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中正紀念堂

已找到 5 則相關結果

【梅花專論】小野部長的文化加法論

劉新圓/樂齡學習中心兼任講師 日前立委質詢文化部長小野對於「中國用語」的看法,小野以文化應該是加法而非減法回應。他說,文化本身就是一種融合,「政治是一回事」,沒有必要刻意排斥。 其實,以加法及減法形容文化的交疊或排斥,早在幾十年前就曾在電視節目聽藝文人士提過,未必就是小野的創見。然而,或許因為他本身就是作家,很了解文化界的想法,所以英雄所見略同。換句話說,文化必須是「加法」的概念,應該是絕大多數藝文人士的共識。 去日本化因日本是殖民者不是前朝 提到國內文化的加減法,最常見的,是拿「去日本化」做為「減法」的典型例子。小野說,過去歷朝歷代都很想推翻前朝,「國民政府來了就把日本的東西推翻」。 然而,以「推翻前朝」來比喻國民政府的去日本化,並不恰當。因為日本不能算前朝,它是外來的殖民統治者。滿清入關,雖然也是外來統治者,但最後被漢族同化了。可是日本殖民統治者,非但沒有被同化,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還搞皇民化運動,要把台灣人變成日本人。 同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的韓國,「去日本化」之徹底,簡直令台灣望塵莫及。為了找回自己民族的尊嚴,他們拆除總督府、帝國大學,重建景福宮,裝回光化門。台灣則保留了日本時代許多重要的建築,只是把帝大改為台大,總督府改為總統府而已。從這個觀點看,台灣對外來文化的包容力,尤其對曾經的外來統治者,比韓國寬厚得多。 民進黨要復興日本文化 相較於國民政府,那麼民進黨對日本文化的態度,則不僅是加法,甚至可謂乘法,要「復興日本文化」了。林佳龍在台中市長任內,批評國民政府拆了神社蓋孔廟,殊不知,那座被拆的神社是拆了清朝時期的孔廟蓋的;鄭文燦在桃園市長任內,在忠烈祠重建桃園神社,遭學者撻伐,把祭祀淪為角色扮演,既表錯情又缺乏尊重。這不禁令人想起,今年初重新開張的國立歷史博物館,拆除楊英風設計的龍谿園,在涼亭前舖上碎石,模仿日本枯山水,被批評四不像,其醜無比。 拆掉中式庭園,改成仿日本枯山水,為什麼民進黨對外來文化很包容,對自己的文化卻很排斥呢?也許小野說對了一半,他們承襲了中華文化當中,想「推翻前朝」的「傳統」,而這個「前朝」就是國民政府。史博館是一例,中正紀念堂更是轉型正義要修理的對象。舉凡跟所謂「黨國」沾上邊的,都要除之而後快。 小野說,中正紀念堂的轉型,他一定會有所作為。這似乎和他的文化加法論互相矛盾。蔣介石在台灣統治了20幾年,無論功過如何,都已經是台灣文化的一部份。既然小野主張,文化本身就是一種融合,「政治是一回事」,沒有必要刻意排斥,那麼,也應該一體適用,包容老蔣文化。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超越疫情,中正紀念堂用藝文溫暖人心!「3D視角‧EYE TAIWAN」邀民眾體驗臺灣在地記憶 藝直播

【愛傳媒】文化藝術是撫慰人心的重要力量,回顧2020年,由於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人們出遊受到限制,心情也浮躁許多。中正紀念堂為國際著名觀光景點,也是台北市民重要的藝文場所,在臺灣防疫得宜的前提下,今年6月起恢復藝文表演活動,每個週末都推出精彩節目,也為藝文團體提供表演舞台,獲得民眾普遍肯定與讚譽。為了讓更多的民眾一起共享藝文饗宴,中正紀念堂特別在今年首創藝文展演Live「藝直播」,開啟文化部所屬場館演出現場直播的先河,不僅在演出當下,可以在官網、FB及Youtube等7個網路社群平台同步觀賞,即使在活動結束後,也能隨時透過官網影音平台回味各場次精華剪輯。「藝直播」開播迄今已超過百萬人次觀看,為後疫情時代帶來藝文活動之新趨勢。 圖/中正紀念堂每年辦理大型原住民戶外演出,推廣多元文化。 手機3D畫面拍立得,立刻上傳IG、FB!  除藝文表演外,中正紀念堂也持續策辦多場藝術展覽,目前正在展出的「3D視角‧EYE TAIWAN」特展,為國內首次由國立場館自行策辦以臺灣為主題的大型3D藝術展,透過3D藝術視角呈現臺灣10處特色景點及在地文化,包括中正紀念堂國慶花車、台北101、東北角龍洞攀岩、玉山、阿里山小火車、墾丁衝浪、迎媽祖、布袋戲、放天燈、棒球賽事等,每一件作品都展現了臺灣本土3D藝術創作者豐沛創意及獨特繪製技術。這個展覽不僅是用看的,同時更可以走入藝術作品與它拍照互動,透過提供的道具讓民眾發揮創意自拍,因為新奇有趣而且免費入場,自9月25日開展以來,已吸引超過十六萬人前往觀賞,更有許多新住民及移工朋友一傳十、十傳百,結伴前來拍照並與親友分享,體驗臺灣在地3D藝術與文化的同時,亦連結起家鄉與臺灣兩地情感。該展展期到明年3月,好玩又好拍的特色非常適合親子共遊、好友同樂,不妨週末閒暇一同到中正紀念堂,走進作品,POSE自在擺!記得「拿起手機,喬好視角,3D畫面拍立得!」 圖/現正於中央通廊展出之「3D視角‧EYE TAIWAN」讓民眾走進作品,彷彿置身臺灣各地景點。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表示,該處長期致力於推廣多元藝文展演,並自107年起開辦民主大道藝文表演、大型原住民戶外演出等大型表演活動,且都提供民眾免費欣賞,今年儘管受到疫情影響,國外旅遊諸多不便,管理處仍然持續規劃辦理貼近人們生活的展演活動,用藝文溫暖人心,更透過藝直播及3D藝術展等創新形式,讓民眾能夠身臨其境感受臺灣文化藝術的豐富面貌。今後,中正紀念堂將持續推出更多精采藝文活動,各式活動資訊,可上該處官網(https://www.cksmh.gov.tw)查詢。(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廣告)

國慶假期「原」力綻放 中正紀念堂原住民表演及文化市集週末登場

剛過完4天的中秋連假,接下來即將迎來光輝的國慶假期,不想再經歷長途出遊交通擁塞之苦的民眾,這週末在臺北市中心就有一場充滿原鄉風情的熱鬧活動即將登場。中正紀念堂於10月10日(週六)及11日(週日)接連2天,在民主大道舉辦「甦醒-原力綻放」原住民族藝文表演暨文化市集活動,不僅有來自臺灣各地原住民部落的特色農產及文創手工藝品,還邀請到去年榮獲海洋音樂獨立大賞的「Kasilaw鹹豬肉樂團」以及原住民表演藝術先驅「原舞者舞團」等實力堅強的表演團隊演出,勢必為今年國慶注入豐沛的文化動能。 圖/本週末中正紀念堂民主大道將有市集及演出活動(圖為108年國慶資料照片)  該活動期間為本週六、日上午10時至下午6時,現場將有20個原住民特色攤位,包括部落自產咖啡、馬告鳳梨酥、小米吉拿福等美食,也展售自製手工皂、保養品,甚至有少見的口簧琴樂器等,相當在地多元,民眾在觀賞完國慶典禮後,可到中正紀念堂走走,感受走進原鄉的旅遊氛圍。而下午4時至6時登場的演出活動更是精彩可期,首日由南投縣羅娜社區發展協會帶來的傳統樂舞揭開序幕,並由Kasilaw鹹豬肉樂團接力,該團去年甫奪得獨立音樂界最具指標性的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大獎,可說是現今原住民樂團的代表團體;次日則由成軍近三十年的原舞者舞團領銜演出,節目內容都是一時之選,不容錯過。 圖/羅娜社區本週六(10_11)在中正紀念堂將展現難得一見的杵音表演。  主辦單位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表示,該處自2018年起開始籌辦原住民大型戶外演出,今年已經是連續第3年辦理,每年的規模都比前一年更加盛大,雖然因疫情影響,原訂在8月1日原住民族日的演出無法如期舉行,但改在國慶期間連續演出2天,並擴大加入文化市集,相信能讓民眾有個充滿活力的國慶假期。 圖/原舞者舞團為傳承原住民樂舞文化的重要推手。  今年是原住民表演藝術發光發熱的一年,最近的金鐘獎、金曲獎等大型獎項中皆可見到原住民藝術工作者的身影,這次中正紀念堂舉辦「甦醒-原力綻放」活動,正呼應了原住民傳統文化逐漸綻放,成為臺灣藝文界一股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有關更多活動訊息,請上該處官網查詢。(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廣告)

中正紀念堂民主大道藝文表演重磅回歸!創新推出線上直播 在家也能看表演!

​自從受到武漢肺炎疫情的影響,民眾已經好幾個月無法到現場觀賞藝文表演,雖然也能透過數位影音的方式,享受一些戲劇和藝術的線上演出,但時間一長,還是感覺快要悶壞了。好在目前疫情控制狀況良好,深受歡迎的中正紀念堂民主大道藝文表演系列活動,即將於6月7日恢復演出,同時首次推出「藝直播」線上影音服務,讓民眾在家免出門,也能如臨現場,欣賞精湛的表演。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為提高民眾對藝文活動的參與,推展文化觀光,特訂定「推動民主大道藝文表演實施計畫」提供民主大道作為表演舞台,開放藝文團體申請演出,自107年開辦以來,已經累積演出近百場、觀眾總人數超過26萬,演出內容包含傳統表演藝術、戲劇、音樂及舞蹈等,相當多元。而為了讓無法到場觀看的國內外民眾能身歷其境享受台灣表演藝術之張力,中正紀念堂本年度全新規劃「藝直播」影音服務,將在演出現場搭設專業設備,線上即時轉播表演內容,是文化部所屬第一個採用同步直播的館所,首場直播內容將由昇平五洲園布袋戲打頭陣。該團成立於1967年,目前已傳承至第二代林政興,這次演出的劇目「打虎英雄傳」揉合傳統與創新,將經典的武松打虎故事重新詮釋,結合環保愛地球的觀念,將在6月7日(週日)下午5點於中正紀念堂民主大道上演出,民眾也可透過官網連結到直播平台或在中正紀念堂FB粉絲團頁面收看。  接下來的6月初夏,民主大道藝文表演將由真雲林閣掌中劇團、台灣竹樂團、銅好重奏團等接力演出,場場精彩,不容錯過,詳細節目資訊請上該處官網查詢。 (https://www.cksmh.gov.tw/activitysoonlist_123.html)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廣告) 圖/民主大道藝文表演資料照片。 圖/民主大道藝文表演資料照片。 圖/民主大道藝文表演資料照片。 圖/民主大道藝文表演資料照片。

2019年中正紀念堂慈濟浴佛孝親感恩祈福會 環保護生祈願吉祥

【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慶祝「佛誕節、母親節、全球慈濟日」三節合一,慈濟基金會5月12日晚上六點在臺北市中正紀念堂舉辦「2019年佛誕浴佛孝親感恩祈福會」,這場萬人浴佛大典的祈福法會,在144位臺灣佛教界諸山長老法師敲響鐘聲,以及結合500位社會各界年輕人擊鼓下,共同演繹鐘鼓齊鳴傳遞平安吉祥,同時引領全場約兩萬民眾虔誠一念心,為家人、臺灣、全球祈福天下無災難。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是慈濟三節合一「佛誕節、母親節、全球慈濟日」。12日上午七點起,慈濟全球第一場浴佛大典從花蓮靜思堂舉行後,隨即從全臺各地接力浴佛至全球。總計慈濟基金會在全球五大洲共37個國家,舉辦逾五百場浴佛典禮,超過21萬人參加。其中,全臺最大規模浴佛大典,12日晚間六點在臺北市中正紀念堂舉行,全場在法師引領下,萬眾一心齊聲唱誦〈爐香讚〉、〈讚佛偈〉等,同時有感於天地動盪、四大不調、災難頻傳,虔誠念誦祈福文,接著依序「禮佛足、接花香」浴佛,隨後繞佛繞法、虔誠祈禱、大回向,全程歷時約一小時。「浴佛」是佛教界盛事,因此今年呈現的大型圖騰,傳達佛法及祝福的意涵。在國家音樂廳、國家戲劇院之間的兩廳院藝文廣場,慈濟志工以同心圓概念,在圓心布置一顆「菩提樹」,以此軸心點向外一圈一圈拓展,至最外圍則由志工排列隊伍,呈現10片「菩提葉」。菩提樹代表佛陀悟道的象徵,佛陀帶給人們的教育,就是佛教的核心思想,而菩提葉則蘊含環保及莊嚴的精神理念,同時展現佛教的美善,有祝福人人同行菩薩道,精進不懈、法輪常轉、皆成菩提。在中正紀念堂前的民主大道上,志工排列出以今年慈濟創辦五十三周年的「TZU CHI、53」圖騰,搭配主題「感恩尊重生命愛」、「和敬無諍共福緣」,希望喚醒社會大眾,以尊重的心善待萬物眾生,用節能減碳的行動落實守護地球的決心。放眼天下苦難災厄偏多,祈福會特別規劃「鐘鼓齊鳴」,透過攝受人心的演繹,除了展現佛法莊嚴真善美,值此佳節人人能共聚一堂,就是要匯聚善念,為天下眾生祈福。慈濟基金會在臺北中正紀念堂舉辦萬人浴佛大典始於2007年,浴佛大典不只是宗教活動,更是人文美善的展現,期待讓全球看到「臺灣以愛、以善為寶」,並啟發清澄的智慧,弘揚佛法在人間,接引社會大眾凝聚虔誠善念,體會佛教莊嚴美妙之宗教人文。浴佛大典中,人人以手沾香湯、躬身禮敬佛像之足,代表「禮佛足」的至誠禮敬。以最尊敬的心來「禮佛足」,淨化己心,手沾香湯,虔誠合掌,聞到馨香,象徵佛陀的德香、法香、心靈之香,留駐在人人的心底。慈濟基金會指出,莊嚴的浴佛典禮不分國度、宗教、種族,是集結眾人共同成就一大事因緣,地球覆育萬物眾生,是我們「共同的家」,透過浴佛洗滌心垢、清淨己心,一起發願守護大地,打造清淨的環境,慶祝三節合一的殊勝因緣,讚揚佛法真善美、感念父母與天地眾生恩,期盼透過浴佛典禮,啟發人人心中善念,知恩、報恩、利益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