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三高
已找到 4 則相關結果
長期抽菸的53歲鍾女士素來沒有心臟疾病,但日前在全身檢查中發現心臟主動脈根部居然有顆大達5.3公分的主動脈瘤,於是來到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楊凱文醫師的診間。進一步檢查後,發現鍾女士除了有主動脈瘤外,還伴隨主動脈瓣逆流的問題,於是楊凱文醫師替她施行主動脈根部瓣膜保留置換術,免除主動脈瘤不定時破裂的死亡風險外,未來鍾女士也不用煩惱心臟因長時間逆流而衰竭的可能。 主動脈是人體重要的大血管,心臟有三片主動脈瓣,正常的情況下,心臟收縮時瓣膜會打開,將血液輸送到全身,舒張時血液回流,但因為瓣膜關閉,所以血液不會逆流回心臟。若是主動脈瓣膜在心臟舒張時未關閉,血液灌回心臟,長久下來就會增加心臟壓力及負擔,進而導致心臟日益漲大、衰竭。 楊凱文醫師說明:「根部的主動脈瘤因為鄰近主動脈瓣,當主動脈根部擴大的時候,原本緊密貼合的瓣膜葉片因為形狀改變,無法緊密貼合,就會導致逆流。過去的研究報告指出大約50至80%的主動脈根部瘤患者會有某種程度的主動脈瓣逆流。」產生主動脈瘤的原因包含動脈粥狀硬化、高血壓、基因遺傳、先天性雙葉主動脈瓣等,可是無論是主動脈瘤或是重度以下的主動脈瓣逆流病人大多一開始都不會有明顯症狀,而臨床上則是建議主動脈瘤要是大到5.5公分就要進行手術,在特定的病患(包括馬凡氏症候群及其他遺傳性主動脈病變,或者本身就因為主動脈瓣膜病變要接受心臟手術的病患)甚至在4.5公分便可建議接受手術。 在過去,主動脈根部瘤合併主動脈瓣逆流多會以置換主動脈瓣的方式來治療,病人可以選擇機械瓣膜或生物瓣膜,前者的好處是幾乎不會損壞,但是病人要吃一輩子的抗凝血藥;而生物瓣膜雖然不用吃抗凝血藥,可是使用壽命有限,大約十五至二十年就會可能退化損壞,得再次手術。 楊凱文醫師表示,主動脈瓣修補手術近年來不管是在國外或國內都日漸盛行,原因是因為若能將病人原有的瓣膜修補好,就能讓病人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不用再次手術或長期服藥。以鍾女士為例,因為53歲尚屬年輕,且她之所以會逆流單純是因為主動脈根部瘤影響瓣膜形狀所致,瓣膜本身的功能是正常的。因此楊凱文醫師在病人心臟停跳後,先將擴大的主動脈根部及升主動脈切除,再使用人工血管重建主動脈根部後,再將病人原本的主動脈瓣植入人工血管中,接著調整瓣膜形狀確保瓣膜的閉合功能,並在心臟重新起跳後直接術中透過經食道心臟超音波確定病人的瓣膜功能。術後約一周,鍾女士順利出院,目前恢復良好,定期回門診追蹤。 楊凱文醫師提醒,抽菸、喝酒及三高是所有心血管疾病共同的危險因子,若想避免心血管疾病,就要嚴格控制並定期回診。許多心血管疾病初期沒有症狀,等到有症狀時多已嚴重,若是民眾在健檢中意外發現自身有主動脈瘤或逆流情形,務必定期追蹤,若醫師建議手術也要儘早處理,才能防患未然。 原文出處
據衛生福利部2022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顯示,三高慢性病共奪走6萬9400人生命;且中央健康保險署2022醫療費用支出最高的前十大疾病,第一名腎臟疾病,第三、四、六、七名分別是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缺血性心臟病及腦血管疾病,這些疾病都與三高(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有關,不過卻有約4至7成民眾不知道自己的三高數值已有異常。 據2017至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變遷調查資料顯示,20歲以上國人三高自知率是:高血壓68%、高血糖66%、高血脂23%,代表約有4至7成民眾不知道自己的三高數值已有異常。由於三高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的不適症狀,民眾不易察覺自身健康可能已面臨沉默的危害。 調查資料顯示,約6成民眾定期健康檢查,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提醒,民眾可多利用免費成人健檢服務,40至64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原住民提前至55歲及小兒麻痺患者提前至35歲)。健檢內容包括健康行為調查、身體檢查、抽血檢查、驗尿、健康諮詢等,可有效檢測國人常見的血壓、血糖、血脂、腎功能、肝功能及身體質量指數等6項問題。 吳昭軍表示,民眾可將健檢結果輸入「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可推估未來10年罹患冠心病、高血壓、腦中風、糖尿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高、中、低風險,給予後續追蹤建議;中、高風險者並應及早尋求專業醫事人員協助,透過改善不良健康習慣來預防慢性病。 國民健康署提醒,避免「三高」危害,應從源頭做起,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包含戒菸、節酒、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定期健康檢查及異常追蹤。
中部一名41歲的王先生,某天下班回家突然感到一陣劇烈頭痛,當時他先臥床休息。後來返家的王太太發現丈夫躺在床上叫不醒,立即送醫急救,才發現王先生腦內的動脈瘤破裂,造成廣泛性腦出血,昏迷指數只有3分,在進行緊急腦部手術清除血塊及微創動脈瘤栓塞手術後,才成功將王先生從鬼門關搶救回來。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劉善傑醫師提醒,顱動脈瘤破裂昏迷的死亡率高達9成,且患者在搶救後即使無生命危險,卻可能留下神經性的後遺症,因此呼籲民眾多重視自己的腦血管健康。 王太太表示,先生是美術教師,平時生活規律,在發病前身體都沒有什麼異狀,只有發病的當天開始出現劇烈頭痛的現象。她在返家後發現先生昏迷不醒,也立即將他送醫,幸好手術相當成功,目前除了容易頭暈外,也未有太嚴重的後遺症,這才讓她放下心中大石。 劉善傑醫師解釋,顱內動脈瘤通常位在腦部血管分岔處或血管側邊,出現不正常的膨起,像一個小囊泡一樣,而王先生的動脈瘤位於前大腦交通動脈,大約2公分,但顱內動脈瘤無論大小,只要破裂,就會引起出血性腦中風,是非常危險的病症,死亡率很高,幸好王先生救治時間相當及時,才能順利恢復。 劉善傑醫師也提到,目前治療顱動脈瘤的技術已非常先進,像王先生的手術就是由鼠蹊部置入微導管到顱內,放置白金線圈來栓塞動脈瘤,主要的治療優勢是傷口小,毋須開顱來治療動脈瘤,而王先生清除血塊的手術屬微創手術,因此傷口小,患者恢復的速度也會比較快。 王太太事後回憶,先生之前在診所或醫院看感冒時量測血壓,就有發現血壓常常飆高到160以上,但因為沒有什麼不適,加上教書、帶小孩的生活很忙碌,因此也就不以為意。王太太特別站出來提醒中壯年「打拼族」們,雖然這個年齡層的中壯年一族生活特別忙碌,而且因為體力還沒有下降,對小病小症狀往往不以為意,覺得休息幾天就會好,但卻可能因此錯失治療的黃金時間,因此中年朋友千萬不能忽略每年健檢的重要性。好在王先生在病後也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病後不但減重、控制飲食,也按時回醫院複診檢查,目前恢復的狀況非常不錯。 劉善傑醫師提醒,顱動脈瘤因為沒有症狀,往往都是破裂了,當事人才會知曉它的存在,因此可說是中壯年族群的沉默殺手,他建議有家族史、三高病史、菸酒族及壓力大、或是有動脈硬化、先天性血管異常或曾經有頭部外傷的高危險族群,都可以考慮做腦部核磁共振篩檢,有需要的話醫師也會安排做血管攝影檢查,確認血管有無動脈瘤的出現,才能及早揪出這個隱形殺手。 原文出處
隨著冬季最強寒流襲來,氣象局已經發出低溫警報,一些區域甚至可能面臨攝氏5度以下的極低溫。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張藝耀主任提醒民眾,隨著氣溫下降,特別是患有三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們,務必格外注意保暖,並確保按時服藥、定期追蹤檢查,一旦出現胸悶(痛)、呼吸困難、噁心或頭暈等症狀,應立即就醫治療。 早晨護心關鍵,學習防寒小撇步 張藝耀主任指出,清晨通常是氣溫最低的時刻,要從溫暖的被窩中爬出確實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所以起床時一定要特別注意溫差造成的影響。建議民眾在前一晚睡覺前,可在床邊準備好保暖外套,半夜起床上廁所或早晨起床時,可以添加衣物保暖;此外,建議在賴床一下的同時進行一些輕柔的伸展和活動,以提高身體的溫度。家中若有習慣開暖氣,也應該適時補充水分,避免室內空氣過於乾燥,進而引發脫水等可能增加心臟負擔的情況。 吃出健康心臟,選對食物最關鍵 另外,在飲食方面,許多人習慣透過食補暖身。然而,一些高熱量、高油脂的食物,例如薑母鴨或羊肉爐,可能會對心臟疾病的患者造成負擔。張藝耀主任建議在飲食上應更關注心臟的健康,具體實施的建議如下: (1)攝取健康油脂,如:堅果或魚油等。 (2)多吃蔬菜水果。 (3)控制鹽分和糖分的攝取。 (4)挑選健康蛋白質,如:低脂乳品或瘦肉。 (5)多攝取全穀雜糧食品。 (6)戒菸限酒。 透過培養良好的日常飲食習慣,保護心臟健康。同時也建議,有心臟相關疾病民眾,在進行飲食調整之前,應該諮詢醫生的建議,以確保調整飲食的安全性。 規律的運動對於維護心臟健康至關重要,透過適度的有氧運動,能夠提升心臟功能並降低心臟疾病的風險。在寒冷的天氣裡,面對各種不適應寒冷的症狀和健康風險,保護自己的心臟健康格外關鍵。張藝耀主任強調,上述注意事項不僅適用於寒冷天氣,更應該成為大家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的一部分,為心臟健康打造一個堅實的防線,提升身體的整體抵抗力,迎接各種挑戰。 原文出處