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中研院

已找到 4 則相關結果

「院士行為守則」出爐 要避免代表中研院發言

中研院院士會議今天(2日)通過「中央研究院院士行為準則」,明文規定中研院院士從事學術研究,不得有造假、竄改或抄襲等不當行為,且以院士身分提出觀點與建議時應避免讓外界誤會是反映中研院立場。 中研院2019年啟動「中央研究院院士行為準則草案」討論程序,此準則是由已故中研院院士陳定信所提出,後來雖成立委員會討論,但歷經2022年院士會議,決議繼續研議,仍未討論通過。中央研究院1日至4日舉行第35次院士會議,中研院院士會議發言人伍焜玉會後接受媒體聯訪指出,院士行為準則經過2屆院士會議討論,今天經過出席院士逐條審視、討論,已確認通過。 中研院士行為準則。圖/中研院提供 「中央研究院院士行為準則」共有7條規定,開宗明義表示院士是終身名譽職,是國家授予的最高學術榮銜,應堅守學術自由及學術規範,並將傑出學術成就貢獻於社會。 準則規定,中研院院士從事學術研究,不得有造假、竄改或抄襲等不當行為;參與審查工作或發表研究成果而有利益衝突之虞時,應揭露可能涉及相關資訊,並在審查案件時遵循保密協議。 另外,中研院院士對於學術界人士及一般大眾都應一視同仁並給尊重,不因互動對象性別取向、年齡、宗教、種族、學歷、位階等而有差別對待;院士在其專業領域的各種活動中,尤其處於權力不對等關係時,應避免任何形式的歧視、騷擾以及霸凌。 而準則也明定,中央研究院院士以院士身分公開提出個人觀點與建議時,應避免讓外界誤會此為反映中央研究院立場,唯有經由中央研究院院士會議或評議會決議或推派或院長授權,院士才能代表中央研究院發表報告或陳述觀點。 媒體追問,「中央研究院院士行為準則」中並無相關懲處機制,中研院院士行為準則工作小組召集人吳玉山則說,根據《中研院組織法》規定,院士是終身榮譽職,因此不可能在準則中規範;且院士來自四面八方,很多院士都是在國外學術機構等工作,因此中研院尊重各單位對於院士涉及違反行為準則的判定。

港校校長反送中期間違反「院士行為準則」?中研院今討論

2019年香港反送中期間,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香港大學校長張翔等2位中研院士,前者被批「神隱」,後者被批「未捍衛校園言論與學術自由」,被民進黨立委要求撤回其中研院院士的學術榮譽,歷經數年,中研院預定2日討論「中研院院士行為準則」。不過有大學前校長直言,政治無權干預學術,才是「學術自由」的真諦。 中研院第35次院士會議1日登場。由於立委范雲曾於2021年4月質詢中研院長,指出中研院士陳剛涉及詐領獎助與通訊詐欺等,引發其院士資格是否妥適的討論,范雲並要求中研院盡速研議、訂定院士行為倫理規範,並建立相關退場機制。 除了前述「陳剛事件」之外,范雲等人並指出近年來也發生數起相關爭議,包括2019年11月反送中運動期間,中研院士、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被批「神隱」;2021年5月香港民主運動參與者及香港大學畢業生共同發出公開信,指香港大學校長、中研院士張翔,於反送中運動期間,未捍衛校園言論與學術自由,呼籲撤回其中研院院士的學術榮譽。「中研院院士是我國最高學術榮譽職,訂定一定的行為倫理規範,共同守護我國學術桂冠清譽,實有必要。」 中研院院士行為準則從2019年就啟動討論,但歷經2022年院士會議,決議繼續研議;立法院函文指出,中研院至今仍未完成行為率則的訂定,亦無完成訂定的時程表,恐難以因應外界對中研院做為國內最高學術機關的期待,亦難維護學術桂冠清譽。因此請中研院提出「中央研究院院士行為準則草案」並列入第35次院士會議議程。 中研院說明,中研院士已經組成工作小組研議院士行為準則,中央研究院院士行為準則草案;之前已經列入第34次院士會議議程中討論。會中決議,繼續研議中研院士行為準則,並擴大參與。由於小組召集人朱雲漢不幸逝世,經去年8月工作小組會議,重新推舉吳玉山為召集人,並修訂中研院士行為準則草案,經工作小組多次審閱與討論,已決議將草案,提送今年7月召開的第35次院士會議討論。 對此,東吳大學前校長劉源俊指出,中研院院士選的是「學術成就」;選出或撤銷的程序,中研院自有規範,政治人物無權干預。「不容許政治或其他外在因素干預學術,才是『學術自由』的真諦!」

中研院士會議 賴清德:中研院進步就是台灣進步

「中央研究院第35次院士會議開幕式」1日上午在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國際會議廳舉行,總統賴清德、前副總統陳建仁、前中研院長李遠哲等人出席;台大前校長、中研院院士管中閔在賴清德致詞結束後才步入會場,面對媒體詢問僅說:「睡到剛剛才起床。」 中央研究院第35次院士會議今起一連4天登場,海內外逾200多名院士參與,賴清德致詞指出,中研院是台灣最高學術研究機構,「中研院的進步就代表台灣的進步」,感謝中研院讓台灣在國際學術社群占有一席之地,期待各院士持續提建言,壯大台灣國際社會影響力。 賴清德並細數中研院多項研究成果深受社會矚目,包含中研院整合跨域多元議題的人文講座已邁入10年,也和各大學合作開辦超過100門課程,持續加碼提供獎學金給人文社會領域研究生,為國家培養人才;另中研院自主研發台灣第一台五位元超導量子電腦,也為台灣量子科技發展奠下重要里程碑。 中研院第35次院士會議開幕式1日上午在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國際會議廳舉行,總統賴清德(右)在中研院長廖俊智(左)陪同下出席。圖/中央社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致詞指出,這次院士會議是新冠疫情後首度以完全實體形式召開,今年也適逢中研院遷建南港70週年,有賴全國各界及政府的長期支持,讓中研院能順利推動人文及科學研究工作。 另因應AI浪潮席捲全球,廖俊智說,中研院已成立AI推動辦公室,除強化硬體設施,也將重視AI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應用,及反思AI對人類社會的衝擊。 為期4天的會議包括頒發院士證章、主題演講、討論重要學術議題,預計7月4日選出第34屆院士暨名譽院士。中研院每2年舉辦一次院士會議,並由院士會議就學術界成績卓著人士選舉出新科院士。 目前中研院有院士 271人,其中數理科學組 65人、工程科學組58人、生命科學組93人、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55人,並有15位名譽院士。 台大前校長、中研院院士管中閔。圖/取自管中閔臉書 台大前校長、中研院院士管中閔在賴清德致詞結束後才步入會場,面對媒體詢問僅說:「睡到剛剛才起床。」

余英時院士辭世 中研院公告用字引關注

【愛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史學泰斗余英時院士在8月1日辭世,享耆壽91歲。消息傳出,各界均表哀悼。 余英時著作等身,被推崇為21世紀中國史學的泰斗,也是中央研究院的院士。中央研究院在公告中特別表示哀悼之意。不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公告卻引起不少關注與討論,該所公告全文寫的是:「哀悼!本所通信研究院余英時院士不幸於本年8月1日在美國逝世,享壽91歲。」 不少學者看了都感到好奇,一來是中央研究院並沒有「通信研究院」此一單位,猜想或許是「通信研究員」的誤寫。二來是在用語上,60歲至89歲一般都使用「享壽」,90歲至99歲則稱為「享耆壽」,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用的是「享壽91歲」。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網頁已把「通信研究院」更正為「通信研究員」,可見是誤寫,不過直到截稿為止,網頁上仍然使用「享壽91歲」。 余英時1930年1月22日生於天津,祖籍是安徽潛山人,主攻思想史研究,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到美國哈佛大學留學之後就留在美國發展,成就傑出,曾獲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首屆唐獎「漢學獎」。 楊光宇2019年發現的28966號小行星,特別以余英時命名,表揚他在美國華裔歷史和漢學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