人玩味。 其實早在6月30日,路透社就針對美國亞太與中國事務專家正在研擬此份公開信作出報導,如今對照當數日前報導,可以發現美國學界聯名發表此公開信,確實是旗幟鮮明表達出,對於當前川普政府處理北京關係具有嚴重歧見。筆者並非對美事務專家,亦不敢在諸多關老爺層級美國通前去獻醜耍大刀,但針對此項投書,卻有下列幾點看法,祈請先進不吝指正。 首先就是面對北京瞭解接觸與和平轉變派是否完全式微?不久前媒體報導,美國政界各方派系在對中國政策採取強硬立場業已獲得共識。但是從如此多位政學兩棲中國事務專家,願意公開出面表達此等立場,顯然當時認為華府應對北京,只有強硬對抗策略選項,恐怕並未真是如此;因此吾人必須再三觀察,不能任隨媒體所論隨波逐流。 其次就是吾人必須掌握此等意見,究竟是代表民主黨在挑戰執政共和黨,抑或是建制派在反撲當權川普所謂改革派,甚或是不代表任何特定團體或派系,而是匯集各個不同背景人士,卻對此等立場有所共識,雖然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楚,但確實不宜武斷遽下結論,值得深入理解這份公開信所顯現之政治生態。 再者就是本份公開信不斷強調重視盟友,假若回顧川普政府上臺以來與盟友間互動狀況,美國學界與政界有此擔憂與建言,顯然不是空穴來風。特別是在面對中國國力崛起議題上,如何在強調美國優先時刻,避免製造出北京得以遠交近攻合縱連橫空間,確實是華盛頓謀士必須審慎檢討反省議題。 最後就是其中第五項建言,特別是在後半段論及美國應以何種策略面對亞太情勢,在西太平洋戰略環境下,如何妥善運用美國所具有戰略條件,同時如何認清戰略態勢變化,這將直接影響到吾人在臺灣所面臨之安全挑戰。此時此刻更是當頭棒喝,朝野不妨趁機好好思考其中所隱含意涵。 希望當前政府國安團隊能夠放下偏執信念,仔細思考整個情勢變化,不要再單方面地押注在無窮期待與空幻保證上,畢竟看看這封公開信,就可以理解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些美國專家學者還是要從美國利益來看其應對北京策略,只有我們本身才會維護自己利益,別人對我們並無任何義務可言,天下沒有道理一定要對我們好。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